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村窑遗址

中村窑遗址

时代:宋至明

中村窑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中村乡回瑶果场。通过调查资料可知,窑址分布于十余座山岗坡地上,有大小龙窑数十座,面积数十万平方米。由于三明市饮水工程建设需要,1993~1994年对中村窑址中的草寮后山窑址进行了两次较全面的发掘,揭露出较完整的龙窑、陶洗池、制坯作坊、神龛等重要遗迹。中村窑址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兼烧酱黑釉器,极少青瓷器。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中医药文化景点台西村商代遗址、满城汉墓遗址

作者:周计春 赵润生

台西商代遗址位于藁城西10千米处,在台西村东北,居台西、庄合、故城、内族四村之间。以3个高大的“台疙瘩”(南台、西台、北台)为中心。“南台”在台西村东约200米处,现已铲平无存。

1965~1972年间,台西村村民在西台南侧取土时,发现过成组的青铜礼器和一件长达39厘米的玉戈,以及铜鼎、琉、晕、觎、匕、矛、蹲、石磨等。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鉴定为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的文化遗存。

1973年,河北省文管处组成考古队,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发掘。先后共揭露面积1889.75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隶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3000多件。发现植物种子30余枚,均属于蔷薇科梅属种子,以桃仁为主,还有郁李仁、杏仁等,药食两用。

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中,有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的酿酒作坊,以及最早的酒曲;世界上最早的铁器;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等,创下了七个世界之最。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城汉墓遗址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处满城县山东坡,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1982年7月23日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夏季,曾出土“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街环杯”等国宝级文物,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在刘胜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有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组成了迄今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盆为铜质,口径27.6cm,盆沿和盆身均刻有“医工”字样,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刻铭医用器皿;针体细长,长度为6.5~6.9cm不等,上端为方柱形长柄,宽0.2cm,柄上有一小孔。针尖或尖锐,或稍钝,或呈圆卵块、三棱形不一。据专家考证,认为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九针相仿,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金属医针。

版权申明:燕赵中医网原创内容,禁止公众号转载,欢迎个人转发。

想要获取燕赵中医圈最新消息,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yiyuan-fuwu”。

“医缘”为中医朋友服务,一个有用的服务号。

文湾村宋代钧窑遗址

文:姚建平丨图 :边继伟

高大的土崖头矗立在磨街乡文湾村大片大片的麦田里,其上遍生野草和杂树。原禹州市文管所所长教之忠老先生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文湾村宋代窑址,发现于六七十年代。1985年,由河南文物研究所主编的《河南古瓷遗址》的禹县古瓷窑址简介中,磨街乡文湾村赫然在列。

在《河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许昌卷2204号就是宋代文湾窑遗址。

深秋的正午,天蓝草青,土崖上随处可见盗洞,散落的钧瓷小残片俯拾皆是,有的细腻莹润,有的略显粗糙,分别呈现出明显的宋、金、元特征。该窑址文化层厚度2米左右,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上世纪八十年代,省文物研究所对该窑址进行复查,收集到不少实物标本,以天青、月白为主调,其他青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较厚,一般约在0.1厘米左右,釉面匀净,抚之柔润光滑,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窑变生成的紫红斑不规则,色釉浓淡不一,即使同一块斑上亦多有变化,浓者如紫蓝,淡者似桃红,青红二色融合自然,红斑上像罩着一层薄雾。通过钧瓷残片能比对器型的有盆、瓶、炉、罐、盘、碗、碟等,造型匀称,釉色瑰丽,内施满釉。由此可见,文湾窑轮制手拉坯的成型方法和烧制技术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01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郭木森一行会同禹州市文物管理所到文湾村实地考察,认定该遗址为宋元钧窑遗址。

土崖周围,裸露的窑炉不止一处,烧制的痕迹斑驳着岁月的沧桑,为了保护这些宋代钧窑,文湾村垒起了一道石堰,石堰用的材料让人大跌眼镜,有匣钵,有支烧,有模具,有瓷片……匣钵虽然不完整,仍能明显地反映出“钧不盈尺”的藩篱,呈现出明显的金属光泽

