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寨陈氏祠堂

后寨陈氏祠堂

陈氏祠堂位于三乡镇曲村,由山门、厢房、过厅、听厢、戏楼、耳房等部分组成。山门及厢房面阔五间,建于长方形石基上,硬山顶。正殿面阔三间,正背雕花草,斗拱八组,雕花,额梁有绘画。过厅现存地基及东山墙。山门东大约25米处有戏楼1座,面阔三间,硬山顶,通高7米,砖结构,建于1.8米高的台基上。东侧有耳房一间,其,后寨陈氏祠堂,后寨陈氏祠堂简介,后寨陈氏祠堂-洛阳市宜阳县后寨陈氏祠堂旅游指南

《破冰行动》中的塔寨祠堂,实为中山茶东陈氏宗祠,比广州陈家祠还悠久

如果问2019年哪一部电视剧火,相信大家都会想到《破冰行动》,部后来获得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中国电视剧奖的作品网络播放超20亿,这部电视剧无论从从画面质量和烧脑程度来说,堪称禁毒版狼人杀。剧中的李维民、李飞、林宗辉、林耀东、赵嘉良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而故事的发生地塔寨村更是深入人心。

《破冰行动》是根据社会真实事情改编而成,2013年广东公安厅联合3000多名警力对“亚洲第一毒村”博社村开展“雷霆扫毒”行动,成果卓越,一度轰动全国。而塔寨村的原型应该就是博社村,但是这部电视剧的拍摄地却并不在博社村,而是在中山的茶东村、孙文西路步行街、中山公园岐江公园等地,尤其是其中频频出镜的林氏宗祠,实际上就是茶东村的陈氏宗祠

在潮玩中山的活动中,渝帆有幸与南方卫视《潮流假期》的摄制组一起来到了这个塔寨村的拍摄地——茶东村,并且获得了当地村委的热情接待,他们详细的为我们讲解了茶东村的历史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破冰行动》中的“塔寨村”取景茶东村,位于广东中山市中山县南朗镇,是大龙街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占地面积约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4000人。在《破冰行动》播出前,茶东村虽然是一座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历史古村落,但却养在深闺、鲜为人知,甚至连很多中山本地人都不太了解。

《破冰行动》收视爆棚之后,茶东村也开始进入全国人民的视线,很多人从外地慕名前来探访,才发现这个茶东村虽然并不是塔寨村,但村中古迹遍布,不仅有400多年历史的陈氏宗祠,还有“东来圩”遗址、关帝庙及清代时期建立的茶东公园等名胜古迹,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村里历史最悠久、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破冰行动》中的林氏宗祠,也就是现实中的陈氏宗祠,据村委工作人员介绍,村里以陈姓为主,有《陈氏族谱》记载:茶东陈氏始祖玄保,名尚志,号贞六里。元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从闽南迁徙至文顺乡香山 (为时香山尚未开县,属东莞文顺乡)茶园之东定居(茶园之东也就是茶东村这个名字的来历)。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庙”。在明中期始建陈氏大宗祠。

后来到了清顺治九年(1652年),当时有海盗进村抢掠,明朝所建的大宗祠被烧毁。直至康熙七年(1668年)当地生活的陈氏村民才又筹全重建了陈氏宗祠,之后陆续在其侧先后建成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筠溪陈公祠等宗祠。经雍正、乾隆、嘉庆年多次修建,现为道光年间修复后的祠院。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艺术。该宗祠与贡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等连成一片,连片三座,均为硬山式龙船脊砖木结构,成为一个大型陈氏宗祠群。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片陈氏宗祠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风格统一为锅耳防风墙,皆为三进三间布局,置有雨廊、偏厢、天井等构筑,而门楼为四柱三间戏台式单檐建筑艺术。前座花岗岩石台基的护栏上,砌有博古纹阳刻花岗石雕栏板、隐八仙等石刻浮雕础板等构建,其做工极为精细,算是清朝岭南建筑的代表。

整座陈氏宗祠皆是传统穿斗木雕叠涩式混合架构,穿斗抬梁木雕精妙绝伦,多为历史典故和龙头镂雕。二进的楼抬护栏有阳刻双龙戏珠花岗岩石石雕和花岗岩石狮子望柱。二进正梁上悬挂有“星聚堂”木匾一块。在该宗祠旁有两间分别为贡三陈公祠、净侯陈公祠的宗祠,均为二进二间,各为350平方米左右,与陈氏宗祠连成一片,组成规模宏大的陈氏大宗祠群。

