阙里南宗祠

阙里南宗祠

阙里南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大龙村大龙路18号。据族谱载,该祠始建于明代中叶,曾多次重修,清光绪九年(1883)平基重建,2000年族人集资重修。坐北向南,广三路,深三进,总面阔23米,总进深58米,占地面积1334平方米。中路建筑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头门设木质,阙里南宗祠,阙里南宗祠简介,阙里南宗祠-广州市番禺区阙里南宗祠旅游指南

宗祠里的故事丨石狮市曾坑杨氏宗祠

红木金堂号定制微信:15179326266

冬至前夕,曾坑杨氏宗祠张灯结彩,张贴红联。杨氏族人备好丰盛祭品,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献福德正神、祝天、祭祖等系列仪式。在什音礼乐的伴奏下,主祭、陪祭就位,净手,披红,焚香,鸣炮,下跪,叩首,“东班进、西班献”。“东班、西班一唱一和”的程序分别多达77道,两厢配合默契,庄重又热烈。

“惟公元2016年12月12日岁次丙申年十一月十四日,晋邑南门外十九都金曾杨氏宗祠,本村主祭杨华强及旅菲、港、澳、台诸裔孙,谨以牲醴、香烛、宝帛、果品、庶馐之仪,昭告本宗祠开基及历世祖考、妣孺人案前敬曰:古宅繁衍,荟萃群贤,内外咸兴,神州渊源,祖德宗功,瓜瓞绵绵……始祖福泽,庇荫无边,合族均安,祯祥万年,敬献吾祖,在天之灵,永著遐迩。伏祈,尚享!”主祭诵读的祭文古风经典。

担任这次冬祭主祭的杨华强先生表示:“福建省人民政府已经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明确把泉州祭祖民俗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泉州祠堂文化作为闽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必将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不久前,我们曾坑杨氏在祖先面前掷信杯,荣幸地赢得丁酉年十月初一奉迎“杨氏开派祖先杨震神像”的独家资格。通过今天的祭祖和明年的“迎祖公”等一系列仪式,我们将进一步缅怀东汉廉吏杨震、闽学鼻祖杨时、礼部尚书杨景辰、进士杨世仕、举人杨浚等列祖列宗的丰功伟绩,激发所有杨氏宗亲光宗耀祖、继往开来”。

中华杨氏源流多元,得姓过程有“三封杨侯”之说。其中一种传说是周朝周襄王封晋武公(姬称)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杨伯侨誉为杨氏的受姓始祖之一。杨伯侨裔孙杨震(54—124),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人,东汉名臣,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尊为“弘农杨氏一世祖”。581年,杨震第十四世裔孙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杨为国姓。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杨震第二十五代裔孙杨安隐随王审知入闽。

曾坑杨氏宗祠里的祝天仪式

据《温陵晋邑芙蓉杨氏宗谱》记载,入闽始祖杨安隐,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杨安隐生2子:长子杨逸、次子杨肃。杨逸之子杨明珠历任吏部给事、右侍郎。唐光启年间(885—887),杨明珠恐为族人所累,商于父祖,遂举家偕郡行营兵马詹敦仁、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南迁入闽。杨安隐殁于仙游

杨肃奉母居南安市高美村,结庐倚山,学医有成,闻名朝野,因治愈太后疾病,诰封太乙真人。杨逸居晋江芙蓉里(今晋江市罗山街道后洋社区),尊为“芙蓉杨氏一世祖”。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后洋人杨景辰(1580-1629)高中进士第二名,天启七年(1627)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翌年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位至极品,即闻名泉郡的“后洋相国”。

曾坑,又名金曾、曾边、曾里,元以后隶属晋江县十九都,今属石狮市湖滨街道曾坑社区。曾坑杨氏现有3600多人,约占全村人口(其他有施、王、陈、刘等10多个姓氏)的四成,系曾坑第一大姓。《曾坑杨氏家谱》载,芙蓉杨氏第十九世杨致政和杨彦忠两位堂兄弟均为开基曾坑杨氏的始祖,系芙蓉十六世杨克佳(1330-1416)的曾孙。杨致政肇基厝头,杨彦忠肇基路头。

