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赣省委机关旧址群

湘赣省委机关旧址群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陷后,发展了以永新县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成立了湘赣省委。省委主要领导人为任弼时、王首道、肖克、-、林瑞生、甘泗淇、张启龙及儿童局--同志,领导湘赣军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积极开展革命竞赛活动,配合中央苏区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

⑱湘赣省委机关旧址

18

拱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侧翼

建筑名称:中国共产党湘赣省委员会旧址

年代:1913年

建筑面积:1470㎡

风格:中西合璧

地址江西永新县禾川镇民主街盛家坪路14号

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湘赣省委员会旧址原为萧氏宗祠,坐北朝南,为两层砖木建构,造型古朴典雅,屋面盖有小青瓦,正面形似西方教堂。旧址面阔16.3米,进深47.5米,共三进四柱三开间,内部为三进二天井布局,从前至后依次为门厅、前天井、中厅、后天井、后厅,以廊檐连接,楼上、楼下共有22个房间。门前数步围有矮垣一堵,间有蕉窗格子。正门上方有“酂侯第”竖匾和“萧氏宗祠”横匾。据说当时旁边有一座基督教堂,祠堂正立面应该是吸纳了教堂的样式。

牌匾

内景

1929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失守后,永新逐渐成为湘赣边界斗争的中心。1931年5月,湘赣边界军民配合中央苏区开展第二次反“围剿”取得胜利后,湘东南和西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中共中央及苏区中央局为了统一这片区域的领导,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决定在赣江以西地区成立湘赣省委,建立湘赣革命根据地,并派王首道、甘泗淇、张启龙、林瑞笙等于7月前往湘赣苏区工作。

8月1日,王首道、甘泗淇等同志来到永新,在永新县城萧氏宗祠组建了中共湘赣临时省委。经过两个月的筹备,10月8日至15日,在莲花花塘召开了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中共湘赣省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妇运会、政治保卫处、秘书处、党报委员会、少共省委等部门。省委办公室设在萧氏宗祠内,省委领导王首道、林瑞笙、甘泗淇、曾道一及儿童局书记胡耀邦等同志也一并居住在此。

王首道住室

1931年10月17日,湘赣省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政府机关驻永新县城万寿宫, 袁德生任苏维埃政府主席。这标志着以永新为中心的湘赣革命根据地全面形成,自此,永新成为湘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1932年11月7日至16日,中共湘赣省第二次代表大会在省委驻地萧氏宗祠召开,王首道仍为省委书记。会后,第二届省委机关由萧氏宗祠迁往附近的孔圣殿,中共永新县委机关则从孔圣殿搬入萧氏宗祠。

第一、二届湘赣省委书记王首道

1934年5月底,湘赣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心区域被敌占领,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省军区相继转移至永新县牛田村。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三人组成的军政委员会率领下,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先遣队的作用,成为红军的主力之一。随后,敌人以堡垒战术从四面八方向湘赣湘赣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猖狂进攻,湘赣省委机关转入重峦叠嶂的山区,开始领导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1937年11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共湘赣省委改为中共湘赣特委。

中共湘赣省委存续期间,王首道、任弼时、陈洪时先后任省委书记。湘赣省积极贯彻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加强了根据地党的组织和政权建设,成立了湘赣省军区兵工厂、湘赣石印局、造币厂、政治保卫局、红色医院、银行、总指挥部等一系列机构,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建立了共青团、工会、妇女会、反帝大同盟、互济会等群众组织,领导湘赣军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和大规模的革命竞赛运动,壮大了红军力量,组建了湘赣独立一师、湘赣独立三师、红八军、红六军团等红军队伍和永新、吉安安福等各县地方武装,取得了永新傅加垅、钱市街、九渡冲、棠市、梅花山、沙市等战斗的胜利。同时,发展了根据地的农业、经济、文化、教育、交通等事业,成功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保卫并发展了根据地。

1931年9月20日《中共湘赣边界省委给中央的报告》

造币厂使用过的印花石

在省委的领导下,根据地人民积极支援革命,为扩大红军,他们把自己的亲人一批批送上前线,处处涌现出母送子、妻送郎和兄弟争着去参军的动人场面;为支援部队粮食,他们努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为发展经济,他们踊跃认购公债。同时,还组织慰问队、洗衣队、担架队、宣传队参与革命。在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下,至全盛时期,湘赣根据地的范围由省委正式成立时的25个县扩大到30余个县,党员人数发展到近3万人。中共湘赣省委的工作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

湘赣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29年春,结束于1938年2月,是在井冈山、赣西南、湘东南地区革命斗争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长达近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围剿”,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战略侧翼及中央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联系的通道,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很好的拱卫和桥梁作用。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湘赣边又成为我党在南方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曾在湘赣革命根据地战斗过的部分同志1939年在延安合影

