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云洞造像

栖云洞造像

栖云洞造像位于福建省罗源县凤山南部、莲花山圣水寺侧。

洞形如钟,占地36平方米,洞内明亮,绕石壁砌筑的石台上有石雕十八罗汉和观音坐像。石刻制作于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高者84厘米,低者75厘米,具有五代石刻风韵,是研究我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有价值的实物资料。栖云洞为天然石洞,形如巨钟罩地,中有澄心井,高1.3~2.85米,方广37米内置石雕罗汉像18尊,围壁列坐,其中16尊为南宋淳祐八年(1248年)刻,2尊为明代所补。此外,洞中还有一尊观音石雕。另有石雕观音造像1尊。造像高0.75~0.84米不等,形态各异,造型美观。洞壁尚存摩崖题刻9段,书法遒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2006年栖云洞造像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源圣水寺与栖云洞十八尊罗汉造像

久闻罗源圣水寺与栖云洞大名,拜读《中国文物地图集·福建分册》和黄新强《罗源文物》有关记载后,笔者不久前实地参观了前述两处古迹。

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罗源县凤山镇南门居委会莲花山。相传病人饮山上泉水多愈,其水被誉为“圣水”,寺因此得名。北宋绍圣三年(1096)始建,元代及明代两度重建,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所建。寺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527.6平方米,坐东向西,由山门、天王殿、泻露池、大雄宝殿组成。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顶。二进门内庭院占地面积214平方米,平面呈“凹”字形,凹口处泻露池,水从龙虎岩来经岩壁“龙嘴”喷出,故称“泻露”。大殿前石铺庭院,钟鼓楼左右对峙。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石廊柱上镌刻:“圣水仙源,一片慈云施恺泽。笔峰砚石,三更明月写真经。玉邑信官陈连登敬献。”正中三间祀三宝如来,左梢间祀俗称“老佛伯”邑僧。

圣水寺1980年10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附近有元代福建行省郎中王用文、清代罗源知县冯全瑛、民国时期罗源县长王滉等人的26段摩崖石刻,以及栖云洞十八尊罗汉造像。

栖云洞,在圣水寺左侧约20米处,寺与洞几乎融为一体。栖云洞为天然石洞,中有澄心井,因洞内常年水汽蒸发不散,故名。口窄内宽,形如巨钟罩地,高1.3米至2.85米,方广37米。内置石雕罗汉像十八尊,围壁列坐,其中十六尊为南宋淳祐八年(1248)雕刻,两尊为明代补刻。另有石雕观音造像一尊。造像用辉绿岩石雕造,高0.75米至0.84米不等,形态各异,造型古朴美观。造像背后镌有纪年与工匠姓名。供奉罗汉的佛台上有“住山比丘正心,谨募檀那壹拾玖位,各人舍钱七贯,制造观世音菩萨乙尊,并住世罗汉壹拾捌位,安奉供养……岁戊申淳祐捌年(1248)玖月拾贰日,造石匠陈曾缘”题刻。洞内外石壁共有10段摩崖题刻,其中有元代罗源县教谕太史玄榜书“栖云”,明代罗源知县萧蔚榜书“发秀流香”,清代罗源知县冯全瑛榜书“片云飞荫”“涵云漾月”,罗源营游击恭德榜书“舍利流云”,民国上校杨励身榜书“瑯环福地”、副师长夏峰洲榜书“洞鉴古今”等。

栖云洞十八尊罗汉造像

栖云洞造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80年10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3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2020年1月7日《福州晚报》·黄荣春)

寻幽访古| 水口寺云霞古刹、柳家洞摩崖造像,这里神秘尽藏!

