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传统民居

西关传统民居

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其中上西关地势较高,下西关地势较低。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西关先后兴建了宝华街、逢源街、多宝街等居民住宅区,这里的西关大屋和竹筒屋等广州典型的传统建筑便应运而生了。由于此类建筑以西关一带居多,故称为“西关古老大屋”。这些老屋过去多是豪门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厅团结合,装饰精美。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西关大屋文化展馆

西关古老大屋是过去豪门富商在此营建的大型住宅。这些住宅高大明亮,厅园结合,装饰精美。中间为主要厅堂。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门官厅)、轿厅(茶厅)、正厅(大厅或神厅)、头房(长辈房)、二厅(饭厅)、二房(尾房)。每厅为一进。厅与厅之间以天井相隔。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通风采光。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为厨房。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品,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游憩观赏。庭院后部为书房。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取"平步青云"之意。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有通风、防火、排水、采光、晒晾、交通、栽种花木等功能。

西关大屋文化展馆

西关古老大屋外为矮脚双扇门,中为趟栊,内为大门,均由高级硬木制成。室内装修十分讲究,陈设有家具、灯具、条幅、对联、书籍、古董、字画、瓶花、盆栽、笼鸟、镜台及各种艺术品和红木家具,精巧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及其独特的布局形式,具有浓郁的岭南韵味。

西关大屋文化展馆

广州蒋光鼐故居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老城区多宝路、逢源路、龙津西路一带街边巷筒

西关大屋群

西关大屋群

类型:特色街区

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西关大屋星期一闭馆

门票信息:

免费开放。蒋光鼐故居门票3元

交通

乘坐地铁在长寿路站下车,荔湾博物馆附近

江西古建筑关西新围——赣南传统民居建筑经典之作

关西新围,位于江西龙南县城东约15千米处的关西圩旁,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于道光七年(1827年)完工,历时近30年,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据专家考证,关西新围是迄今中国国内发现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客家方形民居,也是赣南传统民居建筑中所称的“九井(幢)十八厅”的典型代表作。

徐老四传奇故事

徐氏家族于南宋理宗帝嘉熙丁酉(1237年)从万安县皂口徙泰和辗转迁入关西。徐老四,正名徐名钧,字韵彬,号渠园,增贡生,候选布政司理问,诰授奉直大夫,为关西徐姓第14世子孙。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十一月,殁于清道光八年(1828)九月,在关西新围建成后一年就去世了。

因兄弟中排行第四,后人俗称之为徐老四。徐老四曾经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药铺、当铺,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费时十多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未正式命名,与老围西昌围”相对应,俗称为“新围”。

他一生勤劳俭朴,正直厚道,扶危济困,乐善好施,成为一代名绅,是赣商的杰出代表,是客家人传统美德及客家精神的完美体现。

关西新围的选址

关西新围主人徐氏家族出于自我保护而选择的聚族而居也加强了围屋的防御性。客家人的“聚族而居”不是大家族式的“共财同居”而是一种小家庭式的“异财同居”,虽财产独立,却有许多不可分割的公共财产如禾坪、水井、厅堂等。财产独立有利于减少家族矛盾,而拥有不可分割的公共财产则利于联合宗亲、增强家族凝聚力。当敌人来袭时,徐氏家族就能很好地抵御外敌。

赣南是风水形势宗的发源地,风水观念的影响无处不在。作为地方大族的家邸,关西新围的设计尤为注重传统风水。关西新围在建设之初是由堪舆家选择的基址。堪舆家通过观察山脉的走向和流水的源头,选择了关西新围所在地这样一个“背山面水,左右围护”的风水宝地。新围的方位也是有着风水讲究的,选择了坐北朝南、前低后高的地段。

新围现址的地势为“蛤蟆形”。其后为老围,老围后为层层叠上的小山。新围的南、西北为农田,农田后为青山聚合环抱,新围东大门面向东南,地势开润,即有望山也有案山。新围东北向除了一些低矮的小围屋外无地理屏障,地理似有不足,为了补其缺陷,徐名均在小西门前建一大照墙,其墙往东北角延伸,在与东北角敌楼平行位置,与敌楼之间建一道玲珑墙,正中开一大门,面对前方的一大片开阔地形纳东北之气。即弥补了风水上的一个不足,又成为保障新、老书房、小花洲、梅花书屋等建筑的外围墙,也是新围来往于老围之间的一道外大门,设计合理,巧妙。

