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碑

祥符碑

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

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所立,俗称“祥符碑”。碑高8.2米,宽2.3米,碑阳刻文2319字,字径5厘米,由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侍诏、朝散大夫尹熙古篆书碑额并书写碑文。碑文首先借助泰山的神威,对北宋王朝极尽歌颂之能事,叙述了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封禅泰山和四年内不断晋封泰山神的经过,鼓吹赵恒封泰山谢“天书”后的重大变化,把打了胜仗还赔款的“澶渊之盟”后出现的暂时稳定附会为封禅之功,并对泰山大力颂扬“节彼泰山,盘亘大东,一气凝神,五岳推雄……”。碑阴有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巡抚张允济和巡按王立贤题书的“五岳独宗”四个大字。

岱庙“第一丰碑”宋祥符碑的悠悠往事~

悠悠祥符

泰山五岳之首,历代碑铭题刻之多列五岳之冠,素有“露天书法博物馆”之称。泰山脚下的岱庙,作为古代祭祀泰山神的圣地,更是珍藏着不少名碑。其中,就有被称作岱庙“第一丰碑”的宋祥符碑

宋祥符碑,全称《大宋封东岳天齐仁圣帝碑》,立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螭首龟趺,是岱庙现存最早的龟驮碑。碑阳文34行,满行80字,共计2319字,字径5厘米,行书。额篆“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2行10字,字径15厘米。翰林学士晁迥撰文,翰林待诏尹熙古篆额并书。碑文记述了宋真宗封禅泰山后,将泰山神由“王”而晋封为“帝”以及兴修泰山神庙的过程。

自唐代开始,泰山神被授予各种封号。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意为与天相齐。宋真宗为了“镇服四海,夸示外国”的政治需要,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举行了规模空前的泰山封禅,告成之后,下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修饰庙宇。四年(1011年),又晋神号为“东岳天齐仁圣帝”,使泰山神由“王”而“帝”,位崇至高。

宋真宗的这次封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大典,其起因竟是一次在史书上留下重要篇幅的宋辽之间的边境战争。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进犯宋朝边境。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赵恒亲至澶州督战。后虽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但宋真宗赵恒无心再战,于是与辽订立和约,每年向辽纳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虽然给宋朝带来了暂时的安定,但泱泱大朝,还要年年向“蛮夷”辽国进贡,对于以宋真宗赵恒为首的统治者来讲,终归是很没面子的事。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之下,君臣总有不甘。大臣王钦若对宋真宗言道:“唯有封禅泰山,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但自古以来,封禅需要政通人和、“天人相应”等诸多条件,宋真宗不够格。为了达到目的,在真宗赵恒的授意下,君臣自导自演了一出“降天书” 以示祥瑞的闹剧。

为了怕别的大臣阻挠自己封禅泰山这样的“大功业”,真宗居然不惜向自已的大臣行贿。有一次,真宗宴请宰相王旦,散席之后,赵恒送给王旦一坛酒,说:“此酒极佳,你拿回去和家人共享吧。”王旦回家取坛一看,满坛竟是价值连城珍珠。酒也吃了,宝贝也收了,王旦也只能默许了。朝中其他的大臣在封禅这件事情上也都附和,毕竟谁都不愿错过封禅这一盛典。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

真宗封禅,因为背离了原有传统的约定俗成,所以广受后世诟病。《宋史·真宗记》评说天书封祀是“一国君臣如病狂”。明代李贽也说:“堂堂君臣,为此魑魅魍魉之事,可笑,可叹!”大概自宋真宗破了规矩以后,后世的君主们不再认为封禅是神圣之事。曾经的旷世大典就此绝尘,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值得一提的是,宋祥符碑的碑阴刻有“五岳独宗”四个榜书大字,字径110厘米,正书,系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巡抚张允济、巡按王立贤所题,气度雄浑,堪称巨制。明代题字可谓锦上添花,游人至此,往往驻足而观,由衷地生发出对泰山的敬仰之感。

泰安市博物馆 赵鹏

版权声明:公众号如需转载“Hi泰山”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祥符禅寺里有什么景点 祥符寺在哪里

1. 祥符寺在哪里

唐玄宗李隆基深信不疑:你知道轩辕黄帝是在哪儿飞升的吗?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联想到哪儿?你会联想到黄山吗?确实,黄山就是因为轩辕黄帝在此得道飞升而得名的。

