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枫

红军枫

万年桂和红军枫

由黄龙坑至杨家坞两旁,树木林立,古木参天,品种繁多,以阔叶林为主,辅以松、杉等针叶林和竹林,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生态风景线。在众多的珍稀古木中,十多株桂花树和古枫树达到了千年树龄,其中一棵古桂达到万年树龄,树干直径达1米余,成为古木的活化石。在黄龙坑山径边的枫树林中,有三棵古枫并排而立,树干笔直挺立,直冲云霄。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赣东北苏维埃红军战士常盘桓于龙泉山上,经常在此树下练习、歇息,因此,当地百姓亲切地把这三棵古枫树称作“红军树”。

“枫”景这边独好!温州这个有千年苦槠树和红军井的古村落和红枫古道你去过吗

文图:张康道

黄金坳村,是湖岭三大古村落之一,其真容如何,一直没去一探究竟。2021年12月4日,我和樊大、陈委员及阳光女人一行去大罗山户外的途中临时起意,改道瑞安湖岭,直抵芳庄山坑,走古道寻访黄金坳!我们从山坑村起步,经森岙(原来称周岙)、过田垄直达黄金坳文化礼堂并登顶,后经过红枫古道返回起点。行动结束时,樊大评价:黄金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阳光女人的结语:值。看来大家印象不错,值得分享!

当地有民谣:“黄坳三条岭,条条通天顶”。在没通盘山公路之前,当地百姓就是通过步道上下山的,也是通过步道与周边村庄联络交往的,因此古道是少不了的。据该村书记陈道交介绍, 黄金坳村主要交通由黄金古道9公里、黄森古道6公里、蟠龙山古道6.5公里、朱元古道4.5公里、英山古道5公里等五大古道网组成 。今天我们一路走来,真是没想到黄金坳的游步道保护的如此完好,真心赞一个!

当站在最高处朝四周一望,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境油然而生,四面可览湖岭、林川、芳庄三乡镇,远处的崎云、五云山脉隐约可见。不上去可就亏大了!

如果不去看苦槠树群,那等于没来黄金坳村。我在上山步道上发现有一棵200年树龄的苦槠树,觉得就相当不错了,哪里想到,这只是小儿科。在村里,我们发现了苦槠树群,树龄300年的也不算啥,1200年才可以称王,真是颠覆了我的认知!

据称,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蛇精下凡作恶,缠绕大树。雷公震怒,将缠绕树干的蛇精劈成两半,现在看到的苦槠树呈分叉生长的姿势,虽然历经千百年,仍枝繁叶茂,顽强旺盛地生长于古道的石缝间。树下凉风习习,舒适宜人,是休憩闲聊和小童尽情玩耍的绝好场所。村中像这样的苦槠、枫香、柳杉多达20多棵,其中,千百年的苦槠树就有6株。

该村是革命老区。党建主色调抓得不错!古道旁用的是红色护栏。红军井就在路旁。 据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年,浙南游击纵队所属支队在队长林鹤鸣和金时枢率领下,从岭雅经川和来到黄金坳村。部队为解决队伍和当地百姓吃水困难而挖的,距今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饮水不忘挖井人,当地人都称此井为“红军井”。 不仅如此,部队还留下了不少红色革命遗迹。有雅兴的亲可逐项考证。

在这样的山顶村庄竟然有村歌,真是没想到!回家后我专门上网百度了《黄金坳之歌》(作词:金国宗;作曲:王仕俊),并聆听了刘明明、卓晶莹演唱的此首歌曲,深深地被歌词所打动:“岭上白云白,林下红枫红。红枫古道通天顶,顶上湖映虹。软风动竹节,寒月照树凇。最是田古村落,秋香透碧空。啊,黄金坳,美丽的黄金坳,你七百年,不曾露真容。劈篾织玉簟,拾柴煮香葱。古拙生活不知老,百岁犹事农。改革新时代,下海显神通。创业不忘归故里,修路如盘龙。啊,黄金坳,美丽的黄金坳,你七百年,今日露真容。”它追忆过去,渴望新生!

靠山吃山。该村盛产毛竹,祖辈都以农耕和竹编手艺为生,竹编工艺远近闻名。在村文化礼堂里,我们了解到,数百年来,黄金坳村民一直在农闲时节,利用屋前屋后的竹子,编织竹席、竹筐、竹簟等竹器,挑到山下卖。只是如今年轻的一代都外出创业谋生,这门手艺将面临失传的危机。在路过森岙时,纸槽也都已荒废,纸山文化后继乏人。

“枫”景这边独好!在返程途中,我们走红枫古道下山,一路上100年以上树龄的枫树不少,目前正处于观赏绝佳期。有雅兴的亲,可得抓紧哦!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暖冬日子里,如果你带上心仪的情人,漫步在枫叶飘落的古道上,慢慢欣赏大自然美妙的景色,心情自然会十分愉悦!

