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鹿民俗村

菩萨鹿民俗村

菩萨鹿民俗村位于昌平区流村镇,距北京城50公里。菩萨鹿属于山区和革命老区,过去属于贫困区,这两年通过搞民俗旅游与休闲产业,村民收入提高很快。 村辖面积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68户农户,其中菩萨鹿村59户,市里买房9户,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农户数占总户数的48。53%;全村共有183口人,其中本村人口166人,市里买房17人,,菩萨鹿民俗村,菩萨鹿民俗村简介,菩萨鹿民俗村-昌平菩萨鹿民俗村旅游指南

白鹿原民俗村附近景点 -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哪里

1.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哪里

西安市910路公交车是一趟由西安市汽车站开往白鹿原民俗文化村的市区公交车线路。西安市汽车站发车时间为6:00~19:30,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发车时间为5:40~18:30,全程45.42公里,票价8元,起步1元,进位0.5元。

途经主要站点有含光门,南门,和平门,兴庆公园,火炬路,科技学院,公交八公司,海棠学院,西安汽车科技学院,中云村,新华村,白村,蓝田安村。

2.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地址

火热一时的“白鹿原”金子招牌,正在逐步走下神坛。

2017年,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热播,白鹿原这个独具西安特色的文化IP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仅仅200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分布了至少6家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分别是白鹿仓景区、白鹿原生态文化观光园、白鹿原影视城、白鹿原民俗村、簸箕掌民俗村、白鹿古镇。

这些项目无一不将白鹿原文化作为卖点,游客实际体验后却发现,这些大都是以古建筑为特征,景区文化元素基本雷同——主营业务都是陕西小吃。

上游新闻记者在白鹿原实地采访看到,除了白鹿原影视城,由于各景区的白热化竞争以及客源抢夺,6家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有的已关门大吉,有的或勉强维持。

开业两年就衰败,300余商户关门大吉

基于《白鹿原》这个IP而衍生的旅游景点,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是第一个,但也成了最先衰败的一个。

西安向东30多公里白鹿原畔的半坡上,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就在这个绝佳之地上,蓝田县城、灞河、山野田园尽收眼底。据官方介绍,作为曾经的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级重点建设项目,这里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森林公园形态,将通过仿古建筑、美食特产、传统技艺表演等形式,打造集生态旅游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2016年5月1日,白鹿原民俗村开业当天就接待游客12万人次,红极一时。时隔两年后,上游新闻记者在白鹿原民俗文化村里看到,与原来相比,巷道里几乎空无一人,大量商铺已经关门,门上贴着“空铺”字样,房间里遗留有招牌、废弃灶具物料等物品。还在坚持营业的少量店铺,被集中在中间平台的巷道里营业。仿古小吃一条街上,大门紧闭,只有路两旁的“凉皮、肉夹馍”等招牌昭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能停放近百辆车的停车场只有寥寥几辆车,景区摆渡车也随意停在路边,车轮上已是锈迹斑斑。

不少商户介绍,民俗村刚开始营业的第一年,确实游客多,生意火爆,商铺一铺难求,加价好几万元从原来的商户手里购买。现在绝大部分都无人问津。“烂在手上了!”一个商户介绍说,“这还是周末,如果是周一到周五,几乎没有人。我平时就不开门,只有周末来开两天,也卖不了多少钱,赔本生意。”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占地约600亩,由陕西渭水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建设,总投资2亿元,是一个集生态农业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农事活动体验及乡村精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

“这是啥嘛?好好的一个景区咋变成这个样子,太可惜了。””和记者前来的西安市民王先生说。作为红极一时的白鹿原民俗村沦落到如此地步,让曾经来过的游客有点想不通。

“民俗文化村前期运营得很好,但后期出现了同质化竞争,运营出现了困难。”蓝田县白鹿原管委会相关人员介绍,目前景区处于升级改造期,新的运营团队已经进驻,景区内300多户商户大都处于关门状态,只有十几户还在开门营业,每天来游玩的游客不足千人。

“运营公司资 金困难,正在积极融资,想要把后期项目提前,但截至目前还没有结果。”蓝田县白鹿原管委会负责人表示。

扎堆上马、同质化竞争,好几个景区“撑不下去了”

3. 白鹿原地域文化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的代表作,这部长篇小说共50余万字,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

4. 白鹿原 民俗村

蓝田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秦岭北麓,关中平原东南部,东南以秦岭为界,与商洛市洛南县,商州区,柞水县相接,西以库峪河为界,与长安区,灞桥区毗邻,北以骊山为界,与临潼区,渭南市,临渭区接壤。总面积200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近50万。

蓝田,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县城,虽小但景色非常美。一抬头就能看到秦岭山脉,一出门就能闻到接近秦岭的天然氧气。

蓝田,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华胥的故里。四大名玉之一蓝田玉的广宗产地,素有“玉种蓝田玉”之美称,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

蓝田的游玩景点主要是:

一,蓝关古道

二,王顺山国家森林公园

三,辋川溶洞

四,汤峪湖森林公园

五,玉山蓝河风景区

六,白鹿原影视城

七,葛牌古镇

八,流峪飞峡

九,水陆庵

十,蓝田猿人遗址

十一,蔡文姬纪念馆

十二,汪锋故居纪念馆

十三,葛牌镇苏维埃政府纪念馆

5. 白鹿原民俗风情旅游区

挺好玩的,那里不收门票,不管是独自旅行还是带上老人小孩都能在那里找到很多乐趣。影视城真实还原了白鹿原小说和电影里所描绘的几大家族和民风民俗。在那里你能身临其境的进入到小说里面,听秦腔吃油泼面,住大宅。里面有一个麦塬儿童区,有很多亲子项目,还能一起看文艺演出“二虎守长安”、“关中大地震”,里面很多特色饭店,味道很地道而且价位合理。

6.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在哪里啊

西安白鹿原上有三个旅游景点,最早建成开放的是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其次是白鹿原影视城,最后开放的是白鹿仓。

