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东都明堂遗址

唐东都明堂遗址

明堂是武则天在洛阳主要宫殿乾元殿址附会古代明堂制度而建造的殿堂,建于公元688年。20世纪80年代经考古发掘。

明堂高294尺,南北、东西各300尺,共三层:下层四面对应四时,即春夏秋冬;中层法十二时辰,上为圆盖,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节气,亦为圆盖,上施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明堂中间有巨木中桩,作为斗栱梁架依附的主干,上下通贯,号万象神宫。

景点位置

洛阳市老城区定鼎北路

隋唐东都武周天堂遗址试析

隋唐时期的帝王几乎都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他们大多支持佛教。隋文帝杨坚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尊崇佛教的政策。一方面重视修塔建寺、造像和念佛写经的佛教传统,即位伊始就敕令在五岳各建佛寺一所,又下令在他曾经到过的40个州同时兴建大兴善寺,修复北周废佛而荒废的寺院。统一全国后,更是大力鼓励公私建立寺院。仁寿年间,他先后三次下诏,在全国111个州,总共修建了111座舍利塔。他还广度僧尼、广写佛经,推动大力营造经像。一方面隋文帝还接受南朝佛教讲经的遗风,重视佛学研究。

隋炀帝时期对南方佛教大力扶植,即位后在长安洛阳扩建道场,江南名僧涌入中原,使北方佛教讲究坐禅、修行、造像的宗教实践,与南方偏重义理玄谈的传统有机结合,促进了佛教宗派的建立和兴起。隋炀帝还很重视佛经的翻译,大业二年移都洛阳之后,下敕在洛阳上林园设翻经馆,翻译佛经。《续高僧传》卷二《达摩笈多传》载“炀帝定鼎东都,敬重隆厚,至于佛法,弥增崇树。乃下敕于洛水南滨上林园内,置翻译馆。搜举翘秀,永镇传法。……四事供承,复恒常度,致使译人不坠,其绪成简,无替于时。”

唐初的统治者利用道教的声威来显赫自己的门庭,道教的地位提得很高,但同时仍给予了佛教合法的地位。唐高祖李渊就很崇信佛教,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佛教也持扶持的态度,还和高僧玄奘建立了亲密的关系。高宗李治即崇道又信佛,曾多次召集佛道辨论,促进了佛道之间的互融。

武则天以周代唐,极力推动佛事活动。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命在长安、洛阳两京及各州置大云寺,仅御用的大云寺就兴建了几百所。光宅元年(684年),为高宗立大献佛寺。垂拱元年(685年),修复白马寺。垂拱三年(687年),又为沙门日照香山寺。永昌元年(689年),又命在玄武门建华严高座八会道场,建年修建不止,而且规模宏大。此外,武则天还热衷于开窟造像、广度僧尼、大做佛事。在其统治期间,“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命薛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犹容数十人,“倾四海之财,殚万人之力,穷山之木以为塔,极冶之金以为像,”“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

正是由于帝王对佛教的崇信和支持,使得佛教的发展创下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天堂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创建而成的。

一、天堂的创立

隋唐东都城,位于洛阳盆地的西部,文献记载:“前直伊阙,背依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有河汉之象”,形制布局和规划理念法天象地,并与洛阳的山水融合,主要由宫城、皇城、东城含嘉仓城、郭城和西苑组成。隋唐至北宋时期,曾多次大规模营建修茸,基本格局没有重大变化,平面略呈方形,南宽北窄,四面皆有城垣。史载隋炀帝继位后巡游洛阳,他登北邙,望伊阙,认为“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命尚书杨素任营建东都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副监,大兴土木营建东都。采海内奇禽异兽、草木之类,以实苑郁。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洛阳城建成后,隋炀帝率百官自龙门“阵法驾,备千乖万骑,入于东都”(图一)。

