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看经

老子看经

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江西上饶三清山北麓,在汾水村东三清山旅游公路上可观看到此景。

游上饶:上饶玉山三清山传奇景点老子看经景点介绍

老子看经位于北麓入口处,海拔1100米。峰旁另有一座状类“茅庐”的断岩,使人想到“结茅为屋,编竹为篱”的简朴生活。

整个山峰形似一位无冠无束发的老道人,躬身面壁,神情专注地似在读经。每当日出时,太阳从峰腰下升起,老子看经峰更显得庄严高大。皓月当空的晚上,老子看经峰身披月色,仿佛在不知疲倦地犹在读经。

三清山北麓,有座一千多米高参天奇峰,象位无冠束发,俯首弯腰,正在高坐看经的老道。人们都叫它老子看经峰,传说他就是春秋时代的老子李鹏。孔子曾经向他问道的老子。后来被道教尊奉为三清教祖、太上老君。根据历史记载:老子李鹏,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王朝的变藏吏。他一生致力于道家哲学思想的探索,写了一部《道德经五千文》留传下来。成为先秦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哲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可是他的学术思想和主张在当时却很难被人接受。于是他弃官之后,周游列国。他骑着青牛,带着他的《道德经五千文》到处去宣讲他的道理?一天,他风尘朴朴地来到了函谷关。把守关口的官吏叫关尹喜,他早已听说过老子是大名鼎鼎的圣人。连各国诸侯都待以上宾,恭昕他坐而论道。今天,他居然来到函谷关,至少可以领略一下诸侯享有的那份光彩。于是关尹喜亲自带领部属到路旁迎接。又忙着接风洗尘,把老子安排在上宾舍住下。老子一贯朴素清淡,但见关尹喜如此诚意,只得随遇而安。谈话间关尹喜流露了请求老子给关吏们讲道的事,又怕老子拒绝,于是话说得很婉转:学生久慕长者德高望重,道学渊深,恨无缘得见.今日仙驾光临,三生有幸,本想请求长者为吾辈宣讲经义,指点迷津,又恐车驾劳顿,不敢启齿。老子听得明白,关尹喜要自己给他们讲道.这是最高兴的事,当即答允下来,从明日起讲三个上午,因为下午是老子长期静坐清修的习惯时间。关尹喜高兴极了,当即传令下去。

第二天一早,关尹喜和部属们就齐集厅衙,席地而坐,恭听老子讲道。老子面朝南而坐,宣讲《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冲而用之久不盈。…!老子讲了半天的道理,不要说关吏们似懂非懂,就连关尹喜本人也如同在五里雾中。耳朵里满是道、道、道,心里不知这道是怎么一回事?这也难怪他们。关尹喜既非悟道之人,他的部下也不是求道之辈。他们脑子里只知道缉私、告密,钱物、女人、赌博……道是什么?从来没听说过。何况老子讲的道:"恍兮、惚兮"的,他们怎么能不腾云驾雾,感到昏昏然呢?!第一天就这样过去了。第二天,老子继续讲他的道,才讲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关吏们就打起瞌睡来了。关尹喜自己也瞌瞌充充的晃悠着,但出于礼貌,只得用大声咳嗽来提醒他的部下振作起来。因为听长者讲道竟然打瞌睡,那是极不尊敬的。第二天也勉强过去了。第三天,老子极耐心地讲"见素抱朴,少私寡愁。"这个章节,关吏们不仅打瞌睡,有些人竟打起呼噜来了。这呼噜声很有些传染力,不大一会功夫,几乎满座的人都加入了这个令人难堪的"合奏",关尹喜本人也不例外,因为昨晚的牌几乎打到天亮,怎么能不瞌睡呢?呼噜声此起彼伏,简直压倒了讲道者的声音。老子见了这般光景,笑了笑,停住了。干脆把两腿一盘,眼睛一闭,做起"周天养气功"了。说也奇怪,老子声音一停,关吏们耳边失去了催眠似的讲道声,反倒惊醒了,睁眼一看,老子竟坐着入睡了,象一段呆木头似的。关吏们还以为他太疲劳而睡着了,便一个个溜之大吉。剩下关尹喜陪着老子,到日中时送老子回馆舍。第三天就这样过去了。第四天一早,老子就叫人把一捆捆的《道德经》给装上牛车,吃完早饭就与关尹喜告辞,骑上青牛出函谷关。关尹喜也挽留不住,只好送到关前,望着老子远去的背影,心里才觉得少了些什么,但很快就忘了老子,想起打牌的事情来了。后来老子到羌族部落,讲了几个月的道。他的道理实在叫人难以接受,他一口气重回关内,跋涉数千里,回到楚国南方他的老家来,先在贵溪龙虎山选了个清静山谷,用芭茅草搭了一座庐舍,重新研究他的《道德经》。这消息很快被楚国地方官知道了,他们也学习孔夫子那样不断前来问"道"。开始时,老子倒也热心地接待他们,并认真给他们讲道。