陈氏宗祠的前面有一块大院坝,但院坝的前面没有了月池,不知是不是后来被填了。整个宗祠分为四个部分,其中里仁祖家祠与陈氏宗祠修建的时间差不多,所以进深相仿,而后面续修的贡三陈公祠以及净溪陈公祠一个比一个小,呈阶梯状,说明后来修的不能超过以前的祖祠。四座祠堂连座排开,气势恢宏。要知道,宗祠的规模大小,奢华或是简陋,能折射出一个家族在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地位等信息。四个祠堂连成一片,在岭南现存的宗祠中是比较少见的。

漫步于茶东村中,脑海中不时会浮现出《破冰行动》中的场景,一条条并不宽阔的小巷子在剧中成犯罪分子四处逃窜的地方,墙壁由于年久也早已布满了苔藓,显得比较破败。不过,这些老建筑依然保留着精美的石雕、木雕、灰塑,这些都是这座古村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骄傲。

陈姓是广东的大姓,在广州有一个著名的陈家祠(如上图),也是国全重点文物名护单位,据了解广东是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全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14.7%,占广东省总人口的10.52%。按史料记载,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此后,陈姓在中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南宋期间,因金兵南侵,中原姓氏大批迁入广东。开始在广东繁衍,现在广东分布有很多陈氏宗祠,而位于广州的陈家祠和中山的陈氏宗祠皆算是其中的佼佼者,相比之下,茶东村的陈氏宗祠其实比广州的陈家祠历史更为悠久一些。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据村委工作人员介绍,近百年来,茶东陈氏的后人有很多在港澳或海外打拼,现在全村200多户人家,几乎每户家里都有侨胞关系。每年春节或清明,陈氏祠堂成了外出同胞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也是连接侨胞与故土的纽带。一炷清香、一个叩首,一句乡音、一瞥凝望,皆寄托了他们绵长的乡情,即是对根的认可,也是对故土的眷念。

云岭陈氏祠堂是如何作为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的?背后的故事都在这里!

新四军军部大会堂旧址,原为云岭陈氏祠堂。作为陈氏宗祠,是昔日陈家宗族聚会、议事、开祠堂祭家法及祭祖的地方。

1938年8月新四军进驻云岭后,开明的陈氏族人,将祠堂成为新四军大礼堂,从此陈氏宗祠为抗战作出了贡献,为中国革命的书写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如今这里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此参观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军部大会堂是必须要去瞻仰的革命纪念场所。

陈氏宗祠建于清康熙年间,祠堂规模宏大、壮观,建筑面积占地2221平方米。应该说,凡中国古代的大宗祠有的格局,陈氏宗祠的建筑构件、建筑艺术特色、门窗天井的透气风格、雕梁画栋及斗拱栏杆等细部基本都包涵概括。也是泾县保存最大最好的祠堂之一。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祠堂为前、中、后三进,砖木结构,第一进正中设有一排木栅门,厅中有白色石柱两根,衬枋上雕有文曲星、武曲星,笑迎文人雅士,震慑门厅孽徒。祠堂正大门配有一对石鼓,左右两边侧门各安一副骑马石;门厅上方镌刻篆“福、禄、寿、禧”四个大字,夺目怡人;在上是清著名书法家赵绍祖墨宝“陈氏宗祠”白底黑字的巨型祠匾。

门厅后面设有一口大天井,天井四周木柱衬枋上的木雕青狮、白象、天神、人仙等。他们似行似坐,似立似蹲,各持其宝,各施其法、各展其威。中进大厅左右两侧水磨花砖墙上镶嵌着南宋大家朱熹题写的四个木雕大字,赫赫醒目,气氛庄严肃穆。

最后一进是两层楼房,前面有天井、水池。水池上有一座石拱桥,楼房底层的屏门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和戏曲图案,默默地叙述着祠堂文化。整个祠堂三进由低向高,寓有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之意。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迁至云岭,这里即作为新四军大会堂。军队召开大型会议,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是举行军民联欢和战利品陈列展览的主要场所。

1939年春,周恩来曾在此给新四军指战员作过重要报告,强调新四军要“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陈氏宗祠的后进辟有“新四军在皖南”陈列展。

陈氏宗祠经过几次大修保护,其中最闻名的重要一次维修要属二十年代初,北洋政府时期。

当时,祠堂出现了整体倾斜,面临倒塌。陈氏家族请来四乡八邻的木匠,陈家大老爷有言在先,不动一砖一瓦,谁能“扶正”陈氏宗祠,赏银300大洋。几十个木匠跃跃欲试,迟迟不敢动手。

当时有位木匠叫罗桂志,家住离祠堂约三华里的丁家山村,老家湖北黄梅县人,从小在家拜得名师学过木工手艺,经过勤劳苦学,细心钻研,木工手艺超群,二十岁下江南,起先在青阳木镇做了两年木工,后来来到云岭丁家山开始了木工生活。罗木匠除修建房屋,配置家具外,还承接一些亭台楼阁的建造。罗木匠的木工技艺也越来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

