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官庄孙氏家族墓

孙官庄孙氏家族墓

孙官庄孙氏家族墓位于平阴县榆山街道。年代为明、清。 2013年,孙官庄孙氏家族墓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孙官庄孙氏家族墓,孙官庄孙氏家族墓简介,孙官庄孙氏家族墓-济南市平阴县孙官庄孙氏家族墓

山东枣庄地区的世族大家、满门忠烈的峄阳牛山孙氏家族

山东枣庄地区的世族大家、满门忠烈的峄阳牛山孙氏家族

在鲁南苏北运河两岸广大地区,孙姓可谓是大户人家。这里的孙姓人口众多,族脉繁杂,还有着大桥孙、牛山孙、济宁孙、滕县孙之分。其中又以牛山孙氏户族最大,人口最多,族人约四十八万之众。

据《峄阳牛山孙氏族谱》记载,牛山孙氏始祖为孙泗,字孔教,其先世不可考。明朝初年,由山西平阳迁居峄县西姜家营,入赘姜姓,后迁居牛山镇(今周营镇牛山村)。

孙泗定居牛山以后,垦荒种田,繁衍生息。二世名贵,三世名圯,皆为单传。圯子二,长子孙逵,子七,名为大用、大京、大贤、大儒、大学大兴、大量。父子八人皆勤劳能干,乐于助人,行侠仗义,被乡里誉为“父子八杰”。次子孙真,年轻时迁居宿州,成为牛山孙氏南族始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始祖孙泗起,峄阳牛山孙氏就形成了教子严谨、耕读为本、尚武强身的良好家风。至六世时,牛山孙氏家族人丁兴旺,家产殷实。传至八世,牛山村的祖业土地已不能满足聚族而居的需求,兄弟们便开始迁徙分居至鲁南苏北各地。

牛山孙氏五世分支,六世立门。五世长支大用,壮躯长须,平易近人,寿73岁。生海、滨、泓、济四子,皆人丁兴旺。其后人散居牛山、周营、安宅子等村落。长子孙海,子三,成法、成祺、成禧。其中又以成祺一支最负盛名,其五世孙文炳在牛山孙氏中首开先例,金榜题名,高中乾隆戊午科举人,任东昌府棠邑县教谕,署府学教授。

二支大京分家前主管内事,因过于谦卑、节俭,其父常诫之。万历34年(公元1606年)卒,寿80岁。生渊、沼、沚三子。其后人散居夏庄、柏山、山亭横山横沟崖等地。大京七世孙、文灿四子玉衡,字天仪,例赠八品职衔,子秉渊,字抱深,例赠文林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支大贤,身伟性真,好行义事,家道丰厚。生淮、池、洵、漕、浙五子,皆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其后人散居道庄、洪村、柳园、沧浪庙等村。

四支大儒,身伟面麻,性直心严,重义轻财,于万历40年(公元1612年)卒,寿83岁。生泮、泽、江、澜四子。其后人散居高架子、大巩湖、南孙庄等村。据《峄县志》记载:“孙大儒,曹马社人,父卒,庐墓侧,躬负土筑坟,晨夕攀木悲号。距家仅数十步,三年不一归,乡里咸服其诚。”

五支大学,弱冠习武,艺精气盛,能广田结社,分家后家道兴隆,于万历41年(公元1613年) 卒,寿83岁。生瀛、洲、源三子。其子孙多痒生,后人散居牛山村、二郎庙、大荒及逍遥村等地。

大学四世孙克钢,字子谦,子二,长子廷番,次子友章,父子三人俱敕赠儒林郎。其孙振魁,字得俊,诰赠武德左骑尉。乾隆三十六年,由衍圣公亲笔题写的双龙戏珠《圣旨碑》,至今仍屹立于牛山孙氏宗祠。其碑文记载着乾隆皇帝赐封孙振魁的父母为儒林郎、安人等内容,成为牛山孙氏家庭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支大兴,弱冠习武,身高力大,英姿不群。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卒,寿72岁。生治、汲、浚三子。大兴一支不唯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尤其是汲之孙献珍,为清康熙癸卯科武进士,授广西镇安营守备,加封明远将军