后来,发现他们听着听着,两眼茫然无动于衷,心里根本没有听进去,只是做出一副恭而敬昕的样子,来了又去,去而复来。渐渐的老子才弄明白了,原来他们不是真正要昕什么"道"。而是要争取一个"礼贤下士"的美名,应付上司的考核。可是这没完没了的来,弄得老子烦透了。于是老子重新骑上青牛,带上他的《道德经》云游到了三清山,这才发现是座天造地设的仙山,深合他的"道"论中"自然之妙"。那峰整云松、流泉飞瀑、日月星辰,无一不是自然妙境之最佳体现。老子便选择了三清山作为他的归宿之所,选择了一块负阴而抱阳的地方搭了一座茅庐,将青牛放于山中,终日研究他的《道德经》。转自 http://www.youshangrao.cn/sanqingshan/jingdianjieshao/10.html

充实“菜篮子” 经营“老院子”

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葡小淘原生态葡萄苑。

资料图片

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鑫诚现代农业园区的西蓝花喜获丰收。

资料图片

初冬时节,走进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成片的麦苗长势喜人,温室里的花木争奇斗艳,大棚里的果蔬产销两旺。乡亲们忙着灌溉施肥,田野上一派生机。

“秦汉新城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村落众多,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我们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围绕辖区农业兴旺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焕然一新,致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秦汉新城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杨占文说。

近年来,秦汉新城充分结合区域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通过开展“五子富民”工程,让“面袋子”“花房子”“菜篮子”“果盘子”“老院子”成为农民增收、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的“摇钱树”。

面袋子

种得用心吃得放心

汉高祖长陵脚下,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何亚洲正在指导合作社的社员们灌溉麦田。

“别看麦苗都一样,长出的麦子可不一般。这强筋小麦是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引进的"西农20"和"伟隆169"良种,磨出的面口感筋道营养高。”何亚洲是秦汉新城大农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在秦汉新城管委会的支持下,他的合作社统筹窑店街办三义村188户500亩连片农田种植强筋小麦,成为“面袋子”示范田。

为了保证小麦品质,示范田以自然农法种植,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选种、播种、田间管理、机械收割都由合作社包办,并以每斤高出市场价5分钱的价格统一回购加工,采用低温石磨加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

“相较传统种植方法,绿色种植的成本高一些,但我们走的是高端路线。管委会把我们这些绿色农产品打包创品牌,利用"农高会"等各类展会宣传推介,价钱自然能上去。”何亚洲计划明年将种植面积发展到2000亩。

秦汉新城结合6.6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优质小麦甜糯玉米新品种。探索家庭认养、社区直供的销售模式,产品实行二维码溯源,生产加工过程可远程视频监控,确保客户吃上专属、订制的“放心面”。