而处于“蛤蟆形”位置居中的新围中轴线,恰好距其大哥的围屋很近,按新围的设计图纸放线,新围西北的高大敌楼,竟延伸到其大哥围屋即“大书房围”的旁边,墙角正对大哥的围屋。但顾及风水,最终还是牺牲了其大哥的利益。

关西新围东大门口的正前十多米处还开挖了一个半月池,象征着聚财。半月池与东围墙外的水塘相连,恰好在新围与其东南面的大片开阔农田之间形成一道水面屏障,也有利于新围的军事防卫。从新围的河流水系来说,新围营造者也重视该水流向,关西小河坝溪水从西北流向东南,是天门到地户的理想流向。

关西新围的建筑特色

关西新围占地面积达7426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477平方米。依山傍水,绿竹、池塘、农田、蓝天交相辉映。新围呈正方形,长宽均为88米,围墙高约9米,墙厚2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俯瞰关西新围,其整体结构呈“国字”形字。关西新围代表了赣南“国”字型围屋的最高水准,是赣南客家围屋中的精品。

中间的祠堂是围屋居民的“圣殿”,是围内建筑档次最高、装饰最华丽的地方,以其作为中轴线,将围内建筑对称布局。祠堂,分上、中、下三厅,主房结构是客家民居“三进三开”特征基础上扩大为“三进六开”,而形成“九栋十八厅”的典型建筑,共有主房124间。

整栋围屋以廊、墙、甬道联通或屏隔,少奢华装饰,朴素实用。围内围屋工艺精细考究,并有大量的木雕石刻,是围内人们过年节、赶集、祭祀等举行各项集体活动的公共场所。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其采光、通风、排污都考虑的十分周到。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功能。

关西新围正厅大门前有一对石狮,左边的公狮昂首张口凶猛威武,右边的母狮雍容大度端庄肃穆,显示出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艺;大门框上八卦中乾、坤两卦的圆柱形石雕,厅内十多根大木柱下的石墩上都雕刻着各种各样的图案或文字。厅堂偏院以及厢房都镶嵌有许多龙、虎、麒麟凤凰动物木雕。

围屋的建筑材料多为就地取材,彰显着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墙脚以块石垒砌而成,外墙为夯土墙或泥砖,里面掺进纸浆、黄糖、稻秆、糯米汁等,以增强其牵引力。屋架门窗以木材为主,遮风挡雨,而且散热快,冬暖夏凉。与现代的建筑装饰材料相比,更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关西新围集住宅、祠堂、城堡、书院于一体,既是客家人日常生活处,碰到战乱时期又可以做据守的城池,集建筑美学、实用学之大成,不愧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1992年关西新围列为龙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年的关西新围,向世人诉说着关于它的历史故事…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

金奖设计赏 | 党 正:关中传统民居聚落

· 图文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四梁八柱

浑厚端庄

回清倒影

采吉纳祥

我们采用中间三户空地以

恢复关中传统民居营建形式

延续农村民居生活场景的文脉与记忆

今日分享

陕西省第十届室内设计大赛金奖作品

党 正的住宅空间方案设计——关中传统民居聚落

“老板电器杯”陕西省第十届室内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获奖类别:住宅空间方案类 金 奖

项目名称:关中传统民居聚落保护性创新规划设计研究(创意)

设计团队:党 正 王常辉 齐朝鹏 吴宇华 张建勇

参赛单位:陕西迈克斯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陕西省渭南大荔县城关长安屯村

项目面积:2000㎡

完成时间:2017.11-2018

主创设计师 党 正

以下为效果图

设计说明:

宅七选用村落南向第一排中部七户,中间为三块空地,左右各有两户,现存建筑为10*30米的一层砖结构,中庭与后院比较破旧;属新建民居,文化符号缺失;中间空地宽30米,为宅基用地,合起共为七户。考虑到北向是村落空间关系,内部是院落空间秩序,南向是田园的空间延续。房,院,田是构成生活场景的主要存在元素。中间三户为危房拆除以后的三块平地,设计发挥空间很大,我们采用中间三户空地以恢复关中传统民居营建形式,延续农村民居生活场景的文脉与记忆,中户是传统卷棚硬山顶与两厦房单坡屋面相连,入口大门内退为金柱处,设为门廊,内括一丈。天井是民居中人与天地协同共生的最佳场地,三檐天井处下沉改作镜面水池,池中保留水缸栽养荷花,寓意“以和为贵,福禄共生”,厦房与上房的中轴设有两部电梯通向二楼,上房是两层杆阑式砖木结构,

