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德镇裴家园村

万德镇裴家园村

景区称号:乡村旅游(山东最美乡村)

裴家园村地处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西北部,以种植樱桃而闻名。村子三面环山,气候宜人,植被丰富,有着近三百年的樱桃种植历史。每年进入五月,裴家园村的千亩樱桃精品园陆续进入盛果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007年以来,裴家园村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长清区樱桃采摘节”,现如今该村以“摘红樱桃、吃农家饭、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的采摘游已成为全区现代农业采摘游的一张最亮丽的名片,年吸引20多个旅行团和散客游人超过10万多人次来此体验采摘樱桃的乐趣,小小的樱桃在裴家园结出了丰收的硕果。

地址: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裴家园村

营业时间:24小时

游览时间:大约4小时

价格描述:裴家园村不售门票。

特色景观:樱桃采摘园

配套服务设施:

餐饮、娱乐(采摘)、住宿

自驾车指南:

济南市--经十路--经二路--纬二路--经四路--纬六路--经七路--经十路--朝经十西路/京台高速/G3方向--朝经十西路/二环南路方向--腊山立交桥--朝经十西路/京福高速方向--腊山立交桥--经十路--大友汽车桥--朝京台高速/泰安/德州方向--济南西立交--朝泰安/曲阜方向--京福高速公路--从万德/灵岩寺出口离开--进入万德立交--G104--义灵关村--上桥--裴家园村

停车场信息:

村内停车区。

旌德县蔡家桥镇汤村旅游景点「旌德县蔡家桥镇汤村旅游景点图片」

旌德县景点

许氏宗祠遗址朱旺景区溥公祠旌德文庙江村景区等。

1、许氏宗祠遗址:著名的历史文化村落磡头村,以许姓为聚居大族,许氏先人于南宋年间由别处迁此定居,在此后数百年间逐渐繁衍成今日之千灶万丁的大村落。磡头村古时又称云川,位于海拔1350米的云岭脚下的幽谷里,地形极为复杂。

2、朱旺景区:朱旺村位于旌德县北面,距县城12公里,与汤村、乔亭史称“十里三村”。205国道和217省道距本村不到1公里交汇,蔡大国防公路和大溪河环村而过。行政区域为朱旺村村委会、辖18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

3、溥公祠:旌德县白地镇江村建于隋末唐初,是一个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村落。她位于黄山东麓205国道旁,距黄山风景区30多公里。这里虽历尽岁月沧桑,几经盛衰起落,依然可见古祠巍峨,牌坊高耸,老屋林立,老街逶迤。

4、旌德文庙:旌德文庙与别处一样又称圣庙、孔庙、夫子庙,为旌德县明清以来尊孔祭孔的场所,亦是当时法先圣先师、重道隆儒、兴化起教供生员肄业的教育场地,故又名学宫

5、江村景区: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有1300余年的历史。据记载,咸丰初年(1851年)江村人丁达8万余口,号称“小杭州”。全村共有书屋9所,“重诗书,勤课诵,多延名师以训子弟”明清时期,江氏族人考取进士、文、武举人,明经126人,发国初十年又出博士、学士17人,这在中国的古村落中,极属罕见。

旌德县的风景名胜

旌德山川毓秀,自然人文景观众多。因长期隶属徽州,受徽州文化影响很大,徽派建筑和徽州文化到处可见。始建于北宋崇宁之年(公元1102年)的旌德文庙以及江村父子进士坊、溥公祠均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南第二大石桥旌德三溪乐成桥、乔亭文笔石峰兴隆表灵塔等把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旌德点缀得更加美丽。

2006年江村的聚秀湖、孝子祠、老街、父子进士坊、江氏宗祠、溥公祠、闇然别墅、江泽涵故居、江冬秀故居、笃修堂、进修堂、茂承堂等十二处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村古建筑群,旌德文庙于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旌德旅游景点

江村景区

江村景区位于旌德县白地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4A级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有充满古香古韵的古宗祠和典型的徽州名居。可以说,这是 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一个我们不敢怠慢的村落,一个历经沧桑的村庄。