白鹿原是西安最大的一个塬,塬就是山顶上的平地,所以叫白鹿塬更合适,只因陈忠实小说《白鹿原》及其电影、电视剧的播放,让这块位于西安东郊的黄土大塬声名远扬。

7. 白鹿原民居

厦屋,在陕西叫夏厦房,偏房。

在关中传统的正房两边各修建的耳房,一排为仓房,厨房,另一排为儿丶女各住的宿舍。厦房中间为院落,留出空间显出正房的通风采光。

正房(大房)两边的厦房(耳房)是关中民居的习惯建筑,也就是合院房。在农村能住这种房屋的,也只是大户、商户富裕人家。一般农民是修不起的。(正房一般为三间格式,正中进户为中堂,摆设贡奉仙辈或神位,是议事,待客之地。两边为厢房,一边住长辈,一边住儿辈,孙子辈住厦屋)

8. 白鹿原传统文化

1.由于白、鹿两姓本为一族,白鹿村就形成了白、鹿两姓合祭一个祠堂的习俗和传统。

2.另外,按照两位侯氏兄弟当初改姓时立下的规矩,家族族长由长姓白家的人世代担任。所以,白秉德去世之后,白鹿两家的族长就传给了年轻的白嘉轩。

3.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白鹿村的前称是“侯家村”,在一位非常有思想的家族长辈的提议下,把侯家村改成了“白鹿村”。随之而来的呢,还有当时年纪最长的两位侯家兄弟,兄长改成了“白”姓,兄弟改 了“鹿”姓。两位长者的后人各随先辈,世世代代将白、鹿两个分支的血脉延续了下来。这即是白鹿村中白、鹿两个家族的由来。

9. 关于白鹿原白鹿村的历史

白鹿原、西安白鹿原得名周平王:咸阳白鹿原得名唐高祖!白鹿起源、战国时期《竹书记年》东汉年间的《三秦记》周平王东迁,有自鹿游于此原,以是得名白鹿原。

对此《西安还览》一书也是这种说法,拇传秦朝年赵高指鹿为马故事中用的鹿,就是从白鹿原上捕获的。咸阳市的白鹿原在三原县。三原县是谓北重镇,古时京畿之地,史称6“甲邑”,古琼“池阳",回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三座土塬而得名。

10. 白鹿原民族村

《白鹿原》全书50万字,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从清王朝覆灭到民国建立,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展现出一幅20世纪上半叶中国农村社会形象的历史画卷。

小说中出现的众多的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沿着各自的命运轨迹前行,在看似无解的人生中,不同的人物迸发出各自生命的活力。

白嘉轩作为白鹿村的族长,为人耿直厚道,顾全大局,心胸宽广,做事坚持原则,一辈子没有做过见不得人的事。作为中国封建家长的最理想最完美的代表,他身上有着仁义善良的品德,以及以德报怨的大度,但也有维持封建礼教的顽固和执拗。

鹿子霖作为白鹿村宗族势力的二把手,一生都在与白嘉轩明争暗斗,他好色、不讲仁义、唯利是图、道貌岸然,时时刻刻都在谋划如何打击白嘉轩。他利用田小娥勾引白孝文,企图以此报复并羞辱白嘉轩,其心险恶卑劣。然而,最终却落了个发疯致死的境地,让人慨叹。

鹿三作为白嘉轩家里的长工,与白嘉轩兄弟相称,二人的关系超越了一般的主仆。作为白嘉轩的坚定追随者,鹿三勤劳踏实、忠厚善良,却也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隐藏着凶悍的一面。在他杀害田小娥后,却也因不断地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而最终陷入抑郁,在孤独中死去。

朱先生是白鹿原上一个圣人般的存在,他睿智有学问,能洞察先机,仅凭一张嘴就解除了二十万清兵围城之危。在他身上“仁义”二字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从不介入政治斗争,只有在涉及百姓和民族利益时,他才会挺身而出。当朱先生在小说中死去时,陈忠实先生这样写道,“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先生谢世了……世上再也出不了这样的先生了。”这是对朱先生的赞誉,也是对朱先生所代表的理想人格的失落的惋惜。

白鹿原民俗村旅游攻略(白鹿原民俗风情旅游区)

前往白鹿原民俗村的游客为什么会越来越少呢?

众所周知,西安是著名的历史古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凭借其特色吸引了中外大批游客。无论是宝藏丰富的博物馆,还是恢宏壮观的兵马俑,还有那独特的西安美食,都让来西安的游客流连忘返。

不过,最近有些游客却发现在西安有这么一个景点。物价奇高,严重违反了物价的规律。让人一阵唏嘘。这个景点,就是前阵子因为一部电视剧大火的白鹿原民俗村。

影视剧中,白鹿原淳朴的民风,特色的西安美食,无不吸引着屏幕前观众的向往。而当你收拾好行囊,来到这个梦想之地时,才发现,原来最好的白鹿原,还是存在于书中,电视中,和自己的心里。虽然这里的民居特色都保留的非常完好,整体风格很有特色。原生景致非常不错。但是,这里的物价确实高的吓人。一碗油水青菜都没有的清汤面,就要30块,一瓶矿泉水10块。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

很多被宰的游客纷纷表示不满,也对白鹿原民俗村的旅行项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该景区再不作出整改,那么一定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关门大吉。

笔者认为,对于这种有民俗特色的景点,就应该认真传播它带来的淳朴气息,一味的商业化,一心只想着赚钱,那么势必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除了西安白鹿原民俗村的坑人现象外,其他许多热门景点也有同样的现象。漫天要价,专坑游客。甚至还误导游客,给人带来非常不愉快的旅行体验。将心比心,希望所有热门景点都能够保持初心,传扬自己的魅力,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你的旅途中遇到过哪些坑人现象呢?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吧!

白鹿原和白鹿仓哪个好?

