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民俗村

积石民俗村

AA级旅游景区

积石民俗村位于积石山麓中部、县城吹麻滩以西1公里的尕护林,占地2万多亩,这里气候清爽宜人,空气、土壤、水源均无污染,茂密的人工林与满河谷的鹅卵石相映成趣,淙淙的流水、弹唱的小鸟、遍地的野花构成了民俗村独特的风景,是盛夏季节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耸立于临大公路一侧,高大的牌坊门顶端的“积石民俗村”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向人们展示出民俗村诱人的雄姿。2000年,这里建成了体现民俗风情的保安、东乡、撒拉族民宅,飞檐翘角的凉亭,优美的喷泉,一亩多地的鱼池,宽阔的道路等设施,以及休闲娱乐的大小“石宫”和餐饮、食宿等综合服务设施。

保安族是积石山县特有民族,在民俗村其民宅以房房相连为特色,东乡族、撒拉族民宅则显得格外错落有致。积石民俗村已成为县城公园,是积石山县旅游的中心点,正在建设的项目还有民居展示区、禹王文化区、石海游览区及古文化展示区等。

甘肃临夏市

游记 | 中国民俗村——怀安县石坡底村

清晨五点整装出发,

直奔河北怀安县战国时期的村落遗址、将军故里”的石坡底村。

约一个小时,进入石窑口,

一个诗情画意,世外桃源小山庄出现在眼前,

山坡上的窑洞层层叠叠,鳞次栉比,

袅袅炊烟升起,一幅绝妙的山水风情画。

石坡村的历史是厚重的,先人们就地取材切坡挖洞建成‘’崖打窑‘’,

这些千年的古窑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

石坡村的古戏楼韵味十足。古戏楼位于村中心,为唐朝建,明朝修。其前卷棚,石硬山,四出水的台顶样式,在戏楼中十分少见。石坡村有三大姓:郑,程,靳。郑姓占了一半,有著名的郑臣功大将军。是村中姓郑的人公认的先祖之一。

设立不久的石坡底的标志石,位于东西主街和南北主街的交叉口

据《怀安县志》记载,石坡底始建于明末清初,公元1644年左右,起初叫石坡堡,后来变更为现名。

据村里的老人们讲,这里很早就有人居住。在村西北和村东北均发现有战国时期人类活动的遗址,村西还有辽代的遗址,说明在2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村中之路,多铺有一层石头,曲折蜿蜒,从一条主道开始,分叉至各家的门口,形如一张叶片状不规则的脉管。村中废弃的石头磨盘、碾盘、碾磙、碌碡随处可见,竟也成为别样景致。

登高望远,石坡底在风雨侵浊下依然挺立

阳西下,幢幢窑洞、条条街道都已笼罩在夕阳的余晖里。

如今在历经风雨冲刷的石坡底村,勤劳的石坡人在绵延起伏的山坡上开垦出了一片片平整的梯田。这个历经千年的小山庄必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魅力人文,秀美古镇

怀安县地域辽阔,地势南高北低,属浅山丘陵区,境内海拔670——1900米,中低山、河谷、丘陵、盆地相互交错,沟壑纵横,极具层次感,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怀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丰富。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靠农耕生活,且农耕和放牧两种文化交融。由于没有受到工业污染,大都保持着原生态的滋味和状态。怀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长城古城堡,烽火台,原汁原味,犹如历史遗留的珍珠悄然生辉;而近几年来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广泛关注的怀安碹窑,更是透出中华文明繁衍生息的厚重。

自驾游路线指南

1、自助出游

北京/天津/唐山/廊坊出发:

G6京藏高速宣化东注意右转张家口方向—G6京藏高速—怀安出口驶出高速—怀安县

2.石家庄/保定出发:

G5京昆高速—涞水北互通—张涿高速—涿鹿北转京新高速宣化方向—在胶泥湾转入张石高速张北方向—G6京藏高速—怀安出口驶出高速—怀安县城柴沟堡

3、导航出游

怀安文化旅游公众号- 一码游-游在怀安-游哪儿-导航

祝您顺利到达

图文:怀安文化旅游

备注:侵权联系删除

中国民俗文化村面积有多大?

中国民俗文化村

与锦绣中华仅一墙之隔,面积24万平方米,是我国首创荟萃各民族民间 艺术、民间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民俗文化游览区,所建的24个风格 典型的民族村寨均取材于各民族原有的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几百名从各民 族地区招来的艺员分布在不同的村寨里展现各个古朴淳厚的风情习俗。

高山村民俗文化旅游风景区离玉林多远

高山村位于玉林城北5公里,玉桂公路从村经过,交通十分方便。村北有大容山为北靠,东有金马山,文笔岭围绕,西面有寒山圣境遮拦,南有清湾江蜿蜒而过。村周围有七个小山峰,拱托着高山村山地,俗称“七星伴月”。

中国第一土庄!一个誉为“民俗活化石”的最老村落

新疆吐鲁番火焰山东行15公里,你就来到神奇的吐峪沟大峡谷!这条长8公里,平均宽度约1公里,从北向南把火焰山纵向切开,火焰山最高峰便位于峡谷中,火焰山最高峰便位于峡谷中,依旧如火焰般燃烧在蓝天下。

正当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时候,峰回路转处,一个很土的村庄突现在你眼前,令你拍案称奇,感叹人类生命之顽强。

这个很土很土、仿佛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村庄就是麻扎村,这里亘古不变的旋律就是:土、太阳和人!这个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是新疆现存的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已逾1700年历史,村子里住着几十户维吾尔族人家。宏大的清真寺与杂乱的居室并立于沟谷,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维吾尔族传统和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

没落的村庄、残破的居屋、炙热的空气、黄土的颜色……这个弹丸之地,被誉为见证佛教衰落、伊斯兰兴盛以及几大文明传播交融的“活化石”。

吐峪沟麻扎堪称中国的第一大伊斯兰教圣地,即“中国的麦加”,是新疆境内较为显赫的伊斯兰教圣地。

这里也曾是古丝绸路北道上的重镇,看似不该有任何生命之迹象,实则一度辉煌繁华,岁月在这里留痕,漫漫黄土中淹没着不知多少神奇的故事。

这个村目前生活着60多户人家,独具特色的民居处处闪烁着古老的“黄土文化”的光芒。民居全是黄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结构,有的是窑洞,有的是二层楼房结构,底层为窑洞,上层为平房,屋顶留方形天窗。这些土里土气的房子是维族先辈们智慧的体现,就地取材,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了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建成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民居。

吐峪沟大峡谷南沟口东西两岸山坡上现存的造型优美、鳞次栉比、绵延不断的古老民居,现存历时最长的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无论是民宅还是千年前的佛窟,都是用黄土土坯建造。

走进这个古村落,就像穿梭在时光隧道里,有一种时间凝固静止的感觉,现代文明丝毫拿他们没办法,人们常常日出而息、日落而作,安逸祥和。

黄黏土窑房沿山成片,古老的葡萄桑葚顺势而长,维吾尔老人静静地坐在树下,修身养性是他们的闲情逸致。坐在古老桑树下头戴花帽怡然自得乘凉的白胡老人、在窑房下匆匆走过的蒙纱老妪、跟游客追逐嬉闹的维吾尔族小童,都让人仿佛身在世外桃源

这个从土里长出来的村庄!1700多年了,还是土土的!却土得让人心醉,土得令人向往……

了解更多出境旅游资讯,关注微信公众号:金马环球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