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塔

水口塔

水口塔又名文奎阁位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蓝坊镇高思村水口文阁岌上,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

宁都水口塔旅游路线 宁都水口塔旅游路线图

1.宁都水口塔旅游路线图

1. 庐山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于东晋太元九年创建,距今1600多年,是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

2. 南昌市佑民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著名寺庙,也是佛教禅宗“洪州禅”的发源地。

3. 宝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宝峰镇宝珠峰下。寺院初名为“泐潭寺”,又称“法林寺”,因坐落在石门山内,故有“石门古刹”之称。

4. 庐山黄龙寺——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玉屏峰麓。

5. 净居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初名“安隐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后宋徽宗赐名“净居寺”,是中国重点寺庙之一。

6. 末山九峰禅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崇福禅林”距今千余年历史,唐乾宁年间(894-897年),延请洞山良价法嗣普满禅师来此开山,授徒传经,声名渐盛。

7. 古岩寺——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区东北面,距上饶市中心约三公里,该寺至浙赣铁路1.5公里,至山门处320国道五百米,且有公路直达寺内,交通十分便利。

8. 永宁寺——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南面的水口塔旁。

9. 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坐落于国家景区百丈山风景名胜区内,总占地面积约1200亩。

10. 真如禅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为道容禅师。

2.宁都水口塔建造时间

  宁都县在于江西省赣南 ~城伴 梅江 政府在梅江镇  著名的风景区有以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闻名的佛教胜地莲花山;以“植物宝库”闻名的凌华山自然保护区;以湛田李村温泉为代表的旅游度假村;以孙誗墓、水口塔、邱氏家庙、田埠东龙村等为典型的客家文化遗迹,以及众多的革命旧址。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翠微峰风景区,该景区集儒、佛、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由五寒十二峰组成,全部为丹霞地貌,以峰险、崖奇、泉美、水秀著称,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其中金精洞景点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  主要旅游 翠微峰 古名精金山. 精金山 因险要 红军斗土豪劣绅 地主结集武装占山为王 和红军展开可立了有名的 斗革战役.  1949年中国解放后 国民军残留部队依然以险要的精金山为根基地 解放军以智取成功突破解放.....  宁都有名饮食 大块鱼 肉丸 等 ..  【气候特征】 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亚热带作物的正常生长。  【人口民族】200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714533人,其中非农业人员123375人,占总人口的12.27%。总人口中,男性372445人,女性342088人,性别比为108.87。全年县出生人口为 9152人,出生率为12.8‰;死亡人口4131人,死亡率为5.78‰;全年净增人口231人。其中县城人口约15万人  宁都共有450个姓氏,其中130多个属客家,而全县约4500多个村庄,其中由“老客”始建和扩建的村庄就有3700多个,占全县总村数的85%.  【历史沿革】考古资料证明,在原始社会晚期,宁都已有人类居住。春秋属吴国,战国初属越。后楚灭越,全境属楚。  秦统一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宁都属九江郡。  西汉属豫章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雩都县。宁都为雩都县地,属庐陵郡。  三国属吴。孙权嘉禾五年(公元23 6年)分庐陵郡立南部都尉于雩都,析雩都县东北陂阳乡白鹿营(今黄石镇营底村)置阳都县。此为宁都建县之始。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阳都为宁都(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此为“宁都”县名之始。迁县治于阳田营(今石上镇王田营村)。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治雩都)。  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移治赣县(今赣州)。宁都隶之。  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国。宁都隶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析宁都虔化屯(今东山坝镇大布村)置虔化县(旧志载:县西五里有石状如虎,传由虎化为石。虎为凶物,改为虔,故名虔化,县以此得村名),并属南康国。  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国复为南康郡。宁都、虔化均属南康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隶虔州。开皇十三年,陂阳县(今石城县西)并入宁都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宁都为虔化县,隶属如前。迁县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镇)。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虔化属洪州总管府虔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虔化属江南道虔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为东西道。