隋唐东都城创建于大业元年(605年),隋唐至宋相继沿用,始称东都或东京。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攻入洛阳,焚乾阳殿。贞观六年(632年)号为洛阳宫。高宗武则天时期对东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以洛阳宫为东都。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东都为神都。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改神都为东都。天宝元年(742年),玄宗改东都为东京。上元二年(761年),改东京为东都。五代时期后梁后唐仍以洛阳为都,称汴梁为东京,洛阳为西都或洛京。后晋、后汉、后周均以汴梁为都,称洛阳为西京。北宋时期定都汴梁,称东京,以洛阳为西京。北宋时期对洛阳城多次修缮。特别是宋徽宗时对西京宫城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历时六年,修缮大内房舍数千间。东都城自隋炀帝创建后的历次营建活动中,武周时期的营建活动规模最大,建筑也最宏大和奢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天枢、明堂和天堂也都是与武则天改唐为周这一重大政治活动有关,是为武则天称帝的政治宣势活动。

隋唐时期建造寺塔的风气很盛,隋代有佛寺5000余所,唐代武宗灭佛时全国有大中寺院4600多所,乡间招提、兰若4万余所。寺院的建造有国家出资、富人出资、官僚舍宅、贫者集资等多种形式。其中,官府对于寺院的建造最为重要。隋朝时皇家寺院地位最高,其中大兴善寺是文帝时期的国家大寺,是当时的佛教中心所在。一些敕建的寺院也具有特殊的地位,如大兴善寺、遵善寺等,“佛殿制度与太庙同”,“月给恒料”,“为国行道”,享受“国家供给”待遇。隋炀帝即位后,在京师长安和洛阳广招僧侣,大兴佛寺。大业二年(606)炀帝迁都洛阳,并在宫廷内建慧日内道场,云集了许多义学高僧,而且还招揽了一些异能之士。《续高僧传》卷十三《法护传》载“大业三年,……俄而有敕,远召艺能住内道场。……既居慧日,高彦成群。”唐代官府也进行大规模的建寺活动,高祖时国家在京城设三寺诸州各设一寺。唐高宗麟德三年(666年)在兖州设道观佛寺各三所,天下各州各设一寺一观。武则天载初元年(670年)诏令两京、诸州各立寺一统一命名“大云寺”,中宗复位后又在天下诸州设立佛寺道观,玄宗时初步确立了“按州置寺”的原则。隋唐时期政治与佛教的关系极为密切,特别是武则天称制前后,进一步密切了政治与佛教的关系,利用佛教的同时客观上也进一步扩大了佛教对政治影响。

武周时期全国修建寺院的数量明显增加,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诏令各州置大云寺。《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条:“(载初元年)秋七月,……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唐会要》卷四十八“寺”:“天授元年十月二十九日,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大云寺一所。”在此政令之下,全国各地都兴建了国寺大云寺。此外,天授二年(691年)三月还颁布了“释教在道法之上制”的诏令,规定:“……自今已后,释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处黄冠之前,庶得道有识以归依,极群生于回向。”即从法律上确立佛教优于道教的地位,因此也推动和扶持了佛教寺院的兴建。载初元年(689年)薛怀义等向武则天呈上新撰的大云经,营造武则天称制依据。在各州置国寺大云寺,并在各大云寺内藏一部大云经,由大德高僧讲授。

武则天称制之前,僧尼事务归鸿胪寺管理,即后来改名的“司宾”。武则天命令佛教事务归礼部祭祠部司管理,把佛教事务提高到了与国家礼制事务相同的高度。随着佛教礼仪与国家礼仪同等重要的地位,举办这些佛教礼仪的建筑也就有了与国家礼制建筑并列出现的政治基础,于是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明堂和天堂并列的局面。

同时,内道场的设立也为这种佛教建筑的创建营造了政治空间,《旧唐书》记载薛怀义和其他大德在内道场念诵经文,垂拱年间前后已经有内道场存在。“自是与洛阳大德僧法明、处一、惠俨、棱行、德感、感知、静轨、宣政等在内道场念诵。……”《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传》记载武则天迎禅宗法师神秀入东都洛阳,就是由东都洛阳内道场对其提供供养,“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亲加跪礼。内道场丰其供施,时时问道。”内道场是武周时期宫廷内核心的佛教机构,武则天通过与活动在其中的高级僧尼集团的密切接触以获得佛教支持,实现武周政治的正当性。