七支大量,习武事,慷慨尚义节,称得上“杰士”,同六支、五支志同道合,事必相议。支撑门户的事都倚重于他。所生一子名淬,早卒。后因抱打不平,被官府追捕,逃至宿羊山,为韩氏所救,遂改名为汶,定居宿羊山,成为东族的始祖。

在牛山孙氏早年外徙的族人中,南迁宿州的孙真支族被称为南族,迁居宿羊山的大量支族被称为东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真南迁后落户宿州童亭南庄。孙真之子名旺,子四,曰大、奕、炳、炎。四子之中唯三子孙炳一脉最为显达。孙炳子二,长子万金,二子九孙,人丁兴旺;次子万银,二子十孙。明万历年间,万银长子守忠,智勇双全,佐高杰防河,屡建奇功,表奏授守备,诰授明威将军,后殉国难。父以子贵,祖以孙荣。其父孙炳、其祖孙万银俱被诰封明威将军。也正是这位明威将军孙守忠,将峄阳牛山孙氏南族的族望推向了极致。

牛山孙氏七支大量迁到了邳州宿羊山,成为东族始祖。据牛山孙氏第十八世族人孙晋辉先生考证,四世孙逵之七子大量,少负气节,行侠好义,明正德年间,因抱打不平被官府捉拿。逃出峄县来到邳州,被韩奶奶营救,从此定居宿羊山以西,后迁不老河北孙庄。

为逃避官府追捕,大量改名为汶,配刘氏,一子六孙。从此人丁兴旺,家境富裕,成为邳州地区一大望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山孙氏曾七修族谱,始修族谱完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修族谱竣工于乾隆九年(1744年),并经公议拟定毓、肇、葆、承、茂、景、晋、钟、启、延十个分世排行班辈。三修族谱始于1797年,1800年告竣。南族孙真迁宿以后,两地族人往来不断,三修族谱时峄宿两族正式合谱,前后历时五年。三修谱时,续排分世排行字辈: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

四修族谱时,牛山孙氏正值鼎盛时期,全族人口众多,居住分散,采访更难。议定按支分房,各支房先修成草本,然后汇总。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中旬议修,当年八月中旬告竣。五修族谱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完成。当时虽然时局动荡,国无宁日。但一经倡议,阖族响应,篡修参阅、缮写校对等共三十余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正月议修,当年十月告成。六修族谱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竣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这次修谱,遵四修五修之嘱,将二支夏庄门世系详核后载入谱中,宿族也供来谱稿。六修族谱时,又续分世排行班辈: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

七修族谱始于1988年。1990年1月排版付印,至9月竣工。七修族谱续分世排行班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七修族谱不仅将五、六修遗漏失修的二支及其他支房的族人采访、详核入谱,而且将聚居江苏邳州的族人详核编入谱中,称为东族,充分体现了牛山孙氏敬宗收族之义。八修族谱始于2015年,目前修族谱工作已进入尾声,预计2021年底即可付梓颁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始祖孙泗迁居峄县六百多年来,牛山孙氏英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国家栋梁、社会贤达和为国捐躯的英烈人物,可谓满门忠烈。仅《峄县志》记载的牛山孙氏先贤就近20人,谱志为之立传的达300多人。近现代以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牛山孙氏都涌现出了一大批追求革命、寻求真理、不怕牺牲、报效祖国的民族英烈和杰出人士。