虔化属江南西道虔州。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升虔州为上州,虔化为上县。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升虔州为节镇,号百胜军。虔化隶之。  五代十国时,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析虔化之石城场置石城县。  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虔化属江南路虔州。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东、西路。虔化属江南西路虔州。  宋大观元年(1107年),升虔州为望郡,虔化为上县。  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虔化为宁都。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行中书省,改赣州为路。宁都属赣州路。  元元贞元年(1295年)十一月,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洪武九年(1376年),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府。  清初沿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直隶州,辖瑞金、石城二县。  民国二年(1913年),宁都复改为县。  民国三年,全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县三级。江西设四道,宁都县属赣南道。  民国十五年,废道,宁都县直属江西省政府。  1929年,宁都为中央苏区属县。  1931年9月,宁都县分为宁都、彭湃两县。1932年2月,宁都、彭湃两县复并为宁都县。  1933年1月8日,赵博生在南城金溪黄狮渡战役牺牲。同月13日,为纪念赵博生,宁都县改为博生县。  1933年7月,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划的决定》,宁都分为博生、洛口、长胜三县。隶属如前。  民国二十三年十月,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仍为宁都县,属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并为专署驻地。  民国二十四年四月,江西省政府将全省改划为八个行政区,宁都属第八行政区,仍为专署驻地。  1949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都县城。29日成立宁都县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瑞金分区,后未成立,改为宁都分区(1951年6月改称宁都专区)。宁都县隶之,并为专署驻地。  1952年8月29日,撤销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宁都县属赣州专区。  1954年6月,改赣州专区为赣南行政区。宁都县隶之。  1964年5月,改赣南行政区为赣州专区,1971年2月改称赣州地区。宁都县隶之。  1984年 设立员布乡(赣府厅字[1984]251号)。  1987年4月5日,青塘乡、长胜乡、黄陂乡改设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  1988年12月10日,撤销刘坑乡,其行政区域划归梅江镇管辖(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  1995年9月29日,撤销固村乡、赖村乡,设立固村镇、赖村镇(赣民字[1995]185号批复)。  1997年1月14日,撤销石上乡、东山坝乡,设立石上镇、东山坝镇(赣民字[1997]12号批复)。  1998年4月7日,梅江镇析置刘坑乡,乡政府驻刘坑村(赣民字[1998]50号批复)。  1998年8月5日,撤销洛口乡,设立洛口镇(赣民字[1998]126号批复)。  1999年7月1日,改赣州地区为赣州市,宁都县隶之。  2000年6月27日,撤销小布乡,设立小布镇(赣民字[2000]145号批复)。  2001年10月20日,撤销员布乡,划归洛口镇;撤销刘坑乡,划归梅江镇;撤销黄石乡、田头乡,设立黄石镇、田头镇.

3.宁都水口塔顶有树图片

赣州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赣州; 【国家AAAA级旅游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级旅游区】:宝葫芦农庄; 【国家AAAA级风景区】: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苏维埃革命遗址群、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通天岩石窟、赣州古城墙、龙南客家围屋; 【国家森林公园8个】:章贡区峰山、宁都翠微峰、安远三百山、大余梅关——丫山、崇义阳岭、上犹五指峰、上犹陡水湖、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远三百山; 【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崇义阳岭、崇义齐云山、石城赣江源、东江源头寻乌桠髻钵山;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瑞金罗汉岩、大余梅关古驿道、上犹陡水湖、崇义聂都溶洞、会昌汉仙岩、龙南小武当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大圣寺塔、慈云塔、玉虹塔、七里镇窑遗址、赣州文庙、大宝光塔、罗田岩摩崖石刻、水头步蟾坊、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朱华塔、"水镇江南"题额、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江西省军区(含红军检阅台)旧址、长冈乡调查旧址、江西省委旧址、江西省军区旧址、山堂古窑址、水口塔、翠微峰摩崖石刻、朗际节孝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旧址、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洋溪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大柏地战斗旧址.还有新开发的景区: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 郁孤台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沧海桑田,在历史上,郁孤台屡经废兴,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层,高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为台题额。