河南志》“唐城阙古迹”条载:“应天门内曰乾元门。隋曰永泰门,武后改通天门。开元五年改乾元门。……乾元门内正殿曰含元殿。隋之乾阳殿。武德四年平王世充,遂焚之。麟德二年,命司农少卿田仁汪因旧址造乾元殿成。高一百二十尺,东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长寿三年改造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高三丈,号万象神宫,薛怀义充使检校。去都百余里外,遥望见之。其北造天堂,以贮佛像。证圣元年,大明堂、天堂同焚。又敕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置宝凤,后以金珠代之,号通天宫。其中号端房殿,不复造天堂。其所为佛光寺。明皇开元五年幸东都,改为乾元殿。十年,复为明堂。二十七年,毁明堂之上层,改修下层为新殿。二十八年佛寺火,延烧廊舍,改新殿为含元殿。”于是,建在宫城内道场的礼佛建筑天堂应运而生。

二、天堂的建筑形制

天堂是武周时期武则天命白马寺主持僧薛怀义主持建造的礼佛堂,具有内道场的性质。《旧唐书》卷二二志第二《礼仪二》:“时则天又于明堂后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余尺。始起建构,为大风振倒。俄又重营,其功未毕。证圣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灾,延烧明堂,至曙,二堂并尽。”《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唐纪二十一《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怀义作夹紵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按文献所记天堂在明堂之北。

1973年洛阳博物馆在洛阳建筑机械厂的基本建设中发现了大型建筑基址,并进行了初步的保护工作。1977年至1980年期间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出了当时所称的圆形建筑基址,即天堂遗址。发掘认为建筑为圆形建筑,台基为夯土筑成。直径64.8米。中心为石砌圆形坑,砌筑整齐严密,十分规整精美。直径9.5米。底部有三块大型条石组成的方形础,中心有圆形凹槽榫眼。方形础面上有一周中心带十字的圆圈阴刻线,及围绕圆圈的十二条间距相等斜线。台基上有两圈石砌方形石柱础,每个柱础由四块方形石块拼合而成。内圈十二个,外圈20个。台基周围有一圈包边基槽,宽1.4米,深0.5米。当时推测为包边砖基槽(图二)。

此外,还发现了丝织品、鎏金小铜花、小串珠和彩绘泥皮等与佛教有关的遗物,特别是出土了一件鎏金造像题记铜牌,该书“维大唐神龙元年岁次已巳四月庚戌朔八日已奉为皇帝皇后敬造释迦牟尼佛一铺用此功德滋助皇帝皇后圣化无穷永久供养”52字(图三)。结合建筑所处位置、建筑形制与出土遗物判定为佛教建筑,即武周天堂遗址。

2008年至2010年,在隋唐洛阳城宫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对天堂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工作。天堂遗址位于明堂遗址西北150米,基址仅存台基基础,东面紧靠宫城中心区南北向西廊与宫城正殿宫院北廊相交接处,与宫城中心殿宫院北廊东西一线。台基西面正中向西有东西向廊与其他建筑相连,并与宫城中心殿宫院北廊东西一线相对。台基西面残存有砖铺散水。台基略呈方形,南北宽77.7米,东西宽69.15米。方形台基上有五重建筑承重基础,由内而外为中心圆形坑青石砌壁、两周础石、一周夯土基础、一周碎石基础。方形台基外围还残存有包砖和散水,东西两侧有步廊与其他建筑相连。这是一座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的建筑(图四)。

台基中心为石砌圆形坑,其外有两圈础石,内圈础石12个,外圈础石20个,础石为四块青石拼合而成,由础石层和0.5米厚的夯土层层叠加而成。再外有一周夯土基础和一周碎石基础。一周夯土基础宽5.35米,直接打在生土之上。一周碎石基础,为由残石块堆砌而成的建筑基础,宽约0.5米,或为建筑檐柱基础。此外,台基北侧有东西向水渠曲折环绕,渠壁以砖和石块并以白灰粘砌而成,在台基北侧曲折以环绕台基北部。水渠宽约2米,北折部分南北长约15米,台基北侧部分东西长约63米。

