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清真寺

松江清真寺

AA级旅游景区

松江清真寺位于松江镇缸甏行,又名真教寺。据寺内礼拜殿中保存的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重修真教寺碑记》: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7年)蒙古氏创建。清真寺大门向北,外有照壁,额题“清真妙元”。入内有内照壁,书“清真寺”。甬道西侧墙下有一小墓,传为元达鲁花赤墓。进内西侧为邦克楼,面东,平面长方形,砖砌,建筑面积12平方米。其形制仿窑殿,外部重檐十字脊,翼角起翘,皆摹仿木结构;内部为尖拱穹窿顶,拱下辟门洞为出入道。邦克楼西厢对面为礼拜殿,砖木结构,三开间,宽敞雅静,建筑面积130平方米,明代形制。其内部装饰以阿拉伯文字组成丰富的彩绘图案。大殿向后为重檐十字脊窑殿,为寺内最古的建筑物,纯为砖结构,古朴雄伟。其南、北、东三面辟有拱形门洞,南北两侧拱门外筑有坡屋,建筑面积共48平方米。窑殿顶部为重檐十字龙吻脊,采用了透空花的做法,玲珑剔透。翼角的起翘部分无角梁结构。上下檐之间的四周壁面原绘有山水、花草题材的壁画。窑殿内部是球穹窿顶,顶下四角的叠砖,为菱角牙子间砌形式,均保持元代形制。此种中国与阿拉伯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的古代建筑,今全国仅存杭州凤凰寺和松江清真寺两例。

该寺为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元代蒙古军队中,有不少是穆斯林,嗣后有的就在松江定居,故建此清真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大修,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扩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嘉庆十七年(1812年)、同治九年(1870年)三次大修。抗战时期(1937~1945年)门厅倾圮,部分房屋又被火烧,损坏严重。解放后,江苏省人民政府曾于1955年拨款修缮。由于经费不足,修时不得已拆除了礼拜殿的草架结构和轩廊部分。“文革-”期间,被改作工厂、仓库。

1985年9月动工大修。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包括修复窑殿、穿廊、礼拜殿、邦克楼、南北讲经堂、水房、教长室、照壁、照墙、达鲁花赤墓及龙墙等项目,其中部分建筑物都按原样重建,以恢复清真寺原貌;庭院间除保留原有树、石外,又新植一些花木,布置幽雅,增添了古园林的景象。第二期,主要是修复墓园,恢复了数十块古墓碑,增植树木,保持墓地形式。全部工程于1989年5月完成。

1980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