这座徽州治下的天下奇山,秦时,因山石青黑而称黟山。到了唐代,出了册《周书异记》,其中有“神仙传”记述:江南黟山,云凝碧汉,气冠群山。古木灵药,三冬不凋;名花异果,甘冽清泉,冬夏不变,沐浴其中,万病皆愈。并述轩辕黄帝统一华夏后,偕容成子、浮丘公诸卿,在此沐浴修行,采药炼丹。后黄帝得道成仙,乘白龙飞升。至今,黄山仍留有黄帝乘龙飞升处。

笃信道教的唐玄宗李隆基,闻之此事,深信不疑。知李唐天下还有如此美妙之所在,便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下诏,改黟山为黄山。由黄帝而得名的黄山,从唐延用至今。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是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说的话。民国年间,又有人将此话归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在领略了黄山美景后,古今名人又给了它更多锦上添花的赞美;“天下名山”、“人间仙境”、“秀甲九州”、“华夏第一奇山”、“第一江南胜处”、“震旦国中第一名山”,凡此种种,溢美之词,不一而足。

自1979年小平登黄山后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是你们发财的地方。要有雄心壮志,把黄山牌子打出去。”黄山倒是真把牌子打出去了。首先,取消了传承千年的徽州称谓,改称黄山市。接着申报世界遗产,加大宣传力度。再后来,黄山正如邓公希望的那样,变成了发财的好地方。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总感觉对黄山的宣传有误导之嫌。到黄山旅游,给人留下的印象,除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自然风景外;没有什么文化底蕴。这样的风景区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开发的自然风景区张家界、九寨沟又有什么区别呢?!

导游指点游客寻找的是;哪里有拜月的天狗,哪里有孵蛋的天鹅,哪里有捕鼠的双猫,哪里有抓鸡的老鹰,似乎找到了,就满足了,就算游黄山了。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导游指着一棵松树说:这就是“团结松”,它刚好有56个枝干,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的大团结。不信你可以去数。当然没人去数。不过,我觉得浑身不舒服。千万别轻看了导游的作用,所有的导游用同样的说词去诠释同样的事物,这种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呵。他们是超大型的播种机,他们是特大型的宣传队。这种政治图解式的导游说词,会使人误以为黄山的文化内涵就是如此肤浅。这实在是在误导黄山。

黄山应多搜寻文化的踪迹;从秦时命名为黟山始,至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更名,其间,史籍上仅记载过汉末退隐的会稽太守陈业在此落户。

地以人重,首先将黄山宣传于外的是诗仙李白。李白因故人韦仲堪当青阳县令,顺道访友并至新安游黄山,黄山的“醉石”就是因他而得名。相传李白在此醉酒,绕石三呼;“五岳寻仙不嫌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诗仙曾在此为一对白鹅而作诗换鹅。并写下了送温处士归黄山诗,流传至今。

除了诗仙外,唐代还有三个和尚与黄山结缘。一个是来自洛阳的志满和尚,他在黄山温泉一带结茅而居,后在桃花涧建了祥符寺。另一个是印度和尚包西来,他编麻为衣,冬夏不易,人称麻衣祖师。是黄山第一个苦行僧,他在黄山修建了翠微寺。第三个就是诗僧释岛云,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第一个登上天都峰,在鲤鱼背旁结芦而居的人。并留下《登天都峰 》诗一首:“盘空千万仞,险若上丹梯;迥入天都里,回看鸟道低。”

宋景佑年间(公元1034一1037年),歙州有了第一本黄山山志《图经》。但,山上仍被视为仙境,山下人把峰峦间的松涛、鸟语、猿啼,当作缥缈的“仙乐之声”,“林涧之下,岩峦之上,奇踪异状,不可模写。”真乃“神仙之窟宅。”

时间又过了三、四百年,黄山在元代只是偶有采药人在攀登天都时,才发现“鸟道如线”,要“裹粮以上,三日始可达。”

