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

坐落在上海市多伦路145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国民-围剿的-下,革命的文学工作者组织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借窦乐安路233号中华艺术大学召开成立大会。(今多伦路201弄2号)。1989年年初,“左联”会址旧址查实后,由于旧址已由居民使用,决定在旧址附近145号建立纪念馆。经过半年修缮,于10月19日举行了左联纪念馆落成典礼,现已对外开放。该馆隶属虹口区文化局领导。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在上海举行成立大会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窦乐安路中华艺术大学的一个教室里举行成主大会,简称"左联"。该组织是中国0领导下的革命文学团体,朱镜我是发起人之一。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要点,选举产生了左联的领导机构。鲁迅、柔石、殷夫、冯铿、洪灵菲、夏衍、冯乃超、钱杏村、郑伯奇、冯雪峰、阳翰笙、田汉潘汉年等50余人到会。选定沈端先、冯乃超、钱杏村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7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二人为候补委员。

纪念馆是两幢西式三层清水墙砖木结构的花园别墅,坐北朝南,铁门朝东,屋前有300平方米绿化地。此房建于上世纪20年代,占地面积684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纪念馆一楼是接待室,二楼四个大间是展厅,边上一间为资料室,三楼是办公室。

纪念馆主要是宣传、研究左联,对有关左联资料的征集保管等工作。该馆藏有文物、资料、图书2000多件。基本陈列分为筹备与成立;组织建设;正义斗争;文学成果和解散与影响五个部分,共展出实物、文献和照片400多件,系统地反映了左联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业绩。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201弄2号

交通:虹口足球场站-地铁3/8号线;18、21、47、52、139、167、597、854、863、939、991、机场四线鲁迅公园;70多伦路;962宝山路同心路51、132、502、537、942、959虹口足球场

电话:65403661

开放时间:全年开放下午9:00—11;30,下午13:00——16:00(周一闭馆)

门票:15元

现场探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见证国共合作革命风云

现场探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见证国共合作革命风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黄宙辉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林桂炎

经过近一年改扩建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于近日揭开其神秘面纱。6月18日,记者探营即将竣工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走过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几栋砖红色的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此地,见证了国共合作新篇章的开启。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三大”)在这里正式召开。大会确定国民革命为党的中心工作,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揭开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序幕。

中共中央局机关从上海迁至广州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看到,要对付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单靠一个阶级的孤军奋斗难以成功。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此时的孙中山因依靠军阀打军阀屡遭挫折,陷于苦闷。他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1923年年初,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东,成立大元帅大本营,重建广东革命基地,广东形势日见好转。同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国共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局采纳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将中共中央局机关从上海迁至广州。

中共中央局机关迁粤后,在大力推进与国民党合作的同时,加紧筹备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广东党组织积极协助和配合中央局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共三大召开前,中共中央以“钟英”为代号,指示各地大致从每十名党员中选派一名代表,前往广州参加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等至少40人出席大会,代表全国420名党员。马林也参加了会议

今天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由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组成。中共三大召开期间,陈独秀和李大钊同住在广州东山新河浦路的“春园”二楼。来穗参会的毛泽东也住在“春园”,他在这里和其他会议代表参加大会的筹备工作。附近的“简园”也是毛泽东经常活动的地方,他常到这里找国民党人谭延闿商谈统一战线问题。

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根据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展陈显示,中共三大代表的完整名单目前尚未发现。根据马林笔记、与会代表回忆等资料,代表人数至少有40名,其中可查实姓名的有38名。他们当中最年长者46岁,最年轻者21岁,平均年龄为29.8岁,有工人、知识分子、军人,第一次有女性代表参会。他们来自各地,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等重要文件,选举了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此外,在9天的会议中,代表听取和讨论了陈独秀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的报告,决定了国共合作的方式问题,通过13个文件决议。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为候补委员,组成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中共三大后,共产党人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共三大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任务,确定以国民革命运动为党的中心工作,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很快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为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场探营:

纪念馆规模扩大两倍 展览主题和定位更新

6月20日,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围蔽施工将近一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以下简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竣工,重新开馆。

据了解,该馆由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组成,改扩建后占地面积为668.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05平方米,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展陈方面,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更新了展览主题和定位,并融入了新的研究成果,展品较改扩建前也有了变化。6月18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纪念馆一探究竟。

在市中心进行“眼科手术”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于2006年7月起对公众开放。2020年7月1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开工,2021年6月竣工。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竣工后的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为668.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05平方米,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接待参观服务能力可达到70万人次/年。据了解,陈列馆的改扩建设计巧妙融入党徽镰刀、锤头元素,抽象展现新旧建筑体量;榫卯结构的交织形式,表达了榫卯共握、工农同心的设计理念。

由于纪念馆在新河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在改扩建工程设计时不得改变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因此,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采用大量红砖垒砌,这也代表在中共三大召开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力量,万众一心。

考虑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所在地为历史文化街区,且周边民居密集,改扩建工程向下做了延伸。据纪念馆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尽可能扩大地上展陈面积,项目在地下两层设置设备房、消防水池、文物库、电房。“扩建部分基坑面积430平方米,深度达11米,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四周既有历史建筑,也有居民楼,西侧紧贴旧陈列馆、二者净距仅2米,南侧基坑离周边建筑最近距离仅3米,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相当于在广州市中心进行一场‘眼科手术’。”