面对摇摇欲坠的祠堂,罗木匠经过实地勘察,认真比对,胸有成竹,当着大伙人的面,自告奋勇声称自己有能力建正祠堂。木匠们投以怀疑的目光,对这位身材矮小的罗木匠既好奇又羡慕。陈家大老爷要求在场的族亲及木匠见证,不动一砖一瓦建正陈氏宗祠赏300大洋,若要损坏墙体和木柱,碰碎砖瓦不仅得不到赏金,还要加倍处罚。罗木匠不慌不忙,从容接受了这项艰巨任务。

第二天罗木匠就请来十几个民工,上山砍下几根大檀木,由民工集体抬下山。同时准备了几根30至50多米的粗麻绳,扶正那天,罗木匠在墙体外埋好檀树桩,从墙体窗户引进,用绳索拴紧祠堂梁柱,在另一头安装好撬棍,罗木匠喊着1、2、3开始,木工用力拨动撬棍,只见倾斜的祠堂在抖动,不一会儿,墙体的中线指标到达指定位置,祠堂建正了!祠堂外响起一遍遍欢呼声,人们奔走相告,纷纷称赞罗木匠创造了奇迹。陈大老爷高兴得手舞足蹈,指示手下大办酒席,以示庆贺。

喜宴那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罗桂志木匠被安排在一席最高位就坐,大伙频频向他敬酒,称赞罗木匠技艺超群,名不虚传。罗木匠对陈大老爷的盛情款待感慨万千,当场表示,我只用木匠手艺做了我应该做的事,300元大洋我罗木匠分文不收,由陈大老爷留着,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穷困户、灾难户,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罗木匠的慈善义举、慷慨解囊,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罗木匠不仅品德高尚,技艺超群,他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后来罗木匠名气很大,他在云岭村开设了一家木匠铺,带过不少徒弟,他请雕刻师傅专门刻制了一方铁印,凡是罗木匠承包的工程,都要他亲自放样,填好尺寸,盖上大印,交手下施工,谁出了问题就由谁负责。

罗木匠因病逝世于解放初期,安葬于南陵县烟墩乡,他育有一子也做木匠,现已去世,目前两个孙子还在云岭居住,仍然从事木工手艺,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幸福而安逸的生活。

(作者系泾县政协文史委特约撰稿人,《绿色泾县》编辑部专版责编。本文图片由尹建生提供)

转自:宣城历史文化研究

陈氏立天下广东中山市陈氏源流最大的祠堂

中山陈氏共14族。

其中沙溪有2族:

冈背、水溪陈文龙族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至庆元元年间(1155~1195年)从南雄珠玑巷迁石岐仁山,其长子、三子分居于张家边陵岗和三乡鸦岗;次子天觉是继梁杞之后成功倡议香山建县之人,建县后迁居库充,其后人亦长居于此。

石岐陈宗公族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来。

沙溪婆石村陈宣族从南雄珠玑巷迁新会石头村,其第九代孙于清初迁此,后代则分支到下泽、象角、水溪、南乡、沙尾等处。

南蓢陈姓有2族:

麻子村陈贵卿族是宋咸淳末年(1274年)先避难到新会,后转徙牛起湾,再迁于此。

莆山、茶园陈宋公族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石岐,其后人志和、玄保先后于元代元统年间(1333年)和明初迁于此。

小榄有5族:

陈挺秀族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由新会白沙乡迁来;

陈桐梅族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由顺德桂洲迁来;

秀林族、陈觉员族于清康熙中叶分别由顺德桂洲、新会潮连迁来;

陈霞村族则于清道光末年(1850年)由南蓢茶园迁来。

三乡有2族:

鸦岗陈中行族于宋代由南雄珠玑巷迁石岐,后人转迁今珠海的南大涌和前山,十一世孙朝庄始迁于此。

石塘龙溪族于明代由新会外海迁来。

神湾陈贽族原居福建宁化县,于元天历三年(1330年)迁广东嘉应州兴宁县,第九代孙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再迁广州增城,十一代孙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由钜典迁来,后代分支到坦洲、沾涌、古宥、沙岗仔和定钩环。

张家边窈窕陈孟义族于元代从南雄珠玑巷迁来。

拥有中山最大的祠堂

陈氏,中山第三大姓氏,现有陈姓人口11万多。中山陈氏由南雄珠玑巷、新会、顺德等地迁来。

除了广州有陈家祠,中山也有陈家祠——陈氏大宗祠,位于南朗茶东村,是中山现存最大的祠堂,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

来源:陈氏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