通过考古发掘搞清了天堂遗址的沿革变化关系,遗迹大致可以分为五期。第一期为隋至初唐时期,遗迹为宫城中心区南北向西廊与宫城正殿宫院北廊相交接处遗迹(图五)。第二期为武周时期,即大型建筑基址天堂遗址(图六)。第三期为中晚唐时期,仍为宫城中心区南北向西廊与宫城正殿宫院北廊相交接处建筑遗迹(图七)。第四期为唐末五代时期(图八),第五期为北宋时期建筑遗迹,皆为宫城中心区南北向西廊与宫城正殿宫院北廊相交接处建筑遗迹(图九)。从遗址的沿革变化关系分析此建筑基址存在的时间较短,与天堂遗址的时代关系一致。《旧唐书》卷二二志第二《礼仪二》载:“则天临朝,儒者屡上言请创明堂。则天以高宗遗意,乃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听群言。垂拱三年春,毁洛阳之乾元殿,就其地创之。四年正月五日,明堂成。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棍,藉以为本,亘之以铁索。盖为鸑鷟,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纻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万象神宫。……时则天又于明堂后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余尺。始起建构,为大风振倒。俄又重营,其功未毕。证圣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灾,延烧明堂,至曙,二堂并尽。”另据《河南志》:“(明堂)其北造天堂,以贮佛像。证圣元年,大明堂、天堂同焚。又敕更造明堂,侔前制。其上初置宝凤,后以金珠代之,号通天宫。其中号端房殿,不复造天堂。其所为佛光寺。”由文献记载也可以看出,天堂建筑存在了仅七年左右时间。这与考古发掘建筑基址的时代沿革关系一致。

关于天堂建筑的形制面貌相关文献记载非常少,而且没有明确记载建筑的形制布局。《旧唐书》卷二二志第二《礼仪二》载:“时则天又于明堂后造天堂,以安佛像,高百余尺。始起建构,为大风振倒。俄又重营,其功未毕。证圣元年正月丙申夜,佛堂灾,延烧明堂,至曙,二堂并尽。”《旧唐书》卷一八三列传第一三三《外戚传·武承嗣传附薛怀义传》载:“垂拱四年,拆乾元殿,于其地造明堂,怀义充使督作。凡役数万人,曳一大木千人,置号头,头一,千人齐和。明堂大屋凡三层,计高三百尺。又于明堂北起天堂,广袤亚于明堂。”《新唐书》卷七六列传第一《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载“诏毁乾元殿为明堂,以浮屠薛怀义为使督作。怀义,鄠人,本冯氏,名小宝,伟岸淫毒,佯狂洛阳市,千金公主嬖之。主上言:“小宝可入侍。”后召与私,悦之。欲掩迹,得通籍出入,使祝发为浮屠,拜白马寺主。诏与太平公主婿薛绍通昭穆,绍父事之。给厩马,中官为驺侍,虽承嗣、三思皆尊事惟谨。至是护作,士数万,巨木率一章千人乃能引。又度明堂后为天堂,鸿丽严奥次之。堂成,拜左威卫大将军、梁国公。”《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唐纪二十载:“(垂拱四年)十二月,辛亥,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号万象神宫。又于明堂北起天堂五级以贮大像,至三级,则俯视明堂矣。”《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唐纪二十一《则天顺圣皇后中之上长寿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载“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怀义作夹紵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

综合文献记载分析,天堂是一座规模十分宏大的建筑,是在方形台基上构筑的圆形建筑,方形台基上的五重承基础也因应了其高五层的记载。中古时期的宫殿建筑基本上是以横长方形夯筑台基的建筑为主,而天堂方形台基上的圆形建筑体本身就显示了其性质的特殊性,与其做为“以贮佛像”的礼佛堂建筑性质相符。其次,天堂建筑以方形台为基,其上筑圆形建筑也融入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天象地设计思想的体现。

三、天堂建筑性质内涵探讨

天堂建筑的形制以方形台为基础的圆形建筑体,蕴涵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观念在建筑上的体现。同时,天堂建筑的涵义还受到了创立时的政治文化背景和其本身的佛教建筑性质的影响。