湘赣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新和发展,是实践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基地,是苏区精神的发源地之一。正如肖克《回忆湘赣苏区》中所述:“湘赣边区广大军民无论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发展和巩固中央苏区,对发展和壮大革命武装,对推动整个中国革命的进程,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旧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坐落在永新县禾川镇公园路33号任弼时中学院内。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原为永新试院的主体建筑,曾毁于战争,重建于同治元年(1862)。随着时代的变迁,试院其他建筑都不复存在,现只保留了该主体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屋面盖小青瓦,设有后院,共三开间,一楼明间分前后两厅,左右次间分隔成五小间,第一间各设有一木楼梯上二楼;二楼为通透式。面阔13.3米,进深18.9米,建筑面积503平方米。

1928年6月25日,毛泽东在此召开了红四军连以上干部和湘赣边界地方武装及党组织负责人会议,布置分兵发动群众和湘赣边界的土地革命工作。1932年1月至1934年5月间,中国工农红军湘赣省军区总指挥部和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四分校驻扎于该试院。1933年6月,任弼时受中央指派来到湘赣革命根据地担任省委书记兼湘赣省军区政委,期间,和夫人陈宗英居住于此。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热点】赣南最美的湖光山色——上犹阳明

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

厦门

建筑

的党史故事

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

今天党史故事的“主角”是

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

一起来了解下今天的“主角”

建筑简介

●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位于鼓浪屿福州路127号。

●该建筑于1930年福州路一带填海造地后依岩壁而建,总共有五层楼。第一层以花岗岩石材建筑。二楼就是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所在地,共有3间相互连通的房子,中间是厅,左右各1个房间,每间12平方米左右,花砖地板,阳台朝海,外围覆有红色雨披。三楼有一个木门,可以到达近旁福州路125号的屋顶。四楼和五楼靠近鼓新路斜坡,有两个门楼出口通向海边。

●2012年,该建筑被评定为厦门鼓浪屿第二批历史风貌建筑。

福州路127号2楼新老照片对比

一二楼出入口

二楼的小客厅

4楼及5楼连通鼓新路通往海边的出口

党史故事

01

革命伉俪赴厦履新 领导全省军事工作

▲中共福建省委一大、二大在鼓浪屿召开后,厦门逐渐成为福建革命斗争的指挥中心。1930年6月,蔡协民和曾志从中共闽西特委调来厦门不久,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的那座房子附近,发现了一位可疑的人。为了机关的安全,省委书记罗明决定立即搬家并把选址的任务交给曾志。曾志到鼓浪屿找了几个地方,把可容纳较多人的虎巷8号给省委机关。经罗明同意,军委机关另设一处。就这样,军委书记蔡协民和军委秘书曾志二人,住到福州路127号。

▲蔡协民,1901年12月出生于湖南华容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华容特委书记,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4月他与朱德陈毅等人转战湘南,时任红七师党代表,后又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同毛泽东会师。1929年1月,他随同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曾任中共闽西特委组织科长。1930年6月调厦门任中共福建省委军委书记。

▲同蔡协民一起住进福州路127号的曾志,1911年出生于湖南省宜章县。1926年10月,15岁的她就在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曾志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师党委办公室秘书。后与党代表蔡协民结婚,并一起上井冈山古田会议后,任共青团闽西特委书记,广大青少年在她的发动下,成立了“少年师”,拿起梭镖保卫红色政权。1930年6月从闽西调来厦门,任中共福建省委军委秘书,同军委书记蔡协民一起,领导全省军事工作。

▲蔡协民与曾志二人,是以夫妻名义来租用福州路127号的。房东见到他们夫妇就有好感,还称赞他俩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所以,他们同房东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从未受到怀疑。蔡协民夫妇租住的127号2楼就是当时省委军委机关所在地,除了楼上楼下可以相通外,还有一个边门,位置既隐蔽又方便撤离。

02

伪装身份交换情报 矢志不渝忠心为党

▲一切党内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军委有什么指示要发到各地去,都交给秘书曾志去办。曾志与住在虎巷8号的省委交通员黄若章有约,每天上午曾志像个到市场买菜的家庭主妇,把文件带到黄家渡边一棵树下与黄若章交换;黄若章也在此时把各地送给军委的报告交给曾志。双方交接时间不到一分钟,谁也发现不了他俩在干什么。曾志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她作为福建军委机关的秘书,每天要及时处理各类文件,然后把无需保留的文件,放在一个铁桶内烧成灰后,倒进阴沟里冲走,不留一点痕迹。

▲省委与军委属于上下级关系,军委重要事项都必须向省委请示汇报。为此,蔡协民与罗明相约,每星期定时在黄家渡一带的海边会晤。他俩像一对朋友,一边散步,一边交谈,事情谈完了,各自回“家”。

