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太阴宫

洞头太阴宫

洞头太阴宫位于浙江温州市洞头县大门镇岙底村。据说洞头岛太阴宫的发祥地在霓屿,始建于清雍正(1723-1735)年间,后因种种原因被破坏,八十年代由当地村民自发募集资金修缮,多次获得文明宗教活动场所称号。

太阴宫分山门和主殿两大部分,占地共约750平方米,主殿高10.75米,进深15米,面阔20米。殿内神龛分上下两层,上层供奉的是太上老君,下层供奉的是太阴圣母,主殿内东西两侧各建有两座配殿分别供奉天王及真人等神。整座建筑气势恢宏,规模庞大,颇具气势。

在中国东南有两大得道仙真,一是浙南闽北的“陆上女神”娘奶陈靖姑,另一位是闽南粤台的“海上女神”妈祖林默娘。太阴宫所供奉的太阴圣母即为陈靖姑。陈靖姑俗名陈十四娘,相传她为唐代人,原名“陈靖姑”,生于福建省古田县的临水乡,故又称“临水夫人”。其他尊称亦甚多,如大奶夫人、 陈夫人、陈太后、顺懿夫人、顺天圣母、天仙圣母、南台助国夫人、注生娘娘等。福建民间常以奶娘、娘奶代称,浙南民间则称“陈十四娘娘”为多;为台湾三奶夫人之一(三奶为陈奶夫人、李奶夫人、林奶夫人,为保护妇女儿童的女仙),民间称“陈大奶”。

和民间奉的其他神一样,陈靖姑也具有传奇色彩,据传:观音与天庭斗法所生两根白发下界化为雌雄南蛇为害人间,而后手指上渗出三滴血化为红雨下界化为陈家陈十四。陈家世习茅山法,百姓恳请陈教义出山收伏蛇妖,陈因患病难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幸免逃归。南极仙翁荐陈十四至闾山学法,三年后学成归来,陈靖姑手持闾山镇山牛角,经过多次斗战,终于除灭了蛇妖。期间由于偷吹闾山镇山牛角令地动山摇,降雨解灾又斩杀雷神,多次触犯“天条”,廿四岁阳寿便终。

太阴圣母因为善于“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护国佑民,功德无量,圣迹远播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台湾和东南亚等许多地方,各地均立庙奉祀。

会昌洞头太平飞瀑美如画 吸引游客如织

客家新闻网讯 黄武山 曾心楚摄影报道:近日,游客在会昌县洞头太平飞瀑的第四级飞龙瀑旁玩耍嬉戏,合影留念。

会昌县洞头乡太平瀑布落差120米,分四级,水流顺岩壁奔流而下,击打岩石溅起层层浪花,蔚为壮观,因此得名“太平飞瀑”。洞头乡是畲族少数民族聚居地,该乡立足该太平飞瀑,依托少数民族村寨特色元素,新建了观光栈道、农家乐和游客服务中心,并设计开发了山溪捞鱼、射箭、梅花桩、高山四季生态蔬果采摘等游玩项目,成为游客避暑休闲的好出去。

您知道老子故里在哪里吗?随着镜头到太清宫、明道宫听讲老子故事

河南省豫东平原有个4000余年历史古县鹿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第一篇“鹿鸣” ,就是在这里采集的。近些年 ,鹿邑县通过改善水环境质量,建设环境良好、人水和谐生态宜居城市,使这里的生态环境十分优美。

鹿邑县城不远处有座太清宫,是老子的出生地。太清宫的广场上矗立一尊巨型老子雕像。据《中国历史大辞典》介绍:老子,春秋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据《史记》载,姓李,名耳,字聃。

太清宫前的老子广场十分宏大,垂柳依依,小桥流水,老子雕像前是一幅大型八卦图。

太清宫内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碑。该碑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拜谒老子并重修太清宫的经过及修复后的宏大规模和壮观气势。