花房子

美了环境强了产业

11月初,位于秦汉新城文兴大道中段的盛林苗木花卉基地开业迎客。基地由5个村民股东发起,吸纳双照街办26个花木种植户,集苗木花卉种植、销售、科普、休闲观光为一体。一期已建成智能温室大棚32个,棚均产值超过100万元。

在秦汉鲜花港花卉产业园,一株株鲜艳的红掌即将投放市场。“我们培育的红掌占据陕西30%的市场份额。”秦汉鲜花港花卉产业园负责人杨继说。目前,这个产业园除了年供花卉种苗1500万株、年产盆栽花卉700万盆外,每年还接待观光游客两万人次,实现了产业综合发展。

东至汉阳陵、西至汉茂陵,秦汉新城在总面积15万亩的帝陵遗址风光带内建成花卉苗木基地4万亩,交易市场4家,引进北京花木、秦汉鲜花港、盛林苗木花卉、华夏农业产业园等大型企业入驻,年产值达到6亿元。

从秦汉新城走出来的红掌、蝴蝶兰等盆栽花卉热销省内外,国槐、紫荆、芝樱等花木已成为西安增绿添彩的主要品种。秦汉新城每年还举办花卉展、菊花展、薰衣草艺术节等系列花事节庆活动,倾力打造绿化美化的“花房子”。

菜篮子

创出品牌带动一方

入冬后,反季节蔬菜迎来销售旺季。蔬菜种植大户武军社的大棚里,芥蓝、西蓝花株肥叶茂,番茄、黄瓜鲜嫩水灵。露天种植的莴笋田里,村民们在忙着割笋、装箱、搬运。

2011年,武军社流转秦汉新城双照街道肖何庙村的100亩土地,成立了鑫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他种的西蓝花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市场欢迎,成为当地有名的“西蓝花大王”。如今,他创办的鑫诚现代农业园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0亩,年产值近500万元。

30亩智能棚用来育苗、新品种推广试验,20亩日光棚种植番茄、黄瓜、辣椒等反季节蔬菜,60亩春秋棚种植西蓝花、菜花和绿叶菜,300亩露天地种植应季菜。园区采用“合作社+公司”的运营模式,集种植、收购、销售、配送为一体,以市场导向引导生产,确保产销两旺。新建的一座面积1万平方米的大型智能连栋温室年底即可投入生产。

园区附近西城村的李亚利一有空闲就到基地务工。“这个园区常年有用工需求,周边村民随时可以来务工,最多一天可以吸纳100多人,聘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秦汉新城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卫说。

在鑫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周边村镇蔬菜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260个种植户实现产业增收,每年为6省区14个城市供应优质蔬菜超4000吨。到2020年,秦汉新城蔬菜种植面积将达到3万亩,建成蔬菜标准化示范园6个,产量将达到6万吨。

果盘子

产品提质产业升级

秦汉新城南依渭水,北临泾河,土地肥沃,光热充足,是全国鲜食葡萄优生区之一,葡萄种植历史悠久。

夏秋时节,窑店街办刘家沟村的葡小淘原生态葡萄苑里总是游人如织,欢声笑语。这里的葡萄品种多、品质好、无公害,成为西安、咸阳市民采摘品尝的首选地。

中国农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机构专家全程指导,全程绿色管理,自然上色、不催熟,纯施有机肥,每亩限产2000斤。”葡小淘原生态葡萄苑负责人梁国说,“控产、提质、增效让葡小淘每亩年产值超过6万元。”

“葡小淘一斤果子能卖30元,我们种的咋就只卖三四元?”周陵街办严家沟村的种植户王刚决定去取取经。去年初,王刚按照葡萄健康栽培方法试种了6.5亩新品种“阳光玫瑰”,今年第一年挂果每斤就卖到了18元。