聚秀湖

聚秀湖,江村的湖,一池有形有色有神有韵的水。湖水在轻柔地呼唤。惟其清澈,水才映出这般碧绿瓦蓝;惟其幽丽,水才映出这般超尘脱俗;惟其活泼,水才映出这般娇柔飘逸;聚秀湖。

江村老街

江村老街源起溥公祠,止于江氏宗祠,长350米左右,宽2-3米。沿街有数十家商店,大多为前店后坊式,呈明清风貌。高高马头墙,青青蝴蝶瓦,清新典雅。

许氏宗祠遗址

著名的历史文化村落磡头村,以许姓为聚居大族,许氏先人于南宋年间由别处迁此定居,在此后数百年间逐渐繁衍成今日之千灶万丁的大村落。

朱旺景区

朱旺景区位于旌德县蔡家桥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村内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十三座麻石桥搭成的石桥和九口形状各异的水井,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皖南古村落中绝无仅有的。“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是出自该村落中。

旌歙古道景区

旌歙(隋唐古道风景区位于旌德县白地镇,距黄山风景区20公里。驴友评其为全国十大徒步古道之一。旌歙古道风景区是一处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风景区。在这里,您可以探寻驿道文化的历史遗存;可以饱览景区内林秀水美,山高谷深的自然风光。景区竹木葱郁,溪水潺潺,阴柔共媚。

沿途五里洞、靠壁洞、如来石柱天竺庵、旺子洞、天星洞等遗址尚存, 文化底蕴深厚。

路西景区

位于旌德县三溪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风景秀丽,依山傍水,徽水河,麟溪河穿村而过。村内拥有规模庞大的古树群落和连绵不绝的千年古竹。生态林内树参天,高山生态茶园郁郁葱葱。空气新鲜,生态环境良好,是个养生的好地方。

旌德文庙

旌德文庙、文昌塔是旌德县城现存的古代建筑群,是旌阳镇的标志性建筑,清一色的徽派外形储存了大量的哲学、美学、宗教、民俗文化信息,是展示旌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载体,在建筑形式、空间组合、法式技术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旌德文庙内设有“周而复作品陈列馆”,陈列了旌德籍作家书法家周而复先生捐献的4000多件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井水不犯河水在哪个地方可以看到

安徽旌德县蔡家桥镇境内的朱旺景区,现在定

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传统古村落。

村中有一条朱溪河由北向南穿过村落,有十三座

由巨大的麻石条搭成的石桥横贯河上,河中有九

口形状各异的水井立于河中井口高出河面,井水

与河水互不干涉,为皖南古村落中绝无仅有的独

特风景。

据说“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是出自该村。这句

话比喻两种事物各管各的,互不相犯,相安无

事。

另外,湖南南端郴州市武林县土地乡龙归坪村好

像也有号称井水不犯河水的景点

万安镇古村韩家庄

古村落-韩家庄

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他的神话和传说;

每一个古老的村落,亦有他的神话和传说。

公孙黄帝有一个儿子叫昌意,被贬到若水(今大渡河)一带,昌意在此娶妻生子,取名韩流,中国韩姓从此诞生。韩流成人后,念念不忘皇权帝位,苦心孤诣迁回汾水,在与爷爷黄帝住的公孙堡相距十五公里处的吕梁山麓造堡而居,取名济民堡,后改为韩芝庄,隋朝时改为韩家庄。人们说:生有韩流,始有韩姓,先有济民堡,后有韩家庄。建村已有四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位韩家庄的创始人,得到了爷爷黄帝的眷顾,梦想成真,登上帝位,成为五帝中第二位之颛顼帝,人称黑帝。)

韩家庄位于东径111度,北纬36度,海拔680米,是山西洪洞县河西万安镇一个行政村,距县城十五公里。背依驰名古今之舜耕历山,面临发源吕梁山汇入汾河之北涧河,村北坡下连接涧西村,村南坡上紧邻上舍村,村西与石家庄接壤,村东与杨家庄、曹家庄、温家庄、铁炉庄毗邻。面积8平方公里,户数612,人口2016,耕地2800亩。