民国时期,牛山孙氏著名爱国志士孙凤鸣舍身刺杀大汉奸汪精卫,1987年,被党中央批准为抗日爱国人士。在抗日战争时期,峄县共有六支抗日武装,其中以牛山孙氏族人为主组成的队伍就有三支。无论是威名远扬的鲁南铁道游击队,还是转战运河南北的运河支队,牛山孙氏族人都担任过主要领导人物和作战骨干力量。特别是运河支队,首任支队长就是牛山孙氏十七世族人孙伯龙。此外,还有运河支队第二大队长孙承才、台枣大队长孙承惠,韩庄、阴平区委书记孙景德以及孙伯英、孙怡然、孙倚亭等,都为鲁南地区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以后,曾任枣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公安局长、知名山水画家孙景瑞和民盟枣庄委员会秘书长、知名作家孙启民,以及执教从医、弟子三千的名医孙茂淦等,都是牛山孙氏家族的时代精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峄阳牛山孙氏祖茔在牛山村西南二里处,这里曾经古木森森,巨碑高冢。1948年11月,国民党军队溃逃时,将韩庄铁桥拆毁。为支援淮海战役,中共峄县县委决定采伐牛山孙氏祖茔上的林木以供架桥之用。牛山孙氏家族义无反顾,无偿捐献祖茔林木五千余立方。淮海战役胜利后,支前司令部欲表彰牛山孙氏家族的牺牲精神,被孙氏家族谢绝。

在淮海战役中,牛山孙氏家族子弟壮烈牺牲666人,自民族革命战争以来为国捐躯近万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2019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牛山孙氏祖林亲笔题写了“淮海战役奉献族林古松柏遗址”纪念碑,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在周营镇牛山村。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为草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为家庙。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扩建为规模祠堂,依从太原中都(平阳)孙氏堂号为“映雪堂”。

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大门为三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门两侧楹联上联:“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下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大门两侧有一对石狮拱卫。宗祠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配房为“英烈堂”,记载着为国牺牲的孙氏族人的生平事迹。西配房为“文史堂”,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渊源及相关史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宗祠内共有四株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均为国家二级古树,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距今已有500余年。

牛山孙氏宗祠自建成以来,虽历经战乱,经世代族人守护仍完整如初。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形式、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极其宝贵的实物遗存。

二OO六年十二月,牛山孙氏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

举报

▶万石古村 | 孙氏家族的聚居地,却以“严庄 ”命名,原因在这.....

视频更精彩,使劲往下拉!

严庄,

是南漕村的一个古老自然村。

在当地有句俗话:

“先有严庄后有东城”。

下面就随小编走进这个古老的村庄,

听听它的故事。

虽说叫严庄,

可这里却是

孙氏家族的聚居地。

那么严庄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呢?

相关传说

以前这里的老人想起一个不俗气的村名,有一天村里来了个方士,方士用龟背和罗盘摆来摆去了一阵后,抽出一个"严"字的签。古代繁体字的“严”上面是两个口,下面是一个厂,再下面是一个敢。在隶书里,口字就像两只眼睛一样,向前远眺。孙氏的族人想历古以来古人都以农为本, “庄”既是村庄又是庄稼。“严”和“庄”加起来取严谨庄重之意,于是,孙氏的老人就定村名为严庄。

孙氏通过勤劳的双手,

使得家族日渐富裕

人丁兴旺。

古代的大家族,

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

都要修建自己的祠堂

孙氏也不例外。

孙氏祠堂

原南漕中学退休教师 刘良俊

孙氏宗祠是公元1746年,由孙培源建造的。它坐北朝南,整个祠堂分五开间三进,前一进的正中有一个八字形的墙门。上面就是“孙氏大宗祠”这几个字。门头背面有很多人物景色的雕刻,前一进和中间一进之间有一个院子,两旁有侧厢。

民国二年四月,这里办了一座小学,——宜兴二十八初级小学;到民国三十二年,改成漕桥乡第二中心学校;到1949年,又改名为严庄小学;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造万金小学,就把祠堂彻底拆除了。

虽然祠堂拆除了,

但幸运的是,

孙氏后裔的碑记却留了下来。

△《严庄大宗祠祭田记》

点开视频看报道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视频)