杨致政之孙杨寿亭生4子:杨尧仁、杨宜石、杨诚显、杨东园。前3位居厝头,分3房8祧。杨尧仁为长房,传6祧;杨宜石、杨诚显为二、三房,各传1祧。杨东园出承伯父杨瑞亭,肇基杨园,再传2房。杨尧仁、杨东园2支已传21代;杨宜石、杨诚显两支传19代。

杨彦忠之孙杨见石生3子:杨逢亨、杨逢利、杨逢贞,居路头,分3房。长房后裔分2支;三房后裔分支晋江市池店镇古福村。路头已传20代。

曾坑杨氏主要外迁地有福州厦门惠安、晋江、石狮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以及菲律宾越南等世界各国。

现《曾坑杨氏家谱》有6册(厝头、路头、杨园各2册),明末初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杨尔曜,同治八年(1869)杨浚,同治十二年杨庆霖和1993年东石人杨崧岳分别主持重修。《家谱》记载了杨仕服(康熙乙酉年生)等等迁居台湾的史料,原乡宗亲期望台湾同胞看到本文后,能早日还乡寻根谒祖。

芙蓉杨氏从二十一世起昭穆:生夫甫可伯、庆侯尔宗,孙世文人思、式位元公。时明光祖范、敦贤克孝,建业振家声、铸礼陶诗。

曾坑杨氏从八至十七世昭穆:明(尔)朝仕元文,光昭世子孙。曾坑杨氏十四世杨浚续编新昭穆(从十八世起):华国景勋猷,祖武能绳燕翼,远贻百代;传家承道学,儒宗永继鸿图,长葆三山。续编新昭穆作为楹联镌刻在杨氏宗祠的将军柱上。

曾坑杨氏宗祠大厅高悬时任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敬贺的“进士”“文魁”等金字匾额。尽管清代曾坑族人为杨世仕、杨浚、杨世臻、杨子纶等宗贤敬立的“进士”“举人”等匾额现已无存,但曾坑杨氏永远铭记他们引以为豪的历代名贤:

杨世仕,字冠英,曾坑杨园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巳丑恩科武举人,光绪十六年庚寅科武进士。

杨浚(1830-1890),又名昭铭,字雪沧,号冠悔道人。祖籍曾坑路头,后迁福建侯官。清咸丰二年(1852)中举,同治四年(1865)任内阁中书,及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官。曾为左宗棠幕僚,随征甘肃。同治八年(1869)起,应台湾首富板桥林家、台湾施琼芳施士洁父子进士、“开台进士”郑用锡之子郑如梁、淡水厅官方等的邀请,多次渡海赴台开展文化交流,纂修台湾《淡水厅志》《北郭园全集》。晚年致力讲学,培育英才,曾任教于漳州丹霞书院、漳州霞文书院、厦门紫阳书院、金门浯江书院。著有《冠悔堂诗文钞》《冠悔堂楹语》《杨雪沧稿本》等。

杨世臻,字寿慈,曾坑杨园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

杨子纶,字廷经,曾坑杨园村人,清宣统二年(1910)庚戌科举人。

杨寿慈,举人,闽浙总督。

现代知名的乡贤主要有:杨孙岱(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发起人)杨孙西(全国政协**)杨岳(空军师级军官)杨孙胜(国务院交通部高级工程师)杨华鸿(世界杰出青年华商)杨华勇(香港太平绅士)杨丽婉(多次破世界纪录的残奥会金牌获得者)等等。

曾坑杨氏宗祠坐落于厝头自然村西南角,始建于明末,坐东北面西南,大门朝向钟灵毓秀的历山(俗称狮子山),地势前高后低,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包括石埕围墙),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重建。清同治八年,举人杨浚牵头重修。1993年,旅菲金曾杨氏同乡会会长杨华彬率先捐资菲币150万比索,热心牵头重建,其余资金(菲币228.6万比索)均由旅菲乡贤捐输。1994年举行落成晋主庆典。