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

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

同年写下这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八百多年 ,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

毛泽东主席和江泽民总书记均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言蕴藉,意味深长”。1996年,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赣南,也曾登临郁孤台。 牡丹亭 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牡丹亭位于县城东部东山之麓,章水之滨。323国道可直达景区。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的融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景区。

4.宁都水口塔历史

全市主要风景名胜  

  【国家AAAA级旅游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级旅游区】:宝葫芦农庄;  

【国家AAAA级风景区】: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苏维埃革命遗址群、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通天岩石窟、赣州古城墙、龙南客家围屋;  

【国家森林公园8个】:章贡区峰山、宁都翠微峰、安远三百山、大余梅关——丫山、崇义阳岭、上犹五指峰、上犹陡水湖、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远三百山;  

【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崇义阳岭、崇义齐云山、石城赣江源、东江源头寻乌桠髻钵山;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瑞金罗汉岩、大余梅关古驿道、上犹陡水湖、崇义聂都溶洞、会昌汉仙岩、龙南小武当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大圣寺塔、慈云塔、玉虹塔、七里镇窑遗址、赣州文庙、大宝光塔、罗田岩摩崖石刻、水头步蟾坊、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朱华塔、"水镇江南"题额、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江西省军区(含红军检阅台)旧址、长冈乡调查旧址、江西省委旧址、江西省军区旧址、山堂古窑址、水口塔、翠微峰摩崖石刻、朗际节孝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旧址、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洋溪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大柏地战斗旧址.还有新开发的景区: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

5.宁都水口塔的传说

在赣南各县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一种高耸的、有着特定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塔,它们样式各异,点缀着河山景色,名冠全国:如赣州的慈云寺宋塔和明代玉虹塔,上犹的明代文兴塔,宁都的明代水口塔,石城的宝福院宋塔,瑞金的明代龙珠塔,大余的嘉佑寺宋塔,信丰的大圣寺宋塔,安远的无为寺塔,南康的文峰塔。这些宝塔见证了赣南的岁月变迁,亦被历史赋予了浓重的人文气息。

6.宁都水口塔旅游路线图片

1. 庐山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于东晋太元九年创建,距今1600多年,是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

2. 南昌市佑民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著名寺庙,也是佛教禅宗“洪州禅”的发源地。

3. 宝峰寺——位于江西省靖安县宝峰镇宝珠峰下。寺院初名为“泐潭寺”,又称“法林寺”,因坐落在石门山内,故有“石门古刹”之称。

4. 庐山黄龙寺——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玉屏峰麓。

5. 净居寺——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初名“安隐寺”,始建于唐神龙元年(705年),后宋徽宗赐名“净居寺”,是中国重点寺庙之一。

6. 末山九峰禅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崇福禅林”距今千余年历史,唐乾宁年间(894-897年),延请洞山良价法嗣 满禅师来此开山,授徒传经,声名渐盛。

7. 古岩寺——坐落在江西省上饶市区东北面,距上饶市中心约三公里,该寺至浙赣铁路1.5公里,至山门处320国道五百米,且有公路直达寺内,交通十分便利。

8. 永宁寺——位于江西省宁都县城南面的水口塔旁。

9. 百丈寺——地处江西省修水、铜鼓、宜丰、奉新四县交界的赣西北山区,坐落于国家景区百丈山风景名胜区内,总占地面积约1200亩。

10. 真如禅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西北的云居山上,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10年),开山祖师为道容禅师。

7.宁都水口塔介绍

全市主要风景名胜  

  【国家AAAA级旅游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级旅游区】:宝葫芦农庄;  

【国家AAAA级风景区】: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苏维埃革命遗址群、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通天岩石窟、赣州古城墙、龙南客家围屋;  

