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桐斌故居

姚桐斌故居

姚桐斌故居,国务院第五批颁布的锡北地区唯一一个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2年10月被江苏省确认为同意修复的省级文保单位。

中文名:姚桐斌故居

地位: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民国36年(1947)

位于:黄土塘老街东段

余姚泗门王阳明景点 - 王阳明故居余姚

1. 王阳明故居余姚

河姆渡遗址,舜江楼,桐江桥,王阳明故居,余姚博物馆,余姚名人馆,黄宗羲墓,天下玉苑,四明湖,丹山赤水,梁弄白水冲瀑布,梁弄烈士墓,龙泉山,等等啦

2. 余姚 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故居

王阳明故居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即余姚寿山堂。现存王阳明故居并非明代故居,乃是后世寿山堂(清朝中期建筑,桥梁专家叶樊(字季卫)所建)基础上进行重修的。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就诞生于故居内的瑞云楼,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故居规模宏大,格局完整。王阳明故居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3. 余姚王阳明故居介绍

余姚好玩的地方(39个):龙泉山,河姆渡遗址,阳明温泉山庄,天下玉苑,丹山赤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秀湖,童子拜观音,四明山庄,王阳明故居,浦东公园,西隐禅寺,灵岩禅寺,北溪村,胜归石窟,红枫山庄,白水冲瀑布,余姚玉佛寺,姚江源头,南雷雁湖,陆埠水库,月老阁,阳明故居,黄宗羲纪念馆,黄宗羲墓,四明山烈士纪念碑,云河漂流,渚山饮马,龙泉山公园,四窗岩漂流,河姆渡古村落,车厩,北斗湾漂流,穴湖映梅,四丰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寺前王水库,红岗劲松,尖峰沐阳.

4. 王阳明老家余姚

王阳明祖籍不是广东的。

王阳明出生在绍兴府余姚,世居山阴,最后又归葬绍兴。绍兴是他举乡试、游山川、葬夫人、避灾祸、辟书院、聚彦士的地方,也是他读书、养生、休闲、修炼、研习天文地理、兵法、奇门九道之学的地方。“岩中花树”“天泉论道”等著名的哲学论证都发生在绍兴。王阳明筑室悟道于绍兴阳明洞天,阳明洞天被人视为阳明学的发源地。“天泉论道”发生在绍兴碧霞池天泉桥上,人们称这里是阳明学圆润之处。

5. 浙江余姚王阳明纪念馆

余姚好玩的地方(39个):龙泉山,河姆渡遗址,阳明温泉山庄,天下玉苑,丹山赤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秀湖,童子拜观音,四明山庄,王阳明故居,浦东公园,西隐禅寺,灵岩禅寺,北溪村,胜归石窟,红枫山庄,白水冲瀑布,余姚玉佛寺,姚江源头,南雷雁湖,陆埠水库,月老阁,阳明故居,黄宗羲纪念馆,黄宗羲墓,四明山烈士纪念碑,云河漂流,渚山饮马,龙泉山公园,四窗岩漂流,河姆渡古村落,车厩,北斗湾漂流,穴湖映梅,四丰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寺前王水库,红岗劲松,尖峰沐阳.

6. 余姚王阳明故居简介

王阳明,就是王守仁,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一生成就很高,除了文治武功炸了,最重要的是开创了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有句名言,平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的父亲,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出生在浙江绍兴府余姚县。

王华高中状元前,就居住在余姚城区传统历史街区武胜门路西侧,阳明东路以北。

故居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反映出明代浙东官宦建筑的一些典型特点,既给人以庭院深深之感,又不失端庄和典雅之气度。

故居主体建筑为瑞云楼,据说,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之为瑞云楼。

7. 余姚王阳明故居照片

余姚好玩的地方(39个):龙泉山,河姆渡遗址,阳明温泉山庄,天下玉苑,丹山赤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秀湖,童子拜观音,四明山庄 王阳明故居,浦东公园,西隐禅寺,灵岩禅寺,北溪村,胜归石窟,红枫山庄,白水冲瀑布,余姚玉佛寺,姚江源头,南雷雁湖,陆埠水库,月老阁,阳明故居,黄宗羲纪念馆,黄宗羲墓,四明山烈士纪念碑,云河漂流,渚山饮马,龙泉山公园,四窗岩漂流,河姆渡古村落,车厩,北斗湾漂流,穴湖映梅,四丰村,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寺前王水库,红岗劲松,尖峰沐阳.