“今年卖早了,晚几天的话能卖到25元一斤,明年再多搞七八亩。”王刚说这样种地越种越有劲。

秦汉新城正在实施的优果工程,对辖区传统果园进行改造提升,推进葡萄、草莓樱桃、礼品西瓜水果品种换代,打造了一批精品时令水果生产基地、观光采摘园。葡小淘、严家沟、张裕酒庄、秦耀园艺等项目成了西安重要的水果生产、供应基地和市民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的果园子。

老院子

游客开心村民致富

窑洞冬暖夏凉,农家饭可口实惠,感受关中民俗,享受田园生活,秦汉新城刘家沟生态民俗村是个好去处。

周末,家住西安北郊的钟女士一家三口驱车一小时就到了刘家沟。走进帅帅农家乐三号院,前房后窑,宽敞温馨。不一会,59岁的老板胡宝金就端出搅团、锅盔辣子酸汤面等特色小吃。一番大快朵颐,人均消费不到50元。

“这里民风淳朴,关中小吃正宗又便宜,还可以钓鱼观景,窑洞民宿也很有特色。”钟女士说一定要介绍朋友们来。

胡宝金说,他家的窑洞住了6代人,有300多年历史。2015年秦汉新城发展休闲农业,打造刘家沟生态民俗村,他将自家住房修整改造,参加新城组织的烹饪、服务、创业培训后,开起了农家乐。

“夏天高峰期一天接待100多人,第一年就挣了10多万元,这两年每年收入20多万元没问题。”胡宝金说。

近年来,秦汉新城以传统民俗村、农业园区、休闲农庄为依托,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提升,以窑洞宾馆、关中民居为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高端农家乐和精品民宿,满足游客“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休闲体验。

看老地图,说说老济南百年商埠“经纬”路的蝶变

1904年,是大清国光绪三十年,也是农历甲辰年(龙年)。

龙,象征着一种精神图腾,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常用来表达威武、权势、高贵和祥瑞, 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驱邪、避灾和祈福的作用。

清代诗人和散文家袁枚在《子不语》中这样描写龙的气势:“雷雨晦冥,龙来哀号,声若牛吼。”

这一年,孙中山檀香山加入了华侨组建的洪门致公堂,并游历美国,宣传革命。

这一年,邓小平、邓颖超、巴金、任弼时、程砚秋等伟人、名人出生。

也是在这一年的2月25日,胶济铁路已经修到了济南东站(黄台站),周馥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作为现任山东巡抚的周馥,此时心里非常明白,德方是想以修建铁路的方式,将外部势力快速渗透到山东内地。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周馥(1837年出生)和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1859年出生),一拍即合,一个60多岁的老人和一个40多岁的壮年联名上奏清廷,请求把济南、周村、潍县三地自开辟为“华洋公共通商之埠”。

这份“自开商埠”的奏折,于5月1日上奏,4日皇帝朱批,15日外务部议准,18日胶济铁路铺设到济南站,19日抄录通行,此时距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开通仅剩12天。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的奏折和批复

6月1日这一天,一列火车的汽笛声划破济南寂静的天空,一路上呼啸着开进济南府。这就叫“火车一来,商埠自开”。

当年老济南“自开商埠”的范围是这样划定的:

东起老城区以西的纬一路,这里既有荒冢累累的“十王殿”、草棚茅屋的“魏家庄”,也有“自开商埠”第二年(1905年)建成的第一家大型综合市场——“新市场”;

西至北大槐树附近的纬十路,那时北大槐树的“荫凉”很大,东起纬九路西至纬十二路,包括南大槐树、中大槐树,都是它的地盘;

南以长清大道的经七路为限,沿大道向西,能通向财运亨通的长清;向南,可以踏上直奔泰山的“官府大道”;

北以胶济铁路南邻的经一路为界。“自开商埠”后,这条“大马路”两边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铁路有关的建筑、货栈、行栈、仓库、饭店和住宅。在装卸运输业里,它是最重要的、最先发达起来的“大马路”。