明代是黄山开辟的鼎盛时期,首功应归明万历年间的普门和尚。他来自山西五台山,云游至黄山,在玉屏峰下披草莱,拓丘壑,创建了文殊院(今玉屏楼旧址)。至今玉屏楼前仍有“普门跌坐石”,并传下“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之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又改建“法海禅院”为“护国慈光寺”,皇太后还送来了金佛像等一应佛事用品。黄山因此名声大躁,最多时日达僧众千人。现慈光阁前有千僧灶遗踪,普光和尚应为黄山的开山大师。

嗣后,汪元功修文殊天梯和莲花峰中路径,使登山有路可循。

徐霞客是为宣传黄山不遗余力的人物,他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二月和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九月,两游黄山。前一次是隆冬,仰见群山盘结,冻雪成冰,莲花天都诸峰,争奇竞秀,绝壁危崖,怪松悬结,愈短愈老,愈小愈奇。后一次重游是金秋,只见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如图绣,山高峰巨,雾气去来,秀色可揽。他写的前后两篇《黄山游记》,成为黄山旅游文学作品中的绝唱。

再后来,朱明王朝的灭亡和满洲异族的入侵,使一批江南读书人,对功名己渐淡薄,对世态更是漠然;他们寄兴山水,隐于书画,黄山就是他们的世外桃源。从而在中国画坛上产生了以石涛、梅清、渐江为代表的“黄山画派”,他们都是明亡后出家,游踪遍及黄山诸峰,师法自然造化,称“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他们三人被称为黄山画派的“三巨子”和开山祖师。

明末清初,和黄山有关的还有两个名人;一个是明崇祯年间任礼部侍郎,南明时任礼部尚书的文学家钱谦益。他于公元1641年游黄山,写下了洋洋数千言的《游黄山记》。然而,此人全无气节,清兵一到,率先迎降。此后清朝虽赏了他一顶乌纱,但《清史稿》上还是把他钉在了“二臣传”的耻辱柱上,黄山当然不会留下他的任何痕迹。

另一个与他同时的小人物,江天一就不同了。江天一因协助其师金声抗清,兵败不屈,慷慨赴死。所以,黄山把最美丽的山峰之一始信峰,献给了他。始信峰上有一块石头,传说江天一坐过,后人将石头命名为“寒江子独坐处”。李一氓还题了一块“寒江子独坐”石碑立于峰顶。

清代没有在黄山留下什么胜迹。

民国时期的黄山很热闹,这主要归功于国民党元老许世英和张志中先生,他们制定规划,整修道路,广建屋宇,使黄山逐现人世。“大好河山”就是抗战时期第三战区副司令唐式遵于1937年所书。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更有众多名人在黄山留下踪迹。艺术大师刘海粟就曾十上黄山。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黄山旅游就不要看自然风光了;当然不是。不过,江山还需文化捧,腾出一些空间,寻找一些黄山文化吧。

对黄山的风景的描述前人、今人己极尽笔墨,我再写,就有狗尾续貂之嫌了。我的感觉是:自然风光的展现全凭想像力,你觉得它像什么它就像什么。当你居高临下,放眼望去;但见无穷无尽的峰嶂,浓青、浅绿、沉黛、黄红赭紫,靡色不有,简直是画家打 了颜料缸。再看群山,脉络分明,向背各异;这些纵横错落的峰峦被夕阳一蒸,就像千军万马,甲光闪闪,准备一场厮杀。再细看,又像是身着云衣霓裳、金冠霞帔的群仙,正簇拥着去玉虚宫赴会;这景色太壮观、太灵幻,岂是一枝秃笔能描绘。

2. 祥符在什么地方

鸽子广场

地址:开封市开封市区北门大街210号铁塔公园内

3. 祥符塔在哪里?

1、苏州虎丘塔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云岩寺塔共7层,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虎丘塔内有大量文物,如越窑、莲花石龟等罕见的传统艺术珍品。

【 详细>>】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虎丘山山门内8号

2、文星阁(方塔)

文星阁俗称钟楼、方塔,位于苏州古城内东偏葑门与相门之间。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现存阁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同治年间重修。阁楼分四层。下承三级青石方台基,高6.5米,底边宽14.4米,逐级向上递减,南面有石级作八字形,可从两侧拾级而登。上覆四角攒尖顶,翼角起翘,葫芦结顶。通高约28米。阁身平面呈正方形,各层四面辟为拱门,层间无腰檐平座。底层边宽8.6米,自下而上逐层作不甚明显的收分,形成有层次而又挺直的轮廓线。阁南尚存清代同治年间桂香殿。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苏州文星阁与东吴大学旧址共同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详细>>】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干将东路

