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遗址

磁山文化遗址

磁山遗址位于武安市磁山二街洺河北岸的台地上,是中国华北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遗址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

1973年首次发现,遗址为早于仰韶时代的新石器文化,约为公元前5400—公元前5100年。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方式,在遗址中发现的房基,都是半地穴式建筑。发现的窖穴,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最深者可达7米之多。窖穴中发现大量炭化的粟灰。发现的组合物坑中,器物组合为: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加工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陶器有盂、支架等。发现的鸡、猪、狗的骨骼,证明已经驯养。此外,发现较多的渔猎工具。以上发现,说明当时是以农业为主,渔猎兼营的社会经济结构。

磁山遗址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火候较低,质地粗糙,器表多素面。陶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不规整。陶器表面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乳钉纹等。器形有椭圆形陶壶、靴形支架、盂、钵等。

磁山遗址文化堆积丰富,地方特色明确,对探讨中国农业、畜牧业的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景点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景点简介

1.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景点简介

常德,位于洞庭湖西北部、沅水河畔,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景点有桃花源、花岩溪、柳叶湖、夹山、壶瓶山以及城头山遗址等

桃花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km处,因东晋诗人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而得名。主要景点有仙人洞、桃林、桃花涧、桃花潭、桃花观、秦人村等。每当桃花盛开之时,这里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桃花旅游节。

2.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景点简介图片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地处澧阳平原中部、史前遗址分布最密集的澧水北岸,座落在湖南省澧县县城西北10公里的车溪乡南岳村

3.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概况

澧县城头山镇,

有58352人(截止2017年)。

可询问澧县城头山镇政府。

以澧县城头山镇政府的说法为准。

境内的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是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头山古城遗址而修建,

是城头山旅游景区的核心板块。

2013年由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并开始建设,是“十二五”“十三五”规化确定的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示范区。

4. 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

中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是都江堰。

中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不是坎儿井,而是都江堰。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5.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景点简介资料

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期稻作遗存,分布广泛。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属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具体年代尚未确定。

其后是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已有7000多年,籼稻和粳稻并存。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谷和农作工具,尤为引人注目。它们都是世界是最早的稻谷遗存之一。

黄河流域也发现了不少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新石器时期的水稻遗存,如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淅川黄楝树村和山东栖霞杨家园遗址,充分说明黄河流域稻作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

6. 南头古城历史文物景点

根据地方志和历史资料查阅得知,在1700年前东晋就设置了东官郡,这也就是南头古城最早的历史了,而后来一直是宝安县的治所所在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都一直是深圳原来的中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南头古城被誉为“深港历史文化之根”“粤东首府、港澳源头”、“深圳原点”了。

7. 城头山遗址文化公园

位于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的翦伯赞故居属于比较有名的红色景点。它坐落在四季飘香,风景宜人的枫林花海之中。因故居久负盛名,加之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最近几年,已经成为有名的党建活动基地。故居 添了“民族大融合”展馆,收录了自解放以来,展示桃源地域各民族团结的图片,音像,实物等,侧面反映了桃源地域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信息量巨大,值得观摩学习。

8. 城头山遗址属于什么文化

是早四点到下午六点。

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是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也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1996年,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镌刻到“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

从“小南山遗址”,到“小南山文化”!这里保留着黑龙江九千年前的文化遗存!

全文共838字,阅读大约需要 2分 。

一片叶子从嫩绿到焦黄,用颜色讲述了自己生命的轮转。一棵树,用积淀的年轮,叙说时光的轮回。我们常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有谁能见证一万年的长度呢?在小山里、在大江边,总有人能发现一万年前的历史印记。那里古朴、神秘,有待我们去探索。

在祖国边陲,乌苏里江边,饶河小南山遗址,李有骞博士、杨永才所长,两位的考古工作从不同观点的论证开始。

时任饶河县文物管理所 所长 杨永才

现在咱们发掘这个面积1050平方米,现在咱们看到的是清理后的基岩面,下面这个坑就是古代人在基岩以下,凿出来的一个墓葬坑。

冬春季节,小南山披着银白色的外衣;暑伏前后,山上又换上了新绿。冰雪消融、草树生长,乌苏里江水北上奔涌,时光流转间,古老文明的神秘与质朴,也展现到了我们面前。

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 负责人 杨永才

比如说这十个墓葬,修完了最后一个墓以后,觉得这个墓地被水侵害,完了才封的石。还有一种可能,又间隔了一段时间才封的石,那有可能,有可能给他太爷爷修旧坟的事呗。

怀着对古老文明的崇敬,我们再次走进这片山林。饶河小南山面朝乌苏里江,海拔106米,地平面高度只有60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

