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德国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

青岛德国建筑群主要分布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1897年德国政府借口曹州教案派兵强占胶州湾后,在青岛市南区太平路(德国人当时称威廉街)周边、八大关等处留下德国人建的西式建筑群。如1905年建的德占领军提督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为宫殿式建筑,四层,正面四角用花岗石砌筑,屋顶系红筒瓦,坡度大,楼上嵌大时钟。当年德国青岛总督官邸,建于1908年,系德国古堡式建筑。

1897年德占青岛后,为加强德国殖民统治和对我国的经济掠夺,在青岛兴建了较为完整的德意志帝国殖民统治体系建筑,这些建筑对体现青岛城市风貌特色起着主导作用。青岛近代史上先后历经德、日、美三代帝国主义统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欧式建筑特别是德国建筑为主要特色的青岛城市近现代建筑艺术文化景观。在这些建筑中所包含的德国青年派、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以及拜占廷、折中主义等建筑风格,体现了欧洲近现代建筑艺术美学倾向,体现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表现的积极的人文主义思想。

德国建筑主要分布在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等十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中,如中山路、沂水路、太平路、广西路、河南路、曲阜路、湖南路等,现在基本保持着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格局和原有的历史风貌。这些街道两侧的德国建筑,其平面布局、立面设计呈现出明显的德意志民族风格特征。

青岛德国风情街最近的景点 青岛市区德国建筑风情街

1. 青岛市区德国建筑风情街

公交线路:20路夜班车,全程约2.7公里

1、从青岛站步行约30米,到达青岛火车站

2、乘坐20路夜班车,经过2站, 到达馆陶路站

3、步行约100米,到达青岛德国风情街

2. 青岛德国风情街附近的景点

全天开放,不收门票。

青岛市市北区馆陶路8号

地铁2号线泰山路站(B口)1.4km,步行20min

德国风情街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馆陶路,是在原有的老建筑群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特色建筑街区。风情街所覆盖的区域南起堂邑路,北至恩县路,与上海路、宁波路、广东路垂直相交,总长约1公里。

3. 青岛市区德国建筑风情街地址

青岛德国文化节定在每年的9月5日-9日,欢迎广大市民游客朋友来馆陶路德国风情街

4. 青岛市区德国建筑风情街在哪

公交线路:隧道5路,全程约4.0公里

1、从青岛站步行约120米,到达郯城火车

2、乘坐隧道5路,经过3站, 到达大窑沟站

3、步行约200米,到达乐家轩老街里主题客栈

5. 青岛德国街在青岛哪里

正阳路-公交车站途经公交车:103路, 117路, 373路专线, 374路,636路, 768路, 901路, 902路, 902路支线, 906路,907路, 909路环线, 912路, 915路环线, 916路, 929路, 930路

6. 青岛德国街老建筑

  花石楼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青岛天主教堂  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 /a>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提督楼  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为历届政权所在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岛基督教堂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  江苏路9号总督府童子学堂,今江苏路小学,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建造,原建筑90年代重建。  太平路31号是一座德国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德占期间德国亨利亲王曾两次下榻于此,因而当时俗称为“亨利王子饭店”。1912年孙中山卸任大总统职务后到青岛考察商务曾下榻于此。现栈桥宾馆。  广西路33号医药商店旧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树饭店。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解放后,此建筑曾作为某机关办公楼。后对外出租,几经易手。现为红房子宾馆。  商河路2号大港火车站(1899年),德式建筑风格。胶济铁路青岛始发第一站,为胶济铁路最早的起点,是青岛老最小的火车站  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占时期是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要员的官邸。 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青岛观光后赞誉青岛是“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车可舟,中国第一”。1923年,康有为再次来青,购得此楼,取名“天游园”。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天游园。

7. 青岛德国建筑风格

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1、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

2、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3、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下图为米兰大教堂

越看越眼熟!藏在青岛的8栋德式建筑 都是咱中国人设计的

近期,青岛城市建设档案馆公布了一批资料,揭秘了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的德式建筑,真是越看越眼熟!