韩家庄有北户韩、东户韩、西户韩和张姓、李姓、杨姓等十三姓氏人群和睦相居,以农立庄,兼营柳编、油坊、糟坊、染坊等工商业,村容布局形如栖凤形体之大村落。有簸箕之乡的俗称,有龙村凤庄之美誉,有河西十八庄之老大头衔,有乾元山六社之首的金石铭文。进入21世纪,随着韩家庄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修复、韩家庄村志的整理与编纂、教授学者的考察与发掘、作家记者的采风与采访,这个平野远眺,层层展展,村落远望,如堡似城,物丰民庶,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文脉深厚,乡贤辈出,雄踞一方的韩家庄,又有了新的名片——六大之村:

尧舜时期之簸箕大村

唐尧虞舜,人文师祖,在韩家庄留下有他们的脚迹,流传着他们的圣名。

舜耕历山,家喻户晓,耕地时驾一黄牛一黑牛,犁杖上挂一簸箕,不鞭牛敲簸箕。两牛皆以为打对方,不用扬鞭齐奋蹄。尧王访贤从簸箕上发现舜的仁慈和智慧,几经考察,把帝位禅让给舜。留下了“簸箕问鼎”的政治佳话。舜敲的簸箕是谁编的呢?知道的人就少之又少,韩家庄人知道,是舜的后娘娘家弟弟特编专供,坚挺结实,声音宏亮,经久耐用。

尧把自己两个女儿同时下嫁给舜。成亲那天,舜的舅舅门上韩家庄人背簸箕扛笸箩顶柳帽给外甥送贺礼。皇室成婚,盛况惊人,群情激奋,情不自禁,你拣木棍敲簸箕,他拣石头擂笸箩,顶柳帽的拿着柳帽对拍,还不时扔到空中。尧发现这粗犷雄壮的热闹,便钦定御旨,将簸箕定名为箩,将笸箩定名为鼓,将柳帽定名为钹,将该热闹定名为威风锣鼓。留下了古典鼓乐威风锣鼓起源于柳编的音乐佳话。

韩家庄柳编的作坊在地下,称为窨,冬暖夏凉,潮湿避风,编出的柳货质量上乘。窨在韩家庄星罗棋布,成规模的大窨有十一个之多,自家院里小窨,户户均有。柳编品种,各式各样,有生产生活两个系列,青柳白柳红柳三个大类四十多个品种。产业幅射到周边十余个村庄,产品远销到运城晋城长治吕梁晋中太原等市五十多个县市区。柳条采购自内蒙、东北、湖南等地。是柳货集散地,人称柳编码头。在山西,还流传有“长治的泥水匠,阳城的锢漏锅,洪洞的(韩家庄)编柳货”顺口溜。韩家庄柳编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冬闲时节,柳匠们挑起行李工具,赴灵石孝义交口石楼中阳介休等地上门服务,编新修旧。有的父子相随,有的朋友为伴,年关才返回。这一经营形式,叫作扎庄。晋中晋北有“走西口”,韩家庄把这一谋生活计叫“走北路”。韩家庄有韩姓兄弟俩,顺治16年到现交口县回龙乡一山窝扎庄,一头扎下,再没回返,他乡当故乡,娶妻生子,繁衍成村,取名韩家沟,是住建部批准的第四批古村落。明代韩家庄有韩姓人丁移民北京门头沟川底下村,把柳编的产业也带了过去,发展成一个向阳的山村。如今是北京古村落游的一张王牌。两处迁居,柳编为媒,又书写下“柳编移民”的历史佳话。