8. 余姚是王阳明的故里还是故居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浙江宁波余姚人,由于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又称王阳明,精通儒释道三家,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在《明朝那些事》里被称为明朝第一牛人。

王阳明在心学上的贡献,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1567年, 隆庆元年,下诏赠王阳明为新建候,谥文成。

1584年,万历十二年,王阳明从祀于孔庙,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

王阳明最备受后人追捧的,是他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

回忆姚莹故居里的旧时光

姚莹故居位于桐城市区寺巷内,东临清澈绵长的龙眠河,北依古树参天、墨香笔舞的桐中。

老宅似耄耋老人,固守着北大街,静观四季变换,透着幽独与沧桑,让五彩喧哗的城市在这里安然沉淀。

2018年10月17日下午约四时许,随着钥匙向右转的咯吱声,姚莹故居紧锁的门被打开,秋风染着院内桔子的香味,迎接阔别已久的主人:姚莹的玄孙姚谦先生的到来。

姚先生以年逾八旬之龄,从深圳出发,辗转合肥,回到家乡,在宗亲们的热心陪伴下来到故居。

当双脚踏进故居,时光的发条开始慢慢逆转,回到了七十多年前,已经远行而模糊的记忆被唤醒,逐渐有了轮廓,有了色泽。于是,一个个炊烟袅袅、锅碗瓢盆热闹不休的生活场景在脑海里复活。

高祖父姚莹,桐城派著名作家,嘉庆十三年成进士后,历任福建平和龙溪台湾江苏武进等县知县。道光年间,出任台湾兵备道,在鸦片战争时期力挺林则徐、邓廷桢,抗英保台,屡战屡捷。

曾祖父姚濬昌,监生。历任江西湖口安福湖北竹山南漳县知县。诗文著述宏富。育有五子:永楷、永朴、永概、永棠、永樛。

故居的东侧正房,由姚莹的长孙姚永楷居住。三十八岁的大祖父姚永楷过早离世,撇下妻子方氏,和两个儿子东彦、农卿(后由叔父姚永朴、姚永概抚养成才)。

儿时的姚谦先生,每年过年过节,都来看望祖母(姚永概夫人),常常是从后面小巷进来,再从一个小门进去,直通二院,首先看望住在偏房的祖母,再看望住在正房的大伯父东彦和大伯母(二层楼也是姚永楷留给姚东彦的)。

大伯父姚东彦从日本留学归来,是孙中山接见过的老同盟会员,在财政部任一等秘书,后又做过盐铁专卖使等职,退休后还乡。

抗日战争时期,大伯父曾搬到山里在黄家铺、叶家湾、姚家大屋几处住过。抗战胜利后,又从山里搬回老宅,那个时候伯父也老了。

大伯父的长女姚琦参加革命工作,在1943年秋接妹妹姚瑜途中,不幸被国民党发现,因此落入监视迫害之中,姚莹故居的东侧便被侵占,以作监视。

同年秋的一个晚上,一批特务将大伯父的长子姚培抓到中统,用尽酷刑,虽花很多钱赎出,此后便送外地读书,但姚培肉体与心灵摧残都是致命的,以至后来自残而终。

1945年,大伯母不幸离世。她是位非常慈祥、贤淑的女子,很少对外交际,高高瘦瘦,体质不是太好,大伯父的一切起居家务都是她料理。儿子被抓的打击、儿女不在身边的思念,让她忧愤成疾,郁郁以终。