村中老人指着旁边的一处麦田说,这块就是寺院地,古代开窑之前,窑工们会在寺院里祭祀窑神,举行隆重的开窑仪式,可惜寺院已毁。

古窑址在阳光下显得更加陈旧,岁月感扑面而来。如此多的烧制痕迹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派繁忙景象,窑工们身着宋服,制坯,装窑,素烧,上釉…… 他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每一个工序都一丝不苟,尽善尽美。赵姓天子的宽柔激发了宋代匠人的艺术情怀,他们的工作状态,往往附加了情感,带着细致入微的工匠精神。无论庙堂,还是江湖,都以此为荣,民间制瓷业深受影响,一个讲究的时代,以淡雅和质朴确立了大宋的艺术基调,创造了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时代。

宋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经渗入到各种日常的碗盘杯盏之中,将艺术的审美延伸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匠人薪火相传,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依崖建窑、采煤为薪、制土成器的烧制艺术场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文湾村位于禹州市磨街乡,地处禹州、汝州登封交界地区,属伏牛山余脉山间岗地,紧邻华夏地质公园,平均海拔370米。磨街乡蕴藏着丰富的煤、高岭土、耐火黏土、石英、铝矾土等矿藏资源,大风口一带,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出露总厚度超过950m,最多含煤层数达89层。蓝河潺潺穿境而过,提供着丰富的水源。产釉料的碗药山和产铜矿石的大红寨山近在咫尺,拥有制瓷业发展的优越条件。

文湾村宋钧窑遗址的主体部分呈椭圆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此窑址于1985年经河南省文物局调查认定,但因种种原因,并未列入任何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历年来的农田改造和村庄的房屋建设以及屡次盗挖,窑址已遭受较大破坏。但是,现存的钧窑遗址仍让人叹为观止。

历史记载,汉朝时朝廷在各地设置"铁官",利用刑徒冶铁铸器。在残酷奴役下,铁官徒不断举行起义。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颍川(今河南禹州)铁官徒申屠圣等180人揭竿而起,申屠圣自称将军,夺取武库兵器,杀死官吏,转战九郡,为丞相长史、御史中丞督兵镇压。

“四十五里黄砂镇,七十二座焚金炉”,这句流行于禹西的俚语,形象地说明磨街乡从汉代至唐宋时期冶铁业的繁荣程度,至今磨街乡犹存大量的冶铁遗址。文湾村埋藏地下的几处大规模冶铁遗址有待发掘和年代认定,从出土的近千吨矿石来看,大小类似,均呈蘑菇状蜂窝结构,田野里红烧土痕迹明显。

小小的文湾村还埋藏有多少秘密,我们不得而知。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禹西小山村超越了人们对山村的概念,其经济文化颇具各个时代的前瞻性地位。山环水绕的文湾村得天独厚,钟灵毓秀,世世代代创造奇迹。

转载请注明来源:禹州市三都文化

灵寿的中山古城遗址—故城村

灵寿县牛城乡故城村又名古城村,历史悠久,是中山国都城的核心区——中山王宫所在地。

周代,中山国三次立国,故城两次为都。公元前380年经中山桓公、成公励精图治,中山国逐渐强大,多次击败赵国和燕国。前323年,参与赵、韩、魏、燕“五国相王”。前314年,与齐国共同平叛燕国“子之之乱”,伺机夺取燕国土地,达到鼎盛。当时拥有今石家庄全部、保定大部、邢台衡水沧州各一部分,版图达方圆500里,战车千乘,实力仅次于战国七雄。中山国在赵、齐、燕三个大国夹缝中生存了84年,前296年被赵武灵王灭绝。

在故城村至今还能看到一个规矩的长方形的战国城墙轮廓,遗址呈矩形,东西长1300米,南北长1400米,城墙基宽40多米,顶宽30多米,残高3-8米,夯层6厘米,现西、北两面城墙和东南、东北城角保存完好。自村内赵王台至正定新城铺一线现存五座烽火台。村东有连接松阳河与滹沱河的漕运码头遗址。村内还存有八角井、养鱼池等多处遗址,并多次出土储粮仓(四块瓦井)、刀戈箭镞、各种陶瓷、钱币窖藏等多处遗址,保存完好,实属罕见。村四周分布有北城东南城东、东城南、西城南、城西五个村庄,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不论诗歌,散文,段子,视频,图片,或者您身边发生的事

题材不限,来稿吧!灵寿在线征文进行中。。。

来稿请投:

邮箱:1607401570@qq.com

个人微信号:lszxkf

手机:13373349782

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