山左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山左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建于1934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64-66号。由刘铨法设计,福聚兴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花岗岩大块方石砌基,顶部密集栅式山墙,平顶屋。整个建筑庄重大方,线条流畅。

大陆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大陆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建于1934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70号。由罗邦杰设计,新慎记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花岗岩方石砌基和贴墙面,屋为平顶。主入口位于拐角处,中轴线布局。主楼四层,局部三层,地下一层。一层卷型大门,墨色花岗岩门套,一、二层之间外墙有腰带型装饰线条,采用凹凸手法处理,建筑造型简洁、典雅。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交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建于1931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93号。由庄俊设计,申泰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花岗岩大方石砌基,凹槽线饰花岗石贴墙,平顶屋面,是一座仿古罗马风格建筑。该建筑比例和谐,里面庄重,风格沉稳、典朴。

金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金城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建于1935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河南路19号。由陆谦受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底层做基座处理,方形花岗岩砌基,墙体全部用方形花岗石贴面,檐角有石雕花饰。主入口上部设有一个仿欧洲19世纪市政厅钟楼。整个建筑纵向沿道路转角展开。该建筑与同一时期陆谦受参与设计的中国银行相比,风格差异很大。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建于1934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68号。由苏夏轩设计,公和兴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平屋顶。花岗岩大方石砌基,方块形花岗岩贴墙面。立面中轴线式布局,采用叙事手法处理窗与墙面的变化。建筑简洁典雅,为现代商业复兴式建筑风格。

青岛银行公会旧址

青岛银行公会旧址

建于1934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河南路15号。由徐垚设计,华丰恒施工。港及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方形花岗岩砌基、贴墙。立面采用对称式手法,两门分列立面两侧,墙面开矩形窗,分组排列,中间为4扇窗两侧各两扇窗。整个建筑给人质朴庄重的感觉。

中国实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中国实业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建于1934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河南路13号。由青岛联益建业华行设计,建筑师为徐守忠,申泰施工。钢木结构,原地上三层,20世纪80年代中期接建一层,现为四层,地下一层。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旧址

建于1934年,位于青岛市市南区中山路62号。由陆谦受设计,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花岗岩大方石砌基,凹槽线花岗石贴面,平屋顶。花岗石嵌门套,两侧墙面在窗套与大门间装饰有密集的横向凹凸线条,强化了主入口位置。建筑立面简洁明快,几乎没有任何装饰。

盘点青岛德式建筑群,百岁老楼重焕青春

25日,2016中德历史城区保护与发展青岛论坛在青岛召开。中德两国近20位专家、学者,聚焦“历史城区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围绕历史城区的规划设计、文化保护、风貌建筑与街区修复、公共管理、交通组织、产业投资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和交流。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截至目前,青岛历史城区面积已达约28平方公里,德式建筑的现状也一并公布。 据介绍,历史城区保留了大量欧式、日式、里院式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历史优秀建筑131处,历史风貌城区内重点名人故居85处。 上世纪末以来,青岛市启动了历史城区保护更新工作。 2005年,完成了中山路18号地块(现悦喜客来超市)和中山路9号地块(现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整体搬迁改造项目,设计基本遵循了街区风貌及控高;2009年完成了劈柴院街坊修旧如旧改造项目,安置了居民,扶持了特色产业;2010年完成了青岛俱乐部旧址修缮及原功能利用项目,保护了建筑,引进了中德合作餐饮休闲产业。同年,完成了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功能置换;2015年支持民间对保定路10号里院进行保护更新利用,开办起特色客栈;2016年支持了安娜别墅修缮及青岛书房项目,同年,完成了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的整修,按照原功能开办了光影·1907休闲文化产业。 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光影·1907 德国水兵俱乐部旧址位于青岛中山路南段,该建筑1901年开工,1902年5月10日建成启用。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共有三层,总面积为4607平方米,是青岛早期德国建筑的代表作之一。经过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召集的专家团研究论证,最终认定青岛水兵俱乐部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 1990年,政府有关部门对水兵俱乐部的屋顶防雨毡、门窗等进行了简单维护。2014 年,在文物部门的支持下,有关单位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开始了对水兵俱乐部全面保护性修缮。历经两年时间的精心施工,这座优秀历史建筑风貌焕发了青春。2016年,青岛城发集团遵循“原建筑、原设施、原功能”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建筑文化、电影艺术等元素融为一体,开办成电影文化综合体——1907光影俱乐部。

海滨旅馆旧址——历史建筑保护的样板 海滨旅馆(又称沙滩旅馆),全称“海因里希亲王沙滩旅馆”,位于青岛市南海路23号,1903年由德国商人和银行家合资的青岛饭店股份协会建设,是当时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高端酒店。1912年,孙中山在青岛停留时曾入住海滨旅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城建集团刚接手海滨旅馆时,因为年久失修,该建筑已成危楼。该集团按照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旧如旧的修缮要求,在缜密的专家论证基础上制定了周密的文物修缮方案,并分别于2002年和2012年先后两次进行保护性修缮施工,使沉淀了一个世纪的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成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典范。

