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军阵亡将士墓

粤军阵亡将士墓

粤军阵亡将士墓

该墓在南京水西门外莫愁湖公园内西侧湖畔。1912年1月,张勋在袁世凯授意下,从徐州南下,妄图推翻孙中山先生的临时政府。孙中山派出姚雨平、柏文蔚指挥粤军北伐,首捷固镇,再攻宿城,攻占徐州。粤军北伐告胜,不仅保卫了辛亥革命政权,而且促使了宣统皇帝的退位,结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3月,为纪念粤军北伐阵亡将士,姚雨平将烈士遗骸运回南京安葬。抗日战争中墓毁,1948年重修时,将分散安葬的6l位烈士墓冢,连同同在北伐战争前制造-而牺牲的前-营营长合葬成一个大墓。1966年夏墓又遭破坏,1979年再行重修。墓冢为花岗石砌成,上呈半球形,底边仿须弥座式,直径4米,高约2.6米。墓后建有长达30米的弧形屏墙。墓前有石砌碑塔,平顶,上大下小,雕有图案画,塔身无装饰,须弥底座,宽2.41米,厚2米,高1.01米,通高4.6米,塔内嵌碑,碑高2.82米,宽1.05米,厚1米。正面锈刻孙中山手书“建国成仁”,碑阴阴刻黄兴所撰墓志,记载了粤军北伐的史实和阵亡将士的不朽功绩。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1982年3月粤军阵亡将士墓1912年南京市莫愁湖

沂源发现267名抗战阵亡将士墓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沂源县石桥石龙官庄村口,博沂公路穿越而过。村子西南角有片杨树林,绿树成荫,芳草萋萋。1941年2月27日,侵华日军进犯沂源县石桥乡黄墩河一带,驻守当地的国民党第51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267名将士阵亡,就安葬在这片杨树林中。

今年适逢全民族抗战胜利70周年。从去年开始,沂源县政协有关部门着手准备重修当地抗战史料,在搜集材料时,从《沂源县志》中意外发现了这段尘封了数十年的历史。记者采访获悉,这处忠骨掩埋处,将建起新的纪念设施。一直关注并致力于与抗战相关公益事业的沂源籍省政协委员董方军表示,在政策允许、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他愿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起,为整修陵园“尽绵薄之力”。

267名将士阵亡,陵园难寻旧貌

1941年至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日军对沂鲁山区多次进行数万人规模的大“扫荡”,并实行“总力战”,先后推行了五次“治安强化运动”。

1941年2月27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军抵达沂源县石桥乡西北方向的黄墩河一带,在黄墩河村西的芝麻山、东赵庄三村东北的霜子山,与驻防当地的中国军队发生激烈交火。

据沂源县悦庄成教中心学校徐凤生老师口述,战斗自2月27日上午10点,一直打到下午3点多,双方炮火相当猛烈,人员伤亡惨重。最后,中国守军51军打退了来犯日军,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重伤300多人,阵亡267人。

亲自指挥了战斗的51军2师副师长房红、三营营长鹿宾国等,均在此战中殉国。1943年,阵亡的将士被安葬在如今石龙官庄村口的位置。文革期间,这片陵园“消失”。

“他们都是民族的英雄,为国家战死的,我们希望能把这个陵园恢复起来。”在村里干了29年党支部书记的王仕枝,对这段历史一直颇为关注。他还记得自己儿时见过的陵园模样,“从这个台阶往南,一直到公路南沿,方方正正这一块三亩多地,四周是一米半左右的围墙,大门朝南,西侧盖有一间小屋,还种了不少松树柏树。”

日前,在石龙官庄村,记者发现了多块散落的阵亡将士墓碑。其中,“野战补充团第一营第二连连长刘景超墓”等字样依然可见。

“我们希望能再把碑立起来,一是为了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另一个是教育后人不忘历史。”王仕枝说。

中将自戕殉国,入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长眠于此的将士中,军衔最高的为中将师长、济南人方叔洪。1939年6月,为了不落入日军手中,身负重伤的方叔洪自戕殉国,年仅31岁。他是抗战初期牺牲的最年轻的将官之一。

1908年,方叔洪生于济南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立下从军救国之志的他,远涉重洋,先后到日本法国德国求学,研读军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方叔洪回国先后参加了淞沪抗战,支持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号召停止内战联共抗日。1939年初,方叔洪部随51军一起进入鲁南山区,肩负起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使命。不久,方叔洪升任第114师师长;同时,因战功卓著被擢授予中将军衔。