白鹿仓好。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是由陕西锋双集团投资建设,总规划用地2100亩,计划投资35亿元,于上风上水之地打造的全域旅游战略旗舰项目,被誉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单位。同时,也是当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功能齐全、涵盖面广、跨界经营管理的综合智慧景区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顺应时代发展将文化的包容性不断提升,致力于开创民俗文化旅游的新纪元。景区一期由“一仓三营  ”组成,分别是:“白鹿之仓”、“航空飞行营地”、“温泉房车营地”、“运动体验营地”。

白鹿仓·奇幻世界主题乐园巧妙运用大量科技手段展示不一样的白鹿原文化体验!该项目助力打造极具文化特色的多重魔幻剧场,演绎“白鹿之梦”的奇幻内容,打造崭新的白鹿仓特色新名片

该项目总占地面积约13000平方米,项目以白鹿仓的区位优势与园区特征为切入点,以家庭亲子及大学生为主要受众群体,凸显项目“文化+黑科技”的创意设计模式,打造全国首家大型科技奇幻王国

白鹿仓奇幻世界位于西安市白鹿仓景区,全园分为九大主题区域,包含三十余项特色主题文化小类,是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结合现代顶尖科研技术的第五代高科技主题公园

白鹿仓有什么好玩的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顺应时代发展将文化的包容性不断提升,致力于开创民俗文化旅游的新纪元。景区一期由“一仓三营”组成,分别是:“白鹿之仓”、“航空飞行营地”、“温泉房车营地”、“运动体验营地”。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位于古城西安著名的白鹿原上,处于西安市近郊,距离东三环5公里,南部是碧波荡漾、翠竹摇曳、飞瀑流泉的鲸鱼沟风景区中部是集白鹿原文化特色的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功能为一体的白鹿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北部有西安市民赏花踏青、采摘休闲的樱桃谷旅游区,景观高地、魅力独具。天气好时可以在原上鸟瞰西安市区,白鹿原地势雄伟、四季分明、阳光充裕,凉爽宜人,适宜休闲度假。

白鹿之仓

是景区整合区域文化资源,以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为目的,以民俗文化体验为核心,通过高水平的规划和精心的院落建筑设计,营造的民俗文化历史场景,物景天华,包罗万象。建筑以“匠人木作”为特色,423栋民俗建筑由专业工匠按照传统建筑方法而建,融合了陕北、关中、陕南等风格特色,配合美食、互动、体验、演艺,打造全方位的传统民俗文化体验地。

航空飞行营地

200余亩的草坪,是中国首批通航飞行营地,内陆地区首个热气球365天自由飞体验地。百米高空的“白鹿之眼”,临空俯瞰,醉人风光大于360°。中国首个大型、综合性的热气球嘉年华举办地,将举办2017西安白鹿原·白鹿仓首届热气球嘉年华活动,未来将成为与法国洛林、加拿大魁北克纽约葛兰佛斯,土耳其卡帕多齐亚齐名的世界著名热气球嘉年华举办地。

温泉房车营地

陕西省自驾车旅居车重点示范营地、庭院式房车旅居开拓者。房车营地将停靠百余辆房车,全部进口自澳洲。每辆房车配备独立庭院,庭院中生活设施齐全,配有温泉泡池和木屋帐篷等,是目前中国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房车款式最多的房车露营之地。营地设有VIP营、商务洽谈营、情侣营、亲子营、聚会营等多种类型。

运动体验营地

运动体验营地由冰雪冰雕世界、慢步道及时下风靡全球的时尚运动,如酷跑、滑板等多种项目组成。同时,为儿童提供主题乐园等游乐设施,体验全民运动,享受健康生活。

特色景点

白鹿原古街

白鹿原古街由著名作家陈忠实文学巨著《白鹿原》小说中描绘的古街原貌再现,结合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美食等,原汁原味地展现 白鹿原特有的魅力。

独木亭

独木亭由一根直径1.4米,长13米的原木撑起,榫卯结构的木条和木质绣球从上到下依次辐射开来,九层斗拱寓意九九归一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独木亭的原木原料是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的红松,树龄1099年,被称为“红松中的活化石”。原木原料运回国内后,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由民间建筑大师精雕细刻。独木亭状如龙骨,配以绣球,犹如游龙戏珠,妙不可言。亭顶按中国传统建筑铺设灰陶瓦片,瓦片上雕刻兽形图腾,与亭亭玉立,风格迥异的独木亭浑然天成,形成白鹿仓一道独特的风景

望母阁

相传,汉文帝刘恒是个出了名的孝子,他经常叮嘱自己的妻子窦皇后要孝敬其母薄太后。于是,窦皇后就和刘恒开玩笑说,你要我孝顺母亲不难,但你必须把我顶在头上,凡事要听我的。刘恒笑着答应了。从此之后,窦皇后十分孝顺薄太后,婆媳之间感情很融洽。多年之后,窦皇后的陵墓建于文帝刘恒霸陵之顶,母亲薄太后陵建于霸陵之背,形成了“顶妻背母”的形态,使“孝”文化流芳千年。

望母阁收藏自民间古建收藏家,始建于清朝时期,距今三百余年历史。通体为木质结构,分为三层,下端饰有砖雕。每一块砖雕都是由手艺精良的匠人依据二十四孝的故事雕刻成画,栩栩如生,人物造型生动活泼,为我们诉说着一个个感人至今的孝道故事。

望母阁东墙镶嵌乾隆十四年福禄寿砖雕,祈佑人们福寿安康

登上望母阁,向西望就能看到相距不远处的薄太后陵,以此纪念文帝的孝行,并且时刻提醒我们追思母爱,心涌孝情,感恩母爱,家庭和睦。

百戏楼

百戏楼坐北向南,台基式建筑,歇山顶,灰色筒瓦覆盖,台面由檐柱四根分作三间,中间为表演区,两边为耳房。戏楼屋顶五脊六兽,正脊两端有龙吻,四条垂脊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五个神兽蹲立。这些异兽被运用于百戏楼建筑中,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百戏楼作为白鹿原上传统文化演艺场所,是地方戏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戏楼文化浸染着久远的传统民族特色和率真质朴的民族文化心态。一座戏楼如同一座博物馆,记录着中国戏曲数百年来的兴衰沉浮,是往日辉煌演剧活动的凝固华章,也是古代能工巧匠尽展聪明才智的精湛建构。

品各地美食、观大型演艺、赏丝路风情…

近些年西安周边真的兴起了好多的古镇、民俗村啊……

多了就不列举了,不过去过这么多觉得都大同小异,但是白鹿仓还真是把我惊艳到了!

