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兴塔

文兴塔

位于县城南山上,塔高26米,为明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5年)建造。

兴化重建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兴化城东部,今郑板桥故居东南约一百二十米。据李审言《重修文峰塔记》及有关史料记载,塔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时兴化知县翁汝进(浙江宁波人)支持下,兴化籍处州府(今浙江丽水)知府李思敬及其弟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李思诚二人捐助资金,在由僧人寂宁创建的“法轮寺”大雄宝殿前庭院中,根据《周易》和《洛书九宫图》中创意,构筑了一座三层宝塔,并将嘉靖皇帝赐给其父“状元宰相”李春芳的一条玉带安置在塔基地宫中,意在镇定文风命脉,“以承东方文明之象”,祝愿兴化“文运昌盛、峰巅崛起”,故取名文峰塔。

清康熙年间文峰塔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清雍正六年(1728),兴化知县谢封庸(江西南昌人)主持集资修复,塔由三层改建为五层。清乾隆四十九年正月,兴化知县黄毓彩(云南河阳人)捐出俸银,安排修缮文峰塔,同年六月文峰塔大修竣工,改方形为八角形。清光绪十九年五月初九上午,兴化城狂风骤起,文峰塔严重坍塌。时隔不久,法轮寺住持宏德法师募修恢复。一九二五年,前后连续三任兴化知事林炳勋(林则徐嫡孙、福建闽侯人)、孙锡宽(浙江余杭县人)、盛孚泰(江苏吴县人)“锐意修复”已破旧不堪的文峰塔,此举得到李春芳十三世孙李竹书(《兴化县志》局分纂)、李竹溪(毕业于日本弘文书院、《兴化县志》局坐办)兄弟二人捐助,大修于同年十一月完成。次年三月,李审言赴兴化祝贺,并撰成《重修文峰塔记》而载入史册。 重修后文峰塔面貌一新,塔高二十九米,青砖、红窗、黄瓦,玲珑秀丽、端庄大方,成为当时里下河地区仅有一座五层“袖珍”宝塔。楼阁式的塔身砌在二米多高的白玉石雕莲花瓣状塔基之上,沿着十级玉石台阶,踏上木质地板楼梯,可盘旋至塔顶。塔内各层,装饰着各式楹联、彩绘、坐佛,顶层精工彩绘十分华丽。每层八个翘角尖端均安有铜质风铃,塔顶置有三米多高造型别致的锡铸葫芦形塔刹。一九四六年十月底,文峰塔因战事被拆毁。 从此,郑板桥自撰自书贴在自家门上的一副对联:“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成了一副空联。

4月16日

市委书记叶冬华用一天的时间

实地督查2020年城建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进展如何,资金来源是什么,影响土地出让面积多少?”在兴泰公路电力杆线下埋项目现场,叶冬华详细询问相关部门负责人具体情况后指出,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东部新城核心区域的电力杆线该下埋的要下埋,同时要统筹好下埋与相关工程配套施工等问题,做到与道路设计、环境打造、景观绿化等同步进行。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将新城南村10—38幢等8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列为2020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在新城南村10—38幢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现场,叶冬华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倾听民意,并向有关负责人详细了解小区道路、楼道改造、外墙粉刷、雨污水管网建设等具体施工内容。他强调,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保证小区改造工程质量,打造让老百姓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在改造过程中,还要考虑停车位、绿化、充电桩等问题,在有限空间里将能解决的问题解决到位。

备受市民关注的长安中路改造项目正在施工当中。叶冬华来到项目现场,向有关责任部门、施工单位等仔细了解桥梁施工合理周期、施工人数、预计通车时间等情况。叶冬华强调,该项目已经错过了疫情防控期间这个最佳施工时期,要加快进度,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要科学调配人员,解决人手不足问题,切实做到人员上足、把活干好,抢抓工期、饱和施工。同时,要保证工程质量、工程效果。

文峰塔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即将打造的兴化重要地标。在该项目现场,叶冬华听取现状介绍后强调,作为地标,文峰塔建设应该是功能服从景观,要按照现状进行设计,综合考虑塔与文峰桥之间的距离、高度等,以及河对岸和水上视角的不同维度,建设兴化打卡地标。

“生源哪里来,师资力量如何配备,资金来源是什么?”在开发区小学、开发区初中项目现场,叶冬华向有关部门负责人详细了解规划设计方案。他指出,师资力量配备、教育布局等要与适龄儿童人数、分布等相结合,善抓主要矛盾,以教育的优质保障带动教育优质均衡。

活动期间,叶冬华还先后督查了新区体育中心、得胜湖退圩还湖及环湖道路(管沟)工程、昭阳湖公园改造提升工程、高王河河道活水工程等城建项目进展情况。

此塔非塔,却见证了一场流放者的自救,一片陌生荒土上兴起的文化

我国有许许多多的塔,譬如我们最熟知的镇压白娘子雷峰塔等,都是实际存在的建筑物,这种塔是一个供游客旅游观光的场所。在中国还有这样一座塔,它不是实际建筑物的塔,而是一个地区的名称, 还是一个让当时的官员听到便瑟瑟发抖的“人间地狱”,这个“人间地狱”的名字叫做宁古塔

古塔(即现在的黑龙江宁安市),这个名称实际上是满语的音译,相传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祖父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住在此地,他们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所以便有了宁古塔这个名字。不过清代皇帝似乎很喜欢把犯人流放到东北去,除了宁古塔之外,还有尚阳堡(今辽宁开原市)、卜魁(今齐齐哈尔)等,但这些地方里面最让人觉得害怕的还是宁古塔。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诞生了一些文化的点点星火。

一、为何称为“人间地狱”