在孙氏祠堂旧址前,

有一个古老的河埠头,

河埠头上有块抱鼓石。

抱鼓石是古代民居宅门构件的重要组成,也称枕门石。起着围护大门的作用,更是非富即贵的门第符号。

孙氏先辈齐心协办,

勤劳致富,

不仅自己富裕,

还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

乾隆十一年,

孙氏族人孙培德出资造了一座桥,

族人为感念其造福乡邻的恩德,

因而以他的名字

"培德"来命名此桥。

经过历史变迁,

老桥也完成了他的使命。

而如今人们看到古桥,

就像面对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样,

满怀敬意与爱戴。

一个村庄,

往往会因为一个家族的良好家风,

影响整个村子的人文面貌。

而这种风气不但影响着后世,

也一直是后人的骄傲和美谈。

节目版权归宜兴市广播电视台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整理编辑 | 荒井

百家姓之孙氏家族简介

孙氏图腾释义

【释义】孙的本义是孙子,是儿子的儿子。孙字从子、从系。

【起源】主要出自姬姓、芈姓。周朝卫国始祖姬封的8世孙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惠孙,任卫国上卿,食采于戚(今濮阳),其子武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为孙氏。春秋楚国国君蚡冒(芈姓)的玄孙名敖,字孙叔,期思(今淮滨)人,官令尹,是楚国著名的贤臣,史称孙叔敖,子孙称孙氏。

得姓始祖:姬武仲 孙书傲

始 祖 地:河南濮阳、淮滨

郡望堂号:乐安、汲郡、太原;富春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12位/约1830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3位

现存家谱:608部

孙姓, 中华姓氏之一, 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 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 周文王与 陈胡公,春秋时期 卫国的 孙乙与 齐国的 孙书为得姓始祖。 孙乙是 姬姓 孙氏的 得姓 始祖, 孙书是 妫姓孙氏的得姓始祖。截至2012年,孙姓在中国姓氏按人口排序中,名义排行第12位,名义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在中国历史上,孙权(姬姓孙氏)曾建立 三国时期的 吴国,此外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孙中山曾担任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姓氏起源

1、源于 子姓。商朝末,纣王叔父 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 姬姓。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 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 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 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 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 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 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 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可见 舜文化、 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 世界舜裔联谊会), [6]《 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 须无 ,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 舜帝的直系后裔 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 陈厉公妫跃之子 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 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 芈姓。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 荀姓。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 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王侯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 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⑴山东《郓城县志》据李集乡军李村《李氏族谱》记载,李氏原姓轩辕氏,先祖轩辕斌,明初在朝为官,奉命往梁山平乱,便落籍郓城。后因奸臣陷害,为避灭门之祸,遂将轩辕氏改为孙、轩、李三姓,隐居四方。

⑵史籍《 明史》记载,明朝中叶,有一名士叫孙一元,原来是安化王的宗族后裔,本为朱氏。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92年),庆靖王朱栴的第四子朱寘鐇承袭了安化的封地(今陕西庆阳甘肃安化一带)。这个朱寘鐇曾一直认为自己是皇位当选人。事后,朱一元怕受株连,所以变姓名为孙一元,携家避难躲入太白山中隐居。在朱一元的后裔子孙中,皆沿袭祖先所改之姓氏,称孙氏,世代相传。

③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晋书》记载前燕孙氏,鲜卑族。羯族有孙氏。

⑴新 罗初期,高丽汉文学家金富轼撰著的《三国史记》中记述了孙氏的起源。新罗初期,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以朴为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改六部名称,并分别赐姓,其中的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

唐朝时期,安禄 山的部将 孙孝哲,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僭位后拜殿中少监,为 契丹族人。五代时期契丹和大贺氏结盟时候,契丹审密氏被赐姓孙。

⑶元代时期,曾任大都督的塔海,其后世子孙改姓孙,定居于山西省唯一的蒙古族聚居村—— 盂县秀水镇东白水村

⑷明朝初年,朱元璋禁止臣民使用胡姓, 胡姓多为 复姓,如公孙、叔孙,长孙,土孙、王孙、孟孙、仲孙、季孙、室孙、宫孙之类的复姓也在被禁之例,这类含“孙”字的复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孙氏。

清朝时期,满洲八旗姓孙佳氏全族改孙氏。满族建立清朝之后,仿汉姓成普遍现象,孙佳氏取其首音,选“孙”作为姓。另有鲁布哩氏改姓孙氏。

⑹在景颇族的二十六个大姓中,格亮姓是景颇族的祖先,其他各姓都是由她繁衍而出的,格亮姓汉化为孙氏。另有木如氏、堵引氏等小姓的汉姓也都改为孙氏。另外,佤族中的木依库氏音译为孙氏。在今苗族、阿昌族、哈尼族土家族黎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孙氏,世代相传至今。