天堂的创立无疑是武则天改唐为周的一种政治宣示,是为武周政治统治的正当性服务的,同时也是为其称制营造了政治氛围的佛教集团势力的一种政治安抚。武则天改制后的政治性建筑除天堂外,还有明堂和天枢两座标志性建筑。明堂为历代建于城南的礼制建筑,而武则天改制后将其建在了宫城正殿的位置,自我做古改变了历代规制,展现了改革的决心和魄力。《旧唐书》卷二二志第二《礼仪二》载:“则天临朝,儒者屡上言请创明堂。则天以高宗遗意,乃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听群言。垂拱三年春,毁洛阳之乾元殿,就其地创之。四年正月五日,明堂成。凡高二百九十四尺,东西南北各三百尺。有三层:下层象四时,各随方色。中层法十二辰,圆盖,盖上盘九龙捧之。上层法二十四气,亦圆盖。亭中有巨木十围,上下通贯,栭、栌、橕、棍,藉以为本,亘之以铁索。盖为鸑鷟,黄金饰之,势若飞翥。刻木为瓦,夹纻漆之。明堂之下施铁渠,以为辟雍之象。号万象神宫。”考古发掘资料证实明堂建筑的台基是八边形夯土基础,《唐会要·卷十一明堂制度》唐高宗永徽三年所出的明堂规制内样记载:“内样。堂基三重。每基阶各十二。上基方九雉。八角。高一尺。中基方三百尺。高一筵。下基方三百六十尺。高一丈二尺。上基象黄琮。为八角。四面安十二阶。请从内样为定基高下。”这种“八方之基,以象地形”的记载正是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的反映。并采用上下贯通的中心柱式建筑结构,有天地贯通之义,并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和“四时十二辰”的时间观念融为一体,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建筑规划理念。

天枢建于皇城端门之外,是一座歌功颂德的纪念牌。《新唐书》卷七十六《后妃上》记载:“延载二年,武三思率番夷诸酋及耆老请作天枢,纪太后功德,以黜唐兴周,制可。使纳言姚护作。乃大哀铜铁合冶之,署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置端门外。其制若柱,度高一百五尺,八面,面别五尺,冶铁象山为之趾,负以铜龙,石镵怪兽环之。柱颠为云盖,出大珠,高丈,围三之。作四蛟,度丈二尺,以承珠。其趾山周百七十尺,度二丈。无虑用铜铁二百万斤。乃悉镂群臣、蕃酋名氏其上。”《资治通鉴》记载:“夏,四月,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铁铸的天枢以铁山为基,八面柱状本体,并铭文纪功。这种形制造型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宇宙观和天地观。

武则天称帝后创立的天枢、明堂、天堂三座政治宣示作用的标志性建筑,都融入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天象地规划思想的体现。天堂做为武周时期的佛教建筑,对当时的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有关天堂的文献记载却很少,仅从文献记载难以窥其建筑形制和面貌。同时,做为内道场贮有巨大佛像的礼佛堂,在文献记载中很难看到在天堂中举行的大型礼佛活动,而做为国家礼制建筑性质的明堂却频频举办大型佛事活动。“《资治通鉴》载:“(则天后长寿二年)魏王承嗣等五千人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乙未,太后御万象神宫,受尊号,赦天下。作金轮等七宝,每朝会,陈之殿庭。”《资治通鉴》卷二百五记载:“正月,辛巳朔,太后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赦天下,改元证圣。”《资治通鉴》卷二百五记载:“(则天太后天册万岁元年)乙未,作无遮会于明堂,凿地为坑,深五丈,结彩为宫殿,佛像皆于坑中引出之,云自地涌出。又杀牛取血,画大像,首高二百尺,云怀义刺膝血为之。丙申,张像于天津桥南,设斋。”这些佛事活动也是武周时期的重大政治活动,可见大型的佛事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明堂进行的。内道场是武周宫廷内的佛教机构,武则天在天堂通过和高级僧尼集团的密切接触,获得佛教对其政治统治的支持,实现武周政治活动与佛事活动的结合,加强了政治与佛教的关系。而天堂做为专事佛教活动的场所即内道场仅做为皇帝与大德高僧之间礼佛问道的私密活动场所,这可能也是天堂在文献中记载较少的主要原因。

天堂做为一座内道场专事佛教活动的建筑,其形制渊源除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和设计理念外,与佛教思想也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密教包括藏传密教和汉传密教,汉传密教从汉末就传进来了,而中国密宗则是在玄宗时由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来中国,才真正形成了佛教宗派密宗。但在此之前密教已有广泛传播,密宗从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传来中国,就一直受到李唐王朝的崇信和优遇。密宗的高僧大德也一直处于国师和内道场主持的位置。史载善无畏就是遵先师遣命,应唐中宗邀请来中国的,由此可见密教在此之前的武周时期已有较大影响。密教也积极地为武则天改制制造舆论根据,如广传金轮法、宣扬《大云》、《宝雨》诸经。以薛怀义为首的僧侣在弥勒净土信仰的基础上制造了新经《大云经》,建立武则天与弥勒佛的联系。还完成了《宝雨经》《华严经》,为武则天称帝制造理论依据,这些活动都与密教有密切的关系。