水口云霞古刹牌坊名闻遐迩,

柳家洞摩崖造像久负盛名。

近日,

笔者慕名前往内市中区伏龙镇,

寻访藏匿在山野的文物古迹。

意外收获——柳氏家族墓牌坊

踱步田间

到达伏龙镇,跋涉于山间田野。在当地青年柳从刚的带领下,穿过一片齐腰深的草丛,发现一座古朴的石牌坊,这是当地柳氏家族的祖墓牌坊。这令笔者有些意外,没想到此行还另有收获。

墓牌坊

此牌坊的高和宽大致4米和6米,六柱一门三重檐,檐和柱损毁风化较为严重,但文字和图案还比较清楚。正面匾额及下面墙体左右两边分别刻有“禅开后裔”和“源远”、“流长”等字,门柱上刻对联一副,左联中有“后裔昌”字样,这些文字无不蕴含着家族兴旺的愿景。

有意思的是,背面墙体上刻有“柳氏派衍”等族谱信息,柳从刚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字辈排行,第二十四世,于是连忙拿出手机拍了下来。除文字外,牌坊上还刻有麒麟蝙蝠、鹿等象征福寿平安、富贵吉祥的动物浮雕,活灵活现。

从牌坊背面坊额上的文字看,牌坊建于道光三年,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

墓牌坊鹿雕

柳家祠堂遗址就在牌坊正前方的山脚下,只是早已面貌全非,建成了农家住宅,如今,这农家住宅也是人去房空,废弃有些时日了。

明代石刻——柳家洞摩崖造像

白鹭翩翩

下了山,对直通过一片平缓开阔的田地,在一排茂密的竹林后面,便是柳家洞了。当崖壁上雕刻的“柳家洞”三字出现在眼前时,笔者心情略略有些激动。放眼望去,就能看见前面有一个半月状的岩洞。走至近前,粗略估量,岩洞大致二十来米长,约3米高

洞外,面朝山洞端坐三尊佛像,其中一尊大腹便便,满面笑容,十分和善的样子;一尊背对山洞盘腿而坐,头戴五佛冠,身披红袈裟,两手仰放腹前,一副打坐禅思之状。

摩崖造像

洞内,则供奉着六尊佛像,骑狮兽坐莲台,或执如意,或托宝塔,或持净瓶。这些佛像并非原出柳家洞,从材料看,为水泥塑造;从做工看,也比较粗糙,应该是为满足更多信众求神拜佛的需要而设。真正令人赞叹的,是柳家洞石壁上的摩崖造像群。

此摩崖造像凿于明代,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目前是内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造像

站在洞外,抬头仰望,在洞口上方的岩壁上,密密麻麻雕刻着大大小小的佛像近200尊,形态各异,绝大多数整齐排列于上下五层高30厘米左右的窟龛之内,好像齐聚于此参加一场盛会,场景颇为壮观。造像大都宁静端坐,袈裟贴身,袒胸露肩,体态丰腴。虽因风化严重,面部模糊,但形体线条圆润优美。

与柳家洞相距不远的地方,有一汪潭水,当地人称之为“龙凼” ,悬空的岩石沿上有水“滴答”落下,在洞穴中带着回响,使此处愈发显得寂静。据住在附近的村民讲,水多的时候,形成瀑布,好看得很!潭中卧有一巨石,传说是龙尾扇出来的,这大概就是“龙凼”名称的由来了。

省级文物——云霞古刹牌坊

沿着伏龙镇至龙门镇的公路,前往第二个目的地——水口寺牌坊。

走了不到20分钟,经当地村民指点,刚进村口不远,远远就看见一座牌坊面向公路巍然屹立在山脚之下。

云霞古刹牌坊

走近一看,正面匾额上“云霞古刹”四个大字赫然在目,牌坊果然不同凡响!造型端庄,工艺精湛,内容十分丰富,让笔者惊叹不已。在牌坊右前方,立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碑刻。

精美雕刻

“云霞古刹”牌坊的格式为四柱三门三重檐,宽足足7米,高8米左右,高大气派,仅门柱就有六七十厘米宽,每根柱子下均安放配有石墩底座的猛兽石雕,正反两面各一个,既展现了牌坊的威仪,又作为夹杆石,增强了牌坊的风荷载,起到了稳固牌坊的作用。整个牌坊共有8个夹杆石,居中的4个为石狮,连底座有2米多高,威风凛凛;两边4个为石象,形象逼真,连底座也有一米七八。因山上曾建有水口寺寺庙,所以此牌坊从用意上讲为山门牌坊。