▲蔡协民为书记的省委军委在福州路127号指挥全省的武装斗争和兵运工作,直到1931年3月25日设在虎巷8号的省委机关遭到破坏。随后,军委机关从鼓浪屿搬到厦门市区。1934年4月蔡协民离开厦门前往根据地途中,因叛徒出卖被捕。经受多次审讯依然坚贞不屈,当年7月在漳州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33岁。曾志则辗转全国各地继续革命直至新中国成立。

End

▍稿件来源:厦门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编辑:厦门市建设局办公室

▍制作:郑媛虹/ 欢迎转载 请注明信息来源

建于厦门

设在人心

⑫中共闽浙赣省机关旧址

12

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建筑名称: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建筑年代:民国初年

建筑面积:664㎡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上饶横峰县葛源镇枫林村

1996年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横峰县葛源镇枫林村,建筑面积664平方米。大门为一座高大的八字形朝门,匾额上写有“杉山第”,四周筑有围墙。门内有一个小院子,房舍呈工字形,正房横摆,左右偏房竖设,还搭有一间马棚。

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大院

1927年12月底,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在弋阳、横峰两县发动了著名的“弋横起义”,先后成立弋阳、横峰两县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土地分配法》和《平债法》。1929年10月,成立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机关由弋阳芳家墩迁驻横峰葛源。1930年8月,闽北苏区和赣东北苏区合并,信江苏维埃政府改为赣东北革命委员会。1931年11月,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改建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方志敏任主席。

1932年初,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被敌机炸毁。为保障机关人员生命安全,方志敏将省苏维埃政府机关迁到枫林村北的周贵生家,并驻此长达两年。机关设有办公室、秘书室、交通股、财政部银库、警卫排住房等,侧面开一小门,以便敌人“围剿”时往后山隐蔽。房主周贵生以种田为生,大儿子周仁河曾任弋阳县委书记,二儿子周义河曾任怀玉县委书记,是“一门两书记”的全红之家。周家兄弟先后为革命牺牲。

1932年11月19日,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易名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根据地先后由赣东北、闽北、(开)化婺(源)德(兴)、信(江)抚(河)、皖赣、皖南等大小6块苏区组成,纵横约50个县,人口数百万,建立了58个中共县级组织和32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以方志敏为领导的闽浙赣根据地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创造性开展工作。他们以江西弋阳、横峰两县边界的磨盘山为中心,在没有正规军队帮助的情况下,先依靠农民革命武装发动地方起义开辟根据地,又于1930年7月将地方武装创建为正规红军——红十军以巩固根据地。这种武装斗争与白区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推动根据地波浪式向前发展,建立起比较巩固的根据地,被毛泽东称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闽浙赣省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制定了苏区《共产党员守则二十二条》,成立苏维埃工农检査部,设立控告箱,提倡实名控告等。政权建设方面,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有着严密的组织形式,工农兵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政府内设各工作部门,同时建立各种群众团体为群众谋福利。方志敏同志一直担任省苏主席,副主席有汪金祥、余金德、徐大妹。

军事建设方面,形成了正规红军、地方红军、群众武装三位一体的人民武装体系,开展了以游击战为主要形式,地雷战为主要特色的人民战争,为开辟新区、保卫苏区立下不朽功勋。1933年,为支持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红十军被调入中央苏区,方志敏又把地方红军赤色警卫师等组合成新红十军。

红十军宣传画

闽浙赣省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建设首位,同时兴办工厂,特别是硝盐场遍布苏区各地,到1933年达1335个。此外还有纺织厂、被服厂、兵工厂等。商业以集股的消费合作社为主体,并设立对外贸易机构,开辟赤色贸易线路。经济建设不仅保障苏区军队的供给,每年还上缴支持中央苏区。省政府旧址内保存有当年的银库,此处原是周家粮仓,后加以维修做银库使用。从创建至1933年,闽浙赣苏区共赠给中央苏区1350两黄金

银库

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适应工作需要,设立各工作部门,建立健全如省政治保卫分局、省军政保卫分局、省裁判部、省劳动感化院、赣东北特区法院等法制机构,独创性开展法制建设。颁布《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优待红军条例》等法律、法规15件之多,初步形成了根据地法律体系。将法制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必要法律保障;创造性地制定了有关工商、外贸方面的政策和法令,推动苏区经济全面发展。

闽浙赣省设立了工农夜校、识字班、识字站、俱乐部等多种生动活泼、立足实际的办学形式,实行全民义务教育,村村都有列宁小学,还有列宁师范、女子职业学校、卢森堡训练团等。苏区政府要求,凡15岁以上文盲或识字不多者,都到工农夜校或识字班学习,提出了“在苏维埃政权下不让一个工农不识字”的口号,方志敏、邵式平等领导人还亲自编写通俗易懂的《工农读本》。