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国家级科普基地 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始建于1901年,由德国汉堡FH施密特公司建造,为德式古典哥特式建筑风格,是青岛优秀历史建筑,也是青岛著名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2009年重修,在建设格局上完全恢复了当年的历史原貌,在使用功能上进行了升级改造,以邮电博物馆的形式于2010年重新对外开放。 馆内以千余件实物及照片记录了青岛百年的邮电通信发展史,透视出青岛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脉。该馆运营定位半公益性质,是一座综合性的参观购物休闲场所,并定期免费向青岛市中小学生开放。为优秀老建筑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青岛中山路壹号国际俱乐部——内饰按原样保留恢复 青岛国际俱乐部旧址,是德国建造师保尔.费里德里希.里希特主持设计建造的,建成于1911年10月,是当时青岛各界人士的社交场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该建筑改作行政办公场所。2010年,该建筑作为青岛市中山路历史城区改造试点,搬迁了里面的办公单位,聘请德国专家规划设计,对建筑内部100年遗存的门窗、地板、楼梯及墙裙等内饰,均严格按照原样保留修复。 整修后,国际俱乐部恢复了历史功能,开办起中山路壹号青岛国际俱乐部,成为青岛历史建筑保护与复兴的一个亮点。

安娜别墅——青岛书房 “安娜”别墅旧址位于市南区浙江路26号,始建于1901年。由德国第一代移民罗伯特·卡普勒(Robert Kappler sen)为纪念其母亲安娜·玛丽亚而建造。整栋建筑由花岗岩砌基,四面坡屋顶,覆红色卷筒瓦,上开筒形老虎窗,南立面以大理石方柱支撑起跳台,环以瓶式护栏,由檐口向阁楼升起一面集结着多重影像符号的山花,是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 2016年初,按照青岛市青岛湾老城区改造工程指挥部统一部署,青岛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商引入了青岛书房项目,采取创新模式延续安娜别墅历史风貌,打造全新的图书销售、文献收藏、阅读分享、主题沙龙、公共展览、休闲茶座、文创设计、旅游推广、德式餐饮为一体的体验性、开放性城市公共阅读空间。

青岛中山路劈柴院——草根文化的老街坊 中山路北端的劈柴院是青岛民俗商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是一个完整的街坊。 20 世纪初,青岛成为贸易自由港,青岛的民族资本进入发展时期,也催生了青岛独有的一种本土商住建筑形式——里院。里院建筑楼高二至三层,围合成内院天井,院落可放置货物,楼上住人,楼下是客栈,亦商亦居,聚集了民族商号,弥漫着吃喝杂耍的市井风情。 2009年,劈柴院街坊作为青岛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改造的试点,重新开街。劈柴院保护性改造项目,疏散安置居民400余户,建筑整修保持了原空间布局,产业特色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和平民感情,产业结构上有机搭配,再现了地域文化特色。

里院客栈——温馨的驿站 里院客栈位于保定路10号,占地1000平方米,是早期中山路里院式民居的代表。2014年,社会资本对其进行了收购和改造,于2015年正式营业。为重现老青岛繁华旧景,改造修缮时,每个房间都保留了原有的旧砖、木材并予以回收再利用。建筑内部采用合并空间的方式扩充功能区域,较为完整地展现了里院居民“邻里亲如一家”的青岛民间文化特征。

青岛天主教堂——中国唯一祝圣教堂 本名圣弥爱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教堂始建于1932-1934 年。占地面积11480 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6301.54 平方米。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塔高56 米,是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省最高的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该建筑于2014年进行了全面修缮。

青岛基督教堂——已全面修缮 该教堂始建于1908-1910年。该基督教堂是德国古堡式建筑,当年是德国人聚会礼拜的场所,能容纳1000多人。教堂顶部有高39米的报时钟楼,机械钟表历经百余年仍能可靠工作,准确报时。该建筑于2009年进行了全面修缮。

青岛总督府旧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建筑始建于1902-1906年,是四层砖石和钢混合结构,属于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风格,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历史上该建筑先后由德、日、民国政府的青岛当局使用,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至今是行政办公场所。1995年国务院批准该建筑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于2010年进行了全面修缮。

胶州旅馆旧址——塔楼又“回来”了 该建筑位于中山路17号,始建于1908年,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造型似以德国古典复兴样式为主,又融合了折衷主义风格。 建成初期是《青岛最新消息》报社办公楼,1912年成为伊尔提斯山矿泉水厂( 青岛矿泉水厂)的股东维尔德的产业,直到1914年成为胶州旅馆。该建筑于2007年修缮中,恢复了40年前被破坏掉的塔楼。 (青岛新闻网) 编辑:吹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