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墓

李文忠墓

李文忠墓在南京太平门外板仓乡蒋王庙村,距太平门约1公里。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泗州盱眙人(今属江苏),明太祖朱元璋外甥。明代开国功臣,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墓座北朝南,正对钟山,居于小山坡顶部。有三个土冢,其中较大的墓冢前立一墓碑,正中楷书阴刻“明岐阳王神道”,款署“清光绪二十二年仲春月吉日立”,“管带老汀中堂十八世嗣孙永钦重修”。碑高1.5米,宽0.58米,厚O.18米。其余两个墓冢当为李文忠家族墓。

墓前神道石刻尚存石望柱二,高3.6米,周1.6米,柱顶饰火珠,下承莲托。柱础下方上圆,有仰莲纹饰。石马一,旁立一马官,着朝服,系带戴冠,马高1.7米,在其东侧弃置一半成品的石马坯。石羊二,呈跪卧状。石虎二,呈蹲坐状,身饰虎斑,各高1.4米。武将二,各高2.65米,戴盔,头发露于盔外,散于头后,身穿甲,足着靴,两手按剑于胸前。文官二,各高2.65米,头戴朝冠,身着朝袍,系带,带上缀以缨络。所有石刻相向而立,中间神道近年已铺设条石。

在神道石刻右前方15米处立一神道碑。通高8.6米,碑额高1.4米,宽2.2米,厚0.75米,有双龙纹、云纹,中间文字已漫漶不清。碑身高5.5米,宽2.1米,厚0.7米,碑文39行,楷书阴刻洪武十九年(1386)董伦撰、詹希原书的李文忠生平业绩。龟跌高1.7米,宽2.65米,长4.9米。

墓地现存石柱础5块,应为享殿遗物。

1984年,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征收了19亩墓地,周围筑起古色古香的漏墙,在小山岗上建起一座八角亭,在神道西侧盖起一座具有明清风格的陈列厅,内办“明初功臣墓文物史迹陈列”展览。并对墓区进行了绿化。

杨文‖李广墓

李广墓

腊冬时节,雪往往是个不期而遇的话题。古人早有踏雪一词,轻盈中带有悲凉,寒气中带有无奈,这是汉巾方士的感叹。而我终是不同的,但总的说来还是时代的不同,以往的出门入门总是在电器轰鸣中度过,而今天则是想走一走。

具体走到哪里则是没有目的,也就由着足迹漫无目的的走着,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双脚从南郭寺出发,行至正建的舍利子塔后,再从东向西,行驶两个小时有余来到了一座庙。行人喃喃,似乎这里是石马坪,再走一段初见殿宇。两旁是大理石雕刻的悬梁飞栋,朱漆大门的上方则是李广墓三个大字,正楷而行,刚遒有力,也是符合这位将军的身份。左足一踏,里面的服务人员立刻出门,张口五十门票,想想汉将军的祭堂,实不该虚与委蛇。拿了票,缓走几步便是一方阔地,前后都有石级,绿化两旁立有石马祭司,右侧石马前树碑立传,大概意思就是李广将军再此勒马,后人铭记便将此地叫做石马坪。石马前侧则是一方老石,石中有孔,随想到了这是飞将军射虎误石,簇穿石中的遗迹。看着石马老石,数千年已经过去了,那时的匈奴已经归降,可叹的也是这石马,可曾将今时今事说与了曾今亲扶它们的飞将军。

拾级而上,左右两侧均是暗室,所说暗室是非什么宝库重地,多则是西汉作战匈奴时的地图还有李将军一生的轨迹。这些陈列室昏暗无比,若不是没有一点心理素质很难想象面前站着一位手持戟头戴盔的汉朝武士肃立在你面前。这种比喻极尽是苛刻的,恕我直言,眼观六路,实在没法欺骗自己的眼睛,还有刚进门这位汉将军给予的正气。

进了一道门,这算来也是二道门。但见亭子林立,中间喟然立着一道碑,碑上书写汉将军李广墓六个大字。碑是极高的,它也恰如将军的宝剑,挥斥方遒间斩杀了无数入侵的外敌。李将军手中的茧和这柄剑,讲述了近两千年来“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的气概英豪。碑后便是英雄冢了,它高约10米,周长25米成半球状,四周是直立的青砖,盖顶则是青草现已枯黄。绕冢一圈,直对着碑的一面赫然竖着一方字,它与碑相照,同样的汉字,书写者则是蒋中正