部分得姓始祖

孙乙。孙乙字武仲,又称 武仲乙,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 周文王第八子 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 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 王父字为氏。”孙乙是 姬姓孙氏得姓始祖。

孙书。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田完的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子无宇有二子,小儿子田书,字子占,在齐国为大夫,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 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孙书就成为妫姓和姚姓孙氏得始祖。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田完后代 田无宇有二子,分别为田恒、 田书,其中田书由于伐莒有功, 齐景公赐姓孙氏,而 孙武则为田书之孙。孙姓的部分得姓始祖还有 孙乙(即 武仲乙),是 姬姓孙氏的得姓始祖。

迁徙路线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发生了几次大的迁徙,其特点是自北而南,甚至出现了跨海域、跨国度的迁徙。 根据《史记》记载,文中没有提到过“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当中分两处提到了“孙书”和“子占”。

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东迁齐国,齐国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

秦汉以后,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05余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4%。孙姓第一大省是安徽,约占中国孙姓总人口的11.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南、山东、江苏,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全国孙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江西河北四川、浙江、湖南、湖北等。中国形成了长江以北孙姓为主力的布局,以及皖豫鲁苏、长江流域两个集中分布的孙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孙姓大约有1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3%,为明朝第十四位大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山东、江苏、江西,这四省孙姓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60%,浙江为孙姓第一大省。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约两千二百十五万三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38%左右。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二省,大约占孙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黑龙江、河北、江苏、辽宁吉林、安徽六省,又集中了41%。 山东为当代孙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孙姓总人口的大约18%。以长江为分水岭,形成了孙姓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华东沿海省份连接东北三省是孙姓分布高频率地带。

孙姓在人群中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山东、京津、河北大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苏皖北部、河南东端,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8%以上,最高可达3.3%,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6%,居住了大约50%的孙姓人群。在陕西、山西、河北西部宁夏大部、新疆西北内蒙中部、河南大部、湖北北部、苏皖南部、浙江、福建,这一区域的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一1.8%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0.2%,居住了大约21%的孙姓人群。

郡望

汲郡:西晋朝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郡,治 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不久即废。宋朝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卫辉县

陈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陈留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改置 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

太原 郡 :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

乐安郡:东汉朝永元十年(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

吴郡:东汉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东汉王朝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一个吴郡,治所在乌程(吴青镇,今浙江湖州吴兴)。

富春郡:秦朝置县名富春,晋太元中改富阳。辖区在今浙江 富阳。

堂号

平治堂:因为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

乐安堂:因为 孙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

富春堂:大军事家孙武带着自己的十三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他为将,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因叫富春堂,和乐安堂同宗。

映雪堂:系出乐安郡,东晋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他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于成了一代大儒,因其一生作为皇帝单列封为“映雪堂”。

东莞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东堂:以望立堂。

安庆堂:以望立堂。

此外,孙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叙堂”、“积善堂”、“鹤衍堂”、“嘉会堂”、“燕翼堂”、“万石堂”、“垂裕堂”、“孝友堂”、“兵法堂”等。

宗祠对联

三言通用联

兵家祖;循吏宗。

上联典指春秋齐国 孙武。下联典指春秋楚国 孙叔敖。

四言通用联

闭门联榻;漱石枕流。

上联典自清朝时期的孙錤不事举业,与其弟构古棠书屋,闭门联榻,谈古论今。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 孙楚隐居,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

名高吴镜;威振齐邦。

上联典自春秋末期的 孙武,用于吴。下联典自战国时期的 孙膑用于齐。

江东立国;冀北空群。

上联典自东汉朝时期的 孙权继承兄业,称帝于武昌,国号吴。下联典自春秋秦人 孙阳,即伯乐,善相马,唐朝时期的韩愈文有“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映雪世泽;兵书家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 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春秋时期齐国的孙武著《孙子兵法》。