地点:狄寨塬上,靠近樱桃谷,附近全部都是樱桃果园,风光好是真的!周末开车过去直接被堵在路上了,可见是有多火爆!只好找了非周末的一天下手,可是去了却发现,尽管这样,人也是很多很多的,所 建议大家不要挤在周末节假日出行,真的会被挤爆的

环境:虽说都是现代新修的建筑和街道,但是最特色的要数民国风情街啦,横贯全镇,还有很特色的电车通行,10元钱一张票可以坐一趟,穿越到民国大上海的感觉……

小吃:古街肯定少不了各种美食小吃,真的天南地北应有尽有,主要是关中地区的各种美食都有,口味还是不错的,没事逛吃逛吃,不知不觉就能吃下好多种哦……

特色:有戏台,可以饮苻茶看演艺;有游艺,比如射击游戏;所有消费均采用办卡或者手机支付,方便快捷;还有部分正在建设中的,估计建好后内容会更丰富;

总结:非常喜欢的地方,除了人太多了其他都很满意!

西安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视基地是一个地方吗

西安白鹿原民俗村和影视基地不是一个地方。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位于西安市蓝田县河西路,总占地1200亩,投资额3.5亿元。民俗文化村依白鹿原地势而建,南望秦岭、东临灞河,为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级重点建设项目。西蓝高速312国道、关中环线、沪陕高速贯通全境,交通便利。

白鹿原影视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前卫镇,始建于2013年,是以影视拍摄服务为主,兼具观光旅游、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

扩展资料

白鹿原影视城主要景点:

1,白鹿村

白鹿村,位于白鹿原影视城南端,是以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原著为建筑蓝本兴建而成的仿古村落建筑群,主要景点有祠堂、戏楼、关中广场、白嘉轩家、鹿子霖家等。

2,滋水县城

滋水县城,位于白鹿原影视城东端,是以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原著为建筑蓝本兴建而成的仿古县城落建筑群,主要景点有关中大席、戏院、文昌阁、衙署、城隍庙、同福文化客栈白云寺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鹿原影视城

曾拍摄白鹿原的著名景点白鹿原影视城,曾经很火热,现在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

其实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并非白鹿原影视城,而是当地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主打小食,除了小食没有太大的特色,加上其他景区的建立导致这个没特点的景区慢慢地走向了灭亡。或许曾记得电视机让白鹿景区火红一时,但当地的营销模式太单一不吸引,导致游客基本不会再去,久而久之就只能成为普通的仿古城。

一、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吸引力只有食物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主要是以古建筑为特征,其中许多景区文化元素基本雷同,主营业务都是“陕西小吃”;这个所谓的民俗村内以小吃为卖点,除了餐饮,再没啥特色。很多游客在景区内除了拍拍照也没有太大的地方可以去,景区除了食物就是食物,但食物单一也不能吸引太多的游客。

二、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因为附近景区的复制式开业直接影响了人流量

白鹿原民俗文化村虽然是集生态农业观光、乡村精品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项目,但他的特色就是小吃,没有太多的游玩设施。而当地周边其他类似景区的相继开业则直接影响了当地的人流,特别是白鹿原影视城、白鹿仓景区等开业后,这里的生意一落千丈。

不懂的宣传,不懂得去改变,就是导致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失败的原因。

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并非白鹿原影视城,白鹿原影视城人气还是很高的。

陕西网红白鹿原民俗村,为何“帅不过三秒”?

相信很多朋友在网络上都已经看到过一份让人非常吃惊的名单,那就是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在这份小镇的死亡名单上面,我们可以看到《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名列其中,而且这个曾经的小镇是非常红的,一时之间也是吸引了很多网友去进行相关的旅游,但是没有想到最近却演变成这个样子,让人感觉到非常的悲伤,而这一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违规用地。

根据网络上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在2016年5月的时候,这个小镇总投资三亿多元,占地达到一千二百多亩,可以说,在当初的时候,以一种非常火热的姿态,在西安的旅游市场上成为了顶流,每天接待的游客的数量就达到了15万人次。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再次去这一个有名的小村庄的时候,这一次却已经属于停业的状态,而且很多商户都已经关门倒闭,很多垃圾都是堆在现场,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就是因为违规性的用地。

目前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研究生,因为现在这个景区里面的违规用第十非常严重的,其实早在2016年12月的时候,这个文化村等很多个项目都是未经批准就违法的占地建设了,这一件事情也是在当时被陕西省政府召开的相关执法监督会上进行了相关的通报批评的,而且不仅仅如此,根据相关的负责人介绍说,《白鹿原》民俗文化村所规划的498亩土地都是属于为先批准的,这已经严重的违背了国家的法律,根本就是不能够允许的。

而且除了这件原因之外,缺少相应的规划,并且相同品牌同期扎堆,这就导致了这个ip虽然很热,但是根本就没有办法去使得人们去记住这样的东西。因为要知道,仅仅在两百多平方公里的《白鹿原》上,就已经拒绝了很多的旅游项目,包括影视城等这些旅游项目,这样做最终还是会让公司和当地的人民遭受到巨大的损失,是不能够去允许的。

哈萨克族夫妇旅游攻略「哈萨克民俗村」

哈萨克族的民族风俗?有知道的速度在线等

1、家庭与婚姻:

哈萨克族的家庭组织,是以夫妇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一般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步,订婚礼,在女家举行,双方协商有关事宜;第二步,确定“吉尔特”期的婚礼,在男家举行,从而确定正式的亲属关系;第三步,又在女家举行,男方要将协商的财礼的半数送到女家,此后,新郎就可以住在女家,与姑娘同居,叫做“看门”;第四步,又在男家举行,这是正式结婚仪式。