期盼喜讯,韩家庄申报第五批传统古村落成功,那将又写下一段有趣的乡愁佳话:母村子村握手古村落,兄乡弟乡寻根老故乡。

(韩家庄柳编,几乎家家会,人人会,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已有四千五百多年了。韩家庄有位老农民作家,他的作品《发挥余热搞柳编》获中宣部、文化部、农民日报等九家联合举办的征文活动一等奖。还有一位当代作家,他笔下的以柳编为题材的作品有散文《簸箕之乡》《簸箕搖篮》,五场民俗剧《簸箕缘》,电视文学剧本《簸箕庄》等,已成柳编系列。柳编不仅是村民的经济生活,已进入了韩家庄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获得非物质文化名录(市级),名副其实。)

唐元时期之水利大村

北涧河自北向南,从韩家庄村东潺潺流过,牛羊河边饮,牧童潭里游,妇女湾里洗衣,鹅鸭水中戏逐,不是江南,胜似江南。夏秋雨季,河水丰沛,韩家庄扬得天独厚之优势,破靠天吃饭之陈腐,兴水利农业之命脉,拦河修坝,挖渠砌埝,引来涧河水,旱地变水田。走出了“水从地头过,旱死庄稼苗”的怪圈。此段水利史,要追朔到盛唐时期。

唐贞观元年(627年),韩家庄在涧河东岸开掘一渠,引水浇灌韩家庄杨家庄两庄田地250庙,渠长3公里,渠名润民渠。《水利志》记述,这是洪洞县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项水利工程。

金皇统二年(1142年)又在润民渠西涧河东畔开掘一渠,引涧水浇灌韩家庄曹家庄两庄田地160亩,渠长3公里,渠名润民二渠。

元至大二年(1309年),又在涧河西畔再开掘一渠,引涧水浇韩家庄、温家庄、铁炉庄、贺家庄四庄田地1700亩,渠长 6公里,渠名济民渠。

莫道掘渠早,掘井更在先。韩家庄先民,从尧发明井那里学来,先后掘18丈深的井9眼,解决人畜吃水。20世纪50年代,又在田间打井三眼,浇灌菜田。20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村井田用,韩家庄三个生产队机电配套三眼井,合流远送,出村浇地,得到各级好评,副省长刘开基到村考察夸奖。

韩家庄还注重拦蓄天上水。唐贞观二年,在村中的下水地域,开掘蓄水天池一座,俗称泊池,可蓄水两千五百立方米。池帮青石条砌,周植一圈柳树,村中一秀才曾为天池撰一对联:池边垂柳戏春水,水中浮云送秋波。盛夏游泳池,冬是溜冰场,暴雨防洪池,天旱抗旱池。分明是万能池。叫作天池,天大的好处。

天池是韩家庄村排水系统中重要设施。韩家庄排水系统完善,村南水麻沟子沟排泄,村北水风葫芦排泄,村西和村中水,由南道北道和中间官道排入天池,天池蓄满,泄洪口开,放村东浇地灌田,仍有余水,汇入济民渠南流而去,再浇下游。麻沟子沟风葫芦沟浇排的余水,也不能白白流失,皆都汇入济民渠中,远送下游,多浇田地。真可为爱水惜水,防涝抗旱,沟渠成网,兴水增利!

日浸水击,古渠损坏,水位骤降,老井枯竭。韩家庄突遭水荒,措手不及,出村买水,艰难度日。不向困难低头,投资钻掘深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转移阵地,集资再战,感动龙王,终于出水,一眼不成,乘胜再战,连成两眼,屡战屡胜,三眼新井,井深水旺,村东并村西,皆成水田!产量成倍增,收入翻一番!