读书雪夜;作赋天台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孙康映雪夜读。下联典自晋朝时期的 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

望出太原;芳传虞坂。

全联典自春秋时期的 孙阳,即伯乐。孙阳过虞坂,有骐骥伏盐车下,见阳而长鸣。阳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

鼓琴长啸;讲学却征。

上联典出晋朝时期的 孙登,传能长啸作凤凰声。下联典自明朝时期的 孙奇逢,避乱入山,前后十一次拒征聘。

蜀宫才捷;吴岭仙成。

上联典自三国蜀主 刘备之 孙夫人才捷刚猛。下联典自五代时期的孙奚之女寒华,修行成仙而去。

倾资赏士;负土培城。

上联典自宋 孙益,性忠勇,倾资赏士,能得人死力。下联典自后魏时期的孙道温携妻赵氏共城中妇女负土培城,以御敌犯。

兵家之祖;循吏之宗。

上联典出春秋末兵家孙武。下联典出春秋时楚国期思人 孙叔敖,官令尹, 邲之战中,辅佐 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败晋兵。曾兴修水利工程;为相三个月,吏无奸邪,盗贼不起。《史记-循吏列传》把他列为第一位。“循使”,谓遵礼守法的官吏。

六言通用联

三孙威振华夏;两赋名留神州。

上联典指三国东吴 孙坚及 孙策、 孙权三父子。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著名女文学家孙琼,有《悼恨赋》、《箜篌赋》。

七言通用联

字词曲雅饶西汉;贤士高风冠北周。

上联典出宋朝时期的翰林学士 孙洙,文词典丽,有西汉风。下联典出明朝贤士孙贾。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兵法卓绝传后世;药方回春救苍生。

上联典指《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下联典出隋唐著名医学家 孙思邈,后人尊为“ 药王”。

逸仙壮举搏辛亥;武略运筹定东吴。

上联典指孙中山。下联典指 孙坚、 孙策、 孙权三父子。

源远流长乐安郡;根深实茂富春堂。

上联典出孙氏郡望 乐安郡。下联典出汉末至三国时期的富春人孙坚及其子孙策、孙权。

文章书有天台赋,韬略长传武子书。

上联典自晋朝时期的 孙绰作《天台山赋》,有“掷地作金石声”之谓。下联典出春秋末兵家 孙武。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勾深索微,振纷埋废;破疑儆怒,节忧平矜。

全联典用孙中山自题联。

寒国春回,谁复读书映雪;舞雩日暖,何妨归咏吟风。

全联典指晋朝时期的 孙康秩事。联指孙康聪明而好学,家贫而无油点灯,常在冬季里映雪读书,后官至御史大夫。

正色持衡,良史传名于晋室;奇才搜藻,金声播誉于天台。

上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 孙盛。博学善言名理,勤奋读书,手不释卷。“持衡”,谓用秤称物,比喻评价人公平而不偏倚。下联典指东晋朝时期的 孙绰。

十三篇用兵如神,有文经必有武备;千金方活人无算,能治国亦能齐家。

此联采用安徽省芜湖县白马山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期的兵家孙武。下联典出唐朝医学家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

法效鬼谷,赋著天台,乃武乃文,垂芳徽于不朽;源溯赣江,派分湘水,在兹在彼,将怵惕以同深。

此联采用湖南省单家井孙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孙膑、孙绰;下联典出本支孙氏的来源和迁徙。“怵惕”,谓警戒、恐惧。

本富春以溯源,邦之彦、国之佐、学之贤,称名自昔,愿子孙共励箕裘远绍;由青山而分派,秀者士、朴者农、显者宦,聚族于斯,在祖宗咸欣享祀无疆。

此联采用江西省万载县田心孙氏宗祠联。

中华孙氏赋

兵家两祖,循吏首宗。经世韬略,文武咸通。得姓武仲乙,有氏芈叔敖。太行浩气,挺千秋脊梁;江东霸业,傲万里英雄。药王济世,积百代德业;国父匡时,唤亿兆觉醒。上下尊亲,诸昆流融。仁义礼智,秉正道弘。燃燃星火,蔚然国之风也;累累功勋,岂可笔端尽穷。