象雕

通往山上的石阶,长满厚厚的苔藓和长长的藤蔓,六棵香樟树耸立在山道旁,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山藏古刹的意境。遗憾的是,古刹早已不复存在。

狮雕

虽然再也看不到曾经的庙宇,但幸运的是,云霞古刹牌坊上刻记的诗文还能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古刹的风光和静谧。“一峰顿起一峰排,野寺丛林豁处开。漠漠平田将绿绕,迢迢远树送青来。”既点明了古寺的地理位置,也勾勒出了寺庙开阔的视野;“青松翠柏环其旁,乱山乱水归收藏。”既表现了寺庙苍翠郁绿的环境,又抒发了登临寺庙,四周山水尽收眼底的慨叹;“访胜寻幽到梵宫,一声清磬小桥东。云迷水口春光寂,霞染山腰落照红。”不仅抒写了寺庙钟声的悠远,更表现了古刹的幽静,同时,通过浮云雾霭、夕阳落霞,描绘出山与寺的旖旎风光。而“四面青山迎客笑,两行白鹭破烟还”的诗句则以色调和动静的比照,把游人置身其间的轻快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体上看,云霞古刹牌坊气势恢弘。细细端详,在牌坊上,无论诗文楹联题字,还是人物戏剧故事;无论梅兰竹菊等植物,还是马匹龙凤等动物;无论八仙观音等各路神仙,还是姜尚关羽等文臣武将;无论达官显贵衙役士卒,还是平民百姓杂役劳工;无论官轿罗盖铠甲头冠,还是山路桥梁栏杆流水,都雕刻得栩栩如生,细节清晰。从雕刻手法来讲,无论浮雕还是镂空雕,工艺都极其精湛。从书法艺术来讲,无论行楷,皆功力到位,字体优美。慢慢欣赏,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不仅如此,云霞古刹牌坊在设计上还考虑了排水功能,在三道门的门框上明显可见出水口和排水槽,真可谓细致周到。

花映牌坊

从云霞古刹牌坊修建的时间看,是清道光二十四年,距今已有173年历史,虽历经漫长岁月,依然保存完整。

驻足牌坊前,观看良久,离开时再回首,空旷的田野上,盛开的油菜花把云霞古刹牌坊映衬得更加壮丽。

相关阅读:

赞是一种鼓励 | 喜欢本文的亲们,请在下面点赞哦~

国保|西湖南山佛教造像的精华——慈云岭造像

在西湖南山诸多佛教石窟造像中,慈云岭造像是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一处,是杭州现存众多五代佛教雕刻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湖南山造像”重要组成部分。

慈云岭是南山中的一个不高的山岭,其东为凤凰山,西魏玉皇山,慈云岭乃为它们的分界岭。游人若参观完南宋御窑博物馆,选择玉皇山隧道南口外登山游览,沿石阶路上行不了多久,就能在右手边遇见一处仿古院落,门楣上写着“吴越瑰宝”四个大字,入院可见两侧山崖石壁间有数尊石刻造像,这就是慈云岭造像。

慈云岭造像始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为吴越国钱弘佐修建资延寺时凿山所造,寺已不存,所幸造像保存完好。慈云岭造像共有四龛,二大二小,两个大龛为东壁主龛和北壁地藏龛,时代较早,应凿于吴越国时代。其上以水泥砌盖大棚,其外设以铁栏,共同起到保护作用。

1

东壁主龛

东壁主龛坐东朝西,龛形横长,上部呈圆拱状,龛高4.54米,宽9.64米,进深1.5米,龛内开凿造像7尊,主像为居中的坐佛和两侧同样呈坐姿的菩萨,两侧还有胁侍菩萨和天王各两尊。