大伯父个高,方脸且文雅,跟小孩话不多。从抗战时期,举家从山里迂回的迁居,儿子出事后心情的低落,时隔一年永失妻子的悲痛,三个女儿参加革命均不在身边的孤独,在连连打击下,常喝酒解闷,麻醉自己,于1948年撒手人间。

小伯父姚农卿被姚永朴带到北京,后成为北大文史教授、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姚农卿三子姚坰(北京京剧院副院长)

人生如草木,荣枯生灭,看似稍纵即逝,实则艰难无比。亲在,遥不可及,亲离,则思无寄托。纵观姚莹时代文人辈出,为国捐躯在所不辞,爱国传承时至今日。目睹断墙残壁,耳听世事无常,姚先生忽想,这所老宅不光文墨飘香,也是革命的摇篮。

幸得政府时下关注老宅,幸得北大才子方博琳董事长带着感恩之心,从北京回乡创建桐城文学小镇,才让无人问津的这所老宅有机会向世人诉说自己的历经沧桑。

姚先生在被问及其伯祖姚永朴时,感慨道:

“二伯祖工作从北京到上海,从上海又到北京,后到了桂林。他的家在桐城另外有个园子,叫‘亦园’,现已记不清楚了。我去过,记得二伯祖母经常到我们家来坐坐,聊聊天。

因大哥在安庆读书考学不幸夭折,母亲极度伤心,痛哭数日,很长时间处于悲痛中。一日,二伯祖母前来看望,母亲难过之余,言语中埋怨到她的孙子姚景石有所责任。

二伯祖母回去后便狠狠地骂了孙子,以至景石也受了一些委屈。当时留下小小过结,其实我们眼里的二伯祖母仍是很好的二伯祖母。

抗日战争时期,二伯祖父曾回到过桐城,因日军到了安庆,身体欠佳的他只好避难去了桂林。他的子女都在外地上学,二伯祖父约两年后逝世,灵柩运回桐城安葬,二伯祖母亦回桐城‘亦园’定居,守护孙儿姚镛(景石)及曾孙儿女。”

听着风雨飘摇的故事,望着伤痕累累的老舍,踏着幽静寂寞的院落,人生的故事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完美,况是乱世中人,喜乐哀怨,爱恨错综,其实才是生活的本真。

秋风飘进门槛,拂去封存记忆的尘,阳光落进长廊,温润着老人的思绪。在被问及祖父母住室时,姚先生指着西边的小门小院,侃侃而谈:

“祖父姚永概住在西侧房,原一大间,后隔成一间小客厅、一间小卧室、一间小书房。还有个小天井院子。

祖母中等个,常年吃斋念佛,喜静。因上学,平时很少来玩,但过年过节是一定要来拜望的,礼节性的磕头,祖母给个小红包,然后大人们聊天。祖父因患癌症于五十多岁去世,祖母一人寡居,由小姑照顾,很是放心。

小姑本已出嫁吴姓人家,因吴家婆婆厉害,嫌姚家嫁妆太少,有些虐待,不让孩子与其同住。小姑便带着儿子回家陪伴母亲,年来年去,祖母也很健康安适。”

听着渐次远去的故事,望着鬓发已白、乡音未改的老人。岁月更迭,多少人事早已面目全非,不曾改变的是老宅所留存的旧日情怀。顺着长长的院子,姚先生寻找儿时那颗核桃树,喃喃低语:

“院子走到底,边上有颗核桃树,很高很大。小时候,每年在核桃成熟季都来打核桃,有时拿石头砸,有时用竹竿打,然后捡起来就吃。堂哥姚增也来打过核桃,我们一起争着抢着很开心。

院子左边有个圆门,进门有个小院,在一直走进去穿过第一道中厅直达正房,正房是二层小楼,是大伯祖及其长子姚东彦(直之)住处,再后有后院,隔墙那边就是我们家,我父亲当时就住在那边仅一墙之隔。

寺巷临北大街口第一个铁门就是我们家的老铁门,寺巷一号,原来是白铁门上面钉了密密麻麻的钉子。进去有个大院,左边离墙不远,有颗广柑树,据说高祖父姚莹从广州回来带的树苗。