【国家森林公园8个】:章贡区峰山、宁都翠微峰、安远三百山、大余梅关——丫山、崇义阳岭、上犹五指峰、上犹陡水湖、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远三百山;  

【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崇义阳岭、崇义齐云山、石城赣江源、东江源头寻乌桠髻钵山;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瑞金罗汉岩、大余梅关古驿道、上犹陡水湖、崇义聂都溶洞、会昌汉仙岩、龙南小武当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大圣寺塔、慈云塔、玉虹塔、七里镇窑遗址、赣州文庙、大宝光塔、罗田岩摩崖石刻、水头步蟾坊、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朱华塔、"水镇江南"题额、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江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江西省军区(含红军检阅台)旧址、长冈乡调查旧址、江西省委旧址、江西省军区旧址、山堂古窑址、水口塔、翠微峰摩崖石刻、朗际节孝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旧址、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洋溪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大柏地战斗旧址.还有新开发的景区: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

8.宁都水口塔旅游路线图最新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版图面积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4.1万,居赣州市第三位,其中县城人口15万,现辖12乡12镇。   宁都建县历史悠久。宁都县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用阳都、宁都、虔化、博生等县名,元清时期两度升为直隶州,1934年10月为国民党专署驻地,解放初曾设宁都专区,1952年并入赣州专区。   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苏区时期,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宁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赵博生、董振堂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红五军团。1932年10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   宁都是早期的客家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逐渐向闽西,然后向粤东推进。宁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有好几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如赖氏、廖氏、邱氏等。现在全县客家姓氏130多个,客家人口占 人口的98%。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讠利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定居宁都。   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明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现,以及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宁都又添“文乡”之誉。自宋至清,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23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宁都教育底蕴深厚,民间崇学重教之风盛行,宁都中学曾连续10年高考上线人数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宁都中学廖海珍同学高考一举夺魁,成为我市、我县恢复高考以后首位全省文科状元。   宁都是资源大县。宁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1%,活立木蓄积量784.8万立方米,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宁都还有迷人的旅游资源,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翠微峰风景区,该景区集儒、佛、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观中,有唐东平候孙中山先祖孙讠利墓、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水口塔等,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文物。   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49.34亿元,财政总收入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73万。全县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3.44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一产增长7.8%、二产增长16.2%、三产增长15.1%。实现财政收入12541万元,同比增长18.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51.7元,同比增长8.6%。全县各级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发展新产业,调整调优经济结构,实施工农联动、城乡互动战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

9.宁都水口塔图片

赣州全市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保存着一大批历史古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赣州; 【国家AAAA级旅游区】:通天岩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级旅游区】:宝葫芦农庄; 【国家AAAA级风景区】:崇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苏维埃革命遗址群、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通天岩石窟、赣州古城墙、龙南客家围屋; 【国家森林公园8个】:章贡区峰山、宁都翠微峰、安远三百山、大余梅关——丫山、崇义阳岭、上犹五指峰、上犹陡水湖、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南九连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安远三百山; 【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崇义阳岭、崇义齐云山、石城赣江源、东江源头寻乌桠髻钵山; 【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赣州通天岩、宁都翠微峰、瑞金罗汉岩、大余梅关古驿道、上犹陡水湖、崇义聂都溶洞、会昌汉仙岩、龙南小武当山;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毛泽东寻乌调查纪念馆、大圣寺塔、慈云塔、玉虹塔、七里镇窑遗址、赣州文庙、大宝光塔、罗田岩摩崖石刻、水头步蟾坊、中共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朱华塔、"水镇江南"题额、中共江西省委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 西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旧址、江西省军区(含红军检阅台)旧址、长冈乡调查旧址、江西省委旧址、江西省军区旧址、山堂古窑址、水口塔、翠微峰摩崖石刻、朗际节孝坊、红一方面军总前委"黄陂会议"旧址、小布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洋溪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大柏地战斗旧址.还有新开发的景区: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馆。 郁孤台 郁孤台位于赣州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海拔131米,是城区的制高点,赣州宋代古城墙自台下逶迤而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2月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点。因坐落于山顶,以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沧海桑田,在历史上,郁孤台屡经废兴,1983年6月在原址大致按清代格局重建,次年9月建成,三层,高17米,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著名书法家、原全国书法协会主席舒同为台题额。