杨孙西博士(中)创办石狮一中,并身体力行支持石狮一中发展

宗祠保留明清南宫殿式古建筑风格,石木结构,二落三开间,前落门厅三川脊式硬山顶,后落祀厅气势轩昂,中有宽敞透天的深井。大门额石镌刻繁体金字“杨氏宗祠”,字体飘逸灵动,富有神韵。大门门柱镌联“唐启芙蓉祖德千秋远;明开曾里流源百世长”以此标明曾坑杨氏始祖开基朝代及迁徙源流。门后上方嵌石刻“冠雀衔英”告诫族人要永怀感恩报德的家风。两边门分别嵌书“孝悌”“道范”“忠信”“儒宗”。门前立一对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

宗祠的墙壁、屋脊、梁柱与窗棂,饰有木雕、瓷雕、石雕、泥塑等各式图案,有英雄人物、珍禽猛兽花鸟鱼虫等各种祥瑞图像造型,动感十足,富有吉祥寓意,既让人获得缤纷绚丽的视觉体验,也从灵魂上得到净化升华。宗祠石柱均镌刻颂扬杨震、杨时等先贤功绩的联文:“东汉夙著廉明史;南闽先开理学宗”“百代衣冠文武;一堂俎豆春秋”“名德尊荣联七世;节廉焜耀映三台”“家声自古无三惑;祖训于今尚四知”“功懋东迁封土姓;节高南史郤金石”“关西夫子派;芙蓉宰相家”“忠贞承世德;孝友著家风”。杨浚为曾坑古祠编撰的颂扬杨氏先贤的“三洞门前渡世,有木筏沙棠,脱诸苦难;百花桥上树人,得和风甘雨,发大吉祥”“大海正携琴,互答好音,片席忝居二岛长;名山乃负笈,商量旧学,一灯有味廿年前”“梁室重留盘,盛馔常供,千里名驹称少保;潼关曾种菜,遗清犹在,四环神雀报司空”“荐士擢袁朱,南渡屏藩,东宫师保;抡才冠元白,鲤庭桃李,鸾掖文章”“湘水鉴臣心,铁笛传歌,羽氅荣过五色诏;金华邀睿赏,冰瓯涤笔,御屏宠注十联诗”“拜道南祠,脉络三传,罗李考亭皆后起;读盈川集,权舆四杰,王卢临海本同科”等6幅传世楹联不见踪迹。在此次祭祖时,族人张贴数对红联以示祝福:“勤学宗风三立雪;廉明祖德四知金”“振家声家人家室承家教;兴世业世子世孙识世情”“衔鳣毓瑞同奋进;冠雀衍环齐腾飞”。

天井两侧回廊镌刻1993年的《宗祠重建落成碑志》。祀厅两侧嵌有“智勇均齐备,保驾出幽州;忠义皆齐全,捐躯为帝业;巾帼出英雄,飞戈破重阵”等16幅影雕壁画,杨家将人物形象形态各异,神情独特,个个威猛果敢,生动再现南宋杨家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堪称这方殿堂的守护神。这些引经据典的楹联和精美雕刻,既是历史的记录,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杨氏家族的风雅礼学和良好家风,让后人畅享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

后寝系供奉杨氏列祖列宗的神龛。神龛格栅透雕着“杨家将一堂忠义”传奇故事的鎏金木雕,神态栩栩如生,色彩金碧辉煌。龛前烛火通明,香烟缭绕。神龛上方正中高悬阴刻4个烫金大字“清白传芳”的黑底木匾,匾额下面横有阳刻“四知传芳”4字的红月梁。“四知”典故源于东汉廉吏杨震。据《资治通鉴》载:当杨震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的赴任途中,途经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金子来赠送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里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退。杨震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勉励族人廉洁自律。

曾坑杨氏不仅在宗祠里,而且在自家民宅大门上,郑重地镌嵌“四知传芳”鎏金匾额,世世代代以“四知传芳”为家风祖训,时时刻刻以“四知传芳”为立身之本!