一路上趣事不少,我远远看到茶树上好像有一只山老鼠,赶紧叫阳光女人别动,举起相机拍照,当靠近一看时,才发现是茶树的老树杈。有点令人遗憾,同时也惊诧于造物主的奇妙功底!有一个石头垒的山洞,其用途也发生争执,有说是避雨、歇息用场,依我判断是农忙季节农民伯伯存放肥料、种子及工具用的,偶尔赶上雨天也钻进去避一下雨。

空气这边独好!我们一路上看到不少毛竹,用竹海两字形容绝不为过,村庄里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休养生息的好地方。一路上也有好多游客到古村落参观考察,也有过来登顶健身的,但像我们这种纯户外活动的不多,可能与宣传影响有关吧。

据了解,黄金坳村隶属瑞安芳庄乡,由原来的黄坳村、金丰村、森岙、钟山村合并而成,2017年1月被列入省历史文化古村落,户籍人口2600多人。它地处黄坳山顶,海拔600多米,有700多年历史。据该村陈道交书记介绍,这里古民居建筑保护的不错。至今依旧存着数十栋明清民居,建筑布局整齐严谨,错落有致。虽然经历数百载风雨,原始风貌依旧,文化底蕴深厚。目前该村正从历史文化村落建设入手,编制规划,改善道路,建设文化中心、民宿等一批项目,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产业。蛰伏700年的黄金坳正在蝶变中!我们期待着!

线路导航:可至瑞安芳庄山坑、也可直接至黄金坳古村落。

英雄精神照亮奋进路——追寻彭雪枫将军英勇抗战的红色足迹

春阳照耀下的镇平县城东北隅,苍松翠柏掩映,庄重肃穆的彭雪枫纪念馆静静地坐落在这里。抬头仰望,雪枫广场中心矗立着彭雪枫将军的戎装铜像,目光炯炯,英气逼人。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广场上,市鸭灌局白桐干渠管理站的党员干部正面向党旗,举右手握拳,重温入党誓词,向彭雪枫将军铜像三鞠躬。

彭雪枫将军虽已故去,但将军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爱国精神,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为民精神,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洁精神,深深滋养着广大人民。

缅怀先烈,接受教育,弘扬精神。4月14日,记者赶到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彭雪枫故居,探寻彭雪枫将军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一生,进一步挖掘彭雪枫将军丰厚的精神内涵。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在彭雪枫纪念馆讲解员李诗冉的引导下,记者步入展厅。正值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之时,前来拜谒将军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在展厅登记处,记者翻开来访人员登记表看到,郑州水利第二工程局、焦作矿务局、夏邑县人民医院、安徽宿州市《拂晓报》、湖北监利市考察团等省内外单位预约参观。

记者边走边看,认真聆听每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一张张历史图片、一页页文献资料、一件件陈列实物,再现了彭雪枫将军浴血奋战的戎马生涯,让人真切感受到将军的文韬武略和爱民情怀。

“彭雪枫,1907年9月9日出生于镇平县七里庄一个农民家庭。大革命时期,在党的影响教育下,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了‘出生入死,致力革命二十年’的光辉斗争历程。”李诗冉怀着对彭雪枫将军的敬仰之情,深情讲述将军为民族为人民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革命事迹。

1930年至1936年,彭雪枫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智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

彭雪枫英勇善战,一次次深入敌后险境,圆满完成党交给的特殊任务,堪称虎胆英雄。

1936年9月至1937年,彭雪枫秘密前往西安甘肃、绥远、山西等地,做张学良、杨虎城、阎锡山的统战工作,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

1938年至1942年,彭雪枫到鲁、豫、皖、苏等地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游击队,创建抗日根据地,与日军展开游击战,点燃了中原抗日烽火。

1942年至1944年,彭雪枫与邓子恢、张震、吴芝圃等在洪泽湖地区坚持敌后抗日战争,纵横驰骋,浴血奋战,取得了著名的33天反“扫荡”斗争的胜利,并亲率5个主力团西进,收复了大片国土。

不幸的是,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指挥河南夏邑八里庄战役时,被流弹击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震撼着祖国大地,举国悲痛,全党致哀。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哭彭八首》深情地写道:“淮北哀音至,灯前意黯然。生平共忆想,终夜不成眠。”“雄气压陇海,英风断淮河。荣哀何有尽,万众泪滂沱。”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破碎河山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这是毛泽东主席一生所撰对联中最长的一副,悼念英年早逝的新四军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这足以表达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彭雪枫的欣赏和怀念。

彭雪枫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表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为民族、为人民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品德。“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对他的这两个评价,是对他光辉一生的高度概括。

天地英雄气,浩然壮国魂。彭雪枫英勇抗战的精神闪烁在岁月长河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始终奋斗前行。

彭雪枫纪念馆于1984年在镇平县城筹建,1988年开馆,是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南阳市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

“纪念馆占地37亩,代表着彭雪枫将军37年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纪念馆党支部副书记曹向辉说。