在题咏郁孤台的众多诗词中,尤以南宋爱国大词人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最为著名,传诵千古。

辛弃疾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在赣州就任江西提点刑狱。

同年写下这首“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慨”的词: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八百多年来,对辛弃疾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人们唱和不绝。

毛泽东主席和江泽民总书记均曾手书此词,认为其“语言蕴藉,意味深长”。1996年,国家主席江泽民视察赣南,也曾登临郁孤台。 牡丹亭 大余县重点风景名胜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名剧《牡丹亭还魂记》故事的发源地。牡丹亭位于县城东部东山之麓,章水之滨。323国道可直达景区。是一处集名胜古迹、地文景观、风土人情为主的融文化、古迹、建筑、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景区。

大汉口水火能相融的地标——水塔

“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不忘大水塔。丢掉扁担和水桶,龙头一开水哗哗。”这首关于汉口水塔的古老民谣,从上世纪初流传至今,它不仅记载了水塔对老武汉人生活的改善,更使水塔成为这座城市无可替代的记忆。

水火是两个不相融之地,但是水塔却将两者有机地融为了一体。《易经》第四十三卦,有“水火既济”之义,“水在火上,则水火有相济之功,而其中也有相克之患”。在大汉口,水塔这栋建筑,不仅能供水而且有消防的作用,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这座城市标志性的地标。

水塔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交汇处,原名“既济水电公司汉口水塔”,又名“既济商场”,辖区范围为江汉区花楼水塔街联保社区。在一座城市里,因一座建筑而命名为政府街道办的少见,而“水塔街道办”是个例外。

1906年,时值湖广总督张之洞督鄂,浙江宁波商人宋炜臣在汉口邀集浙江、湖北江西10名巨商,集资筹股,合办水电公司,取《易经》“水火既济”之名,定名为“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张之洞很快便批准了这份申请,并拨款三十万支持。不仅如此,张之洞还亲自到现场勘测,并督办如期完工。

因宗关水厂距市区较远,自来水到达市区之后无法实现自动供水,于是就配套建设了这座当时老武汉最高建筑——41.32米的汉口水塔。

水塔和水厂于1909年8月落成,同年9月投产供水,日供水能力500万加仑(2.733万吨),供水人口约10万。随着宗关水厂、汉口水塔相继建成,武汉成为全国继上海广州天津之后第四个用上自来水的城市。

1909年,汉口水塔建成时,地址紧挨着刚拆不久的汉口城堡边缘,在周围一片荒芜中尤为醒目。

建水塔之前,汉口居民的生活是一个无水无电的年代,也因此诞生了一些“火路”和“水巷”。那时汉口的房屋密度很大,可谓“后市前街屋似鳞”。房屋的材料大多为木板和茅草。无电的夜晚,点着煤油灯和蜡烛,稍不小心,便引发火灾。火一燃起,一烧便是一大片。为了在火灾时便于担水救火,汉口人在盖房时,便会特意地留下一条火路。大的火路就叫“大火路”,小的火路就叫“小火路”。

在用水方面,由于汉口的井水味苦质杂,居民很少有喝井水的,饮用水多是到汉江去挑,经过沉淀后,然后饮用。由于饮水量大,便有专门担水的职业。每天下河担水的人川流不息,不计其数,因而也就有了为挑水方便而专门开辟的巷道,汉口人就管它们叫“水巷”。水巷的路,日无干地。《汉口竹枝词》中说:“九达街头多水巷,炎天时节不曾干。”据悉,当时用水紧张时,要在墙上画“正”字,用了多少水,账都记在这上面。