关注弋横杨氏宗亲会,族人在等你

飒飒秋雨皖南行(2) 龙川胡氏宗祠“江南第一古祠”

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 胡氏宗祠享誉“木雕艺术殿堂”、“江南第一古祠”,其内保存的木雕“四和图”(和谐、和顺和美、和鸣)成为和谐社会的象征。

胡氏宗祠始建于宋,现存规模的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历经500年的沧桑,而至今保存完好,除了人为的保护原因之外,在其建筑上还有许多独到之处,存在着许多奇怪的现象,有待于人们去研究、探密。幽幽古祠无蛛网就是奇怪现象之一。胡氏宗祠从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到特祭祠,不见一处蜘蛛网,而且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如此。

打开胡氏宗祠的正中栅栏门,两面尊锦衣盔甲的古代战将赫然挺立在游客们面前,他们就是守护胡氏宗祠的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

胡氏宗祠正厅西过厢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长约1.4米、宽约0.8米的黑石碑。这是一块镌刻着一项胡氏族规的禁碑。这块《禁碑》向胡氏宗族全体世代族众“告示”一件事:为保护祖坟龙脉不受损害,禁止在龙须山至正班坞、金紫山一带山场取石烧灰和出卖山场与他姓。正文五百五十八个字,分为五个层次内容:

1、标明这块勒碑永禁的告示已不仅仅只是普通的族规,而是经由县大爷批准签发的一项法律文书。

2、列出了胡姓家族四十三人的姓名及其职务、功名和地位。说明本告示是根据这一大批本族中有身份、有地位人士联名禀报而签发的。并且这批人士不是某一房、某一脉中少数人,而是全族各房各派方方面面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绝对的权威性。

3、始迁祖炎公、世祖念五公等历代祖先安葬地虎林坑是宗族的发祥地,是宗族兴旺发达的祖墓龙脉的来头,由此自龙须山起始至正班坞、金紫山一带左右的山场都是影响胡氏家族兴衰的来龙去脉处所。自宋元以来,胡氏子孙在这一带附葬的不计其数。因此世代相沿,这一带山场,无论是家族共有,还是各家私有的,都不准取石料、烧石灰,也不得私自卖给他姓人家。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保护祖坟而庇护家族人丁兴旺发达。这是地历代县衙里都有禁止告示备案的。

4、兹因家族内有人无知,不懂得禁令的严厉,企图开山取石获利。经由我们向县衙门控告,县尊提审追究后,情愿伏罪受罚,并且设醮做道场,安抚祖先英灵,勒碑永禁,保证今后不再重犯。为此,将县衙的批示勒碑示禁,让家族人众家喻户晓,世世代代人人皆知。

5、今后如有不肖子孙,勾通顽梗石工,胆敢破禁开山取石的事发生,报告县衙,必按规定立即缉拿,严厉追究,按律重办,决不姑息宽容。

从这块禁碑可以看出,家族的祖坟龙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者不仅会受到族规的处罚,而且还会受到县衙的制裁。家族管理是封建政权的坚实基础,而各级政权机构则是家族管理的坚强后盾。

闽南文化 | 闽南建筑瑰宝——宗祠大观

图片来源:中华谱牒文化网、晋江谱牒民俗学会、网络

文字来源:泉州晚报

整理:桔里

祠堂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凭借其鲜明的传统性、地域性、民族性和精湛的营造技艺,祠堂建筑如今也成为构建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元素,是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综合体。青石红砖、白壁黛瓦、斗拱举天、重檐如画,古韵悠扬的宗祠随着历史与文明的涤荡而幻化出来独特的美感。宗祠建筑绝不是单单为了追求一时的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而存在,每一座宗祠在始建之初就默守着自己氏族的灵魂,并通过各种建筑形制与人文构件,煲好一锅心灵鸡汤,供氏族后代随时前来汲取、享用。观宗祠,不能只凭肉眼欣赏,更要用心,去触摸那些铭刻历史的一砖一木。

三架坐梁结构给人稳如泰山之感

闽南的宗祠,其布局在中轴线上一般来说主要有三部分:大门、享堂与寝室。据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曹春平介绍,大门是宗祠的“门面”,其立面多以红砖白石砌成,墙身则用花砖组砌成万字堵、古钱花堵、人字堵、工字堵、葫芦塞花堵、龟背堵、蟹壳堵、海棠花等各式图案。大门中间为“塌寿”,其墙体用白石、青石砌成,称为“牌楼面”。大门门柱设石鼓或门狮,门扇黑漆金字,有的还绘有门神。