密宗修法之时要筑坛,这个坛叫曼荼罗。在胎藏界曼荼罗里,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共供奉佛菩萨四百十六尊。金刚界曼荼罗里也以大日如来为中心,共供奉佛菩萨神一千四百六十一尊。曼荼罗是密教宇宙观的核心,即修法之地。梵文含义是坛,或坛城,指万德聚集之自证境地。方形者模拟王城,圆形者模拟制底。故以国王之城郭表法王之都。如彼《金刚顶经》所指之曼荼罗,方坛之中央部抨为圆形,此盖表示王城中之楼阁者也。敦煌石窟唐代壁画中绘有多幅金刚界曼荼罗,密教中的这种曼荼罗即坛城的形制与天堂的整体形制极为相似,特别是天堂做为内道场修法之地的性质也与曼荼罗的意境相似。那么,天堂的形制布局与设计思想或许也受到了密教宇宙观和曼荼罗形制的影响。

四、结语

天堂和天枢、明堂都是武周改制的政治宣示性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中古时期哲学思想在建筑上体现。这三座武周时期纪念性建筑的出现,改变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格局,从空间、技术、艺术和思想等方面达到了中古时期宫殿建筑的新高度,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天堂做为武周时期宫廷内道场的礼佛建筑,不但融合了中国古代法天象地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同时也供鉴和吸收了佛教思想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典范之作。

(作者:石自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3期。)

主办: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审稿:王恺

策划:安锋

编辑:零零

(ID:suitangshixuehui)

欲知隋唐事,走进隋唐史

交流河洛文化,传承隋唐历史

欢迎您关注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景区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

1.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

50厘米。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修建在隋唐洛阳皇宫紫微城遗址的核心区域,主要分布有唐代的明堂、天堂和九洲池等建筑遗址。隋唐洛阳城是隋唐两朝的都城遗址,是当时全世界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唐高宗称其“中兹宇宙,均朝宗于万国”,是当时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沿用至五代北宋,共530余年,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较长的都城。

2.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景区介绍

免票。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现明堂天堂)开放时间:04/01-10/31 08:30-21:00;11/01-03/31 08:30-20:30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现明堂天堂)地点:河南省洛阳市中州中路与定鼎路交叉口。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现明堂天堂)团购价格:57元起。

洛阳明堂天堂景区,是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组成部分,这里曾是隋、唐、北宋洛阳城宫城的核心区域,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发生地和物质见证,现归属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成为洛阳旅游的必去景点。景区主要包含了明堂、天堂两座建筑,景区内有不定时唐风表演。

3.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景区门票

小孩不要门票。

明堂是紫微城的大朝正殿,号称“万象神宫”,是唐、武周神都洛阳的地标性建筑,高达98米,占地12000平方米,是世界历史上体量最大的木质建筑,亦为中国建筑的巅峰之作。

明堂,即“明政教之堂”,是古代帝王用于布政、祭祀的重要礼制建筑。唐、武周明堂始建于垂拱三年(687年),次年底建成,号万象神宫,允许百姓入内参观。695年被毁,次年重建号“通天宫”。

4.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

洛阳的天堂明堂景区值得去玩的,是洛阳旅游的必去景点。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景区,是昔日女皇武则天生活、理政场所,是隋唐洛阳城遗址群中“宫城区”遗址的核心所在。13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在洛阳登基称帝,在贯穿南北的中轴线上,修建了明堂、天堂、天枢等建筑,构成了一条壮丽的天际线。明堂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明堂不仅规模宏大,又是标新立异、时髦华丽之作。唐洛阳宫明堂上圆下方的建筑形制,开创了以后中国古代明堂建筑由方到圆的先河,所体现的天子与天相通、象征性表达四时、十二时辰等宇宙时空观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明清礼制建筑天坛祈年殿的形制与设计。天堂是紫微城内的礼佛堂,位于紫微城核心区,正殿明堂的北侧。天堂内有用夹紵工艺制造的大佛,相当巨大,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天堂遗址地下夯土层的直径有70米之多,遗址中心为直径11米的中心柱遗址坑里。