1939年6月初,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扫荡鲁南。方叔洪指挥114师分拒莱芜蒙阴、鲁村三面之敌,大小战斗10余次。6月25日,在与日军激烈奋战多日后,终因敌众我寡后援不济,在沂源县冯家场被日军包围,与数倍日寇血战三小时,方叔洪本人头部、腰部中弹多处,为免落入日军之手,方叔洪自戕殉国。

战斗结束后,日军一个大队长率领日军清扫战场,发现了他的尸体,恰巧这个大队长与他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因此特地搞到一口棺材,把方叔洪的尸体入殓埋葬。后来,方叔洪烈士遗体被国民政府迁入石龙官庄的陵园。

2014年,民政部颁布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方叔洪名列其中。

传承先烈遗志,争当强军先锋!军校学员为北伐阵亡烈士扫墓

学院官兵向英烈献花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5日讯5日上午,位于湖北武汉武昌山南麓的北伐战争独立团烈士陵园纪念碑前队列齐整,喊声震天,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英烈子女班”学员一大队全体官兵隆重集会,举行清明祭先烈活动。

传承是最好的缅怀。长江日报记者看到现场官兵依次在“传承先烈遗志,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打仗”的横幅上签下名字。

学院官兵向英烈默哀一分钟

回到营区,该大队举行了“弘扬英烈爱国奋斗精神、争做习主席的好战士”事迹报告交流会,“最美退役军人”王贵武为学员们做先进事迹报告,激励官兵向前辈看齐,争当强军先锋。报告会上,王贵武被聘为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英烈子女学员校外导师。

大队政委表示,在清明节这天举行系列活动,就是要让全体官兵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化追思为责任、化崇敬为使命,当好新时代强军兴军的奋进者、搏击者。(通讯员 赵镜然、杨雪 记者 汤华明 )

作者:赵镜然 杨雪 汤华明

清明节前 董耀会在“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前讲长城抗战

2017年3月下旬,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来到北京密云,继续拍摄录制《董耀会说长城——走进古北口》电视系列宣传片清明节前,董耀会在“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墓”和“古北口战役纪念碑”前,讲述1933年发生在这里的长城抗战一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觊觎我华北。1933年1月“长城抗战”爆发,中国守军奋起抵抗。3月11日,日军第八师团及第三旅团进犯长城要隘古北口,东北军67军112师与之激战失利,古北口正关失守。日军乘胜进攻古北口城及龙王峪阵地。中央军17军25师在关麟征师长率领下奋勇杀敌,关师长不幸中弹负伤后,代师长杜聿明继续指挥战斗三个昼夜,共毙伤日军二千余人。

日军进攻受阻,再调第六师团主力与第33旅团,及飞机、炮兵、坦克部队增援古北口战场。4月21日,日军强攻南天门,黄杰师长率17军25师,刘戡师长率83师,鏖战八昼夜。日军伤亡三千余人,仍未攻占南天门阵地。至5月上旬,日军再调第六师团一部及第五师团第十一联队至南天门前线,5月10日发动总攻。我17军将士奋力苦战,战况非常惨烈,伤亡严重,兵员大减,又无援军增援,遂忍痛放弃南天门,撤至大小新开岭阵地。11日下午日军再次疯狂进攻,17军阵前频频告急,二师四旅旅长郑洞国赶至前沿指挥,方稳住阵地。12日,大小新开岭阵地失守。15日,17军奉命撤出密云。31日,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塘沽协定》,“长城抗战”以中国失败而结束。

古北口是“长城抗战”各战场中战斗时间最长、最激烈、影响也最大的主要战场,给予日本侵略军以重大打击,毙伤日军达五千余人。扼守古北口的中国军队,以低劣武器,抗拒数倍之敌军逾两月而有余,伤亡也超过八千人。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又称“肉丘坟”),高6米,底部直径15米,墓的四周用青砖砌着2米多高的花墙,东南方向有一门,门楼高3米。门垛两旁写着一幅挽联,上联是:“大好男儿光争日月,”下联是:“精忠魂魄气壮山河”,横批是“铁血精神”。在墓前方竖着一通高2.5米花岗岩石墓碑,碑额中间镌刻着:“癸酉年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落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立”。

1993年,密云县政协与县政府对公墓进行了一次修复,同时新建一座“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和碑亭。碑亭内竖立一尊长2.7米、高1.5米的黑色大理石卧碑,碑的正面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亲笔题写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纪念碑”,卧碑的背面详细地记述了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经过。

原文作者:郑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