我望着这座坟茔,看着这幅碑刻,忽然间热血沸腾。这坟茔的主人是汉代的将军,用自己的一生在漠北诉说着一位将士保家卫国的故事。可是到头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自己的鲜血流尽,这是不怕的,因为秦州这份土地滋养的就是热血男儿。想来李将军也是恨卫青的,想来卫青也是理解李将军,可是,千年后已经无法可是了。这幅碑刻的主人同样是北伐无路,流寇无名。南进北去,坐拥秀丽江山也终究是一场空梦。我不懂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现实的讥嘲。我只有默默的绕着这座坟茔,看着这幅碑刻。接着看着这幅碑刻,绕着这座坟茔。

唐太宗常说:“读史可鉴人。”贾谊同样说:“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使后人复哀后人矣。”我同样不知,我们是不是后人哀之的矣。出了朱漆大门,我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左右正在扩建高楼的尘埃中。

作者简介:

杨文,笔名,花起子,一个喜欢文字的八零后,希望用本真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我也喜欢写作,喝茶,畅谈人生。用自己的认知改变一点点的自己,希望自己做的更好。

顾问

审编

编委

执行编辑

稿约

◉唯原创、唯精品|◉真性情、真文章

蔡文忠(齐)公墓址考

北宋名臣蔡齐薨后,究竟葬于何处,迄今共有三说。

其一为范仲淹在《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中所记:“以康定二年,岁次辛巳,十一月某日葬于许州阳翟之某山。”这是现今可见距离蔡齐去世年份最近,地理信息最为详尽的记载。许州阳翟即今日之河南禹州市,据民国《禹县志·陵墓志》记载: 蔡状元墓“乾隆《邵志》云:在‘州西南宋保宁里禹山之西’。”县志中注释:义让里八甲蔡寺。《河南省禹州市地名志》载:文殊镇刘湾村南建有蔡寺,用于祭祀宋状元蔡文忠公,但寺名已无从查考。

文殊镇刘湾村西南就是人们所说的蔡寺所在地,可惜现今寺已荡然无存。在蔡寺乡间公路西侧,原先有一些石兽,散落在田地间,后来也陆续遗失了。村南小山北坡有一块地,当地人称之为大碑地,原先有一方蔡齐墓所立石碑,但在文革中遭到破坏。从《禹县志·金石志》记载中,可知碑铭有三千余字,由其推断应是张方平所撰《推诚保德守正功臣、正奉大夫、尚书户部侍郎、知颍州军州事、管内劝农使、上柱国、汝南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兵部尚书、谥文忠蔡公神道国朝碑铭并序》。现在大碑地的土层中,仍可见裸露着的残砖断瓦。向刘湾村方向走去,还可看到在新修的路肩上,距离地面半米至一米处,有一个明显的废墟断层,横七竖八地掩埋着许多青色砖瓦。沿村中道路继续前行,可以看到在多次修整的路基和房舍地基中,到处都是残砖碎瓦,这就是蔡寺现今唯一可见的遗迹残存了。

其二在河南省巩义市南七公里处,芝田镇蔡庄村西南有一座古墓。墓前石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季秋立,上题“宋臣蔡文忠公之墓”。右上注“公讳齐,字子思,宋祥符八年状元,官拜宰相”。墓前石表,高2.75米、直径0.3米,表额为正方形平面,上篆刻:“丞相国府君蔡公之神道”。由此人们大多认为,蔡齐逝后与高怀德、包拯、寇准等北宋名臣陪葬于宋皇陵真宗永定陵旁。另外在蔡庄村附近还发现,明崇祯五年(1633)赵应箕立“宋祥符八年状元宰相谥文忠公蔡齐故里”石碣。

历代封建王朝大臣陪葬皇陵虽不鲜见,但在史书中均有记载。而北宋皇陵的陪葬,在宋史以及相关资料中还找不到线索,只在巩县历代志书中有所记载。现存的《巩县志》旧志共有四部,即明嘉靖三十四年志(明志)、清乾隆十年志(清乙丑志)、清乾隆五十四年志(清己酉志)及民国十八年志(民国志)。其中记载的宋代皇陵陪葬大臣墓共有七座,分别是:高怀徳墓、寇准墓、包拯墓、蔡齐墓、狄青墓、赵普墓和曹彬墓

对蔡齐墓的记载有:

《清乙丑志》:“崇祀乡贤状元宰相蔡齐墓在罗口保。 前志曰:旧《一统志》云:蔡齐墓在禹州城西保宁里,未知孰是。(今按:齐,巩人,墓亦当在巩。)

《民国志》:“宋蔡齐墓在蔡庄西南半里许,距高怀徳墓二百二十四弓。墓前有石幢,字迹剥落不可读。碑书:‘宋臣蔡文忠公之墓。’左书:‘公讳齐,字子思,谥文忠。’界石犹在。”