5.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论文

洛阳天堂明堂周末正常开放。

开放时间:08:30-20:30,20:00停止售票。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曾是隋、唐、五代和宋代宫城遗址的核心区域,其中出名的是武则天时期的明堂和天堂。明堂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上,是宫城的正殿,也是当年唐高宗和武则天一统天下、执掌国政的重要场所。2013年徐克导演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的通天浮屠的原型就在这里。

6.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景区为什么斜的

隋唐洛阳城按"天人合一" 理念设计,皇城从东南西三面围宫城 ,"以象北辰藩卫" , 南北轴线高大建筑均冠一"天" 字, 整个轴线可谓一字天。尤其经过武则天对洛阳城的营建之后,改变了洛阳紫微宫 轴线主殿为单层的传统,使洛阳宫城殿宇的立体轮廓和风貌气势显得更加辉煌壮丽。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中的"七天建筑",是中国古代最高大、华丽的中轴建筑群。明堂就位于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中制高点。

明堂,即"天宫",亦名"含元殿"、"通天宫"。紫微宫本为天上星宿三垣的中垣,位于北天中央位置,故称中宫。紫微垣之内是天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帝内院。隋炀帝营建洛阳时,仿照天上宫阙命名,隋唐洛阳城的宫城也叫"紫微宫"。又因为天帝在紫微宫布政的宫殿叫明堂,即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 所以到武周时期,武则天一改周礼明堂建在城南的传统,将明堂建在了紫微宫内,并且作为洛阳城的外朝正衙,呼应天上心宿星座,即"法紫微以居中,拟明堂而布政"。

天宫取名对应二十八星宿中的

天子明堂

所谓明堂,即"明正教之堂",是 "天子之庙",有道是"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曰

明堂解剖推测图 明堂","天子造明堂,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

"明堂"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逸周书》,且出现频率很高,明堂为周公在洛邑始建,明诸侯之尊卑 ,表明在当时有实体的明堂建筑存在。但明堂最初的形制如何,却不见有准确的记述。《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周代明堂是从夏代的"世室",殷商的"重屋"发展起来的。

明堂的主要意义在于借神权以布政,宣扬君权神授。一般明堂都建于城南,即所谓"布政之宫,在国之阳"。明堂虽古已有之,但各朝营建时的形制与规模不尽相同,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式样。东汉明堂为 "上圆下方,八窗四闼,九室重隅十二堂"。后来的曹魏、西晋修缮后继续使用。北魏因形制之争,又值世乱终未建成。垍頭條萊

7.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景区门票多少钱一张

必须是洛阳旅游年票,60元在洛阳可以随便游玩,不限次一年有效期,还可以续费。在前一段推出还有补贴,好像40元。一个龙门石窟门票一百多,一下就值了。何况洛阳还有白马寺,天堂名堂,应天门,还有洛邑古城十字街,九州池,隋唐城遗址,天子驾六等。洛阳的美又集中又有文化底蕴

8.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天堂明堂景区营销策划案

小长假畅游河南洛阳隋唐遗址植物园见闻。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我们畅游了河南洛阳的隋唐遗址植物园,这里的秋色美景正在悄悄来临。公园里的迎双节布展也非常美丽,在双休日和国庆节到此游玩也挺不错。

我们从位于聂泰路(洛阳慱物馆对面)的北门口进入进行游玩,首先在北门口有一“松鹤延年,祖国万岁"的菊花圆形花坛,看起来美丽喜庆。接下来,在公园西大门进口处有一:“古都新生活 隋唐绚秋季” “2021年隋唐遗址植物园绚秋节”的大舞台。舞台上正在进行新疆舞表演。接下来,我们又游玩了滛池、欧阳修纪念碑广场和洛阳牡丹甲天下等地标处。

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长安大明宫是唐代帝王常住的主要宫殿,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今天的大明宫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北部的龙首原上,地处唐长安城东北、南倚唐长安城北墙而建,占地350公顷,是紫禁城的4.5倍。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多个东亚国家的宫殿建设。

她是7 - 1 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的宫城遗址,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和礼制文化特征,以及唐帝国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