1904年前后,老济南有三个不同规模、不同用途的火车站。除了现在的济南(胶济)站之外,周馥2月25日参加胶济铁路通车典礼的那个济南东站,并不是现在的大明湖站,而是1917年更名的黄台站。另外,还有一个济南西站,位于经一路纬七路的北口(也就是人们以后所说的“货场”附近),它是一座低矮的平房,应该是以货物装卸和运输为主的车站。

红圈内是位于经一路纬七路的胶济铁路济南西站

济南自开商埠之前,老城区历城县督管,之后,清廷当局在五里沟设立了济南商埠总局,作为管理新型城区——商埠区的专门机构。但是,老城区依旧由历城县管辖。

济南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城市,瞬间转变成新兴起的开发和开放城市,是从“自开商埠”开始的。

从1909年绘制的《济南地图》上看,开埠时的济南府就明确地划分了“老城区(有人称作“古城区”,下同)”和“商埠区”的区划。“自开商埠”之前,老济南主要的文化经济商业加工业都在老城区,之后,区域宽阔、百废待兴的商埠区迎来了一大批从老城区迁来的老商家、新分号和勇敢的创业者。

(说明:地图中的红线和字体均由本文作者添加)

据《老济南商埠琐记》记载,“商埠与老城之间,有一道明显的分界线,这便是西圩子壕。”“从杆石桥到大明湖西北角的一段,人们习惯上称作‘西圩子壕’。西圩子壕之上,共有杆石桥、林祥桥、英贤桥等数座大小不一的桥梁。通过这些桥,可以从老城进入商埠,或是从商埠进入老城。”

有了这道分界线,就有了兄长(老城区)和小弟(商埠区)的区域之分。换句话说,在整个老济南初期的建筑规划、道路建设、工商业创新、农副产品流通、外资金融融合等方面,兄弟俩开始了相互扶持又相互竞争的气势。你地盘上有的,我的地盘里也要有;你地盘上没有的,我用我地盘的优势,创造条件也要有。

济南好兄弟,咱俩就比翼双飞吧。

比如,在老城区与商埠区连接之处,兄弟俩之间相互留足了至少四条可以供商贾来往的“黄金大道”——馆驿街(通向经一路)、普利街(连接经二路)、估衣市街(与经四路相通)和泺源大街(与经七路相连)。

再比如,像宏济堂总店(东号)在设在老城区,而把它的两个支店(经二路纬一路的中号和经二路纬五路的西号)则开在了商埠区的例子,很多,很多。

2008年整体向后平移的宏济堂西号。由本文作者拍摄。

还可以比较一下。

老城区的“哥哥”在估衣市街(今共青团路)修建了济南府的第一条柏油(沥青)马路。

商埠区的“弟弟”修建了第一条“碎石”马路,就是后来称作“经一路”的“一大马路”。

这两条“马路”谁先谁后?

“弟弟”的碎石路是在开埠之后的第二年开始修建的,“哥哥”的柏油马路是在1927年,韩复渠主政山东后整修的。这样看来,虽然“弟弟”发家很快,气势很猛,但是,还是“哥哥”家底富有和实力强大啊。

哈哈,手一抖,又跑题了。

还是说说老商埠区的“大马路”吧。

“要想富先修路”,老济南的航运(小清河)水路和铁路货运两条线,已经佐证了这个“致富”之路。我们再来看看老济南商埠区编织的“经纬”路,更能说明“要致富必须先修路”的大道理是非常正确而且有效的。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通车后,随着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并轨、改建和扩建,被称为“大马路”的经一路沿线,特别在经一路中段的济南西站附近,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铁路有关的建筑、货栈、行栈、仓库、饭店、酒店和住宅,比如,1904年建成的济南府电报收发局、1909年建成的津浦铁道公司办公楼和山东铁道公司办公用房,还有孙中山、胡适等人曾经住过的原津浦铁路宾馆、经一路纬二路路口的石泰岩饭店、经一路西首的满洲磨坊(济南面粉厂)等等。