“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这是彭雪枫与妻子林颖临别时赠言。从彭雪枫写给妻子的87封家书中,我们看到了将军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的广阔胸怀,看到他运筹帷幄指挥淮北抗日军民反日伪扫荡的威猛气势。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英雄从未被遗忘。开馆以来,彭雪枫纪念馆共接待海内外参观者累计600万人次,特别是自今年3月份党史学习教育开始以来,纪念馆已接待参观者15万人次。

镇平县史志编纂室主任张崇武介绍,在彭雪枫将军的精神指引下,镇平组织广大干群到彭雪枫纪念馆学习,使彭雪枫纪念馆这一红色基地活起来;学习彭雪枫将军的先进事迹,使广大干部、群众、中小学生学起来;动员广大干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程中,奋力拼搏干起来。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历史不会忘记,彭雪枫将军的精神丰碑永远屹立不倒。“对于我们来讲,每到彭雪枫纪念馆,都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前来参观学习的卧龙区靳岗街道新寺社区71岁老党员朱先生动情地说,纪念馆的每一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从中能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沧桑不尽人未老,天地有情亦垂泪。时光流逝,磨不掉英雄本色,岁月无情,带不走对先烈的追思。

彭雪枫生活、学习、工作、战斗过的镇平县、夏邑县八里庄以及江苏泗洪县半城镇、安徽省宿州市,分别修建了彭雪枫将军纪念馆、陵园、雪枫公园北京汇文中学郑州烈士陵园也为彭雪枫将军塑像,修建纪念亭;镇平、夏邑、泗洪分别有以彭雪枫命名的中小学校和路桥,表达党和人民对彭雪枫将军深深的怀念之情。

彭雪枫将军是民族的英雄,更是南阳的骄傲。2012年7月29日,雪枫大桥、雪枫路在南阳市城区正式通车。以彭雪枫的名字命名,就是要让南阳人民永远传承彭雪枫将军的革命精神,激励我们加快科学发展、加速富民强市。

英雄已逝,精神不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9年9月11日,彭雪枫将军纪念像在郑州落成揭幕,回忆起父亲彭雪枫,参加揭幕仪式的彭小枫上将说,父亲的一生,是坚定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真理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于牺牲、践行宗旨的一生,是对党和人民大公无私、心怀坦荡的一生,为当代的共产党人树立了好榜样。

战争年代,英雄为人民奉献生命。和平年代,广大党员干部依旧为人民谋福祉而不懈努力。

从镇平县城沿将军路向南3公里便是雪枫街道七里庄村。村中道路宽敞整洁,两侧种满了桂花树、玉兰树,月季园里鲜花盛开,水上游园、观景台为美丽的村庄增添了几分雅致。

在彭雪枫故居,该县张林镇赵营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正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让孩子过来听听革命故事,感受红色文化,帮他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杨洋说。

七里庄村围绕将军故里红色品牌,倾力打造红色游,修建了宛西地方自治馆、彭家祠等,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村党支部书记彭长宏介绍,村里有“围坐夜话”的好传统,晚饭后,几个板凳几杯热茶,干部群众围坐在一起交流想法,有事大家共同商议。这不仅加强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联系,而且提高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咱村是英雄故里,更要小康路上争先进,不能给英雄抹黑。”

夯实脱贫成效共同奔小康。近年来,七里庄村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顺利完成23户62人脱贫任务。同时,组建施工队承揽项目,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年预计增收10万元。将1800亩土地流转给3个农业合作社,种植生态林、培育苗木花卉、种植油料作物,村民们拿到土地租金的同时,还谋得一份稳定工作。如今,村人均收入达12550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居环境改善了,七里庄村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省级生态村”。

七里庄村的发展是南阳孜孜不倦为人民谋幸福的缩影。在将军精神的鼓舞下,全市上下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个高质量”工作体系,强力实施“两轮两翼”战略,重抓重推“九大专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高质量建设大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追寻彭雪枫将军的红色足迹,其意义不只在于感受英雄的崇高,更在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用历史的火炬照亮前行的道路,牢记初心使命,砥砺奋进,努力开创新时代南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南阳日报

编辑:冯长顺

审核:李萍

终审:柏伴雪

壮丽70年·寻访红色基因——华中雪枫大学:军队教育史上的一道绚丽彩虹

位于高邮界首镇的华中雪枫大学旧址,是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将军创办的抗日军大学第四分校所在地,是新四军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学校,为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干部。

讲解员郑玉娟介绍,73年前,也就是1946年4月,华中军区将辖区内的雪枫军政大学、苏中公学、华中野战军随营学校合并,在界首镇成立了华中雪枫大学。

华中雪枫大学坐落在高邮界首镇太平街,以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抗大四分校校长彭雪枫烈士的名字命名,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兼任校长。在解放战争的3年间,该校先后培养输送2万多名师以下军政干部。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邮市界首镇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颜语哲说,现在学习环境跟先辈们比起来简直就像是天堂一样,所以更应该好好学习、刻苦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高邮市界首镇实验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姚楠说,要向革命先辈学习,牢记他们的革命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雪枫大学精神。

中国成立前后,华中雪枫大学几易校名、校址,发展为今天的陆军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王嘉楠、朱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