全面评价中共三大历史地位

在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有一块用玻璃覆盖的石阶遗迹。据介绍,1938年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广州,会址房屋不复存在。2006年1月,考古勘查发现了中共三大会址部分红阶砖地面,玻璃覆盖处即是对原址进行保护展示。

步入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名为《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的浮雕。浮雕刻画了工农商学兵等人物形象,再现了中共三大召开后,以广州为中心的“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据介绍,中共三大历史陈列展览展陈面积为133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320米,展出的文物展品为108件/套,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与改扩建前相比,更新后的展览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聚焦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突显关键人物,挖掘历史细节。工作人员说:“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展览更新主题立意和展陈定位,把中共三大放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发展历程和中国革命等多维度中,明确国民革命为党的中心工作,全面评价中共三大的历史地位。”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以中共三大会议的发展为线索,以专题组合的叙事方法,分为“上下求索——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凝聚共识——中共三大的召开”“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理想之光——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三大代表”四部分,叙述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过程与成果、会议影响与贡献、代表理想的升华。

展览主体时间上限为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下限为1925年中共四大,上下有所延伸。此外,展览布局和参观线路同步优化,展览的空间从室内延至室外,同时串联起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和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充实展览的内涵。(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婉允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中共“一大”会址当时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宅,人称“李公馆”。

会址为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砖木结构二层,一楼一底,坐南朝北。

1950年夏末,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提议在上海寻找中共“一大”会址,经上海市委讨论后,决定开展这项工作。

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后,建立了纪念馆并对外开放。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今起重新开馆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重新开放后,参观者能够首次以360度全景的视角,了解人民出版社旧址。叶辰亮 摄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历经近半年的建筑本体维护保养以及内部展陈提升改造后,以崭新面貌向社会重新开馆。1922年7月,在辅德里625号李达寓所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12位怀揣远大理想、深植家国情怀的青年出席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与党的一大共同完成党的创建任务。

而今,位于静安区的老成都北路7弄30号,百年旧址清水红砖,重现了辅德里1915年建造之初的历史风貌。

自去年11月闭馆后,169个日夜、4056个小时,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加固建筑本体、修复风貌的同时,优化了场馆空间布局、改造提升展陈,以更丰富、更创新的表现方式呈现“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一面清水墙,历经12道工序

靠近延安中路的一排石库门旧式里弄建筑,共有8个门洞、16根门柱及门楣,是此次修缮工程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能修旧如故,修缮采用原工艺和原材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修缮项目负责人吴公保介绍,门头门柱采用舂光石灰进行修复,“这种砖面修复料取自天然石灰岩料,再掺入微量水泥,用人工绕拌、捶打、搓揉而成的‘手作石灰’能保证墙体多年不渗水”。

石库门红砖的“红”,需要黄、绿、黑、红四种颜色按一定的比例调拌出来。当时仅门楣的配色,就做了不下16个小样。

从最初的墙面清理、清洗到最后的憎水保护,整个修复经过整整12道工序,每一砖每一瓦都蕴藏着匠人们的严谨求实与精益求精。

柱头砖雕更是工匠师傅使用红砖手工雕刻而出。雕塑上叶子翻卷的弧度、叶脉走向等,都根据现有摹本和史料比对考证而得出,最大程度地还原百年前的建筑原貌。

一次展陈提升,呈现新时代新发展

今天,中共二大会址重展昔日风采。新馆展区由“序厅、基本陈列展厅、中共二大会议旧址、党章展厅、平民女校旧址展厅、专题展厅”共六个展区组成,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峥嵘岁月。

在展陈提升上,纪念馆序厅的开场电影在内容上优化调整,呈现出新时代、新发展。一旁,宣誓区的陈列也重新布置,新增实物党旗,增强了仪式教育规范性和仪式感。

油画《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经由原作者俞晓夫亲自修复、补色、上光,并进行清洗后,再次回到基本陈列展厅。

为保证展出质量,本次修缮还调换了部分中共二大代表的照片,并对部分代表的照片进行专业修复,确保内容严谨和准确。

一系列新技术,更好讲好二大故事

展陈手段在技术赋能下有了进一步提升。展陈运用沉浸式影片、历史图文、实景还原等手段,还原了当年开会的场景。譬如,12位代表的展墙使用了双层夹胶通电玻璃,通过电源控制来调节通电玻璃透明度。不仅展厅的通透感增强了,而且展厅外的阳光长廊以及石库门风貌也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营造出“石库门里的纪念馆”。

通过人机互动的展陈方式和多媒体展示等交互手段,参观者还能首次以360度全景视角,了解人民出版社旧址。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还特意邀请医务工作者、大学生、部队战士、白领党员、工匠师傅等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加入到新馆的讲解中来。“志愿者们在讲解过程中,也讲出了自信心与自豪感。他们不仅讲述着党史,更通过自己的讲述传承、赓续红色血脉和精神力量。”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尤玮介绍,这样的讲解方式也将继续沿用。

前不久,第一部反映中共二大的舞台剧《辅德里》上演。在这部以中共二大会议所产生的重要文件为主线的戏剧中,二大提供了相关史料,艺术化再现了峥嵘岁月的人物故事。尤玮表示,他们将继续创新形式、丰富手段,讲好二大故事。

接下来,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将进一步整合静安区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馆一品”特色项目,以崭新面貌和高质量服务,助力“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100周年,擦亮“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名片

作者:顾一琼 王宛艺

摄影:叶辰亮

编辑:苏展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