3、瑞光塔 文物保护单位

瑞光塔是位于苏州盘门内的一座宋代的古塔建筑。始建于247年(东吴孙权赤乌十年),13层。宋代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重建时改为7层8面。高约43米。 瑞光寺塔习称瑞光塔,位于城西南盘门内,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详细>>】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东大街49号盘门景区内

4. 吉祥寺在什么地方

路线起于西昌城东川兴镇吉祥寺,沿城市规划北环路布设,跨胜利路,经小庙地震台,跨机场路,成昆铁路,利用天王山大道约3公里,再新建路线经马道镇,穿下蛮山,经活龙村,跨成昆铁路,穿大凹坡至海南乡缸窑村,完全利用海南至火把广场公里约8公里和航天大道东沿线约7公里,至川兴镇吉祥寺与起点对接。其中,起点至机场路段为G248段,机场路段至活龙村段为G108段,活龙村至大营段为G348和G108共线段,大营段至海南乡缸窑村为G348段,海南乡缸窑村至项目止点段为G348和G248共段。

5. 祥符禅寺在哪里

云居山真如禅寺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的云居山西南部,山旁是105、316国道。

  云居山真如禅寺,是全国汉传佛教三大丛林之一,为佛教曹洞宗发祥地。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当时有位道容禅师与司马头陀同游云居山,登上山顶时,见这里地平如掌,湖澄如境,四周龙珠峰、袈裟峰、钵盂峰、象王峰环列如屏障,就在这里开基建寺——云居禅院。道容禅师建寺后,与弟子全庆、全诲等相继居住约七十年之久。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曹洞宗二祖道膺禅师来主此山,僧众云集一千五百馀人,唐僖宗赐额“龙昌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宋真宗敕改名为“真如禅寺”,一直沿习 今。

6. 大中祥符寺旧址怎么样

国寺不可以烧香。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的古建筑群以其精湛绝伦的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国寺古建筑群以其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而令人叹为观止,现存大殿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是长江以南 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其结构独特,气势恢宏,堪称中国建筑文化奇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据《宁波府志》和《保国寺志》记载,寺始建于东汉,因在灵山上,故名灵山寺。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寺遂废。唐广明元年(880)重建,改名保国寺。现存大殿是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重建的。宋治平年间(1066)曾一度改名为精进院,后又复称保国寺。大殿距今980年历史,基本保持原貌,是江南现存最古老木结构建筑之一。1961年3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建立保管所。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

7. 祥光寺在哪

祥光寺

朱京 〔宋代〕

山寺藏遗刻,尘埃字半昏。空挥岘首泪,谁起谢公门。白石千年像,苍头五世孙。他年想陈迹,卜筑向云根

祥符街道地图 祥符街道区域图

1. 祥符街道区域图

行政区划

  开封现辖杞县、通许县、尉氏县、兰考县和祥符区、龙亭区、顺河回族区、鼓楼区、禹王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其中兰考县系省直管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归龙亭区建制。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共有79个乡镇、38个街道办事处、2129个村委会、42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市辖区面积1849平方公里,共有19个乡镇、32个街道办事处、333个村委会、33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 祥符区行政地图

尉氏县

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地区,总面积约1307.7平方公里

兰考县

兰考县是河南省直管县,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 ,总面积1116平方公里

杞县

杞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区,卫星地图测量城区面积为21.5平方公里

通许县

通许县地处河南省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区,总面积766.22平方公里

祥符区

祥符区总面积1291平方公里

3. 祥符街道区域图最新

杭州拱墅区属拱振桥街道 。拱振桥街道以境内有横跨运河的明代三孔石拱大桥而得名,街道成立于1954年8月,是拱墅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将其划分为桥东和桥西两大区块。东与北和上塘街道相邻,西与祥符街道、和睦街道相接,南连小河街道。辖区内占地面积约3.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43万余人,办事处驻温州路40号。街道机关内设有六个职能科室,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科、社会事务科、 城市管理科,综治治理办,计划生育科 。

