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遗址

圜丘遗址

圜丘遗址是中国隋唐时期皇帝举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位于陕西师范大学南操场东侧。圜丘遗址,建于隋代,唐代沿用近三百年,比北京天坛早一千余年,是全国范围内保留下来的惟一一处早于清代的圜丘遗址。

中文名:圜丘遗址

所属年代:隋唐

出土地点: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

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次:第七批

编号:7-0452-1-452

亮宝楼文博 | 咱长安城的天坛——唐代圜丘遗址

“圜丘”又称“圆丘”,也叫“天坛”,

是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

北京天坛公园内的圜丘,

是清乾隆年间在明代和清初的基础上改建的。

今天要介绍的是西安发掘揭露出来的圜丘,

它初建于隋,唐代沿用了近300年,

比北京天坛早1000余年,

是全国范围内目前保留下来的唯一的

一处早于北京天坛的天坛遗址。

“西安天坛是目前所知发掘出的

最早的天坛、最早的圜丘,

为西安城内的大唐遗址和

唐代地面遗存的复原增添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

圜丘在唐长安城的位置示意图

唐代圜丘遗址位于今西安南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内。

《旧唐书》记载说:

“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祀昊天上帝于圆丘,

以景帝配,其坛在京城明德门外道东里。”

明德门是唐长安廓城南墙正门,

门内即直通皇城朱雀门的朱雀大街,

圜丘遗址在明德门遗址以东950米,

大约是唐代的二里,这一点与文献记载相符。

圜丘遗址位置图

唐长安城圜丘的建筑方式很特别,

整个坛体没有用一砖一石,

全部素土夯筑,坛面、坛壁及登台的壁

都抹有一层白灰面

外观上洁白神圣、质朴大方

作为一个重要的礼仪建筑,

整个坛体没有砖石,全部用土夯成,

表面和各层的台面、台壁以及12陛阶表面,

都用掺有麦秸的白灰膏泥拌饰。

圜丘的12陛又称“十二辰”,

暗指天上的12个方位。

唐人采用如此简单朴素的建造方式,

出乎我们现代人的想象。

据记载,“天子祭天”的礼仪源于西周,

这在《周礼》中有反映,

但筑坛而祭则应该是从汉代开始的,

汉武帝时在甘泉立泰一祠进行祭天活动,

泰一祠建筑豪华壮丽,又称紫坛。

到汉成帝时,采纳了宰相匡衡的意见,

在长安南北郊分别筑天坛,地坛,用来祭天地,

而坛体也变得简朴天然,

以表示对神崇敬的赤诚之心。

圜丘遗址

中国自有史记载以来,

礼仪制度都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唐高祖定武德礼,

太宗定贞观礼,高宗定显庆礼,

武则天登基之后也首先进行礼仪的改革,

以利于她的统治。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颁布的开元礼,

是集前人之大成相当完善的礼仪制度,

一直沿用到唐代末年。

开元礼明确了唐代五礼之仪:

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和凶礼。

吉礼共有55项礼仪,由此可见,

祀天祭地是古代国家的头等大事,

而祀天的礼仪主要是在圜丘上进行的。

《礼记》云: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

大报本反始也。”

祭祀天地是儒家礼学的一部分,

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

对统治者来讲就更为重要,

“帝王之事莫大于承天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祠。

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

祀天礼仪对维护皇权统治、增加民族凝聚力、

维系国泰民安起了不可替代作用。

圜丘遗址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自西周以来,

天子祀天的礼仪制度

一直是封建国家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长安城圜丘遗址的发掘,

为唐代祀天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也为研究我国礼仪制度的演变,

及其在历史中的作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圜丘遗址俯瞰图

圜丘遗址考古平面图

作为“天下第一坛”的隋唐圜丘曾经辉煌过,

数位帝王曾在此俯首祭天,

同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风雨的洗礼,

隋唐圜丘也更加拥有厚重与古朴的历史气息。

西安圜丘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穿越隋唐”的纽带,

也是我们对于了解古人祭祀文化、

学习周汉礼仪制度的途径,

更是促使人们唤起积极保护文物古迹意识的催化剂。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圜丘遗址:藏在西安人身边的隋唐天坛原来长这样

一千多年前,大唐的皇帝们从这里一步一步登上坛顶,祭天祈福。一千多年后,这座“天下第一坛”,已拂去千年积淀的尘土,向世人展现它的昔日荣光。

圜(yuán)丘,又名圆丘,元代以后也称作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进行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西安隋唐圜丘遗址是中国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处早于北京明清天坛的同类遗址,比北京天坛早800多年,是北京天坛的老祖宗。