大门与享堂围成庭院。享堂也称厅事。享堂明间不设门扇,称“敞口厅”,是家族祭祀、聚会议事之所。享堂大厅中必设一根画满鲜艳彩画的、截面六角形的灯梁,闽南语“灯”、“丁”同音。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灯梁下挂一盏灯笼,称“添丁”,向祖先报喜。泉州宗祠的梁架大多以红、黑色为主色调,称“红黑路”。有的宗祠在梁架上绘制图案精细、色调富丽的彩画。两进的祠堂,在享堂后青柱间设供奉祖先的神龛,在闽南称“公妈龛”。公妈龛由柱、额、斗栱、门扇等构成,是一座牌楼式或橱柜式木作模型,往往绘上精美的彩画或贴上金箔。大的宗祠里还设有“谱房”,记录全族丁口、房派、行辈、婚丧、奖惩等内容的族谱珍藏其内,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使家族的个体成员有使命感和归属感。

古代,旌表忠孝节义和文武功名的仪式也在宗祠举行,褒扬功名、善行、寿考的牌匾常挂于宗祠的大门或大厅,有的还在大门前的石埕上树立“石旗杆”,使名臣善士美名远扬。柱上有楹联,叙述祖宗功业或祠堂形势,如晋江陈埭丁氏宗祠大门石柱上刻联句云:“派衍金阊,二千石敬承祖惠;门迎宝盖,廿七都宏启人文”,晋江青阳蔡氏家庙柱联云:“前紫帽后罗裳庙堂冠冕,左旗山右石鼓将相规模”。

泉州的宗祠前,往往有宽大的石埕,照壁旁立着石旗杆,有的还开半圆形的泮池,空间格局严谨而开阔。

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许初鸣认为,宗祠家庙作为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选址之用心,设计之巧妙,规模之恢宏,构建之缜密,用工之精细,含义之深邃,都值得称道。宗祠家庙既有举行祭祀和其他活动的实用功能,又有教化的、艺术的和审美的文化功能,其建筑往往体现着“天人合一”、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的思想。曹春平也称,宗祠的建造,一般汇集了地方工匠的木作、石作、瓦作等成熟技艺,综合了建筑、雕刻、绘画等多种艺术,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其中记载兴建始末的碑记,也是研究古代建筑沿革的重要参考。

在历史洪流中沉淀下来的宗祠建筑,皆是经得起磨砺的传世遗珍。庄严肃穆的宗祠,总能给人一种时间的绵延感,一种生命的续接感。当族人举步踏入时,会感到似乎自己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某个生命链中的一环。这种生命的环扣,是无形而又坚固的,这也是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那些侨民游子还是会留出一点时间、一个角落,回家看一眼自己氏族宗祠的燕尾高脊,摩挲那古旧的厅柱窗棂,聆听长者讲述家训族规的缘故。

闽南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门厅、天井、拜堂(大厅、大殿)、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按进深,闽南祠堂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或称“下落”、“顶落”和“后落”。两厢称“榉头”(“角头”),下落、顶落与榉头围成的天井,称“深井”。闽南祠堂的布局形式有以下几类。

单落式。只有一进,正屋三间,正中为厅堂。一般用于小宗、支宗的祠堂。厅堂后部设神龛,前面就是祭拜的空间。正屋前有小院,正中设门墙或门楼。

双落式。前落是三间门厅,一般正中设有塌寿,有的还将两山墙伸出,形成三间塌的形式;大型宗祠,也有的前落为五间,此时大门一般设于中柱柱缝上,设有三道门。祠堂的大门屋顶一般用三川脊(三胎脊)形式。第二落是厅堂,大厅与大门之间左右围以榉头。大厅后部设雕琢华丽的公妈龛(神龛),或者设板壁,大厅正中的空间称“寿堂”,是主要的祭祀空间。大厅前设寮口,与榉头一起面向天井开敞。公妈龛后的空间称为“寿堂后”。

三落式。大型的祠堂可以再设后寝,以应“前堂后寝”的古礼。后寝存放祖先牌位,此时前厅一般开敞,祭祀时将牌位移至大厅,祭毕后奉回后寝安置。有的祠堂还可再增设护龙,如晋江衙口施氏大宗祠,就在右侧设单护龙,作为辅助用房。