经日机轰炸,上面枝干被炸飞,幸好树下部无损,日后生长很快,枝繁叶茂。每年成熟季,柑子挂满枝,那时能在内地吃到广柑不易。再往前,里面墙边有颗石榴树。

我们家有个抗战历史,原来尚好的房子遭日机轰炸,变成一片废墟,只剩下木柱和一堆残砖乱瓦,遍地狼藉。无奈只得将木柱、砖瓦翻找收集,重建简易房舍,房子四周砖砌而成,隔墙用竹编作墙的筋骨,再糊上泥巴,涂上石灰,俗称编篱算是可以入住。

残渣乱瓦堆向墙边的那颗石榴树处,堆成墙一般高,奇怪被埋的石榴树不但没坏,反而长得更欢,每年都结石榴。那颗石榴树下的瓦砾堆边,留下了我和堂哥曾经砌砖堆瓦、玩沙弄土的快乐时光。我们离开老宅时,枝叶已爬过墙头。

院子被毁后,改成菜地,我学着种些萝卜、白菜、苋菜等。现在想看看石榴树、瓦砾还在不?那是日机轰炸桐城的一个标记。”

姚先生回忆童年是快乐的,虽然战争带来艰辛,但父母、堂哥、广柑、石榴,一切都是美好的,仿佛时光还停留在昨天。

姚先生说:“我十二岁读完小学,就去了合肥,因为那个时候大哥走了,母亲很伤心,小弟还没出生。作为男丁,父亲对我很重视,所以就把我带到合肥,读了初中一至二年级上。

因合肥文宣会搬到芜湖,又随父亲去芜湖读初二(解放安徽省博物馆叫文献委员会),解放后大概几个月,还是觉得桐城不错,又有些想家,于是又回到原地,在桐城的联合中学读初三。

十五岁时,高中读了一年不到,父亲就把我们又接到芜湖。在往返桐城居住期间,我二弟也在北街小学读书。学校乃桐城姚氏房屋,私办姚氏家族公学,在校所有工作人员和学生都姓姚。”姚先生用肯定的语气说着过去。

“四祖父姚永棠没见过,但曾在北京拜望过。五叔祖父姚永樛,他的子女都在北京。姚莹故居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就是姚莹的长房长曾孙姚东彦一家居住正屋,我祖母带小姑居住西厢侧院屋。”

我们边走边听着姚先生的叙述,回到来时的门前,准备离开,望着落寞的院落木门。此景又串起来老人的记忆,他对着文昌街道王建海书记和方总说:

“如果你们要修缮这座房子,原来的门楼是比较漂亮的,对开的大门,在门槛两边有两个圆形的石头凳子,大门有两个铁环,经常大门不关,是敞开的。”

姚先生谆谆嘱咐:“建桐城文化小镇必需突出爱国文化!修复姚莹故居也应突显姚莹爱国护台、爱国保疆的精神文化为主题呵!”

是啊,这座饱经风霜的宅院,曾经迎来送往的门楼,走出了几代闻人志士,是何等的光华。就算岁月再动荡、时光再湮逝,也不会磨灭桐城姚氏的爱国豪情、浩然正气。

望今天姚莹故居大门的打开,是今后敞开迎宾、播散爱国精神的开端。我们知道,她即将告别无人问津的寂寥孤独。

曹 斌 | 故居寻访:甘州总兵府与饮马桥

文 | 曹 斌

总兵府碑

凡是张掖人都知道甘州城内有个叫“总兵府”的古迹和“饮马桥”的地方,然而总兵府的修建和饮马桥的来历却没有多少人知晓,它其实与清代康熙年间张掖籍总兵高孟有一段历史情缘。