二层作为宅七祠堂,屋面单坡由外及内,背部墙面清水砖木结构凸显,砌筑讲究,穿插坊头出墙序列有秩,大门居中,踩踏跺而入,即便为民宿大堂,与华山天际线遥相呼应,入户背景即是院落二进垂花木雕门,宅院幽幽,深居以避世。两侧对檐厦子,与边户厦房连为一体而又别具一格,边户厦房顶部去掉瓦片保留传统木质结构,内部空间半隔半透,使阳光呈现为碎片化隐现。对檐厦子四梁八柱,浑厚端庄;边户厦房结构清晰,风韵犹存,一实一虚,与天井水面回清倒影,光影斑驳,添得庭院无数新趣。

传统民居存在于民间,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中我们追求实用,简朴,经济,美观,我们通过平面布局方式、空间重新组织处理、院落横向贯连的几个方面对关中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和空间特色做出自己的一点认识与心得,在此期间我们体会到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文化共同造就了关中民居浑厚、朴实的空间形态。现存的优秀的关中传统民居,其存在的精神文化价值己远高于它原本的使用价值。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再现了当时的文化与居住环境,给人以对往昔生活的精神向往,为当今的居住形态增加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模式。

宅占地面积2800㎡,建筑面积2000㎡,除去每户自留居室,生活起居之外还有24间客房以供民宿酒店使用,另外空间功能上增设了茶室空间,手工作坊,书吧,陶艺空间,儿童游乐设施等乡村公共活动空间,承载传统民风,民俗,促进邻里的和睦共赢,发扬物质,非物质文化,还原传统民居生活的印迹。

参赛图版

大赛简介

陕西省室内设计大赛是陕西室内装饰协会常设的一项专业性设计大赛,是陕西省室内装饰行业的最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和影响力的设计大赛,受到了全行业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赛在推出设计新锐和精英、扩大设计团队及个人的公众认知度、加强“设计创新”等方面获得极大的社会影响;获奖团队和个人作品带来“设计驱动”,在创意设计、室内装饰、关联产业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该赛事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室内设计水平,推动了全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2018年陕西省第十届室内设计大赛,由“老板电器”独家冠名赞助。

名胜山西 ——背山向阳 冬暖夏凉的山西窑洞 山西省传统民居之一

敬仰窑洞,因窑洞有一种朴实的农耕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风雨洗礼,窑洞像一位母亲,亲历着朝代变迁,看着她的土地成长,看着农耕文化的开创发展,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的痕迹,农耕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她的发展。《诗经·豳风·七月》中描绘的正是一幅当时的农耕图。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是朴实农民的象征。

山西窑洞

1.

山西窑洞的起源

窑洞起源于人类最早期的“穴居”。人们为了躲避风雨的侵袭和动物猛兽的袭击,在自然形成的山洞中居住,成为人类早期的居住方式。后来人们受到祖先的这一启示,就在一些山体与丘陵中开挖洞穴,装上门窗,成为如今的“窑洞”。

考古发掘和现存土窑洞及现有科学研究成果三方面看,窑洞建筑是由原始穴居演变而来,它的历史远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时期。早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先民就将黄土高原选为落居之地,自此后,人们便结束了迁徙无常的游猎生活。

山西窑洞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看,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以及石楼岔沟、太谷白燕等几处龙山时期窑洞遗址,是我省目前发现较早的实证。而上世纪80年代发掘的和顺陵川等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则是开人工穴居的先声之作。

西侯度遗址

西侯度遗址建设全景

如果单就穴居而言,非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芮城西侯度遗址莫属。根据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和考古论证,西侯度遗址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人类用火最早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人类用火最早的遗址之一。早在1961年7月间和1962年春夏两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会同山西省博物馆芮城县西侯度遗址进行了两次联合发掘。2005年4月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西侯度遗址的发掘证实,人类第一把圣火是从这里点燃的。这一重大发现揭开了人类发展史册上新的一页。

山西窑洞

2.