种群多类之窑洞大村

走进韩家庄村,满眼都是窑洞。

有黄土崖上开挖的土窑洞,有黄土垅为基,上面旋上砖穹的混合型窑洞。亦有土筑厚墙为窑腿,上旋砖穹的混合型窑洞。有码面砖砌,山墙背墙三面土筑的窑洞。有青石垒基,青砖砌成,白灰勾缝,黄土垫顶的窑洞。有一砖到顶,四面包砖,顶上铺砖,炕下漫砖的又一种窑洞。有的窑顶四周增设砖花栏墙,有的顶部增饰花式砖层,有的门窗顶部局部花饰,有的门楣上方砖雕图文,有的码面上细作神龛。样式有别,各取所好,档次显明,尽财尽力。

在这窑洞天地里, 卧室是窑洞,客厅是窑洞,厕所是窑洞,厨房也是半孔窑洞。羊圈是窑洞,牛圈是窑洞,油坊糟坊的作坊也是窑洞。当铺是窑洞,旅店是窑洞,庙宇是窑洞,善院是窑洞,教堂也是窑洞。因各尽所用之需,有大有小,有高有底,有深有浅,有宽有窄,不一而举。

古老的窑洞,有的建于唐代、元代,有的建于明代、清代、民国。风格特色迥异,时代烙印鲜明,饱经沧桑,屹然坚挺,为他的主人尽职尽责。

三面窑洞围成三合院,四面窑洞围成四合院,省地节能。院院相邻,铺满全村,有两千孔之多。窑顶上竖有烟筒,似林立的天线,一家冒烟都冒烟,炊烟袅袅,随朝阳升起,伴晚霞飘散。

韩家庄有位当代作家,叫徐捷,笔名辛列平,他笔下的窑洞是这样美这样亲:

我的院子,应该说是晋南农村最典型的农家小院。院内的三孔砖窑,按照老式规格建起,进深长,墙体厚,窑腿阔,完全脱胎于士窑洞的原型,尽着最大可能保留了土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很适合对抗晋南地区夏季的炎热气候,我时常想,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们把居舍从高高的土崖下一点一点挪出来,再用砖把大量的土完完整整包住,使其终于摆脱了对黄土崖的依赖,这个过程至少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它的美,首先在于它具备了独立的型态,是火、智慧、孜孜不倦的劳作与黄土烧结在一起完成的结晶。它的善与实用,则是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反反复复的雕琢与打磨才逐渐定型和丰满……

庙宇成群之古建大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恶行肆虐之时,周恩来总理把电话打到洪洞县革命委员会,明确指示该县:河东保护好广胜寺,河西保护好元阳观。

元阳观,就在韩家庄村西的乾元山。有中武当之称,是韩家庄最大的古建筑群。

韩家庄古楼比肩,戏台列伍,庙宇成群,有二十二处之多。还有古桥古窨古善院,称之为古建大村,名副其实。

古典式楼阁,横村东一排。有流光益彩的玉皇楼,古朴端庄的魁兴楼,底窑上阁的祖寺楼,毁于战乱的财神楼

古庙古观,环村周一圈。有号称中武当的乾元山,有称作天神宫的二郎庙,有别称风脉楼的三官庙,有观音地藏两位菩萨之一庙一堂,有武圣之关帝庙,有众多之罗汉庙,有子孙娘娘庙,还有儒释道合一的三教圣殿!

图片由韩老韩斌提供

古亭古台,伴庙观而立。韩家庄有戏台六座,皆伴庙观而建,六座中有五座元代风格,有一座别样,位于观音菩萨庙门前,是供木偶戏演出之专用舞台。

古桥古渡,沿涧渠造筑。韩家庄有古桥七座,有一眼桥,三眼桥,还有五孔桥,建在村东老涧古渠上。现存通渡桥,五个桥孔,高十米余,宽五米余,长近百米,十分雄伟。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桥头碑亭碑记,传说着古渡古桥的佳话。

古建初建重修,年深日久难考。2015年重修玉皇楼魁星楼两楼为最近工程,最早建筑当推乾元山,始于春秋末年。唐代少有,元明较多。有庙有楼扩建重修,多则五回,少则三次,屡毁屡修,精神不倒楼不倒。