2、日常生活服饰:

明显地反映了牧区生活的特点。为了骑马方便,服装一般都比较宽大结实。男性喜在腰间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随时切肉食用。男性内衣衣领较高,多绣花边,套西式背心。妇女喜着鲜艳花布,胸前绣纹花,多穿连衣裙。 饮食:由于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因此,在饮食方面带有强烈的特区特点。主食主要地牛、羊、马肉,其次是用面粉制成的馕和面条以及抓饭等。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有“金特”:用奶油混合幼畜的肉,装进马肠里,蒸熟后食用。喝的主要是牛奶、马奶、奶茶、更喜马奶酒。居住:哈萨克族人民多数从事畜牧业。为了迁移方便,他们居住是轻便而简易的毡房,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季则居住土房和木屋

3、喜庆日与游艺:

哈萨克族的喜庆日,有“肉孜节”(通称小年)、“古尔邦节”(通称大年) 以及带有浓厚民族风味的“拿吾鲁孜节”等。 在游艺方面,他们最喜爱唱歌。青年男子喜欢摔跤、赛马、刁羊,还有青年男女共同取乐的“姑娘追”。舞蹈比较盛行,多和游牧生活有关,如挤奶舞、剪羊毛舞 、绣巾舞、制毡舞、走马舞、斗熊舞以及婚礼舞等

新疆北部和东北部森林茂密的丛山峻岭间,土壤肥沃的盆地绿洲里,水草丰茂的草原平川上,瑰丽秀美的湖泊河流旁,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共有11.1万多人。

民俗风情(服饰、礼仪、生活习俗、禁忌等) 与游牧经济活动相适应,哈萨克族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他们的吃、穿、住、行都有浓厚的游牧生活特点。

饮食: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也吃面食。肉食主要有绵羊肉山羊肉牛肉骆驼肉。奶类主要有羊奶、牛奶骆驼奶。奶茶是牧民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其他奶制品还有奶油、奶豆腐奶疙瘩等。

服饰: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 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于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哈萨克族妇女爱穿连衣裙,但最讲究的是头饰。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等类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亚"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圆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红色和绿色的绒布制作,用金丝绒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高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

叼羊:叼羊是哈萨克族青年男于普遍参加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叼羊之前,将骑手分成两组,每组各闪出一人一骑对叼。先出场者把羊压在脚与膝之间,两手抓住羊的后腿压在马鞍上。对方出场的人抓住羊的两只前腿用力拽拉,一场人力对人力、马力比马力的较量开始了。力强者先胜,对手不甘示弱,拼命争抢,又是几番对叼。这时,两组骑手一拥而上,持羊者策马飞奔,其他人拼命追赶,激烈的角逐使叼羊的紧张气氛达到了高潮,场外的欢呼声、叫好声、力咖声如山呼海啸。场内数百骑挤成一团,持羊者左冲右突,抢羊人右夺左抢。此情此景真加战场一般激烈。一会儿,持羊者冲出重重包围,一忽儿他又陷入十面埋伏,江山易主,持羊者又变成抢羊人。几经反复,终于有一勇士力挫群雄,叼羊远去......骑手们精疲力尽,望尘莫及。以勇力和韧劲获得冠军的胜利者,高举夺得的羊只,向四周鼓掌欢呼的人们挥手致意。 叼羊,哈萨克人祈求幸福的独特仪式。追求,哈萨克人对美好未来的永远追求!

宗教信仰 哈萨克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自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哈萨克族草原后,哈萨克族的精神世界、伦理道德、各种礼仪、节庆和风俗都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准绳。

民族节日 哈萨克族的重大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都是伊斯兰教节日。

占尔邦节这大早晨,成年男子都必须到清真寺做礼拜,如牧区无清真寺,则由当地的毛拉指定一个山坡,面向沙特阿拉伯麦加方向集体做礼拜。做完礼拜后,即回家宰丰"献牲"。占尔邦节一般过三天,甚至半个月。节日朗间,不断举行各种对唱活动、舞会以及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等民族传统娱乐活动。其中,叼羊和姑娘追最富有民族特色和情趣。据传说,叼羊活动起源于中世纪。当时,狼对牲畜的危害很大,牧民对狼特别仇恨,一旦猎获了狼,便将它驮于马上奔跑。此时大家一拥而上,争相抢夺,以此开心娱乐。后来这种活动就发展成一种专门的娱乐形式,并由叼狼演变成叼羊。

建筑风格 为便于游牧,哈萨克族很早就创造了容易搬迁的房屋--毡房。它的主要构件是用羊毛褂成的毡、红柳木栅栏、本撑杆、圆形卷顶和毛线编织的菠哀草帘。这些构件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拆或装毡房能在短时间 完成,搬迁时用骆驼或牛就可驮运。

经济活动 主要从事畜牧业,也兼营农业、狩猎业和手工业。商业等。游牧是其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所谓游牧,就是"逐水草而居",把牧场分为春、夏、秋、冬四季草场,视季节变化将羊、马、牛、骆驼等牲畜迁徙到最适宜放牧的草场去。这样做,可以保持各季节牧场植被的良性循环,可以保证游牧生产在较大地域内进行。在长期的游牧生产实践中,哈萨克族牧民选育出了生长发育快,长膘能力强,体形大,肉、脂产量高,抗严寒耐粗饲的阿勒泰大尾羊;体形高大、体质健壮、耐粗饲、抗寒抗病能力强、力速兼备的伊犁马和适应性强、吃苦耐劳、善于爬山、挽乘兼用的小型马--巴里坤马。这两种马与焉眷马并列为新疆三大名马。体质结实,役力强而耐久。适应性强的哈萨克牛更是他们选育的良种。哈萨克族的羊毛、皮革、铁器、木器、食品等各种家庭手工加工业无不和游牧生产方式有关。

重大贡献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俄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沙俄以讹诈和军事威胁手段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吞并了大片中国领土后,哈萨克族人民一直坚持反抗沙俄的侵略、压迫及殖民统治。1944年~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在新疆建立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在甘肃建立了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服饰

