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居宅院

宁静居宅院

宁静居宅院位于宁波市江东区福明邵家村花汀桥北137号,据当地的两位老讲,村里人称其为花汀墙门,建于清代光绪年之前。该宅院原主人于1949年前迁居台湾,再没回来过。整个院落由白色围墙圈起来,大约占地1亩。由穿堂、倒座、主楼及余屋等组成。前进为六开间,分别由穿堂三间和倒座三间组成;后进主楼为五间二弄,重檐硬山式楼房。遗址大门朝东,用青砖和石质材料建成,门宽4米,高8米,门楼上部用青砖浮雕法刻着各种宫灯、花鸟、侍官等图案;门楼下部用浅赭色石质作力柱,用青色石板作屏封。大门两边青色屏封板上用凹型法刻着“汉室循良裔”,“关中理学家”的对子。正门正上方用浮法镌刻着“安乐遗址”四个大字。门楼背面还刻有“宁静居”,当是主人的志趣。因是私宅,其主楼后半部分进行了现代化装修。“安乐遗址”是为表彰和弘扬邵氏精神而建立起来的一处宅地,从大门两边的对子就可以看出。“四都邵家”祖上有周文王、召公(姬奭)和宋朝邵普等名臣,用汉室循良裔来形容是合理的说法。而“关中理学家”是指“四都邵家”祖先周文王,演“八卦”,创立“周易”——开创了中国理学基础。宋朝邵雍在“八卦”基础上建立了象数理学派;邵伯温又继承父业成为又一代理学名家。因此“关中理学家”的定论也是当之无愧的。2010年被江东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晋宁:石牌赵氏宅院

“”

ID:zhaoshizongqin

常回家看看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石牌赵氏宅院位于昆明晋宁区昆阳街道旧寨石牌村北面,占地面积330平方米。宅院坐西向东,土木结构,前三后三,为昆明“一颗印”建筑。抬梁穿斗梁架,硬山顶,有正房三间、耳房四间、前房三间。正房位于建筑西面,通面阔 22米,进深15米,前房与耳房二楼有回廊相通。该建筑始建于1936年,房主名为赵佩文,土改后为公房,先后用作粮仓、客堂,现在闲置。

整栋房子小木作制作精美,分布在耳房楼上楼下和前房二楼。格子门以福及暗八仙为题材,格子窗以福花草纹为题材。正房、前房檐柱的柱础为方壶型,散盘为莲花座,石础雕花精细,前间的带铺首及耳。天井挡石用条石砌成,雕刻有“八仙”等图案。墙体为土基墙,内外用青砖包起,为典型的“金包银”,门墩两侧有象头形拴马石(残)。建筑两侧耳房向外凸出约一米。整座建筑四周墙体都留有枪眼,防止外人入侵。整座建筑用材讲究,装饰精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011年,晋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有

这里

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静升镇。是由静升王氏家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王家大院以其雄浑磅礴的规模气势,叹为观止的建筑艺术,深沉厚重的文化品位,被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和“山西的紫禁城”,并赢得了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等十余部电视连续剧在此拍摄。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大院格局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

高家崖建筑群大小院落35座,房屋342间,主院敦厚宅和凝瑞居皆为三进四合院,每院除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旁的绣楼外,又都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并有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周边堡墙紧围,四门择地而设。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上下左右相通的门多达65道,又独立成章。

院落特色

红门堡建筑群,是堡,又似城,依山而建。从低到高分四层院落排列,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形成一个很规整的"王"字造型。同时隐含"龙"的造型。堡内88座院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

有人说过,在王家大院,“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高家崖建筑群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红门堡建筑群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

天水胡氏古民居——全国罕见的明代民居古建筑宅院群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邻文庙,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

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距今分别已有395年和388年的历史。两处古宅的建筑布局、结构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南宅子和北宅子的创建人是胡来缙和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胡氏民居由于是胡来缙、胡忻父子的私宅,所以其形制基本按中国传统民宅的四合院形式构建。

四合院是从正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且四面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中国四合院以北京清代和民国初年四合院为代表,而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以其西北地区特有的构建方式不同于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罕见的。

梁思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

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麦积山石窟、大地湾遗址、伏羲庙、兴国寺、大像山、水帘洞石窟等其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载体。

胡氏民居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以线上+线下模式,建筑+互联网+文化,传承与发扬建筑文化,把传统优良文化植入到建筑材料中,让建筑从源头上有文化,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中西融合,应用于现代建筑行业,倡导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走入大众的衣食住行。古建、建筑行业相关原创内容,欢迎大家踊跃投稿(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