韩家庄道教庙宇居多,亦有儒教、佛教天主教,还供奉有尧舜禹关公等。众教融合,皆收并蓄,具显村人的包容和胸怀、思维和境界。

古庙如此之多,一一建成,初建时财源出自何方?古楼如此之多,屡毁屡修,重修时资金来之哪里?天高皇帝远,朝庭不曾拨银,庄小人少,摊派募捐不是常法。韩家庄人自有智慧,妙方多多。或因庙设会,善男信女自愿加入,有会员名份,方有投资资格;或用有限银钱为资本,托某某乡贤经理,谋放生息,滚动积蓄。

韩家庄人有智慧也有精神。张全有独自化缘重修圣母庙,张闾贤募得资金重修三教圣殿,有张时白,韩僧保几家出钱合建祖师楼。

韩家庄人不仅有智慧有精神还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李春兴梦神灵指教,纠集众人重修三官庙。韩鸿仁为求得男丁重修子孙娘娘庙。张玉桐幼时曾见美院学生在古楼前写生,为了不让未来失去色彩,出资重修魁星楼。韩红旗为了母亲生前的心愿和嘱咐,重修玉皇楼,把孝道进行到底。 古庙古楼之教化功能在此集中体现。先贤义举善行之美德在此良性环循。承前启后,发扬光大!

抗战建国之英雄大村

这是一块古老的土地,也是一块英雄的土地。

1936年春,红军抗日先锋军来到这里,留下了“打倒土豪劣绅”的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1937年11月22日,朱德将军来到这里,八路军总部来到这里,美国记者史沫特来也来这里,毛泽东的电报也来到这里,强调:坚持山西游击战的方针,是中央已定下的方针,谁也不应该对此方针发生动搖。

1938年春,中共洪洞县委(地下)、洪洞县政府、洪洞县牺盟会也来到这里。在这里组建了对日作战的城工队,组成了以韩家庄为中心的西山工作区,简称韩区。以塾堡为中心的平川工作区,简称塾区。还组建了妇救会、农救会决死队武装组织。

1938年夏,万安镇牺盟会和決死队也来到这里。决死大队大队长,黄埔军校11期毕业生高放同志,在韩家西油坊宣誓入党,走上革命道路,建国后成为《毛泽东军事文选》的主笔编辑。

这片土地,是国共和作全民抗战的见证。浓缩了从上而下,全面抗战的方方面面……

朱德元帅、任弼时同志当年住过的房屋保存尚好,八路军总部住过的院落保存尚好,中共洪洞县委住地也还尚好。1946年2月、1947年2月两次伏击战的古战场通渡桥也还尚好,1948年春吕梁军区56团杜戊突围战庆功会和烈土追悼会的会场二郎庙也还尚好,前来凭吊譫仰参观红色遗址的人,一天比一天多。不少人呼吁,一处处急盼,抢救修缮。

为了抗战,为了建国,有12位中华好男儿把热血洒在了韩家庄这块土地上。有10位韩家庄的好儿男牺牲在异乡,把热血洒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从韩家庄这块土地上,还走出了红军营长张禄保、武工队长张景康、武装部长李康德。抗日将军韩春生,这个中将副军长的西户韩族人,抗战战功卓著,太原解放时又成功地组织指挥71师胜利起义!把他的子弟兵50多位乡亲,平安带回故乡!一一交还给他们的父母!1995年3月12日,老将军韩春生病逝,魂归故里,长眠于这块养育他土地的怀抱里。2016年,96岁的老部长李康德,胸前佩带上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抗战老兵个人的荣誉,也是韩家庄这块土地的光荣!

兴学重教之文化大村

尊师重教,兴学育人,这一古老优秀传统韩家庄代代传承。

韩家庄清代有太学生、岁进士,当代有北大学生、导弹博士,有新闻记者,有报刊总编,还有多位留学生。有高级律师,有高级工程师,还有全国金厨奖得主特一级厨师。有当代作家四位,还有一位农民作家,有老教授三位,还有创办两所大学的党委书记。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十年动乱大学停招,韩家庄还是培育出了150多位大学生。2017年,东户韩第二十代传人姐妹俩双双走进大学,姐姐保送南开大学外语系,妹妹考进北京大学外语系,创造了“一门同科双进士,方远百里头一家”的佳话。