在历史上,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因而其服饰带有浓郁的草原畜牧生活的特征。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哈萨克族男子喜欢穿棉毛衣裤,喜欢以条绒、华达呢等作衣料。颜色上多选用黑色、咖啡色等深色。冬季主要穿皮大衣、皮裤。选材以羊皮为主,也用狼皮、狐狸皮或其他珍贵兽皮。为了便于上、下马,裤子用羊皮缝制成大裆裤,因此宽大结实,经久耐磨。衬衣多为高领,上绣花边。衬衣外套坎肩,坎肩上穿短衣,有时还再套“袷袢”。

哈萨克族男子喜欢扎一条牛皮制成的腰带,腰带上镶嵌有金、银、宝石等各种装饰品,腰带右侧佩有精美的刀鞘,内插腰刀,以备随时使用。在夏季,哈萨克族男子一般戴一种用薄白毡制作的翻边帽,分为两瓣,很有特色。而在冬季,则要戴“吐马克”或“库拉帕热”两种不同的帽子。“吐马克”有两个耳扇,一个尾扇,呈四棱尖顶状,顶上还饰有猫头鹰毛。“库拉帕热”则形似圆锥体,内缝狐皮或黑羊羔皮,外面饰以色彩艳丽的绸缎,美观实用。哈萨克族男子的鞋、靴比较讲究,根据游牧中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种类,夏季的靴子底子较薄,打猎时的靴子后跟很低,轻便柔软、易行,却不易为猎物察觉。长筒靴子有高跟,长及膝盖,全牛皮制成,在靴底上钉上铁掌,结实耐用。穿此靴时常穿毡袜,袜口用绒布镶边,十分美观。软鞋子顾名思义为软皮制作,没有高后跟,往往和套鞋一起使用。在牧区,套鞋使用比较广泛,套鞋既能保护软鞋不受雨雪侵蚀,同时进帐篷时只脱去套鞋就可,因而十分方便,很受人们喜爱。

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较男子来说更加丰富多彩。她们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样式。年轻的姑娘喜欢穿连衣裙,裙袖有美丽的绣花,裙摆阔大自然成褶。上身外套紧身坎肩,坎肩上绣有美丽的图案并缀有五颜六色的饰品,未出嫁的姑娘头上戴的是“塔克亚”、“别尔克”或“特特尔”。“塔克亚”是一种斗形帽。下沿略大,彩缎作面,帽壁有绣花,帽上缀珠,顶上插猫头鹰毛;“别尔克”是用水獭皮做的圆帽,与“塔克亚”类似,只是夏季扎各种颜色的三角和正方形头巾;“特特尔”是一种四方的头饰,上绣各种花纹图案,折起多褶,扎在头上。另外,未婚少女喜爱在发辫上别上发带。若是成婚新娘则从结婚那天起要穿一年的“结列克”。“结列克”为红绸制作,帽子和衣服连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识别出来。一年后,可以换上套头的盖巾。中年妇女夏季喜欢穿半袖长襟袷袢和坎肩,多在胸前下摆用彩绒绣边,两边有口袋;冬季喜穿用羊羔皮裁制的、带布面的“衣什克”,或穿绣有图案、罩以绸缎面的“库鲁”(皮大衣)等。已婚的妇女一般要戴“沙吾克烈”,即一种外用布、绒或绸作面,用毡作里的帽子。这种帽子绣满了花卉,并嵌有珠宝金银,有一串串珠子垂于脸前。若生了孩子后,就要戴上套头和盖巾。盖巾用白布制作,上有图案,很宽大,盖上后可遮住全身,只露出脸颊。盖巾上有金银别针,在各种颜色绣制的图案中有“颊克”花纹。如果要是盖巾上没有绣“颊克”花纹的话,说明这个妇女已成寡 妇。因而,从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上就能判断她们的婚否、育否。哈萨克族妇女的鞋、靴也有多种式样,通常穿的还是皮靴加套靴,较为讲究的还要在袜子上绣花,在套鞋上进行一番装饰。

居住

“穹庐为室分兮旃为墙”。西汉时远嫁乌孙的细君公主描述了古代中亚游牧民的居住习俗。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族在居住形式上继承了祖先的传统。穹庐即毡房,由于哈萨克族在春、夏、秋的三季牧场中要不停地迁徙,只有易于搭卸、便于携带的房屋,才能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毡房正符合了上述要求。一般牧民两个小时就能搭起一个毡房,若已搭起的毡房地方不太合适的话,几个人就能抬起来换个位置。毡房拆卸起来也很容易。在很短时间内,牧民就能将整个毡房和全部生活用品用毛绳捆扎起来,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因而,毡房对哈萨克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毡房,哈萨克语称“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震的特点。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哈萨克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毡房由房围、房杆、顶圈、房毡、房门等组成。下部为圆柱形,上部为穹形。通常毡房有三米高,面积约二三十平方米。毡房内布置有一定的规矩,分成住宿和放物品两大部分。房正中对着天窗安设火塘或铁炉,毡房前半部铺有地毯。毡房是哈萨克族活动的重要场所。进门按逆时针方向,首先是厨房,制作各种食品;然后是主人的卧室;往下铺着大地毯之处,可以接待客人或进行礼拜;最后是儿子、儿媳的铺位。毡房的功用是多方面的,除了居住待客外,也是从事生产和娱乐的场所。是接羔的“产房”、孩子的课堂、婚礼的典堂,也是哈萨克族唱歌、跳舞的俱乐部。从冬季来临的11月到来年春季4月期间,哈萨克族一般住在冬季牧场。这种房屋为四方平顶,内置铁炉或土炉取暖,为避风雪,多用土坯、石块或木头构筑而成。定居的哈萨克人的住房形式与周邻其他民族相似。

“忒哈拉”也是哈萨克族的一种建筑。此房圆顶,类似毡房,但有土石彻成的围墙,高二米左右,有天窗。这种房屋冬暖夏凉,基本已属定居房屋,房屋四周有围放牲畜的篱笆栅栏或土坯矮墙。