这是太清宫内保存的唐《道德经》注碑。该碑全称为“唐开元神武帝《道德经》注碑”。碑文系大唐开元神武皇帝玄宗李隆基对老子《道德经》的释文,立于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碑高3.70米,宽1.20米,厚0.36米。半圆形碑首,首身一石。碑文为皇帝所作,隶书字体,有极高的文物书法价值。

老子母亲去世就安葬这里,很多人在“先天太后之墓”前祭拜

先天太后冢前立了一通赞碑。这通赞碑为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七年所立,御制御书并篆额,俗称“三御碑”。此碑气魄宏伟,形体高大,为全国少见。碑高8米,宽2米,厚0.67米,圆形碑首,浮雕二龙蟠伏于上,内容为赞颂李母降圣之德。

太清宫内圣母殿

明道宫始建于汉代(公元743年),兴盛于唐宋,是老子传道讲学的纪念性建筑群。

明道宫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相传老子修道成仙骑青牛于此处飞升,因而得名。

日军侵华时,曾集中火力向城内制高点炮击。其中老君台上的大殿东山墙、殿东柏树树杈、东偏殿后墙等地方共中炮弹13发,其中有两发炮弹穿透山墙,一发卡到了大殿内西边的梁架上,一发落到了老君神龛上。但是,所有炮弹一发未爆。这是当年卡在柏树上的一颗炮弹。

当年日军打过来未爆炸的炮弹

然而,日军同类的炮弹落在县城其他地方很有威力,很多建筑都受到彻底损坏,唯有老君台岿然不动,不为所伤。1997年9月19日,当年向老君台打炮的侵华日军梅川太郎等人,为向鹿邑人民表示忏悔,特在老君台下立了“和平碑”,祝愿全人类和平。

随着鹿邑城市建设的发展,明道宫旁建起了明道城,成为给明道宫旅游发展配套的仿古文旅商业街。

文/图:王天定

监制: 王利军 审核: 胡永涛 编辑:兴有 任明明

包头的这座古城太牛!还曾是一个王朝的皇宫

赵武灵王

◆◆◆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无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间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翦伯赞

◆ ◆ ◆ ◆ ◆

《史记•赵世家》记载:

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其中的"九原",就是今天包头九原区的麻池古城北城。麻池古城北城,南北690米,东西720米,在当时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城池。

战国赵北长城的修筑,抵御着北方胡人的袭扰,为赵武灵王的宏图大业解除了后顾之忧。站在长城之巅,他目光如炬,远远望向秦都咸阳

探索不变的九原更迭的历史

一代雄主“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与包头的往事

麻池古城的南城墙

这座古城,南临黄河,北望阴山,控扼着昆都仑河谷。隋代《冀州图经》云:"自周、秦、汉、魏以来,前后出师北伐,唯有三道。其中道,正北发太原,经雁门、马邑、云中,出五原塞,直向龙城,即匈奴单于十月大会祭天之所也。"也就是说,横亘千余公里的阴山山脉,只有三条道路便于大军穿越,昆都仑河谷正是那条居中的要道。

赵武灵王投入极大关注,修筑这座军事重镇,并不是要防御胡人,而是"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从中原攻打秦国,面临崤函之固,绝非易事。如果从云中、九原向南直下袭秦,沿途关隘较少,守军也非精锐,可收势如破竹之效。

为了一探秦国虚实,赵武灵王扮作使者,前到咸阳,入见秦王。身份可以遮掩,一代英雄的非凡气质与谈吐却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秦昭襄王"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起了疑心,待"使者"告退之后,他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于是派人前去邀截。赵武灵王也察觉有变,马不停蹄脱关而去,那个时候没有电报和手机,烽烟也不能轻燃,他一口气跑出秦国。秦昭襄王连忙召来赵人审问,才知刚才与自己侃侃而谈的"使者",正是赵国国君灵武王,一番惊叹之后,在宝座之上沉思了许久。