水塔的自来水刚开通时,当时的人们对于“洋机器”里出来的水怀疑其安全性,甚至还谣传说水有毒,喝了会死人。为了打消误解,既济水电公司的创办人宋炜臣就跑到汉正街,在一个又一个供水站前,亲自示范,表演喝水,并说:“如果我喝了水死了,报纸上肯定会有消息的,你们看这几天的报纸,如果我没死,就可以证明这水没毒。”宋炜臣从此成了“武汉饮用自来水第一人”,人们的疑虑也由此打消。从此,人们再也不用挑着扁担、踩着水巷去长江、汉江里取水来用了。有了自来水和电,汉口也由此走上了繁荣繁华之路,一步步也就变成了一个“大汉口”。

汉口水塔由英国工程师穆尔设计,广荣兴营造厂施工,混合结构,塔体占地556平方米,建筑面积8120平方米。主体平面为正八边形,每边长8.2米,内缘长7.75米。其形体借助《易经》八卦之形状,墙面周长为64.16米,又与周易八八六十四卦相对应。西南突出部分为楼梯间,成边长4米的正方形,内设200级木制转梯绕三根铁管盘旋而上。

水塔因建在湖沼地,塔基深15米左右,塔基部分深15米,挖土3万方,用5层花岗岩石灌水泥砂浆砌成。水塔分7层。第一层外墙为花岗岩石砌成,其间有桩墩和铸件加固,钢制桩墩直达塔顶,所以水塔十分坚固。1931年汉口发大水,水塔在江水中浸泡一月之久仍安然无恙。

第二层以上为红砖清水墙,每层各面有高2.44米、宽1.18米木窗二樘,窗眉砌饰砖线。每层楼都是在钢架支撑下铺设木楼板。塔正中为特制法兰管柱,下端埋置地基下,上端支托设于六楼的水柜。1至5层设有房间。第二层为生产工作室,装有水表,可观察全市用水量。第5层为水柜底部,能听见水声,由8英寸铸铁水管3根,两根上水,一根下水,用机器吸水至塔顶。第6层为圆桶形水箱,底面直径18.67米,壁高7.33米,箱壁用双层半英寸厚的钢板铆接而成,水容量1500吨,主要用于调节中心城区供水压力。水箱装有浮锤式自动关闭系统和其他设备。

第7层为瞭望台,上有重1000多斤的铸铜警钟一具,悬挂在8寸工字钢横梁上。安排4人日夜轮流瞭望,遇有火警,白昼悬挂红旗,夜晚燃红灯,同时敲钟报警,先乱钟30响,再以响数告知火警地区:1响是洋火厂至华清街;2响是歆生路至前花楼;3响至堤口;4响至四官殿;5响至沈家庙;6响至大王庙;7响至武胜庙;8响至仁义司;9响至桥口。

上面的响数声闻遐迩,家家知晓,各水龙闻声紧急驰救。这样,水塔既承担了供水任务,又起到消防瞭望的作用。

水塔高41.32米,据悉,在当时汉口的房屋都不能高过它。在上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被认定为是武汉最高的地标建筑。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当时与水塔差不多高的还有一个标志性建筑,那就是江汉关。只不过江汉关是在1923年才开始动工兴建,1924年才正式修建完成的,建筑4层高度40.6米,比水塔高度略微矮了0.72米。但是,如果是把江汉关钟楼高度算在一起的话,那么整个江汉关高度就可高达83.8米,如此一来就比水塔要高出许多了。

在抗战时期,水塔还是一个宣传阵地,武汉沦陷前,来自朝鲜的抗日志士利用了水塔主体建筑的“身高优势”,在上面刷写了大幅抗日标语,在汉口的稍远处都可清晰看见。

中国建立后,水塔继续发挥作用。1964年水塔消防瞭望员戴海发还被公安部授予"消防瞭望能手"称号,这是中国消防史上唯一的一人。20世纪70年代末,水塔的供水才停用。