交通

伊犁马和巴里坤马早已是闻名全国的马种,这两种马都是哈萨克族及其先民饲养的。由于长期从事游牧畜牧业,需要不断移动,马就成了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哈萨克牧民离不开马,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游动迁移、从事狩猎,都需要骑马,他们有句谚语说:“马是哈萨克人的翅膀”。哈萨克牧民运输则主要靠牛车和骆驼。牛善于负重。牛车适应牧场的自然环境,车轮高大,车体轻,轴轮用桦木制成,耐磕碰,适宜于在草原、戈壁和深雪中通行。牧民转场、运输货物,常用牛拉车驮物。

哈萨克族生活的地区干旱多戈壁,运输比较困难,在这种条件下,使用骆驼驮运最为适当,而且骆驼载重量也超过其他牲畜,一向被誉为“沙漠之舟”。因而一些有骆驼的人家,多用骆驼转场搬迁和驮运货物。驼运一般不用带草料,通常一早起身即行至午前,中午放牧,让骆驼得到休息。日落前起身行至深夜,每走一段可以稍事休整,可以说骆驼在哈萨克族人民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婚姻

哈萨克族实行氏族外婚制。在哈萨克族传统婚姻中存在过“哈凌玛了”制度。哈萨克族的婚礼富有古代游牧民族的特色,极其复杂。婚礼仪式要在女方家举办四次,即说亲——“库达拉苏”,由男方家长或委托近亲带上礼物到女方家。女方若有意,收下礼物,款待来人,商定订婚日期;订婚——“乌勒特热托依”,这是婚礼中的重要仪式,从此将男女双方命运联结在一起,其中有送礼、宰羊、踏水礼等内容;送彩礼,是给女方各种结婚用品,其中衣、裙、被、巾必须是奇数;出嫁——“托依”,在这个仪式上,要唱许多婚礼歌。在男方家举办的仪式有两次,一是“吉尔特斯”,就是男方要择一吉日子向众人展示自己到底为新娘准备好了哪些物品、彩礼,让大家观赏。二是迎亲——“克灵推斯如托依”,将新娘迎进家门,揭开婚纱。这一系列仪式的规模不同,每次仪式都要设宴、唱歌、跳舞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婚礼结束后,新娘将原来代表年龄的小辫梳成两条大辫,并在一年内披戴“结列克”。

家庭

哈萨克族的家庭为严格的父系家长制。丈夫在家庭中享有较高权力,但家内事务一般是尊重妇女意见。哈萨克族婚姻是终身的,婚约一经缔结,不许随便解除。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夫妻离异子女全部归于男方。若是丈夫主动提出离婚,女方可以带走自己出嫁时的嫁妆。若是女方提出,那么任何东西也不允许带走,只能单身离开家门。

在家庭分工中,男子主要从事放牧,妇女从事家务。家庭生活中盛行敬老风尚,若有对父母不尊敬的人,要遭人耻笑,还会受到惩罚。

哈萨克族过去还存在着一种独特的“还子”习俗。“还子”就是新婚夫妇把婚后所生的第一个孩子过继给男方的生身父母,以示孝敬。原祖父母与孙儿女的关系要改变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原为祖父母的称谓改为父母的称谓。与新生父母的关系成为兄弟姐妹的关系,称谓也随之改为哥嫂、弟妹。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

哈萨克族家庭的继嗣是男继女不继,按传统习惯,实行财产幼子继承制。

礼仪

哈萨克的礼仪即有浓郁的草原生活特点又有伊斯兰教特色。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极富有游牧文化特色。他们十分重视新生命的诞生。婴儿出世后往往举行三天庆祝活动,视为摇篮礼。哈萨克族的婴儿一般是在摇篮里长大的,所以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7——10天后要举行将婴儿放入摇篮的仪式。届时,主人家宰一只羊,邀亲友、邻居家的妇女参加,同一天还举行命名仪式。来参加这两个仪式的妇女每人都要将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送给婴儿,还要给孩子起一两个名字供主人选择,或者由毛拉给孩子命名。主人热情招待来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向孩子祝福。现在,这一仪式多在婴儿出生40天后举行。在男孩5——7岁时一般还要举行割礼。()哈萨克非常重视割礼,仪式规模十分隆重。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还有骑马礼等。

哈萨克人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哈萨克人对待客人恭敬备至,礼节周到,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而且,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客人临走时,如属贵客,主人就要问贵客:“毡房内是否 你需要的东西?”如果客人看中了某件东西就要奉送。如没有,就按一般惯例给贵客送礼。经济条件好的,送元宝、马、骆驼、猎枪和鹰,次者送皮大农、袷袢及狐皮、狼皮等珍贵的兽皮衣服。

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

丧葬

由于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其葬礼基本上按伊斯兰教教规进行。哈萨克族十分重视葬礼,葬礼大体上分为临终前请毛拉念经“赎罪”、整容、挂旗吊唁、报丧、奔丧、出殡、送葬、哀悼、祭祀等一系列活动,全部过程甚至要持续一年时间。

哈萨克族实行的是无棺土葬。“埋体”被净身后,用白布缠裹,直体仰身,头北脚南,面西朝向圣地麦加方向入葬。墓穴一般是先挖一个直土坑,在直坑的西壁再挖一个洞穴。安放完毕,用土坯树枝先封住侧洞,然后往直坑中填土,最后在墓上堆石成丘。坟的外形是长方形,周围建有坟墙,有门可出入,形似毡房。坟前立碑。死者去世周年时,要重修坟墓。普通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方形墓冢。有声望的死者,还在坟上用砖石砌起高塔。

男性死者生前骑乘的马,要被剪去马尾、马鬃,或将尾、鬃梳成辫状,这种马哈萨克语称“托力阿特”,任何人都不得骑乘、鞭打。

禁忌

自从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后,与之相联系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猪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动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杀。