既然作为流放犯人之地,那可想而知环境有多么地恶劣。曾有人用“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来描述宁古塔的环境。

其实说这个地方恐怖原因有二:第一,这个地方位于今天的黑龙江宁安市,温度极低,山穷水恶,确实本身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第二,流放到宁古塔的大多是江南人。江南是水乡,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自然比北方地区好十八条街,江南人如何受得了宁古塔的穷山恶水。加之流放者去宁古塔的途中常常会葬身于豺狼虎豹之口,甚至就算到了宁古塔,不服水土死的、冻死的、饿死的、累死的、被饿极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的也不计其数。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八年(1433)某一次有一百七十多位犯人被流放到东北,死在路上的就有三分之二,到东北只剩下五十人,这些人到了东北之后一年到头没有空闲日子,连饭都吃不饱,最后多少人活下来,没有人知道。

二、大批奔赴地狱的人

宁古塔如此恐怖,那么被流放的是一些什么人呢?清朝的时候,有许多被流放的反清义士,叛乱之罪确实该重罚,但这些反清义士却是少数能说得出被流放理由的人。

关于流放者有这样一个故事:顺治时期,有一场科考冤案。科举考试放榜之后,很多考生落榜,因为不服气,考生们议论纷纷,而议论最多的是考上举人的安徽青年方章钺,可能与主考官是远亲,即所谓的“联宗”,这是要回避的,方章钺没有回避,那就有作弊的嫌疑。落第考生的这些话传到一位官员的耳朵里,这位官员便上书顺治皇帝,谁知道顺治皇帝根本就没调查,直接把正副主考官免了职,还把方章钺抓起来严审。

事实上,联宗是误传,根本用不着回避,而且方章钺的父亲也是朝廷官员,上奏跟顺治皇帝说过没有联宗。麻烦的是皇帝已经把两个主考官给免职了,你说没联宗,那皇帝面子往哪搁?于是朝廷上下一口咬定有过联宗。最终正副主考官斩首,其他考官全部处以绞刑,他们的家属没收为奴婢;剩下那八个考中的人,每人打四十大板,家产没收,这八个人的父母、兄弟、妻儿和他们一起全部流放宁古塔。

像这样荒唐的处罚还不知道有多少。当然,除了一不小心被科场案连累的之外,还有被文字狱连累的。他们大多有一个共同点特点:说不清自己犯了什么罪,就像那八个被流放的考生。唯一清楚点的就是方章钺,其他七个人连发生了什么、主考官为什么被斩首可能都不知道。

三、自我救赎

正是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做过什么坏事,他们坚信有一天朝廷会为他们平反冤情,被现实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之后他们不再对朝廷抱有任何希望。毕竟被流放到这个鬼地方的除了反清人士是真正有罪以外,他们大多数是被冤枉的,以前那些被冤枉的没平反,还陆续有新人到这里来,就算要平反冤情何时轮得上你?

这些流放者,身份、地位、财富都没有了,仅剩的就是生命。此时的他们已经不在乎之前的一切了,现在所有人都一样,除了一条命什么都没有了。这是因为这样,后来才出现了一些奇迹:被流放的清朝官员与反清义士结为好友;一些被贬的清朝官员成立诗社传播教育。

比如,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被流放东北时就结交了李裀、魏琯、季开升、郝浴等人,他们都是被贬谪的清朝官员,这些人都十分值得敬重,李裀获罪流放是因为上谏朝廷,说当时的“逃人法”太重,株连太多;魏琯上书说犯人的妻子应该免于流放,结果自己反被流放;季开升是劝阻皇帝不要去民间选美女……

除此之外,一位叫洪皓的流放者在晒干的桦树叶上默写四书,传授知识给村里人的孩子;张邵在流放之地讲《周易》;函可作为佛学家利用一切机会讲佛学。杨越还在流放地教授南方的农耕,教当地人“破木为屋”。农耕技术与文化教育的推行,使这片“人间地狱”渐渐有了点人间的烟火气息。

那位倒霉的方章钺考生的父亲方拱乾考察了宁古塔之后写了《宁古塔志》;张缙彦写了《宁古塔山水纪》等等,这些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以及民俗价值。而后世对于这些被流放的家族的评价也是极高的。说到方拱乾、方孝标家族,章太炎评价“初,开原铁岭以外皆胡地也,无读书识字者。宁古塔人知书,由孝标后裔谪戍者开之。”

一个家族全被流放是这个家族的悲哀,但他们不甘于命运的精神使得他们一代一代去开拓、去打破困境。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凭着这种高贵,游走在生死边缘的人吟诗作词,传播文化的点点星火。宁古塔这座“人间地狱”终是被感化了,而现在的宁古塔也已经成为了历史文化名城了。

从鲁迅故居到沈园,再到塔山,说说绍兴的文化气息

绍兴浙江一个很重要的城市,位于杭州市的东南方向。开车也就一个小时左右,高铁的话会更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布艺纺织品市场,所以整个绍兴市的发展非常良好。而绍兴的发展又主要集中在柯桥区。

不过,绍兴除了经济发达之外,还出过很多名人比如鲁迅。当年鲁迅其实把他们在老家的房子都卖掉,然后在北京买了房,但是后来又被设置成鲁迅故居。如今这个地方是免费开放给游客,只需要刷一下身份证就可以进去。这是在鲁迅故居拍到的乌篷船,这么冷的天,还在这里等着也是很辛苦。

从鲁迅故居出来,往东走200米就是沈园。门票40元,这是陆游最出名的地方,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就是在这里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故事。

沈园出来,走几百米就是塔山公园。这座塔本来需要2元的门票,但是今天去的时候,根本不需要门票。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