4. 祥符区政区图

开封市辖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祥符区和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四县。

1、开封,古称大梁、陈留、东京、汴京、汴梁等,简称汴,河南省地级市。地处河南省中东部,西与省会郑州市毗邻,东与商丘市相连,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隔黄河与新乡市相望。

2、开封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城市,郑州大都市区核心城市。

3、开封境内的铁塔、相国寺、包公祠、延庆观、禹王台、繁塔等重点文物古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价值。

4、特色名菜:开封灌汤包、鲤鱼焙面、套四宝、清汤东坡肉、开封灌汤包、白扒豆腐、卤煮黄香管、炸八块、一鸭三吃、蒸羊等。

5. 祥符区简介

目前来看开封祥符区还没有要建大学,在未来有可能是要建大学的。

6. 祥符街道地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班是17:30,晚班到早上7:00

7. 祥符街道在哪个区

杭州都市水乡水涟苑属于拱墅区。都市水乡是杭州目前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小区,由9个组团构成,即:水月苑、水映苑、水秀苑、水曲苑、水滟苑、水起苑、水涟苑、水碧苑、水清苑,其中除水秀苑属于西湖区三墩镇外,其他8个组团均属于拱墅区祥符镇。

8. 祥符区图片

谢谢你的邀请!我来回答下这个问题!文化部公布的六大名旦为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其中陈素真是年龄最大、从事豫剧最早、成名最早的豫剧大师,也被成为河南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大王等,对豫剧的发展贡献很大。

对于河南豫剧六大名旦的排名先后问题,主要的争论在于陈素真和常香玉谁应该排在第一?多年以来,陈派和常派的争论就没有停过,被炒的沸沸扬扬,各有各的说辞。其他的四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这几位大师的排名我认为是不分上下的,争论也不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派和常派到底谁应该排在第一位,也就是陈素真和常香玉两个人的艺术成就和对豫剧发展和传承谁更高一筹。

根据我的了解,我们先看看陈素真老师,陈素真老师是年龄六大名旦中年龄最大的,也是从事豫剧时间最长的,成名最早的一位大师。陈素真老师对豫剧的贡献主要有两点:其一陈素真老师首次把哑剧和豫剧结合起来,并且把古典舞蹈融合在豫剧中,使豫剧从草台班子登上了舞台;其二在于陈素真老师丰富了水袖的表演形式,在传统水袖功的基础上独创了飘、抓、转、托、揉、旋及团花袖、烟云袖、扇花袖、波浪袖、飞天袖、鸳鸯袖等多类袖花。陈老师所创的陈派艺术,唱腔雅致、俏丽、清新,有意蕴、耐品味,古朴典雅,含蓄俏丽,并且培养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传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田敏、牛淑贤等都是陈派艺术的优秀传人,陈派代表作品《白蛇传》、《嫦娥奔月》、《天地配》、《香囊记》、《金囍记》、《黄金婵》、《冥梦泪》等作品还吸引着无数的戏迷朋友。

常香玉老师是常派艺术的创始人,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间捐飞机的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多少人提起豫剧就想到常香玉,提到常香玉就想到豫剧,可见常香玉老师对豫剧的发展和传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常香玉老师对豫剧贡献主要体现在传统豫西调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祥符调的古朴醇厚浓郁,同时还吸收了曲剧、河北梆子、京剧等诸多其他剧种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常派艺术。例如《花木兰》中“自那日才改扮乔装男子”唱段里,用的河南曲剧的音调;《白蛇传·断桥》中“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唱段里,用的河北梆子的音调;《拷红》中“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唱段里,用的京韵大鼓的音调。常派艺术的传承也很不错,今天郑州豫剧院院长虎美玲就是常老师的高徒,常派代表作品《花木兰》、《人欢马叫》等作品脍炙人口。

我们可以看出陈素真老师和常香玉老师对豫剧的发展贡献都很大,但似乎陈素真老师的贡献更大一些。常香玉老师对豫剧的发展更多的是对豫剧传承上的贡献,打响了豫剧的名号,让更多人接触豫剧,喜换豫剧,而陈素真老师更多的是开创性的贡献,她丰富了豫剧的表演内容,完善了其表现形式,我认为这个贡献要更大一些,这也是陈素真老师被称为六大名旦之首的原因。

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