其中主尊通高3.41米,呈结跏趺坐状,身着右袒袈裟,右肩部凿出偏衫,下坐重瓣仰莲台,再下是一个平面呈花瓣状的叠涩束腰宝座,坐佛身后用凸面阳刻手法刻出桃形头光与背光。

坐佛两侧的坐姿菩萨,右边一尊通高2.87米,左边一尊通高2.82米,它们在造型语服饰方面几无差异,只是手姿有所不同,右侧菩萨双手拱放胸前,左侧菩萨左手施禅定印,右手斜举胸前执一仙草。

此三尊应为“西方三圣”,即弥勒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这是五代时期吴越国流行的西方净土信仰之写照。龛内上部浮雕飞天和伽陵频伽鸟各两尊。在龛楣表面正中用浮雕手法横列七佛,两端为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象的普贤菩萨

2

北壁地藏龛

北壁窟龛坐北朝南,上部也呈圆拱形,龛高2.56米,宽2.36米,深1.01米,此龛正中雕凿一尊地藏菩萨,菩萨通高1.98米,形如僧侣,闭目沉思,右手斜举胸前,左手施禅定印,掌心向上,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大衣下摆垂落在叠涩座上。

地藏像两侧各有一尊侍女像,均呈站立姿态,身材修长,头顶束丫形发髻,拱手胸前,上穿交领广袖衣,下着长裙。

龛内壁地藏造像左侧凿出一道云气,飘向龛楣表面,这道云气应是从地藏手中引出,从龛楣右侧起向左上方缓缓升起,并以浮雕形式并排刻出9身人、兽站立于云头之上,它们合在一起,表现了佛教所谓的“六道轮回”,地藏信仰正与解脱六道轮回之苦有着密切联系,也说明吴越国当时除了流行净土信仰外,也有对地藏菩萨的崇拜。

3

摩崖石刻

东壁主龛右侧有碑形石刻一通,高2.73米,宽1.30米,上有高0.27米的盝形碑首,在碑额上刻有篆书碑名“新建镇国资贤遐龄石像之记”,这是吴越国修建资贤寺时的造像记碑额,可见资贤寺当时的重要地位。

如今能看到的碑上内容,主要是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所作《佛牙赞》,应是当时就地取材,将原有的吴越国造像记文字凿去,而改刻成了《佛牙赞》。

割据东南的吴越国,在钱氏治理下,崇信佛教,历代国王都有立寺造塔之举。分布于杭州西湖周围为数众多的摩崖石窟与龛像,如飞来峰造像天龙寺造像、圣果寺造像、烟霞洞造像和慈云岭造像,共同反映了吴越国在造像方面的盛举。

旅行小贴士:慈云岭造像是吴越国造像的代表作之一,可与杭州地区同时期其他造像对比欣赏。

名称:慈云岭造像

位置:杭州市上城区玉皇山慈云岭南坡

开放时间:全天

门票价格:免费

分类:人文类

其他标签:佛教艺术 石窟 造像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评级:★★★★

(注:本文源自百代旅行专家达人耿朔投稿;图片来自互联网,仅作为配图使用。如有侵权立删。)

回复下列关键词,查看往期国保单位文章。

最高级的历史八卦,最纯粹的人文知识享受。

朝天宫皇史宬 | 华林寺 | 南禅寺 | 永乐宫应县木塔白马寺乾陵 | 保圣寺罗汉塑像 | 霍去病墓 | 晋祠 |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 山海关 | 太平天国忠王府 | 中山陵 | 太平天国壁画艺术馆 | 苏州文庙 | 天一阁 | 明孝陵 | 王建墓 | 岳飞庙 | 十三陵 | 六和塔 | 智化寺 | 德胜门 | 九坛八庙 | 天生城 | 鲁迅墓 | 天宁寺塔 | 大明宫 | 故宫 | 秦始皇陵 | 法源寺 | 雍和宫 | 平遥古城 | 汉阳陵 | 清东陵 | 恭王府 | 颐和园

百代旅行

和你一起寻遍中国那些不可移动的文物

- 投稿邮箱 -

wqf@bdtrip.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