由此可见,“大马路”的人气旺盛、生意兴隆,均是沾了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的光,同时,坑洼不平的道路也给来来往往的运输车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于是,刚刚成立的济南商埠总局,就把修建“大马路”的市政工程视为当务之急。

济南商埠总局的管理者,从一开始就为济南商埠区街道(马路)的规划和设计,制定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建设标准。

据史料记载,修建“大马路”,是从1906年开始的。第一期工程是从“大马路”修到“三马路”,路面为碎石路,路两边有雨污合流的排水沟,设有当年柏林标准的定型雨水斗,沿路中心底下砌有拱形的下水道,道路两边是红砖铺的人行道。

到了1911年,济南商埠商务分会成立,同时大马路的修建也延伸到了纬九路。因此,当时的“一大马路”至“三大马路”就是商埠区东西方向最好的交通主干线。

随着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1908年,津浦铁路也开始修建,1912年11月,津浦铁路全线通车)的并轨、改建和扩建,管理者制定了商埠区内各条道路的统一命名,于是就把“与胶济铁路平行的东西路称为经路,与之垂直的南北路称为纬路,商埠道路经纬相交。(摘自《济南文化论丛》第一辑,张华松主编)

也就是说,东西走向的“经”路,是从“大马路”的经一路由北向南排到经七路(后延伸到经十路);南北走向的“纬”路,是从纬一路的十王殿开始由东向西排到纬十路(后延伸到纬十二路)。

位于经一路火车站附近的老电报收发局。本文作者拍摄

当然,关于老济南经纬路的起名和起源,还有多种传说,其中一个比较靠谱的是“纺织经纬”论,即按照织布机上的长线为经、短线为纬的规则,适用到商埠区的东西长5公里的路为“经路”,南北宽不到3公里的路称“纬路”。

有人说,济南马路的经纬方向和地球的经纬方向是相反的,不合常理啊。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常识告诉我们,经纬方向的命名,不是依据东西南北,而是根据长短。“长者为经,短者为纬”,一块布的经纬如此,济南马路的经纬也如此,地球的经纬依然如此。

从1915年绘制的《济南商埠图》上看,老商埠修建的道路“经纬分明”, 经纬路基本垂直相交,成棋盘式。

如果把老济南商埠区道路的形状,比作是一个不太规整的“田”字形,那么东面的纬一路、西边的纬十路、南面的经七路和北边的经一路,就是“田”字的四条边。

(说明:地图中的标注红线,由本文作者添加。)

如果将老商埠区的四至——东邻的老城区、西边的长清区相连,以及南边的山峦、北边的黄河相通,那么它又像一个无限延伸的“井”字形。

如果是“井”字的形状,按照现在的语言来描述——程序员会这样说,它应该是四面八达的“网格”化形状;医生会这样形容,它应该是四通八达的“动脉和毛细血管”;设计院会这样讲,它就是一张年年设计、月月更新,天天画不完的规划图;环卫工人会直言不讳,它就是俺天天打扫的、天天走不到头的大马路。

纵观百年来老济南的十条“经”路,你会发现,经一路、经二路、经四路、经六路、经七路和经十路,先后打通断头路或经历过拆迁拓宽,并且都穿过纬十二路(俗称十二马路),一路向西,驶向京福高速、奔往西客站、直奔长清或过桥跨越黄河。唯有经三路、经五路、经八路和经九路或直行或绕道或转一个路口,也可以到达纬十二路,然后“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由商埠区向东嘛,应该是条条“经”路连接高新区,各个“经”路链接高速路通往遥墙国际机场。

济南老商埠百年历史的建立、创新和发展,谁来见证?。

我见证!我见证!