巩县旧志记载的陪葬大臣墓,有两种情况:一类是有具体位置,并且仍残存有墓冢或碑碣、石雕等遗迹。如高怀徳墓、寇准墓、包拯墓和蔡齐墓。另一类是,虽有记载,但已无墓冢或碑碣,甚至连一点痕迹也荡然无存的,如赵普墓、狄青墓、曹彬墓等。

其三相传在山东平度市西北约五公里处有蔡齐状元墓一座。据记载1935年曾重修过,至今遗迹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修平度州志》记载:宋胶水县令蔡绾墓,在州东北六十里淘金埠西。蔡文忠公先墓,正中为绾墓,左右二墓,碑不可辨,疑绾子邻,孙梦臣二墓。道光十五年州人修三墓,购地二分七厘置茔域。赠兵部尚书蔡文忠公墓,在州北九里大路侧。而元代于钦所著《齐乘》曰“莱州胶水西北,金尚书右丞相蔡松年墓也。” 清乾隆年间,周两塍《齐乘考证》“蔡松年,正定人,拜右丞相,正隆四年薨。海陵遣待制萧吁送其葬,归葬正定。今平度州何缘有墓?…… 以《莱州府志》考之,乃宋参知政事蔡齐墓耳。…… 齐卒于颍州,范文正公为作墓志云:葬许州阳翟。《莱州府志》以为此归葬地,理或有之,而又别存蔡相冢,曰松年墓,与蔡文忠公墓分为二,则仍沿《齐乘》之误也。”

从以上三说来看,蔡文忠公葬于许州阳翟应了无疑义,由蔡齐弟蔡高之子蔡渐的墓志铭,和新近发现的蔡渐之兄蔡修的墓志铭来看,也足可佐证蔡齐家族先茔在颍昌府阳翟县旧学乡报德里。而陪葬于宋永定陵之说多见于后,故巩义青龙山之蔡齐墓应为陪葬皇陵之迁葬墓或象征性墓冢。山东平度作为蔡齐曾祖蔡绾的归葬地,据说其祖、父也都埋葬于此。虽然状元墓之说,相延流传,亦或只是衣冠冢或有主人遗物的纪念性墓葬而已。

为张自忠、宋哲元墓题写碑文,多处石刻打油诗,冯玉祥隶书真漂亮

作为一位民国一级上将,冯玉祥活了66岁。从历史跨度而言,他一生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相对于和他影响力相近的人物而言,他的故事似乎,要多得多。

史学家可以从他一生的经历,编出十余本皇皇巨著;段子手可以讲他的故事,数个小时,不用停歇,不会重复……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中国书画家”了解:作为一名从行伍中不断学习的人物,冯玉祥有一点特别突出——大凡他和自己军队所到之处,常常能见到,他亲自题写的牌匾或碑文。

西安的“革命公园”,到太原天龙山石窟的石刻;从为张自忠、宋哲元题写相关碑文,到自己写的打油诗“我”镌刻在自己的墓碑上……自始至终,冯玉祥将书法,当成一种抒发情怀的方式,散落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大约没有人做过统计,但,文从沈梦可以肯定的是,冯玉祥所题写的碑刻,应不少于千处。

这其中,冯玉祥所写的隶书碑文,最值得一看,毕竟,有不少行内学者都了解,冯玉祥的隶书,在他所精通的书体中,最为精湛。

我们一起欣赏,这几块散落在多处的,他的隶书碑刻。

这首打油诗《我》,通俗直白,简洁明了: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求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奋斗不已,守成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这是他对自己的写照,最终被镌刻在自己的墓碑,可谓定论。

这是冯玉祥将军过马超墓时所题写的:千古英名基事汉,一篇遗疏痛仇曹。

1940年,冯玉祥当年的战友,宋哲元、张自忠先后辞世,冯玉祥感喟不已,为张自忠墓碑题字,为宋哲元神道碑题文,此中深情,观者难知。

与此同时,在自己失去兵权之后的十余年,冯玉祥奔走于多个省市,积极从事抗战活动,他的志向,也被自己题在石壁,山崖上。

如本文即是。

冯玉祥字:不抵抗自寻末路,要生存必须斗争……

通观本组冯玉祥所题写的隶书碑文、石刻,无论是为故友题写墓志铭,或自创的打油诗,皆具有自己成熟的书写风格,其隶书作品由早年的稚嫩浮动,到厚重沉稳、字势谨严,表现了他乐于学习,且所有所成的书写事实。

和其他的许多将军相比,冯玉祥上学仅仅15个月,文化基础较差。

他能写得一手漂亮书法已是不易,又能在全国多处留下这么多书法作品,实属有心、有志之人。

毕竟,书法题碑,常常能穿越时光,历经数百年,风雨不倒。大概,在冯玉祥将军心中,他认为,把自己漂亮、优秀的书法,传承下去,是很有必要的吧。

这种历史、文化观念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