随着山上墓葬集群被逐一发现,这个本来不怎么起眼的小山,一下有了大名气。它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突出重围,冲进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时隔近20年,我省境内考古项目再次荣登榜单。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所长 赵永军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选是我们考古学界的最高荣誉,每年都有近千项的项目参加十大发现(评选),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是我们黑龙江考古,特别是史前考古的一个重大突破。

遗址墓葬遗存物品涵盖了新、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三个时期的文化特征,跨度达一万五千年。省考古研究所在五年前就聚焦到了小南山,遗址的系统发掘,曾入围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名单。但与全国每年上千件考古候选项目相比,小南山一直有待新的考古突破。直到去年,墓葬内大量精美玉玦的出土,才给小南山入围十大考古新发现,增添了十足的底气。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李有骞

(之前)中国最早的玉器考古证据是在赤峰附近的兴隆洼文化(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那么小南山的发现,相当于把这个年代又往前提前了1000年,而且最重要的是它又往北扩展了很远,差不多1000公里、2000公里的样子,这是我们之前没想到的。

玉文化,是我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玉璧、玉玦、玉环,遗址上大量制作精美玉器的出土,直接证明了9000年前乌苏里江流域的先民们,当时除了必需的衣食吃穿外,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追求。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李有骞

这玉璧也很有特点,这也是在小南山出得最多,也是小南山最有特点的的一类器物,弧形的痕迹就是用绳子和沙子把它切割下来,留下来的特征。

李有骞是外来的专家,杨永才则是土生土长的饶河人,作为文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两年前杨永才曾经和我们说,他一直有个心愿。

时任饶河县文物管理所 所长 杨永才

专家也提出了适当的时机,提出小南山文化这个概念。

两年过去了,老杨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员 李有骞

南山遗址的玉器是东亚地区目前系列用玉最早的一个证据,通过一些专家的论证,我们正式地把它命名为小南山文化,我们现在揭示的是它的墓葬。那么以后,还会揭示它的房址,揭示它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小南山遗址,到小南山文化,别看只有一词之差,这其中包含的是几代考古人千百个日夜的不断揭秘与探索。如今,它有了新目标,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迈进。

饶河县文物保护中心 负责人 杨永才

饶河县内还有很多重要的遗址,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越来越有名气嘛,这样也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地方,也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吧。

饶河小南山的故事只是个开头,还有很多细节我们还没有讲完。比如考古队员是如何发现这里的,根据什么就能判断地下埋藏的玉器是九千年,而不是七千年、八千年。墓葬中还有哪些新发现,还有哪些机构团体聚焦小南山,接下来我们还会为您继续讲述。