夫天地气运,每有所育。风水各殊,钟灵毓秀。书公草创,诸昆繁富。孙子兵法,开博弈之大范;孙膑武道,继智较之脱俗。更有文台不凡,奇节阔达,两子勇猛,赤壁破虏。拒魏武之青睐,拓巍巍之三吴。平居已多春,乐安渐秀出。威威名高吴镜,赳赳志振齐都。堪曰韬略源自斯家,周旋当赖斯族。

至于伯乐难得,声闻于天。可却千里之马,必听孙阳之言。映雪夜读,铭丹心刻骨;登高长啸,作龙音凤声。昌文脉之隆盛,数天台壮篇。皓首穷经,尔雅叔然。过庭论墨,书法光显。讲学辞征,清对松风明月;正色持衡,留得良史美贤。旷才生藻,握珠吐霞;朝阳喷薄,锦绣人间。

大哉先善一身,而怀兼济黎苍。思邈妙手回春,悬壶有乾坤;传庭咄叱风云,举足系兴亡。承宗力挽狂澜,仲容学裨危局。巨源恸哭流涕,极论众生苦难;中山舍命投身,为公天下至上。可著千秋之书,岂苟一时之利;可使千兵之势,岂为一家之忙。生子当如孙仲谋,立功当效孙家郎!

赞曰:赫赫孙氏,天生美裔。炎黄脉出,西周姓立。烁今震古,气吞千里。风流云外,骨挺山脊。学问致用,经天纬地。草木肃然,河岳同辉。大江东去,不减君子。天下为公,绵绵万世。

人物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孙姓历代名人521名,占名人总数的1.15%,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三位;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22%,排在第十五位: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26%,排在第十七位。

姓名 所处时代 籍贯 成就/荣誉 孙武 春秋时期齐国

山东

军事家、政治家,著有《孙子兵法》 孙阳(伯乐) 春秋中期郜国 今山东成武县 善相马者 孙叔敖 春秋时期楚国 今河南省淮滨县 楚国令尹 孙膑 战国时期齐国 今山东聊城菏泽之间一带 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 孙坚 东汉 今浙江富阳 将领,长沙太守 孙 权 三国时期吴国 今浙江 富阳 三国时期东吴开国皇帝 孙炎 三国时期魏国 今山东博兴 三国时期经学家、训诂学家 孙康 东晋 今山西平遥 名士,御史大夫 孙楚 西晋 今山西平遥 官员、文学家 孙绰 东晋 今山西平遥 玄言诗人、书法家、文学家 孙盛 东晋 今山西平遥 史学家、名士、官员 孙思邈 唐朝 今陕西铜川 医学家 孙过庭 唐朝 今浙江富阳 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孙位 唐朝 今浙江绍兴 画家 孙方谏 五代后周 名将 孙光宪 宋朝初期 今四川仁寿县 诗人 孙奭 北宋 今山东茌平 经学家、教育家 孙复 北宋 今山西临汾 理学家、教育家 孙承宗 明朝末期 今河北 军事战略家 孙传庭 明朝 今山西代县 兵部侍郎 孙云球 明末清初 今江苏吴江 学仪器制造家 孙奇逢 明末清初 今河北保定 理学家 孙嘉淦 清朝 今山西兴县 直隶总督 孙星衍 清朝 今江苏武进 目录学家、书法家、经学家 孙诒让 清朝 今浙江瑞安 经学大师、爱国主义者、教育家 孙原湘 清朝 今江苏常熟 诗人 孙毓汶 清朝 今山东济宁 刑部、兵部尚书 孙禄堂 清末 今河北顺平 武术家 孙中山 清后期、民国初年 今广东中山 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传芳 清末、民国初年 今山东泰安 北洋直系军阀 孙科 清朝、中华民国 今广东中山 前中华民国考试院、行政院、立法院长 孙云铸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苏高邮 中国古生物学奠基人、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大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 山东威海 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本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 江苏吴江 蚕学家,中国现代家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 孙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徽安庆 农业化学家,中国农业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孙叔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安徽萧县 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