这些莘莘学子,这些文化人,都是从故乡韩家庄私学和公学里走出去的优秀者。

1913年,乡贤韩怀仁和李全书,出资创办了洪洞县较早的“国民学校”,韩家庄学校教育从此掀开了新的历史。1953年又创办了高级小学,接受南到龙马、北到左家沟、东到北段、西到左木的学生,成为一方教育中心。

2010年,由乡贤张玉龙运筹引资,县教育财政及镇政府各方支持,一座全新的校舍建设成功,韩家庄学校又成为洪洞县乡村小学中的知名学校,承袭了一方教育中心的地位。学校组建了洪洞通背拳武术队,柳编版威风锣鼓队,德智音美体全面发展!成为一方文化的传播中心。

这些莘莘学子,这些文化人,还都受到故乡民间文化的熏陶。韩家庄是洪洞通背拳第一传人张秀德的故乡,他在乾元山设坛传授通背拳,使此拳得以弘扬。春节狮子龙灯锣鼓热闹,众人参与,源远流长。建国初成立了村剧团,乡长韩家生任团长,乡贤韩秉祥任编剧兼导演,自编自演眉户剧《姐妹俩》《好了》《解放台湾》等独幕和多幕戏。乡里第一,区里第一,县里拿奖,又在附近各村巡回演出。文革期间,别村派斗武斗,韩家庄又组团演出《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样版戏。顺口溜韩家庄已有四代传人,第一代传人张洪全的作品《曹家庄剜楼》,说的是民国十七年的事件,广为传唱,流传至今。

2017年9月,洪洞县作协和临汾市作协先后组织作家到韩家庄采风,出版了《槐花》月刊韩家庄专号,确定韩家庄为临汾市作家创作基地。韩家庄顺口溜第四代传人李兴才在魁星楼前提出韩家庄“文化圣地”的概念,作家们纷纷点头。口气是大了一些,却并不离谱。这里有尧舜文化、威风锣鼓文化、水利文化、柳编文化、古建和窑洞文化,还有抗战文化、武术文化、民间文化,有柳编、金鼓子、韩路鼓子三项市级和元阳观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月三接姑姑、通背拳、威风锣鼓等国家级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与韩家庄血脉相通,藕断丝连。不称文化圣地,可称文化盛地!叫文化大村还是相称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全面复兴的新时代。韩家庄传统村落保护,紧跟这个时代的步伐,也进入全面抢救复修的新时期。

2013年立项的《韩家庄村志》,历时五年,六易其稿,二十四卷,五十万字,已经付印,2017年底出版。2014年修复了乾元山北天门、玄天宫。易地重建了老秀才韩钟灵古宅门。2015年,重修玉皇楼、魁星楼。2016年新修五孔桥。2017年请北大民俗学家陈泳超教授、古村落保护专家常嗣新和山西古建专家马所长到村考察指导。形成了地方政府重视、镇村领导行动、乡贤出力、村民自觉保护建设新局面。能重修马上重修,不等不靠。不能重修时,围墙锁门保护,拒绝蚕食,减少丢失。瓦档老砖老件收藏保护,以备重用。古建考察备案,为重建提供历史依据等等。

2017年夏,韩家庄又启动了传统村落申报工作。期盼审批成功,能得到国家进一步大力支持!到那时,韩家庄传统村落保护的历史,又将掀开新的一页!