文革期间,水塔一度成为武汉市新闻信息策源地,那时报纸纷纷停刊,广播里放的全是一个声调,而更丰富敏感的信息,往往最先来自水塔下的大字报栏。这里曾有无数的漫画、大幅美术字标语和毛笔书法,书写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据悉,1979年,英国保险公司曾给既济水电公司发来一函,通知水塔原订70年的保险期已过。大家这才恍然,当年的水塔竟然办过保险。洋人有时做事还真的一板一眼,周到细致!

改革开放后,在商品经济时代,水塔还曾作为“既济商场”,一度生意火爆。后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生意逐渐萧条,最后不得不转产关门。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1987年水塔被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新世纪,水塔已淹没在周边林立高楼中。2006年,水塔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汉口分行旧址、汉口汇丰银行旧址、汉口德国领事馆旧址一起作为“汉口近代建筑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随着中山大道的综合改造,汉口水塔又迎来重生——它沉重的水泥砂浆“外衣”被敲掉,露出原有清水红墙。百年风云变幻,历经凤凰涅槃,一座“老汉口的博物馆”巍然挺立,她与中山大道一起,重现了大汉口的历史风貌,成为了这座城市“原滋原味不朽的地标”。(关注 分享 价值 向上)

于都县禾丰水阁口文峰塔

于都县禾丰文峰

文峰塔位于于都县禾丰镇园村西南的脱背山上,又名水阁口塔。

据相传,建塔的起因,是村中曾姓有一绅士,认为曾氏之所以文风不盛,仕途寥落,原因是村之西南方风水有缺陷,故倡议并率宗族建了此塔。文峰塔是座六边七层楼阁式土塔,高约27米,宝葫芦顶,砖叠涩出檐,塔体为三合土版筑而成。底层边长4.52米,厚2米。在第二层上嵌有一块红石匾,上阴刻于都知县傅缄题写的“文峦耸秀”四个大楷字.塔底层辟有一门,内为空筒式,原有十三层横木梁,相错架设,今大多朽落。据《于都县志》载,该塔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与塔隔山小河相呼应的,还有一座水阁(文昌阁),阁为方形三层,大屋顶四面坡,飞檐翘角,也是三合土结构,约与塔为同一时间的建筑。这两处建筑,皆位于麻园村出水口,是一组典型的风水建筑。该塔及水阁是用三合土筑夯而成的,尤其文峰塔,在我国众多建塔材料中是别具一格的,实为我国古塔建筑之一绝。1982年此塔公布为于都县文物保护单位。

但凡造塔都是有规矩、有来历的,而高高耸立在禾丰脱背山上的文峰塔一枝独秀,非但有来历且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为何造塔?此塔起什么作用?虽众说纷纭,但比较站得住脚的作用大概有两个:一是作为路标,二是树碑立传,彰显地方名士以盛文风。禾丰自古地形复杂、林木参天,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古代,有什么办法才能使出行人不

至于迷失方向呢?立塔为路标就是个非常实用的公益性措施了。

据83岁的曾味甘老人讲诉,禾米丰盛的禾丰虽然山高林密,但却是个人才辈出的好地方,清康熙年间禾丰先后九年仅曾氏一门就出了两个文举:著《四书》与《书经讲义》行世的曾绍侃;教学多有成就,后任河南汝宁府罗山知县、人称神君被勒碑颂德的曾绍裕。后来雍正、乾隆年间又出了两个武举:王国辅和刘荣。按规矩,出了举人就可以立塔了,因此老百姓纷纷提议建塔以促其好事。后来此塔由陂角大乡绅刘守梅主持修建,耗时八年建成的七层文峰塔才高高耸立在群峰之中。那么,曾氏出举人,何以刘氏大张旗鼓的张罗?原来曾绍侃和刘守梅还是儿女亲家呢,曾绍侃的女儿就是刘守梅的儿媳妇,一为乡梓造福,二为亲家做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塔建七层那是因为曾氏官授七品。至于建塔的起因是因为曾姓一绅士认为,曾氏文风不盛,仕途寥落才建议修文峰塔好象理由也不是太充足,因为曾氏两文举在前(曾绍侃中亚魁是1696年,曾绍裕则是1705年中举)而修塔(1737年)却在后,在时间上足足迟了三、四十年。