经一路率先说——我是商埠区修建的第一条“大马路”,我贴近胶济铁路线,我有许多老建筑至今被保留下来。2003年底,我这条路开始拓宽改造,2004年8月建成通车,现在的经一路已经是四通八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图中红线部分由本文作者添加)

经二路抢着讲——我马路的东端有商埠区新建的第一个高端消费市场——新市场,西面是商埠区最大的自由贸易批发市场——西市场。经二路的东段号称“金融街”,中段建有许多百年老字号商店。迄今为止,我的马路上依然保留着一些老街、老树、老建筑、老字号。

(地图中红线部分由本文作者添加)

经三路止不住“笑”了——自开商埠时,我的身份最高、身价最“牛”。既有开埠当年建成的“小广寒”电影院和第一个“商埠公园”(中山公园),也有西面“大生里”的老建筑和“八卦楼”的红尘传说。中段“济南饭店”里记录的世纪风云依然在流传。

(地图中红线部分由本文作者添加)

经四路拍着肚子,“乐”了——我说说你们没有的。到目前为止,我经四路上历经了近百年风风雨雨的基督教堂,现在依然保存完整。再说,历尽沧桑现在依然开门营业的大观园商场和人民商场,你们没有;现在建成的新型时尚的“融汇济南老商埠”,你们也没有。

经四路基督教堂。王琴老师拍摄。

经五路和经六路不服气——你们再能,也没有我兄弟俩地盘上的省立医院“牛”。

经七路摇了摇头——我啥也不说。你们看看马路两边的高楼大厦和公交车站牌上那么多的站点名称,再到泺源大街上走一走,你就知道我经七路的变化有多大。

经十路摆了摆手——别吵吵,别吵吵。我还是一百年前被划定的“南商埠”呢。再说,现在老商埠区的经商范围和商业气氛早就蔓延开来。放下我从东边章丘直线跑到西边的长清,一共90多公里不说,只说我的经十路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门牌号码,呵呵,你们就应该服气了吧。

······

花有两朵,各表一枝。

说完“经”线,还是通过1915年的《济南商埠图》,看看商埠区的“纬”线布局。

老济南商埠的“经纬路”在“自开商埠”时,就像一块白布。“经”线再多,缺少了“纬”线的交织, “经”只是直线或线头,而不是布。如果把这块白布染上悦目的颜色,它应该需要由经纬线和不同的色彩图案织就而成。

(说明:地图中红线和标注箭头,均有本文作者添加。)

在12条南北方向的“纬”路中,纬二路、纬六路和“十二马路”,是商埠区最主要的、横跨穿越商埠区的三条交通要道,

纬二路,南进南山,北跨黄河,中间穿过商埠区的整条纬二路。从纬二路的规划拆迁到建成通车再到“车水马龙”,整个过程的见证者应该是“八一礼堂”。因为有了“八一礼堂”高姿态的易址让位,才有了纬二路的南北全线贯通,“八一立交桥”也因此名声四起。

纬六路延长线,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纬六路高架桥立下了头功,当年从北端号称“十里长安街”的北园大街开始,跨过经十路,一路向南延伸,现在延伸到了哪里?一年后、五年后或十年后又延伸到哪里?对不起,请看随时更新的地图,此处省略五百字。

(位于经十路纬十二路“五里牌坊”附近的和谐广场。由本文作者拍摄。)

纬十二路,就是今天老济南人俗称的“十二马路”。它南起经十路纬十二路的五里牌坊,北至经一路纬十二路八里桥的南桥口,全长大约2公里。

以“十二马路”为界限,马路以东是繁华的西市场和老商埠区,马路以西多数就是穿街走巷的胡同道和低矮破旧的民房。

“自开商埠”后的几十年里,“十二马路”就是济南市西区的“城乡结合部”。

但是,“十二马路”始终是济南市西部地区一条贯穿南北方向主要的交通大动脉。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巨变中,“十二马路”沿街已经历经多次蝶变。

目前,整条“十二马路”已经形成了一个北有“华联”、南有“和谐”、中间有地下商业街的大型商圈。

这正是:

胶济铁路火车响,

自开商埠振兴忙。

百年变化谁见证?

商埠道路经纬长!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属网络截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