墨点字帖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正楷 全彩版 楷书钢笔字帖不带薄纸

作者:荆霄鹏

当当 广告

购买

「张家口传统村落」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区万全镇(上)

编者按

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经过历朝历代保留下来的传统村落,记录着历史变迁,承载着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乡土肌理,传承了丰厚的乡村文脉,是张家口人寄托情感的家园,据统计,张家口市境内有800多个古村落,时至今日,很多古村落依然保存着大量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市政协文史委、张家口晋察冀边区文化研究院组织编写了《张家口传统村落》,遴选出了38个有代表性的名镇名村,以期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张家口这一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唤起人们更多的家园情思和文化情怀。今天张垣方志为大家推送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区万全镇。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互动留言。

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镇

万全古镇(包括西南街、东南街、东北街西北街、东桥街),又称万全卫城、万全右卫,位于万全区境东北部德胜口南1.5千米处,截至2016年年末,有2739户,7443人。

明初,元朝残部虽然退回草原,但仍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不停地骚扰进犯明朝边界,巩固边防就成了明廷的头等大事。明代以宣化为治所的宣府镇(或称“万全都指挥使司”),与元朝的宣德府和清朝的宣化府行政意义上的“府”不同,它是一个相当于省军区级别的军事组织。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张家口市的坝下地区,以及北京延庆区、河北涞源县山西广灵县等地。从中可见,宣府镇为明代边陲的重要军事重镇。明廷在设置军事重镇的同时,需在67处关隘处筑城堡戍守,德胜口就是宣府镇西路的一处关隘。

德胜口位于翠屏山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之咽喉,是通往蒙古草原的交通要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明廷官员议定卫城城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今张北县城)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认为坝上筑城,辽阔的草原无险可守,乃兵家大忌。于是文武大臣反复协商决定在德胜口堡置卫城,面临洋水(洋河),背枕塞垣(长城),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大同)之固,可起到拱卫京畿的门户作用。据此明廷认为是军事防御的“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之名的由来,一直沿用至今。

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镇

万全卫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时筑土城,属明代长城“九边”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626年历史。永乐二年(1404年),万全右卫治所由辛南庄移至右卫城。正统三年(1438年),土城墙包砖。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置万全县于此,此后历代陆续为县治驻地。1983年,万全县治迁往孔家庄,古城成为万全镇驻地。

卫城坐北朝南,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城东紧邻沙河),偏东约5度,城墙东北角和西南角内缩,而西北角和东南角呈锐角,略呈菱形。经河北省古建筑研究所实测:城墙东西宽(以下肩石(根基)上皮为基准)880.4米,南北长880.7米,高12米,周长3522.2米,城池占地面积0.78平方公里(1163亩)。城墙底宽4丈5尺,顶宽1丈7尺。城墙墙体结构分两层,外层用砖包砌,内为夯土层。作为防御性军事城堡,万全卫城不开东门、西门,仅设有南、北二门,南门曰“迎恩门”,寓意为迎受君恩之门,是迎官、娶亲、敬神的吉祥之门;北门为“德胜门”,寓意为凯旋之门,是城隍出府、送殡、扫墓、处决犯人的凶险之门。在南、北门外分别设有瓮城及关城,形成城套城、门套门的防御体系。万全卫城从南门至北门,是一条纵向的主轴线,从东翼城到西翼城是一条横向的主轴线,纵横相交形成十字大街,并将全城划分为大小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块区域,各区域又以街巷划分为居民区、庙宇区、行政区等单元区,万全镇五街名称由此而来。万全卫城建筑很有特色,且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卫城东、西两侧有两个无门的翼城,就像轿子的两个耳窗,城外有两条东、西护城河,像两条轿杆,城池中央有高于城墙的玉皇阁,宛如轿子的轿顶一样,故又称“轿子城”。

边陲卫城 文化名镇——万全镇

万全卫城经过600多年的风吹雨淋及枪林弹雨的洗礼,目前四周城墙体系外围砖层基本完整,南北城门保存较好,南北瓮城尚残存,关城仅存遗址;城墙上角楼、垛口、马道等附属设施已不存在。城内现有明清古民宅100余处,已被镇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对象。万全古城古朴的建筑、独特的人文景观,见证了冷兵器时代的金戈铁马,近现代战争的枪林弹雨。迄今,仍依然矗立在冀西北咽喉要塞,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明代卫城,被誉为明代卫所制的“活化石”。2006年,万全卫城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万全镇又被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未完)

(编选自《张家口传统村落》《万全县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