吃饭时,不能把整个馕拿在手上用嘴啃。同时吃饭时最好戴上帽子,以示尊敬。在毡房内不许坐床,要席地盘腿坐在地毡上,不许把两腿伸直,更不能脱掉鞋子。年轻人不许当着老人的面喝酒。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讳抠鼻孔、吐痰、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习惯。

做客时,忌讳客人骑着快马直冲家门,这会被认为是挑衅或是报丧和传送不吉利的消息。骑马快到家门时,要放慢速度。忌持马鞭进毡房,认为是寻衅打架的。忌讳客人从火炉右边入座和坐在火炉的右侧,因为右侧是主人坐的,也不要坐在放食物的木柜上或其他生活用具上,客人的坐位应听从主人的指引;吃饭、喝奶茶时,不能用双脚踩餐布,更不能横跨过去,在餐布收拾之前,最好不要离去。如果临时遇有急事外出,也不能从主人跟前走过,必须绕别人背后走;主人做饭时,客人不要走进配餐的地方,忌讳客人乱动餐具,更不能用手拨弄食物或掀开锅盖,主人递送的茶、酒、肉食和其他食品,不管是否合乎自己的胃口,都应高兴地接受,喝奶茶不应喝一半剩一半而离席,喝马奶酒也应一饮而尽,不会喝酒也要少许啜上一口,以示谢意,不然会使主人扫兴。就餐前后,主人会给客人倒水洗手,洗完手,不要乱甩动,应用毛巾擦手,并有礼貌地送还毛巾;如果天色已晚,主人留宿,不要拒绝使用主人的被褥,否则被主人误会。

儿媳不能使用公公的马鞍和公公的床位;公公也不能使用儿媳的马鞍和坐儿媳的床位。不能当面数主人的畜群和点牲畜的数目。不要用脚和棍棒打牲畜的头部。不能跨过拴牲畜用的绳子。走路遇羊群要绕道而过。不许乘马进出羊群。严禁从作礼拜(乃玛孜)的人前通过,也不能踏作礼拜 布单子,更不要模仿他们的动作大声说笑。

按哈萨克族传统习俗,妇女怀孕后,忌食驼肉、驼奶;忌穿驼毛做的衣服。因为母驼孕期一般在12个月,认为饮食了驼奶、驼肉,将会使孕期延长。忌食兔肉,因为兔子是三瓣嘴,认为孕妇吃了兔肉会生下豁唇的孩子。忌食狼咬过的牲畜的肉,因为狼的口水很多,怕因此而生的孩子也会有很多口水。产妇分娩时,忌男人在产房,包括丈夫。接生婆不能是怀孕妇女,认为这样产妇会大出血;忌生过孩子却夭折的人。不许当着父母的面赞美他们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美、俊之类的词。

在住房附近、水源旁边,礼拜寺墓地周围,不允许随地大小便。牲畜不能进入墓地。不得在墓地上取土。

哈萨克人崇拜草和火,因而忌讳拔春天的新草。不允许用脚踏火,不能往火上吐唾沫,不准围着火堆乱跑,不能压灭火苗,更不能往火上撒尿。

哈萨克人认为每礼拜二、五是不吉利的日子,不能外出。在数目字方面很重视单数,尤其重视“七”和“九”,特别是“七”被他们崇尚敬重。在哈萨克的民间文学作品中,“七”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字,泛指数目之多。如“七天”、“七昼夜”、“七年”等多半是比喻征途的漫长,生活的煎熬、毅力的磨炼。在生活习俗上也常和“七”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哈萨克人在婴儿出生后第7天要举行摇篮礼和命名礼。七代内不准通婚,而联姻的人家必须隔七条河。娶妻的彩礼也是多的为77匹马,中等户为47匹马,下等户为17匹马。人死后,把死者放人墓穴后,每人也必须铲7掀土。第7天要为死者祭祀。在死者生前居住的毡房中点7盏油灯等。甚至有7个客人一同来到门前时,主人也特别高兴,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如果其中一人给他们送些礼品时,认为是无上光荣和幸福的事,常将所送礼物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哪些地区合婚是冥婚的说法?哈萨克族现在这少数民族在中国哪个地区位置

中国

冥婚仪式,始终没有形成定例。冥婚虽然算做喜事,但不免红、白两事的礼仪混杂交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当事人的主张如何。故冥婚礼仪的形式出入很大。现将一比较典型的冥婚礼仪详叙于后,以供参考。但不见得所有冥婚仪式都照此办理。

一般说来,冥婚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放定多是一次性的,就无所谓大、小定之说。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放定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通讯时,男方给女方送去的“鹅笼”、“酒海”、龙凤喜饼以及肘子、喜果都是真的,惟有衣服、首饰是纸糊的冥器。

女方陪送的嫁妆,一般都是纸活,送至男方后,只在“新郎”照片或牌位前陈列半天,有的只是抬着环绕男方院内一周,即由鼓乐前导,送至附近广场焚化。

冥婚并不一定都举行上列仪式,但迎娶仪式是不可少的。是日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

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后,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人宝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后,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妇”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

只有娶亲太太给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照片或牌位之前。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举行了以上仪式之后,择个“黄道吉日”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就可以起灵了。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棺枢起出后,马上泼在坑内一桶清水,扔下去两个苹果。与此同时,高高扬起花红纸钱。(不是冥婚的起灵仪式也是如此)。

男方则在坟侧挖一穴,露出“新郎”棺柩的槽帮,将“新娘”埋入此穴,进行“夫妻”并骨合葬。

葬罢,即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

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1]

朝鲜半岛

[2] 家人为死者找冥婚对象时要先合八字,双方家属同意后即可择吉成婚,仪式通常在庙宇举行,一般会挑吉时举行冥婚礼,由双方家属分别捧著穿着传统婚服、代表新郎与新娘的娃娃连同牌位举行冥婚仪式,再将娃娃、牌位及新人照片放在供桌上并列,以示双方结为夫妇。再进行除煞、焚烧遗物等仪式。最后把夫妻二人合葬。

哈萨克族在新疆伊犁哈萨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