番仔楼式。这是受洋楼影响的祠堂形制,是将双落的前落或前后落改为二层楼房,在前落正面融入西洋的山头、拱券、柱式、栏杆等,构成中西合璧式的“五脚架”外廊。但在祠堂内部,依然常会设置精雕细琢的公妈龛。这种祠堂在泉州比较少见。

— 算水:计算屋面坡度高度的技艺 —

据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姚洪峰介绍,算水是计算屋面坡度与高度的设计技艺。匠师需要先进行算水,确定屋面曲线,进而确定柱高的变化,才能画篙尺。在实际运用中,还常常需要匠师根据建筑的规格、规模、功能以及组群关系等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屋面的曲率。篙尺是建筑构架尺寸的主要设计和记录工具,它所记录的标示与建筑构架的尺寸为等比例关系,因此也是最全面反映建筑构件尺寸和比例关系的辅助工具。

— 瓦件:祠堂普遍使用红瓦 —

闽南地区瓦件分为筒瓦、板瓦、花头、垂珠。祠堂普遍使用红瓦,少数使用青瓦、黑瓦。红瓦质地佳者红中泛着金黄色。红瓦包括筒瓦和板瓦。筒瓦形状如竹筒形,横截面半圆形,直径10厘米左右。筒瓦等级较高,古时一般是庙宇、祠堂、官署、官宅才有使用,但在泉州市区、晋江的民居中,筒瓦亦普遍使用。闽南古建筑所用的板瓦,早期尚有一定弧度,晚期变得较为扁平,弧线平缓。勾头,闽南称为“花头”,是盖瓦最下面一块,用以盖住椽头,防止雨水倒灌。垂珠是底瓦最下面一块,用以将屋面雨水顺利排出的构件。

铺瓦时,无论采用哪种样式的瓦件,都是先将微凹底瓦顺着屋面的坡放上去,上一块压着下面一块的十分之七。每趟底瓦铺好后再铺下一趟,每趟瓦称为“一陇”。

— 屋脊:曲线优美,工艺精湛 —

屋顶的正脊称为中脊,四面垂下的称为归带。闽南祠堂大门的屋脊多分作三段,称“三川脊”。正脊在每段的分隔处,一般会做出垂脊,但并不延伸至檐口,这样屋面的立面就会呈现出四条垂脊,称为四脊厝。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称燕尾脊、燕仔尾。闽南祠堂大多使用这种燕尾脊。古时,燕尾脊代表尊贵的地位,如今的闽南燕尾脊则已经成为闽南人性格不羁、勇于开拓的精神象征。

有些祠堂会在燕尾脊上再加陶制的吻兽作为装饰,其形状似龙,但呈坐立状。祠堂的主殿或享堂等主要建筑的正脊,称“大脊”,一般不分段,被称为“一条龙”。闽南祠堂的屋脊曲线优美,工艺精湛,在屋面中有着重要的装饰作用。

☞凡未标注为本公众号原创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推文

常识 |晋江内坑桔里姚氏家庙

桔里姚氏家庙为晋江规模最大祠宇之一,闽南建筑风格突出,整体威仪高大,耸入云天,极富特色,堪称祠中杰作。全祠上地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祠宇前设广场,万草绿树相映,并建有灯光球场。周边围墙龙跃状,琉璃顶与主体相谐调。家庙并列三大门,中门对联“桔里家声远,历山世泽长”及其横额“姚氏家廟”乃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书。家庙门廊宽阔,四根巨型廊柱顶立于坚稳的基座上,气势夺人。步入家庙,一层为可容二千多人的大厅,正中设戏台。二层为祀奉桔里姚氏历代先祖的礼堂,正中设龛供奉列祖列宗的牌位。三层为祀奉姚氏始祖重华圣帝即舜帝的礼堂。二、三层装饰富丽堂皇,镶金饰珠,光彩夺目;礼堂内“三省名官”“进士”等匾额高挂,昭士着桔里姚氏辉煌的过去,布列的楹联阐述了其历史的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