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民俗博物馆

广州民俗博物馆

广州民俗博物馆前身为资政大夫祠,于2010年的12月7日正式改名。博物馆坐落在广州市花都区的三华村,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是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祠堂群,建筑整体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21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

中文名:广州民俗博物馆

外文名:无

占地面积:54.54 亩

类别:博物馆

开放时间:8:30~17:00 全年对外开放

地点:广州市花都区的三华村

馆藏精品:古祠堂群、牌坊、壁画、民间艺术

始建年份:1863年

改名时间:2010年的12月7日

门票:13元/人

济州岛济州民俗村博物馆景点好玩吗

济州民俗村博物馆中有100多套传统房屋,是将原济州岛居民生活过的房屋,一砖一瓦原封不动地般迁过来的,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济州岛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貌。

济州民俗村博物馆中有100多套传统房屋,是将原济州岛居民生活过的房屋,一砖一瓦原封不动地般迁过来的,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济州岛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貌。

济州hellokitty博物馆

1、学会看地图亲,有中文版地图。可以查地点,查路线,估算交通费。一目了然
2、请仔细做攻略,搞清楚济州岛有什么景点以及景点的具体位置,这样才能玩得好呀

1、学会看地图亲,有中文版地图。可以查地点,查路线,估算交通费。一目了然
2、请仔细做攻略,搞清楚济州岛有什么景点以及景点的具体位置,这样才能玩得好呀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贵州私人民俗博物馆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人的精神形成才能驱使有意识的行为,才能形成文化。文化也只是精神物质化积淀的时空关系;而每个民族皆有其独特的精神,正如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性格、爱好一样。所以,这个“民族的”不仅指的是那些古迹文物、纹样符号,更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

贵州私人民俗博物馆

贵阳花溪区永安乡久安乡吴山村,青山绿水间“隐藏”着一座私人民俗博物馆,馆内收藏着从古到今有关服饰文化的各种文物工具,农耕文化衣食住行,上万件展品,向人们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演变历程,这离不开馆主江华胜十年如一日的传承和坚守。

200年前的麻布

馆内外是两个世界。外面是世俗的喧嚣,里面是历史的沉淀,博物馆主要分为三个区:服饰文化馆、民俗馆、红色文化馆。红色文化馆主要收藏的是中国在革命时期具有革命符号的各类物件,民俗馆收藏的主要是老百姓家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在这里,你不光可以了解到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看到纺织业从古至今的各种工具演变,你还能看到用中国传统榫卯技术做成的上百年镶金木制床、最古老的榨油工具、最早进入中国的录音机、黑白电视机、“大哥大”、老式唱片机、小画书、毛泽东语录、粮票等各类具有怀旧感的物品。

现代丝料

服饰文化馆内有对布料、刺绣蜡染整个制作过程的情景化展示,最精彩的还是那来自中国以及全世界不同时期、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各类缝纫机。走在这些缝纫机之间,就像走进了世界近代服饰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机械上斑驳的锈迹,正在无声地讲述着纺织业从工业社会一路走来的变迁历程。

近现代缝纫机

博物馆内的所有东西江华胜个人收藏和民间收集,他的第一件收藏品是在 1976 年的时候收集到的“明代宫廷烫斗”。至此,除了做服饰之外,他的收藏之路也“一收不可停手”,到现在,他手上的各类收藏品已有上万件,加上建设博物馆的费用,已超过三千万元的资金投入。“刚开始收藏的时候,是因为自己作为一个手艺人,每次看到这些具有手艺文化的东西,就想收藏,算是一种对‘工匠’的崇拜和尊重。”

古代榨油设备

鄂州这间祠堂,变身“民俗博物馆”

明清的雕花太师椅、雕花大桌、花轿,近代的木制水车、木制手推车、织布机、石磨、马灯……7月30日,在鄂州鄂城区燕矶镇嵩山村的严氏宗祠里,760多件老物件,琳琅满目,种类齐全,令人眼花缭乱,俨然一个民俗博物馆

从屋檐到房梁,无不透着古色古香,“这是仿明清风格来建造的。”68岁的严基树说。

严基树是嵩山村原党支部书记,如今是鄂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祠堂里的老物件,绝大部分是他带人从附近几个村的老百姓家中征集来的。

严姓是嵩山村第一大姓。该村870多户,有300多户姓严。据家谱记载,这里的严氏祖先,最出名的是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因为不慕富贵、不图名利,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称颂。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使严子陵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如今,这些赞语被刻在祠堂前厅的墙壁上,令严氏子弟们倍感自豪和荣耀。

除了赞语,祠堂前厅墙壁上还刻着严氏家规、家训,“大不孝者,如打骂父母,不赡养老人,夺产等惩……”看得出,严氏的家规比较严,注重家教家风的灌输和培育。

这间祠堂是2009年,由数千名严氏族人捐资兴建的。

祠堂修好后,这里主要是严氏族人祭祀祖先、办红白喜事的场所。86岁的严培明,是祠堂的看护人。

2018年之前,严培明的工作很轻松。2018年之后,他变得忙碌起来。“从前,除了逢年过节,这里都不开门。如今,这里每天都要开门。”严培明说。

这个变化源自2017年。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当地群众记得住乡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鄂城区委、区政府在燕矶、沙窝、杨叶等三个乡镇核心区,开展“老物老件收集”工作,收集各种有传承和纪念意义的农具、家具、生活用具、农机具、门牌等物件。通过多方努力,共征集了各类民俗文物2000余件。为了给这些物件找个“家”,严基树想到了严氏宗祠。经过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一些同族老人的顾虑和不解被打消。

2018年5月,“鄂城区燕矶镇嵩山村文化礼堂”在祠堂挂牌,760多件有代表性的民俗文物藏品被搬进这里,免费对公众开放。一年多时间,这里已经接待游客8万人次。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汪全彬 刘荣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侵权请告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