隋唐长安演盛世

圜丘是隋唐长安城重要的礼制建筑,是隋唐王朝三百年里的皇家祭天之所,隋代2位皇帝、唐代19位皇帝都亲自在圜丘上进行过祭天活动,其象征意义和历史地位非同一般。作为“天子”的皇帝,当然极为重视祭天,所以每年都要来天坛。每年的冬至就是国家盛大的祭天日,皇帝必须亲自完成这一艰苦而神圣的任务。隋唐的天子们在这里一步一步登上坛顶,虔诚地把祭品献到“昊天上帝”的牌位前,向世人宣告其神圣的“天子”法统。

圜丘位于隋唐长安城外郭城正南门明德门与东边启夏门之间的城外,北距外郭城约350米,西北距明德门约950米。

唐长安城平面图

千年隐落人未识

唐末天祐元年(公元904年),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废毁了长安城,圜丘也随之废弃,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被人忘记。经过一千多年风霜雨雪的打磨,圜丘的轮廓逐渐模糊,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土坡。

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隋唐长安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勘探工作,位于陕西师范大学南侧的荒土坡——圜丘遗址才得以确认。

一朝破土圜丘出

1999年3月到5月,在陕西师范大学南侧的荒土坡上辛勤发掘了整整两个半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唐城工作队的专家们终于将现存年代最久远、级别最高的隋唐天坛遗址,从厚厚的黄土中剥了出来。虽因一千多年来的自然力和人为作用有所损毁,圜丘主体遗迹保存状况极差,只在各层台壁根部、陛阶两侧及其与台壁相接处和各层台局部台面残存一些白灰面或夯土面。据此方可看出各部位的轮廓和走向。

考古发掘表明,圜丘坛体部分是以黄土夯筑而成的圆形高台式坛体建筑,遗址高出现代地面近8米,其基本形制为一四层圆坛,每层圆坛都设有向四周均匀角度分布的十二陛。台阶称“陛”,位于正南方最宽的“陛”为“午陛”,是皇帝登坛的阶道。据《大唐郊祀录》等文献记载,自北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命名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和亥陛。其中子陛、卯陛、午陛和酉陛因所处方位又可称之为北陛、东陛、南陛和西陛。四层圆台间代表同一时辰的陛阶上下对应,方向一致,外观严整,其中以午陛(南陛)最长最宽。考古发掘的圜丘遗址形制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

发掘结果表明,圆丘散水、各层台面、台壁及陛阶皆以拌有麦秸的白灰抹饰,白灰皮厚0.3—1.1厘米。因此,圆丘外观庄严洁白,神圣典雅。发掘结果还表明,自内往外各层台面略呈不太明显的坡状;自外而内,各层台壁则微微内收。

被湮没的“国宝”焕然一新

2003-2004年,西安市文物局对圜丘遗址实施了保护性复原工程,采用了覆土保护、原貌展示的保护展示方法,在遗址表面铺30厘米厚的素土,然后铺设45厘米厚的3:7灰土夯实层,并在覆土表面使用5厘米厚的3:7灰土麦秸泥,按隋唐时圜丘的形制、结构以及白灰抹面等予以复原展示。

天坛地面的3:7灰土夯实

保护前后的圜丘遗址对比照

比起华丽丽的北京明清天坛来,西安隋唐天坛要朴素得多。

1957年8月,圜丘遗址被列入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西安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时,曾将圜丘遗址纳入其中,但由于其周边城中村、居民楼等环境较差,遗憾落选。2014年12月,西安就通过《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但限于各种原因,直到2018年春节,西安天坛遗址公园才正式对外开放。

曾经湮没的隋唐天坛(摄影/城记 杜小小)

已成型隋唐天坛遗址公园(图/三秦都市报)

2018年第一场雪邂逅天坛(摄影/城记 杜小小)

2018年春节开园的唐天坛遗址公园(摄影:李文博)

部分考古内容摘自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圆丘遗址发掘简报

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景点图片 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景区

1. 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景区

平型关是明朝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也是中国的城堡之一。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同繁峙县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明朝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城堡。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真可谓峻岭雄关。

中文名称

平型关

地理位置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

气候条件

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周长1公里余

修建时间

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

2. 灵丘县平型关大捷遗址

娘子关战役、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

1、娘子关战役

娘子关战役(1937年10月11日-1937年11月2日)为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为保卫太原在晋东娘子关地区进行的一次抗击日军战役,为太原会战重要战役之一。