大明宫在唐长安城中的位置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 年),未成而止;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重建,次年建成。考古探明遗址总面积3.42 平方公里,平面略呈南北长方形,北半部平面呈梯形,南半部为横长方形。大明宫南开3门,西开2门,东开1门,北开3门。城东、北、西三侧宫城外建有夹城,东南侧建东内苑。宫内自南至北分为朝区、寝区、后苑三部分。大明宫中轴最南端正门为丹凤门,门以北经御道至宫城“前朝”正殿含元殿,殿北为“中朝”宣政殿及“内朝”紫宸殿。再北为寝区,中轴线上建寝殿蓬莱殿。最北为后苑区, 建太液池及蓬莱山。太液池以西建麟德殿,是宫内宴会和非正式接见外国使臣的便殿。宫内轴线两侧还有官署及其它别殿、亭、观等建筑。大明宫遗址的主要遗存包括:丹凤门等宫门及其它门址, 宫墙等墙体,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望仙台等建筑遗址,太液池、龙首支渠等水系、桥梁遗址,御道等道路(含廊道)遗址。

大明宫遗址考古现状图

它以中轴对称的宫殿整体格局、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遗存展现出明确礼制特征,见证了中国唐代农耕文明鼎盛时期的发展水平以及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

大明宫遗址部分出土物

作为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起点都城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前朝、中朝、内朝、寝区、后苑区南北依次排布,主要宫殿建筑中轴对称的整体规模格局,以及含元殿、丹凤门等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遗存,展现出明确的礼制特征,见证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鼎盛时期唐代(公元7-10 世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

大明宫遗址部分出土物

含元殿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存现状

含元殿复原想象图

宣政殿作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宫中轴线上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大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历史进程的诏令,都是从这里策划和发出的。此殿的主要功能有:

一、望朔受朝

皇帝御宣政殿受朝,是经常的活动,它是望、朔视朝。

二、常朝

平时的常朝听政,并非每天都有,一般是皇帝和宰相根据情况决定几天一次朝会。

三、皇帝亲躬

皇帝亲躬的典礼、仪式多在宣政殿举行,庆典结束后,一般都是登大明宫丹凤门楼宣布天下,并宣布大赦令。

四、传授国玺及新帝即位

在宣政殿也举行过太上皇向皇帝传授国玺及皇帝即位仪式的情况,诸如:至德二年十二月,作为太上皇的玄宗,在宣政殿将国玺传授给肃宗。翌年元旦,玄宗又在宣政殿册肃宗尊号“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

五、进行殿试举人

皇帝经常在宣政殿进行殿试举人,例如: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即位未久的肃宗,在宣政殿对“文经邦国”等四科举人进行御前殿试。

六、读时令

读时令之礼创始于魏晋时期,即每年的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五个节气,都要在御前读时令。节日这天,皇帝升御座,身穿与节气相应的服装。尚书令以下各就其位,尚书三公捧着时令宣读。唐时仍有沿袭,但是不那么严格了。

七、每年五月一日大会群臣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八、接见番邦使节

例如,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德宗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回纥的两位公主及宰相。

宣政殿遗址保护现状

宣政殿复原想象图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紫宸殿遗址保护现状

紫宸殿复原想象图

麟德殿作为唐帝国宴请国外使节的重要宫殿建筑, 见证了丝绸之路东端文明独有的文化吸引力,是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

麟德殿遗址保护现状

麟德殿复原想象图

大明宫是唐王朝最主要的权力中心。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记载,唐王朝一系列经营西域的重大举措,如在西域广大地区设置州县、都护府、都督府、“安西四镇”等军镇、羁縻府州等军政建置,均以大明宫为决策指挥机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见证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唐王朝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做出的不懈努力,见证了强大的帝国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

王维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详细描述了在大明宫早朝的盛况: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次第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展现出大唐盛世与大明宫的壮阔雄伟。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贞观九年(635年)五月,李渊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李渊去世后,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

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当时为修此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更名为蓬莱宫,并入住其中。咸亨元年(670年)宫殿再次改名为含元宫,神龙元年复名大明宫。

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宫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不过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葺罢了。

自唐高宗开始,大明宫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34年。中唐和晚唐时朱泚和黄巢先后据此称帝。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数年后,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拆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2014年6月22日,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明宫御道及含元殿全景

今日的世界文化遗产---大明宫

来源:丝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