不过,对于立文峰塔还有另外两个有趣的传说版本。

在很久很久以前,禾丰就有座金鸡山,说是金鸡下的金蛋蛋呀那真叫多,所以禾丰历来就富甲一方,可后来却逐渐逐渐地衰败下去了,原因何在?原来坏就坏在修建了文峰塔,因为高高的文峰塔是个路标啊,金鸡有了路标就找到了出去的方向,忽的一下就飞走了,再也不回来了。这虽然只是个传说,可却恰恰证明了文峰塔的路标作用。

又据说禾丰曾有个富婆因为肚皮不争气没有生下儿子,等这丈夫一死啊,兄弟们就打起了歪主意要分她名下的财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是?可老太太却是个有主见无视封建礼教的主:小样,老娘还在喘气呢,就这么不把我放在眼里?恰逢刘守梅正张罗着修建文峰塔,这老太太便当机立断:得,这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们不是要瓜分我的财产吗?连门都没有,我都捐了去修塔也算是造福百姓的善事一桩,看你们怎么样?于是这老太太一狠心,将偌大个家产金银散尽,在当地也传为奇谈。

(作者:姚玉风 姚连红;选自《于都文史资料第八辑》)

附;于都禾丰水阁口文峰塔的传说

水阁口,人烟稀少,水阁是路亭小憩之地。那时,有所庙堂,塑有观音菩萨和许真君圣像。共供殿堂。清代乾隆年间(1793年间),下堡刘公厚峰曾孙女(庙前尊生公之女),从小聪慧伶俐,在虔州府(现赣州市)读书期间,结识了赣邑国学生曾希皇,两人相亲相爱,演绎了一幕动听的故事。造就了文昌阁和文峰塔名胜古迹

那时,曾希皇家境贫困,但文墨超群。自与刘氏结识后,相敬如宾,结为夫妻。无奈,曾因家境贫寒,学业未成,刘氏急得无路可走,回娘家骗钱济学。私自骗取娘家田契,暗中变卖,以助夫君完成学业。几年后,事情知晓,娘家人告于官府。堂上,县台问刘氏:你与谁最亲?女答:穿上衣服父母亲,脱掉衣服郎君亲。众人听后,无奈,只得由她而去……

后来,曾希皇功成名就,做了大官,家富万贯,却未生育儿女。曾希皇故去,刘氏在悲苦中返光回照,良心发现,变卖家产,返回娘家,发愿布施,勤作善事,赎罪还愿。无奈,娘家兄弟不认,将其赶出家门。刘氏无奈,在水阁口寺庙里安身。她发现水阁口这块风水宝地,在她的聪慧灵感驱动下,再三请求家族,允许她在刘家土地上建塔。于是,请来名师堪舆,能工巧匠,召集文人墨客,帮忙处理事物,一人承担所有经费,以了心愿。一来表示她真诚回娘家赎罪还愿。二来为夫君立塔留念,三来天造宝地,地设塔阁报四恩。启示后人多修行,得福禄。

据说后来,刘氏一生财富奉献回报世间,高尚远大,在烦恼中开脱,修成菩提道,清净快乐自在。功德无量,芳名千秋。流芳百世。

至今,禾丰水阁口文峰塔、文昌阁被于都县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真乃是:塔阁相映连爱河,阴阳循环宇宙歌,曾刘联映建塔阁,肝胆相照心中乐。

(根据盈瑞先生口述整理)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处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