1937年10月,国民党军队在太原以北的忻口与日军会战,日军华北方面军为配合忻口方面的进攻作战,以第20师团由石家庄沿正太铁路西进,进入井陉以西要地切断山西交通,以策应第5师团作战。

10月12日,驻守雪花山赵寿山部与日军接战。日军于13日攻取了旧关。23日,敌我双方在旧关外、核桃园附近战局成胶着状态。26日,日军反攻娘子关。 29日,日军占领平定。30日,日军占领阳泉。11月2日,日军占领寿阳 。

娘子关战役历时22日,中国军队虽顽强抵抗,但仍无法挽回败局。此战役中,中国军队投入50个团,约10万兵力,共死伤2.7万多人,日军伤亡数千。

2、忻口战役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保卫太原的中心战役。

战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

这次战役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

3、太原保卫战

太原保卫战(1937年11月4日-11月9日),是忻口战役后傅作义率领晋绥军进行的城市保卫战,是太原会战的核心战役、太原会战的最后一场战役,为抗日战争早期的大型战役之一。

1937年9月,日军突破国民党军长城防线后,沿同蒲线和正太线两路合击太原。1937年10月下旬,娘子关失陷,5日,东路日军占领榆次,6日北路日军兵临太原城下,7日两路日军在日空军配合下,对太原发动总攻。

8日夜攻城日军突破北面城垣,守城傅作义部最后突围。11月9日,太原沦陷,太原保卫战结束。

日军占领太原后,继续沿津浦线南犯,于11月中旬进至黄河北岸,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

4、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又称平型关战斗、平型关伏击战),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

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

该战是八路军115师师长林彪率领所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临危出征,与日本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取得的首战胜利

有力配合了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迟滞了日军的战略进攻,打乱了敌人沿平绥铁路右翼迂回华北的计划,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5、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为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

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为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

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为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据八路军总部1940年12月10日的统计,百团大战仅前三个半月期间,进行大小战斗共1824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

3. 灵丘县平型关纪念馆馆长是谁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和忻州市繁峙县交界处的平型岭脚下。平型关城占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000米多。

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北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上,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

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筑岭口堡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都曾增修,这就是后来的城堡。

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而在南北两侧的山岭上,长城尚存。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

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

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而过,东连河北紫荆关,西接山西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

4. 平型关战役遗址在哪里

“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汉高祖十一年始设灵丘县,清雍正三年避孔子讳改灵邱县,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后标准化为灵丘县。

灵丘县,隶属于山西省大同市,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角,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3′—114°33′,北纬39°31′—39°38′。东与河北涞源、蔚县接壤,西与繁峙、浑源毗邻,南与河北阜平交界,北与广灵相连。灵丘县下辖3镇9乡,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总人口234004人(2010年)。2012年,灵丘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3亿元,同比增长10.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4107元,同比增长3%。灵丘县有平型关战役遗址、赵武灵王墓、觉山寺等旅游景点。

5. 灵丘县平型关战役遗址简介

灵丘黑鹳保护区 平型关战役遗址、赵武灵王墓、北魏觉山寺、曲回寺唐代石佛冢群、桃花山天然溶洞、龙泉寺、花塔村风景区、甸子梁空中草原

6. 大同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

——山西有三大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五台山、云冈石窟。

——山西有七个5A级景区,大同的云冈石 ,忻州的五台山、雁门关,晋中的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绵山,晋城的皇城相府。 ——山西的旅游文化丰富,有宗教文化、晋商文化、黄河文化等。邀请大家一定要去临汾吉县的壶口看一看,到那里才能真正听到黄河怒吼的声音,那是中华儿女从内心发出的怒吼,是力量的源泉。垍頭條萊

7. 灵丘平型关战役纪念馆开放时间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免费开放,无需门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是重要的红色旅游纪念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纪念馆地也是平型关大捷所发生的地方,纪念馆展出了非常珍贵的照片还有历史文献,再现了当时平型关大捷的战斗场面。

8. 灵丘平型关战役纪念馆

平型关在山西省。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的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的平型岭上,周长达一个多公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是明朝正德六年即公元1511年修建而成的。

9. 灵丘平型关战役纪念馆门票

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于1969年,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30公里处的白崖台乡,是为纪念八路军平型关首战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在战役遗址上建设的一所纪念馆。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由序厅、三个主展厅、一个实物陈列厅、半景画馆、将星闪烁厅组成,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是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平型关战役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