高孟,字浩然,甘州城东十三里处高家河湾〔现甘州区上秦镇高升庵村〕人。他“性耿直,精骑术,多力善搏。”自幼父母双亡,少年从军,熟读经书,且孔武有力,懂得兵书韬略,以英勇善战而威名大振。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高孟随军奉命征伐跟随吴三桂叛清的陕西东路总管(提督)王辅臣。王辅臣有一部将名叫李甲,此人骁悍多勇,屡摧清军。一次,高孟与李甲对阵,他一箭射中李甲咽喉,立下大功,被朝廷提升为守备,不久又提升为游击(清代武官名,游击将军的简称,从三品,次于参将一级)。

此后,高孟升为延绥总兵,被调至四川平定川东之乱,继而远征滇南,平定吴三桂叛乱。吴三桂的部将唐四侯是一员猛将,勇悍过人,号称“万人敌”。一次攻城中,高孟奋勇攀登进城,只身与之相搏,二人扭抱在一起,经过一阵滚爬撕拼,高孟用自己的头盔击碎了唐四侯的脑袋,围观的双方将士惊骇不已,从此高孟名声大振,继而接任了川北、宁夏总兵,后任凉州总兵。

在清代,总兵官位已经相当高了,为绿营兵正,官阶正二品,受提督统辖,掌理本镇军务,又称“总镇”。高总镇,听着都霸气,大致应该是燕颌虎须、赳赳气概的形象吧。

高孟战功显赫,他一刀一枪从战场上拼杀,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凉州总兵任上,高孟已经由青春少年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了。他上书皇帝乞归故里,康熙皇帝念高孟年老功高,准其还乡,并颁诏为他在甘州修建总兵府。

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高孟总兵回到故里驻守甘州,大兴土木,改造了明清以来的兵府建筑,在甘州城内(今民主西街7号)修建了富丽堂皇的总兵府,一时成为当时甘州军事最高指挥机关。

来到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正门,就能隐约看见位于民主西街西端的总兵府,青砖院墙相当高大,遮蔽了视线,沿着外院墙走了一圈,方方正正,一想内里就是深宅大院,让人充满好奇。

高总兵宅院,俗称高总兵府,是陇上罕见的清代武官司衙府第 。在建筑技术上受当时官式建筑影响较多,在艺术上融入了传统和地方手法。

总兵府占地面积约1113平方米,是一座有府门、大堂、二堂、三堂、书斋、厢房和后宅一套庞大的双层楼阁式四合院(包括主楼、配楼、藏书楼等),以及亭台、泉池、园林组成,均为砖木结构。殿堂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它的前殿面阔5间,目测长22米左右,进深三间,宽15米,单檐歇山顶,前后出廊,前檐施斗拱,上承七架梁,梁架由桐油封护,脊檩下施麻叶头带斗拱,瓜柱间施云刻驼峰,门窗保持隔扇形式。前殿与后殿相比,建筑规格略高,面积稍大。

木构栏杆

后楼由正楼和东、西配楼组成,砖木结构,上、下两层,硬山顶;正楼面阔五间,长约22米,进深三间,为八架前出梁结构,梁架施角背。东西配楼阔深各三间,长2米多,宽7米6,为六架前出廊结构,单檐硬山顶,梁架施驼墩。主楼与配楼间有天桥相通,四周围绕木构栏杆。

四合院楼阁青砖砌墙,双狮守门,中间是正堂,两边是七十二座虎头街门,飞檐雕柱,气势磅礴,煞是威严。府门内有砖雕磨塑的麒麟照壁。整个府邸设计独特,气势非凡,占据了甘州城里的一条大街。

而今,当年那座富丽堂皇的高总兵府邸,那种戒备森严的场面早已荡然无存,它的主人高孟也已在数百年前化作了尘埃。现存总兵府除照壁、大门、大堂和泉池园林早在历史的风尘中湮没无痕,其余建筑均保存完好,已被省政府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是张掖保护较为完整的古代武宦府署、清代府邸宅院。