闽浙赣省创办了《工农报》《文化导报》《突击》《红色赣东北》等红色报刊,省苏政府设立印刷局,各县机关、群众团体则建立油印处,印制报刊,广泛开展读报运动,街头巷尾标语壁画随处可见。1931年10月,赣东北省工农剧团成立,省文化部亲自为剧团编写剧本,剧团也编排小节目、小剧本,紧密配合形势做好扩大红军、募捐、扫除文盲、讲卫生等宣传工作。剧团为工农兵服务,下农村、下部队,还深入红白交界地区演出。此外还创建了列宁公园,供工农兵休息和娱乐,这是其他根据地所没有的,是闽浙赣省独有的创造。

红色标语

由于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法制、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实的成功经验,在全国一苏大和二苏大上,中央先后对方志敏和闽浙赣苏区的同志们进行了嘉奖。1934年1月,被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授予 “苏维埃模范省”称号,是当时全国六大根据地唯一获此殊荣的苏区。

红旗勋章

1934年11月,为配合中央苏区战略大转移,新老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高举北上抗日旗帜向皖南行动,党政机关也随即转移。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成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革命精神,培育了光荣的革命传统。199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闽浙赣省机关旧址

横峰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中心所在,保留了与中共闽浙赣省有关的一系列革命旧址,除省苏维埃政府旧址外,还有闽浙赣省委旧址、省军区司令部旧址、红军操场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旧址、列宁公园等。

闽浙赣省委旧址

旧址位于葛源镇枫林村,占地100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大门两边书写对联:“坚决执行党的进攻路线,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攻”。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大门内是一个小院子,院内栽种高大丰腴的芭蕉。房舍为一字形平房,内设省委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和白区工作部等机构。

1932年11月,随着赣东北省易名为闽浙赣省,省委机关于1932年底自葛源镇迁至枫林村。万永诚、曾红易、方志敏、关英先后担任闽浙赣省委书记。旧址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浙赣省军区司令部旧址

旧址位于葛源镇枫林村,占地700平方米。前有院子和朝门,房屋分前后两幢,共12间,有司令员室、军长室、传达室、办公室等。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2年11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成立后,根据武装斗争的需要,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将赣东北省革命军事委员会改为闽浙赣省军区总指挥部,又称省军区司令部。先后担任军区司令员的有唐在刚、方志敏、刘畴西,政委有曾洪易、方志敏,参谋长有邹琦、粟裕。旧址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浙赣省红军操场旧址

红军操场又名红色广场,位于葛源镇枫林村,占地面积10500平方米。整个广场被168棵高大的枫树和苦楮树环绕,北端为司令台。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这里是红军操练和苏区军民集会的地方。每逢节日和红军凯旋归来,都在此召开庆祝大会,文艺演出、体育运动会也在这里举行。1933年11月18-20日,闽浙赣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期间,在此举办了“全省群众武装展览会”,展示省兵工厂制造的新式枪炮和各地群众自制的枪支地雷,还进行了地雷演习和武术比赛。1934年11月24 日,方志敏在这里召开誓师大会,最后一次向乡亲们告别,挥师北上抗日。旧址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旧址位于葛源镇葛源村,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原为杨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泰昌年间。前院场地两侧墙面书写大幅标语:“造成红军铁军骨干”“争取革命战争胜利”。正墙中央置石构大门,左右有小门。门屋七开间,门屋两端靠墙相向而建两排木构平房,每排十开间。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第五分校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创办的军校之一。其前身为信江军事政治学校,1931年由弋阳芳家墩迁至横峰葛源,校名为彭杨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初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邹琦、江枫、彭干臣先后担任校长,方志敏、邵式平、舒翼、涂振农、刘鼎等先后担任校政委。军校历时 5年多,培养了1500多名军事骨干,多人成长为军队高级将领。旧址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列宁公园

旧址位于葛源镇葛源村,占地6000平方米,园内有六角亭、荷花池、游泳池、枣林等。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修建的第一个属于人民自己的公园,于1931年3月由时任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方志敏主持筹建。列宁公园构思灵巧,布局有致,院内筑有高台,凉亭。高台可供人登高远眺,一览葛溪秀美风景;六角亭供游人休息,方志敏有时还在这里办公,与群众促膝谈心,了解社情民意,苏区的很多政策都在这里酝酿出台。凉亭左侧是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赣东北苏区全民体育运动会的游泳比赛项目就在这里举行;右侧是一个荷花池。凉亭边的梭柁树,是方志敏在了解了民情和当地习俗后,移植进公园内,借用这棵传说中月宫里砍不倒、折不断、万年青的“仙树”,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斗争百折不挠,无可阻挡,必定胜利。旧址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王采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