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修人故居

应修人故居

应修人(1900-1933),1919年参加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早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我国新诗创作活动的先行者,著名的“湖畔诗人”之一。修人1925年入党,1926年受党派遣到广州黄浦军校工作,后被派遣到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工作。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修人受党派遣去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共中央军委、中央组织部及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1933年5月14日,在上海地下工作联络中英勇拒捕壮烈牺牲。卒年33岁。

修人故居,座北朝南三间一弄楼房,房前一天井,三面围墙独成院子,修人从出生到14岁离家在此度过。

@所有人,齐白石故居、周小舟故居封闭修缮,暂停对外开放!

各位游客:

经报请主管局审批同意,我馆正对两个故居进行更新改造。为确保工程进度及质量,避免工程建设期间发生游客、文物安全事故,故居维修期间暂停对外开放(时间为:齐白石故居10月10日—11月10日、周小舟故居10月10—10月21日),敬请谅解。

湘潭县博物馆

2018年10月9日

来源:红网湘潭县站

故居|修建名人故居41处甬城将新增30处用作博物馆纪念馆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每座城市都有名人故居。今年10月,宁波市规划局公布了《宁波172处名人故居分等级保护名单》。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等项目,宁波市已修缮名人故居41处,其中30处用作博物馆、纪念馆。中心城市59处未修缮名人故居中,80%维持居住功能。目前,甬籍名人故居风貌展正在中山公园逸仙楼展出,对公众免费开放,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2月28日。

甬城修建名人故居41处

其中30处用作博物馆纪念馆

名人故居是一个待挖掘的巨大宝藏

名人故居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与其他城市不同,宁波的名人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包括文化界人士、教育界人士、商帮人士、院士科学家、政治家、革命志士等。今年10月《宁波172处名人故居分等级保护名单》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包玉刚故居

据了解,甬籍名人故居风貌展是以宁波市规划局组织编制的《宁波市名人故居保护利用规划》为指导,由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组织三组人员对名人故居进行实地走访和拍摄,较为集中地对宁波名人故居进行梳理的一次图文汇总。展览内容既有名人故居分类、名人故居数量、名人故居地域、名人故居现状等图文梳理,又有分布在宁波市的近百座名人故居的风貌展示。

柔石故居

今年8月-10月,甬上名人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江伟和此次展览团队成员、当地文保人士,走访了宁波记录在册的名人故居文保单位、文保点在实地走访时,他们感到非常激动和自豪并赞叹道:

“名人故居是一个待挖掘的巨大宝藏。”

“名人故居这份资源不能守旧,除了保护,更应活化,让它们成功地带着历史印痕融入后人的生活中。宁波的人文底蕴深厚,名人故居若是活化利用得当,带给一座城市文化方面的变化不会是一点点。”

同时,他们也看到了一些名人故居因过于散落、年久失修而被“孤立”的现象。

宁波市已修缮名人故居41处

此次展览展出的地方——中山公园逸仙楼,本身就是一个省级文保单位活化利用的案例。2016年年初,海曙区向社会征集逸仙楼保护性开发方案,经过多轮审核及方案修订,在逸仙楼开设了“宁波甬上名人文化陈列馆(研究院)”,定期展出宁波近现代名人研究成果,展示各领域宁波人的丰功伟绩以及城市各领域的发展风貌,累计观展人数达10余万人次。

目前,结合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文物建筑修缮工程等项目,宁波的名人故居已修缮41处,如孙传哲故居杨坊故居蒋介卿故居、邵逸夫故居、包玉刚故居、冯孟颛故居、冯骥才祖居等。

全祖望故居

其中30处用作博物馆纪念馆

潘天寿故居

在已修缮的名人故居中,大部分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产权大部分为公有,涉及的名人均在宁波影响力较大、知名度较高。有30处名人故居作为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再利用,其中23处为该名人的纪念馆。

周信芳故居

未修缮的名人故居大部分维持原有居住功能,中心城市59处未修缮名人故居中有48处维持居住功能,部分故居居住着名人的后代。

来源:宁波晚报

End

中国最“寒酸”名人故居,5000万修复还被“嫌弃”,有人建议拆除

中国拥有漫长的历史,从三皇五帝,到先秦开国,又到汉唐盛世,一直到明清落寞,最后到新中国的建成。漫漫的五千年里, 拥有数不尽的历史典故,诞生谈不完的神话传说,这里边的名人伟人实在太多,每一段都是一段趣味又深刻的人物故事,流传到现在。有不少地方还能瞻仰他们的风采。但是有些的处境却并非很好,就比如这个最“寒酸”的名人故居。

名人故居是名人居住过的场所,很多在现在都成为了知名的旅游景点,例如绍兴鲁迅故居,似乎在故居上方还有鲁迅的教诲在萦绕,吸引不少人前去观摩。这是一个成功的名人故居,但也有较为不成功的。在无锡旧城闹市中心,有一个十分“寒酸破旧”的建筑,与街旁的套房高楼相比,特别的突兀,也加深了这个故居的破败。 这个就是无锡的原雷尊殿道馆,也就是我们特别耳熟的民族音乐家阿炳的故居。

先生打小就跟着父亲在这个故居中当道士,从出生,到长大,一直到逝世,他在这里边经历过喜庆,也遇到过伤痛,有过离开也有过回归。阿炳先生经历过混乱,因此失去了光明,好在他还有一双好嗓子。生活的残酷,他流落过街头,命运的颠沛流离,他经历过逃亡,种种的经历让他加深的丰富的感情,最终创作出我们熟知的《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等绝世名曲。一直被人敬仰着,而阿炳故居作为阿炳先生的创作地,一直被珍惜爱护着,当地专门拨款5000万来修复这个故居,还原保持这个故居的一草一木,所以就算它经过修复,还是依旧破旧,破烂的木门,触之就掉的墙皮,不知地从哪里灌进来的凉风,一张小小的四脚桌,都是这个景点的风景,别具一番风味。

只不过这样的“原生态”并没有受到所有人的支持,阿炳故居位居旧城中心,是一个知名的繁荣地带,在闹市中确实显得格格不入。就有市民和游客认为这个建筑并不好看,十分“嫌弃”,建议应该拆除这样的建筑。“白花那么多钱”,“没必要”,“城市改造需要拆除”,诸如此类的建议不断,虽然并不是全部,但确实有这样的声音传出。

其实,很多时候名人建筑并非需要多好看,多亮眼,他们代表的是那些名人的风骨,代表的可能是一种精神,可能是一种纪念。并不一定需要多好看。不知道你如何评价这件事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