关于高总兵的死,在民间有许多的传说。

一种说法是,一次,高孟在平寇中,抓获了寇营中的两位美貌女子,他把一位进献给皇帝,另一位留在自己府中。一天,康熙皇帝到三宫六院,偶尔发现高孟进献的这位美人长发飘逸,夸道:“美人的金丝真长!”这位女子答道:“多谢万岁爷夸奖臣妾,我的头发还不算长,我妹妹的才算长呢。”皇帝一听忙问:“你妹妹在哪里?”“我妹妹就是西北侯高总兵的小妾。”皇帝一听大怒:“这还了得!这个高孟,竟敢把最美的女子留给自己,这不是欺君吗!”于是下旨问斩,早有监斩官领旨飞马直奔甘州而来。

事后,康熙皇帝冷静一想,又觉高孟一向忠诚,且屡建战功,怎能草率定罪问斩?想到这儿,皇帝传旨收回成命。立刻派出免斩官飞出燕京,直奔甘州而来。谁知这匹坐骑到甘州城长沙门护城河偏偏要喝水,任凭免斩官怎么抽打,也无济于事,足足喝了半个时辰。待免斩官赶到高总兵府时,高孟的人头刚刚落地。皇帝惋惜之至,便传旨将甘州城南长沙门马喝过水的护城河赐名“饮马河”,同时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名曰“饮马桥”。

又据史书记载:高孟是私自处死一名家将才惹下了杀身之祸。一天,家将不慎,将御赐玉杯打碎,高孟气冲斗牛拔出宝剑将家将杀了。家将亲属到京城告了御状,嫉妒高孟的文官武将,纷纷主张按律当斩,康熙皇帝一时冲动,传旨杀了高总兵。皇帝念他身经百战,立下汗马功劳,于是诏命厚葬。

飞檐雕柱

高孟死后葬于城东家乡高家河湾。墓地内置有神道碑,翁仲,因墓地雕置许多石人、石马、石骆驼石狮子,故称“狮子坟”。如今,狮子坟已不存在,唯有一对风蚀雨啄的石狮子完整无损,现放置在上秦镇高升庵村小学校门口。

高孟是张掖历史上一位战功显赫的本籍名人。他在甘州安度晚年期间,也做了许多有益之事,深得民心。当地绅士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物,在甘州城内南大街为高孟修建了“三边挂印”“四镇元戎”的牌坊。

从文字记述和民间传说来看,高孟应该是性情中人,是本色英雄,在平定吴三桂叛乱、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中,他浴血奋战、出生入死,可以看出他的身上有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崇高的政治目标和道德理想,但从他把自己宅院建成了官衙的模样,且显得粗率豪放,让人莞尔,或许这才是高将军的可爱之处吧!

地名古今”以强调原创为主。内容板块和栏目大致如下,文章字数以两三千字以内为宜。突出个人化,文字尽量讲究而有韵味。

1、我说地名|以个人视角讲述熟悉的地名历史变迁和故事,避免面面俱到,避免罗列概念。突出个人对地名的理解和历史变迁的解读。

2、倾听讲述|每个村庄、每个街巷,都有说不完的人与地名故事,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倾听讲述,以细节勾勒岁月流逝中的、难以重现的故事。

3、我的漂泊|许多人的人生旅程,会在迁徙、漂泊中走过。用印象最深的几个地名,穿插个人的成长史、生活史,本身就是地名古今不可缺少的内容。

4、故居寻访|千百年来,每个地方都有影响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寻访,在寻访中解读名人,使之古今融合。同样避免面面俱到,写最能触动自己的地方即可。

5、行走天下|旅行已成为当今时尚所在。如何行走,如何把旅行化为自己生活、精神的一部分,把旅行与异地观感融为一体,既是游记,也有颇为充实、敏锐的诗意表达,这是最值得期待的行走天下。

6、回家的路|远离故乡的人,心中永远牵挂故乡。每次踏上归家之路,会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儿时的星星点点的记忆,家庭几代人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一棵树,一口井,一家人,左邻右舍,都是故乡难忘的记忆。

“地名古今”的作品,将根据相应版块予以结集出版。欢迎各位新老作者赐稿,图文分别打包发送,请发:lihui1956@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