赵武灵王"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观秦王之为人也。"如此说来,他从麻池古城入秦国,沿途侦察用兵地形,又从秦国逃归麻池古城,可能性是极大的了。

沙丘宫

可叹,攻秦之事未发,宫廷变乱突起。赵武灵王被困沙丘宫(今河北邢台广宗县境内),活活饿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赵武灵王的灭秦壮志未酬,九泉之下怎能瞑目?然而,胡服骑射奠定的赵国强盛之势,在秦国咄咄逼压之下,开始渐趋衰弱。

赵长城胡服骑射广场

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国将士,惨遭秦兵活埋。秦吞六国,被俘的赵国宗室,屈膝始皇脚下。赵武灵王的英魂必是扼腕叹息,愤恨难抑!

始皇帝“秘不发丧”

途径包头时不为人知的秘密

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创建帝制。这位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的秦始皇,北击匈奴,再次夺取阴山地区,并设置三十四县(又说为四十四县)。秦朝在阴山南麓设置的九原郡,管辖今内蒙古包头市中南部巴彦淖尔市河套地区及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郡治(相当于现在的省会)为九原县,也就是赵武灵王所修筑的九原城。

秦长城

公元前212年,秦朝"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修起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秦直道。这条战略要道,北起麻池古城,南抵咸阳附近的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境内),路线专意修得直而阔。一旦长城烽烟燃起,秦朝大军可沿这条大道直抵边境,以迅雷之势,横扫入侵者。或许,当年赵武灵王"沿途侦察用兵地形"之时,也曾在心底筹划过这条袭秦捷径吧?

沙丘平台遗址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进行着"宣德扬威,安宇天下"的第五次巡游,途中宿于沙丘宫(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境内)。又是这个沙丘宫!那一夜,肯定发生了很诡异的事情,史书记载"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暴死于中原的秦始皇灵柩,并未当即返回秦都咸阳,而是绕道北行,车辚辚马萧萧,驶向了北疆的麻池古城。秦始皇的少子胡亥、丞相李斯及中车府令赵高,秘不发丧,时值盛夏,秦始皇的辒辌车中散出尸臭难闻,只得混载一石鲍鱼,借以遮掩。一路之上,他们假传圣旨,连派使臣快骑,驰往北疆军事重镇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境内)。

麻池古城之中,三人徘徊终日,食不甘味。直到秘谋得逞,逼迫公子扶苏自杀,又将大将蒙恬打入牢狱,才长长松了口气。然后,众多随从将士才得知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古城内外,哭声震天。

从秦直道返回咸阳的途中,篡夺了皇位的胡亥喜不自禁,没有留意到身旁,那位日后指鹿为马的赵高,暗暗露出了更加阴鸷的笑意。

这场宫廷秘谋,改变了秦朝的统治,也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汉武帝“抵御匈奴”

驻守麻池古城

汉武帝

汉朝之时,将九原郡改置为五原郡,郡治依然设在麻池古城北城,依旧称为九原县。在五原郡所辖各县之中,有一个五原县,县城紧依九原县东南侧而建,南北660米,东西640米,这就是麻池古城南城

九原县与五原县,或者说是北城与南城,紧密依偎,从高空俯看,仿佛一个倾斜的"吕"字。从此,麻池古城,面积倍增,地位更加显要,屡屡现身于史籍之中。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自率领十八万大军,远征匈奴。麻池古城内外,旌旗飘扬,军歌嘹亮,一派热血沸腾的雄壮气势。

王昭君和平使者”

昭君出塞过五原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迎娶南国佳人王昭君,远赴塞北。麻池古城内外,击磬吹笙,汉匈歌声相杂,一派安宁和睦的景象。只是不知,黄昏之时,昭君可曾登上麻池古城的东南角楼,远望家乡秭归香溪的方向,将一曲幽怨的琵琶,轻轻奏起于漠南的暮霭中。

昭君出塞

每当农耕民族兴盛北伐之时,麻池古城就喧闹起来;每当游牧部落强悍南侵之时,麻池古城就沉寂下去。从战国,至秦、至汉,无一不是如此。 终于,饱受战火蹂躏的麻池古城再度大兴土木,这一次,是要修建一座皇宫

东汉末年“分三国

担任秘密刺杀任务的两位五原郡人

麻池古城的仿建门楼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素称"七实三虚",牢牢坐稳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头把交椅。

麻池古城的仿建门楼下的吕布塑像.