版权归新闻夜航所有,如需引用请联系我们

图片来源:黑龙江广播电视台

记 者:庄 熙、高 原

编 辑:付雨桐

主 编:黄夏博

审 核: 刘 兵

监 制:陈 鹏、王 成

龙山文化遗址的遗址特点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000-46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们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尚义县现存大量龙山文化遗址,曾经出土过大量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存。 最早的山东人——沂源人从泰沂山脉迁徙到平原,择水而居,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也许是原始先民理想的居住之地。从山上到山下,是人类迈出的颇具关键性的一步,有了这一步,才会有以后的筚路蓝缕、“式辟四方”,才有了今天我们称之为华夏文明的黎明期——龙山文化。□文/片 翟伯成  “两河流域”产生了华夏文明的黎明期  龙山文化发源于巨野河和武原河流域。巨野河,西支发源于历城区西营镇拔槊泉,东支发源于章丘市曹范镇北曹范村西的巨野河,又名巨合水。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经巨合故城西。”东西两支在龙山镇北汇集流入现杜张水库后,经历城鸭旺口入小清河。全长约46.8公里,河床宽50米。此河两岸遗址甚多,城子崖便是各支流汇入巨野河的第一个河边台地遗址。武原河又名武原水,在巨野河东部,据《水经注》记载:“武原水北经谭城东,又北经东平陵县故城西。”历史上有名的巨合城和谭国故城就在两河之间。  1930到1931年,考古界对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上层为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下层首次发现了一种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现在专称为“山东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  遗址出土的黑陶主要有杯、碗、豆、盘、盆、罐、瓮、鼎、等日用器皿,其中以带扳杯、三足盘、高柄豆、鸟首足鼎、白衣黄陶袋足、肥袋足最富有代表性,还有漆黑光亮、做工极其精致、薄如蛋壳的陶器,称之“蛋壳陶”,其制作技术高超绝伦,是陶器中上佳之品。此外,在遗址周围还发现一处平面为长方形的版筑夯土围墙遗迹,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390米,墙基厚度达10米,考古发掘者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城墙基址。  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战役  “两河流域”是海岱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为“济左走廊”之锁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相,领兵攻齐,路过龙山。韩信意欲出奇兵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故不从城内穿过,在龙山北1公里许的巨野、武原两水交汇处架起一座石桥,大军往东直扑临淄,大败齐军。以后,这座桥也为当地百姓提供了很多方便,为了纪念韩信,当地百姓称此桥为“韩信桥”。  历史上著名的“耿弇讨张步之战”也发生在两河流域。《水经注》记载:“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张步,字文公,琅邪人,为当地豪强,聚众数千人,自封为五威大将军,据齐地。后受命刘永,自封定汉公,未成。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武帝派建威大将军耿弇起兵讨张步,张步闻之,派大将费邑守济南(即东平陵),派费敢守巨里(即龙山巨合城),又分兵屯祝阿,并在长清及泰山西侧置数十营以待耿 弇。因巨里西临巨野河,耿弇即派兵砍伐树木,扬言要填平巨野河。几天后,巨里有降者,告之费邑要发兵救巨里。闻之大悦,急令攻下巨里后,自引精兵于巨合城外高冈上大战费邑,将邑斩之。这是东汉时发生在两河流域的一次著名战役。  寻觅古河畔的红袄军营寨  巨合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  三分轻重归谁是,枪号梨花二十年。  这是晚清著名诗人王象春在《齐音》中的一首咏唱妙真寨的诗。诗人凭吊遗踪,遥想当年驰骋疆场二十余年的女英雄,在钦仰之中蕴含着惋惜和遗憾。“巨野河边问李全,妙真营寨尚依然”,诗人说出了在巨野河边,金代末年农民起义军——红袄军的女英雄杨妙真曾在此结寨驻兵,后人称之为妙真寨。  金末,蒙古人南下,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五月,金朝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蒙古军再度南下,在山东、河北等地大肆掳掠。金朝统治者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无力抵御蒙古军南下,依然对境内人民横征暴敛。为反抗金朝的统治,在山东、河北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红袄军起义。当时,山东红袄军共有三支军队:鲁东的杨安儿、鲁南的刘二祖、鲁中的李全。当时的章丘,在李全的势力范围内。  杨妙真,小名四娘子,金末红袄军著名首领杨安儿之妹,善使枪,自称“梨花枪天下无敌手”,与李全部会合后,遂与李全结为夫妇,成了李全的得力助手,势力也空前壮大,渐渐控制了整个山东,并顺利说降了金朝山东元帅张林,接收了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等二府十二州。  李全割据一方,很重视在章丘的营建,他在金兴定二年与杨妙真进驻章丘,在今之龙山(巨野河畔)、水寨(城子村)、相公庄皆有兵寨,而最著名的,当数章丘相公庄北会仙山上梨花枪山寨壁垒,至今遗迹犹存。清康熙年间章丘梭庄进士李缙明有《啸园自记》考其遗址曰:“长白山之麓……会仙峰,孤峰壁立,为李全寨,二十年梨花枪壁垒尚屹然也……。”李全离开章丘后,又纵横天下十余年。金正大八年,因内乱兵败李全被杀。杨妙真北渡淮水,与养子李璮返回山东老家,继任益都行省,居数年而死。李璮,袭父职治益都行省,专制山东三十年。后投蒙,又叛蒙,不久被俘处死。 2014年7月13日,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北省尚义县的石井乡四台蒙古营发现4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墓葬,挖掘出遗骸一具。其中陪葬物品有夹砂黑陶片21片、石斧一把、石铲一把、石磨轮两个及颈项佩戴饰品。考古人员认定此处为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此墓葬出土的夹砂黑陶、打磨石器、骨器等随葬物品,对研究龙山文化以及当时葬俗生活习俗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主要山东龙山文化遗址编号  名 称  地 点 方 位  范 围1  崔碾遗址 边河乡崔碾村南 100×80米2  石家毛托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石家毛托村北 100×80米3  于家店遗址 辛店街道办事处于家店村北 200×300米4  王家庄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王家庄村西 不清5  蔡王庄遗址 敬仲镇蔡王庄村东 不清6  河沟遗址 敬仲镇河沟村西南 350×200米7  朱家庄遗址 敬仲镇朱家庄村东北100米 100×50米8  大马岱遗址 皇城镇大马岱村西南 1000×800米9  韩家六端遗址 皇城镇韩家六端 不清10   崖付遗址 皇城镇崖付庄西北 150×100米11 金召遗址 召口乡金召村南砖厂 300×300米12 三中院内遗址 临淄三中院内 不清13 葛家遗址 齐都镇葛家庄东200米 100×70米14 苏家遗址 齐都镇苏家庙村东 200×200米15 小杜家遗址 稷下街道办事处小杜家庄北300米 800×150米16 石庙孝陵遗址 齐陵镇石庙孝陵 100×100米17 赵王庄遗址 齐都镇赵王庄西 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