山西窑洞样式繁多

山西的窑洞大致可分为靠崖式、下沉式及独立式三种。在这三种形式里,下沉式窑洞最为原始,靠崖式次之,独立式成型最晚,也更为普通,而且这三种形式在山西都有实例。像大同运城长治忻州吕梁等地的靠崖式窑洞,晋南平陆、芮城的下沉式窑洞(地坑院)等都非常典型。从穴居到成熟的窑洞建筑,尽管绵延时间长,但这种居住文化却从未间断,足显其顽强的生命力。

山西窑洞

窑洞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下沉式的“地坑窑”。它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大坑,形成天井,然后再在坑中的土壁上挖洞开窑,形成独特民居。在我省平陆县就有许多这样的天井院地坑窑,当地人叫“地窨院”,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地窨院”以其独特的传统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窑洞

“靠崖窑”就是依自然形成的土崖挖掘的窑洞,是山区和丘陵地带常见的一种窑洞。这种窑洞是依托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从横断面挖进去,挖成洞状,在洞壁里面抹层黄泥,安上门窗,即可住人。条件好些的,用一层砖砌在洞外面,称为“夹壳”。“靠崖窑”是窑洞中最普遍的建筑形式。

山西窑洞

独立式窑洞也叫“券窑”,就是在无崖可靠的情况下,于平地上用土坯、砖头或石块砌成的窑洞,俗称“券窑”。砖石券成的窑洞与纯粹由黄土而建造的窑洞相比,造价要高,要讲究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券窑”是“靠崖窑”的升级版。

山西窑洞

3.

山西窑洞的独特优势

黄土具有保湿、储能、隔热及自身调节小气候的功能,而在其上建造的窑洞就具有了“冬暖夏凉,保湿恒温”的独特优势,并被人类认识后加以利用,延续下来,至今仍为广大窑居者称道。在遥远的古代,曾经有过一段较为寒冷的黄土生成期,那时,从西伯利亚一带吹来的冷风中,飘浮着许多黄色的尘埃,逐渐降落在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相当长的时期过去以后,飘落的黄色尘土堆积成厚厚的一层,构成了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客观存在是制约居住形式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穴居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山西窑洞

山西属于地震多发地带,从山西现有的古建筑看,木结构建筑和拱券结构建筑及生土建筑的抗震效果较为理想,而生土窑洞正是完全依靠自身挖凿成型的原生黄土拱券作为自身的支撑的,这也是山西史前黄土窑洞历经数千年得以保留至今的原因。山西的窑洞发端较早,形式完备,且具有很好的延续性。窑洞因地制宜,取材巧妙,构筑合理,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体现了山西地处黄土高原的地域特征,开创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黄土文化”,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西窑洞

山西窑洞

4.

山西窑洞的文化内涵

发展至今,窑洞不只是一种民居形式,许多与“窑洞”有关的词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

如“暖窑”就是刚修起新窑时,主人宴请亲朋好友,举办仪式,分享喜悦,入住新居的仪式。在暖窑之前要“合龙口”。合龙口在窑洞拱形大功告成时举行。匠工预先在窑面拱洞中间留一小块缺口,称为“龙口”,龙口上盖一块红布,然后选定吉日,在新居上贴上红对联,窑洞主人跪在地上后,由匠工或宗族长辈施礼祝福祝福人手端一个盛有五谷(糜、谷、豆、麻、麦)和碎馍的大碗,向东、西、南、北、中五方敬撒,并念祝福词,感谢皇天后土,保佑工程顺利完成,再来祈求全家幸福和睦,事事如意。接着,在龙口中放入五谷、五色丝线等物,砌上砖石,有的地方还要将事先准备好的没有照过人的镜子和没有图案的书挂在新窑上方,并拉鞭放炮。至此,合龙口仪式结束。由于这个习俗由来已久,所以后来无论人们入住什么形式的房屋都沿袭下来,这种仪式都叫“暖窑”。

山西窑洞

山西窑洞

由人们劳动挖掘出的窑洞,有着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比较坚固、耐用。在当地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窑洞。民间也流传着:“有百年不漏的窑洞,没有百年不漏的房厦。”从文化角度去审视,窑洞造型简洁,上拱下方,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思想。

山西窑洞

一口窑洞,几辈人,风雨中守护着,修修补补中,依然矗立。我们需要传承下去的,不仅仅是窑洞独特的居住价值和文化内涵,还有那个时代,那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