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书院

云山书院

云山书院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在宁乡县城西45公里之水云山下,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由县人浙江按察使刘典为便利县境西部学生入学而倡建.宅地雄伟巍峨,建筑古朴大方,占地7200平方米。有讲堂﹑文昌阁﹑先师堂等,原建共有房屋158间。院东半里处建有魁星楼,楼3层,高5丈。沩水流经楼西,步云桥横越其上。天马山左右环抱,成为书院天然护卫,双乳峰与水云寺遥遥相望。

现校内存有刘典写的“倡建云山书院碑”。碑院1.85米,宽0.8米,厚0.025米,为青石阴刻。学校正房前楹有谢觉哉题写的“云山完小”四个大字,校周围有王凌波﹑谢觉哉种植的“黄金树”等树木,山青水绿,风景优美。清朝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云山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推民主革命前辈文经酉担任堂长。学堂附设半日制学习班,开业余教育之先河。1909年春以后,“宁乡四髯”何叔衡﹑姜梦周﹑谢觉哉﹑王凌波先后在这里任教或担任校长,同时有宁乡农运先辈梅冶成﹑进步人士喻棣芳﹑欧阳健﹑王一凡﹑许抱凡﹑林若虚﹑夏元彬以及三十年代在宁乡革命斗争中英勇殉难的李甲农等,在云山学校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和劳动教育,积极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不仅使云山学校成为“五·四”前后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成了宁乡人民的革命摇篮,为我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如甘泗淇﹑萧述凡﹑谢南岭﹑尹澍涛﹑喻东声﹑胡辉﹑余喜文﹑林萼生﹑严岳乔等俊杰,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17年7月,毛泽东来宁乡作农村调查时,曾在云山住过;1921年,何叔衡参加“一大”回湘后,偕谢觉哉来宁,在云山进行革命讲演;同年冬,王凌波在这里办全县教师讲习所,传播革命道理。解放后,云山书院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县城有公路直达。随着岁月的剥蚀,云山书院已破旧不堪。1991年,全国政协委员王定国﹑刘立青﹑刘雪初﹑原国家计委副主任刘明夫﹑原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局长陈永清﹑原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姜亚勋﹑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潘基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周政以及王燮权﹑刘希孟﹑刘蕴琼﹑刘赞平﹑李昭﹑李品珍﹑姜彩萍﹑袁云献﹑谢放﹑廖时光﹑姜国芬﹑姜德辉﹑陶季斌﹑谢子谷等同志发出了为集资修复云山书院的倡议书,得到全县人民和海内外人士的积极响应。

河南襄城县最大的紫云山中,隐藏着明清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

南充凌云山书院揭牌启幕办教育人读书人乐园

3月24日,由南充市民政部门注册、教育部门审批的首家书院“南充凌云山书院”在南充市高坪区凌云山鸽翔山庄正式揭牌。

据了解,南充凌云山书院成立于2017年,是整合文化学术交流、教育服务的一座“精神地标”。它位于自然风光神奇秀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道、佛、儒三家文化交织繁盛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凌云山核心区,是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学术交流、教育咨询、培训、评估为一体的公益组织。该院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珍品藏书3万余册,电子阅览室2间;有住院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特聘专家10人。

据悉,该院紧扣“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战略部署,凝聚教育专家、教育名家、特级教师、骨干教师队伍,着力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交流传播先进教育思想,培养扶持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教育咨询、教育评估、特色教育、兴趣活动。以躬身笃行、德艺双修院训,以汇聚贤达、砥砺前行、博采众长、铸就栋梁为办院理念,主要以传承国学,问题研究、学术探讨、游学结合为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目前,该院开展了每年2次及以上学术交流活动,专家读书活动,青少年读书活动,大型读书活动,国学诵读邀请赛等。依托国家读书日等大型主题活动,设立了“凌云山”读书奖,每年评选。同时,该院还参与教育研究与服务和定点培养计划。每年集中开展两次及以上教育研究活动,提供决策参考;提供教育第三方咨询、培训、评估服务、游学活动等。根据实际需要,招收有培养前途的学员;专家一对一培养,定点培养青年才俊。

“此次南充凌云山书院的成立将为南充文化强市锦上添花。”南充凌云山书院相关负责人说道,南充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文化交相辉映,影响深远。凭借厚重的文化底蕴,贯彻落实“四个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开拓创新,传承弘扬优秀文化,以营开放之氛围,博众家之所长,创学术之高先,论当今之要义,把它办成教育人、读书人的乐园。(唐敏 易青海)

连云港新的网红打卡地—海州朐山书院

海州的书院发展历史悠久,自明代以来,历代均建有书院,其中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即公元1759年的朐山书院最为有名,历史上它是海州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教育场所,环境幽静舒适。“山当门外云相饷,夜听书声月不孤。”是对朐山书院最恰当的脚注。

据了解,海州朐山书院自2016年底在连云港海州区桃花涧风景区选址复建,经过几年的建设,深居山林间,远离凡俗扰的朐山书院重焕新生。今年10月31日,连云港市海州区举行朐山书院新址启用暨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朐山书院创研基地揭牌仪式,吸引了来自全国众多文艺家代表和广大市民汇聚在此,一个依托海州本土地域文化特色,极具特色的、多元并蓄的、独一无二的全国文化艺术高地得以精彩绽放,成为海州城市的文化新地标,同时也成为连云港新的网红打卡地。

11月21日上午,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主任滕雯一行特地参观考察了海州区朐山书院。随同考察的有市文旅局副局长、市非遗委副主任颜金娥、市孝文化研究会会长唐善娥和顾问组部分成员、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刘娟、海州区慈善总会会长颜景华、市女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部分会员以及海州区文旅局等部门领导。

在朐山书院,滕雯一行先后参观了溯源孔望造像印篆刻展、中国画创研基地等。重点考察了海州区瓷画、面塑等非遗项目传承情况,与非遗项目传承人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滕雯鼓励面塑传承人赵国梅的女儿在跟妈妈好好学习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要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促进非遗项目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光大。

连云港市孝文化研究会唐善娥会长表示,要加强国家级非遗项目与省、市、区级非遗项目之间的交流,共同探索保护和发展非遗项目的新思路、新举措。(陈青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