其中,讲述到东汉末期,出了一位残暴专权的奸臣董卓,威吓皇帝、擅杀忠臣、霸占貂蝉。朝廷上下,束手无策。最终,两个包头人——吕布与李肃,勇当重任,执行刺杀董卓的特别行动。

"卓进朝,群臣各具朝服,迎谒于道。李肃手执宝剑扶车而行。到北掖门,军兵尽挡在门外,独有御车二十余人同入。董卓遥见王允等各执宝剑立于殿门,惊问肃曰:"持剑是何意?"肃不应,推车直入。王允大呼曰:"反贼至此,武士何在?"两旁转出百余人,持戟挺槊刺之。卓衷甲不入,伤臂坠车,大呼曰:"吾儿奉先何在?"吕布从车后厉声出曰:"有诏讨贼!"一戟直刺咽喉,李肃早割头在手。吕布左手持戟,右手怀中取诏,大呼曰:"奉诏讨贼臣董卓,其余不问!"将吏皆呼万岁。"(《三国演义》第九回)

这段情景,并不是作者的虚构,历史上确有其事,翻阅正史《后汉书》、《三国志》,便可知分晓。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李肃

《三国志》中还记载: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人也。而李肃,《三国志》中也留有籍贯,是吕布的"同郡",也就是老乡。

吕布,虽有勇力,却乏忠义,素来被儒家与史家列在正面人物之外。但是,民间对于这位并不矫饰七情六欲的人物,倒是颇有好感。清朝民国年间,吕布戏貂蝉、三英战吕布等年画,一直为老百姓所喜爱。近来年,吕布更是以高大英武的"偶像派"形象,成为许多游戏的重要角色。

是邪?非邪?任由后人评论吧……

麻池古城随处可见的残砖断瓦

到了东汉末期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阴山南北战乱纷攘,土地也"朝秦暮楚"。五原郡,时而废置,时而外迁,已不再专指麻池古城了。即使是统一了北方疆土的北魏王朝,也只是把这一带地区沿用五原之称呼,却也再没有相应的行政建置。

六镇起义爆发,北魏王朝急忙派遣尚书令、侍中李崇为北讨大都督,会同镇军将军广阳王元渊等人,赶赴阴山一带进行镇压。数战失利之后,李崇、元渊被破六韩拔陵率领起义军重重围困于麻池古城,昼夜攻战,危机四伏。最后,幸得曾任怀朔镇军主的贺拔胜相助,招募敢死队二百人,猛然打开东门呐喊攻杀,迫使围城部队后撤数十里。李崇、元渊趁势出城,退往朔州

麻池古城大圪旦的古物.

这可能是麻池古城,在史籍上的最后一次明确记载。从此,它忽然沉寂下去,仿佛一颗流星划落天际。有人说,为了防止被敌方所利用,特意大规模地毁坏了这座古城。还有人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了古城的大段城墙,致使其荒废。

此后,隋朝曾经重置五原郡,但是郡治及所辖地区均已移至今巴彦淖尔市的河套地区,已与麻池古城没有什么关系了。就这样,麻池古城渐渐在历史中淡去,把那些或雄壮或幽怨的往事,化为云烟,被蒙古高原的浩荡长风所吹散……

麻池古城的大圪旦

在包头境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还有四座。它们都是某个朝代或几个朝代的兴衰缩影,用心品读,可以使人知盈亏、知进退、知无常与永恒。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来源 阴山小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