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

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位于愚园路81号,是当年中共上海局的秘密机关之一,也是刘长胜同志1946年至1949年在沪从事地下革命斗争时的居住地。2004年5月27日正式对社会开放。陈列馆占地239平方米,建筑面积927平方米,共设有三层展示区:底楼主要为30~40年代三个上海地下党秘密联络,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简介,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静安区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旅游指南[组图]

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赴中共湖南党史陈列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4月1日上午,长沙市城市人居环境局围绕“学史明理”主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及机关、局属单位市征收办全体党员干部70余人赴中共湖南省党史陈列馆接受党史学习教育。

+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全体党员干部集中参观学习了党史陈列馆“开辟新天地”“描绘新画卷”“谱写新篇章”“三湘群英谱”四个专题,大家驻足于一件件令人震撼的实物、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一段段弥足珍贵的文字前,心潮澎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深受教育和洗礼。

+

在中共湖南党史陈列馆大厅,局党组书记、局长周飞同志带领全体党员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砥砺初心使命。

+

参观学习结束后,党员干部们进行了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要自觉弘扬革命先辈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始终铭记党员身份,履行党员义务,在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为推动长沙城市人居环境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稿件来源: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红色历史耀闽中 红色地名话“下垞”——莆仙党组织创始人陈国柱故乡述略

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有一块蕴藏着深厚人文底蕴,展示文化华彩的红土地——“下垞村”,这里是中共莆仙党组织创始人陈国柱的家乡。

“下垞村”位于九华山麓,距镇中心16公里。境内有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九华叠翠”、九华山摩崖石刻苦竹寺旅游、文化景点。村落面向九华山主峰,倚山而建。四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远处,一座座山峦连绵起伏,山势雄伟挺拔,群峰耸列接天;近处,脚下溪水潺潺,绿树滴翠。陈国柱故居就坐落在山村中间,故居前面是旧时莆田通往福州的山区古驿道

陈国柱(1898-1969),字继周,参加革命后更名为廖华。

陈国柱的一生,是追求革命真理的一生。他自幼聪敏,刻苦好学。从大山深处走出的他,早在哲理中学读书时,就接受新思潮影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为寻求革命真理,他南下厦门,北上上海,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著作和进步刊物。在上海大夏大学学习时,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国柱的一生,是为播撒革命火种而奔走的一生。“国有干城扶赤帜,民之喉舌发洪钟”。这是郭沫若亲书题联,联句形象描绘了陈国柱的革命人生。192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同年底奉中共中央指示,回莆田发展党员。1926年2月,陈国柱在莆田哲理中学钟楼主持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共闽中第一个地方组织——莆田党团混合支部,陈国柱任书记,陈天章任组织委员,陈德来任宣传委员,直属党中央。闽中地区第一个党组织的建立,犹如寒夜里亮起一盏灿烂的指路明灯,在莆田社会当时黑暗的情势下,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在闽中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陈国柱的一生,是为革命理想而奋斗不已的一生。他投笔从戎,带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共同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理想信仰史诗。他曾任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中共仙游县委书记等。其后一生戎马倥惚,呕心沥血投身革命事业。直到1951年,调中央文史研究馆任办公室主任兼政务院参事,1954年起任国务院参事,1969年8月逝世。

陈国柱才华横溢,在旧体诗词上有较高造诣。他以诗言志,“同赴国难,雪我国仇”的诗句,抒发出他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之情;“蹑螳螂,捕螳螂,飘忽金丸出紫囊,真叫黄雀扬”诗词,彰显出他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陈国柱,是莆田大山里走出的一个骄子,是兴化平原上引领革命的一个红色旗手。与陈国柱革命人生联系在一起的有多处具有风骨华章的地名,这些地名蕴藏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彰显着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1、下垞村。下垞村为陈国柱故乡诞生地。陈国柱曾在家乡发展一些进步群众参加革命,在他的影响下,村里解放前先后有30多位革命先烈加入到英勇救国的队伍中,并成为解放全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中流砥柱。在陈国柱的带领下,闽中地区也涌现了一大批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顽强斗争的革命英烈,为闽中赢得了“红旗不倒”的赞誉,谱写下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2、陈国柱故居。陈国柱故居前连九华叠翠,后拥古竹禅寺,这里既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省级党史教育基地。故居两边墙面挂有郭沫若、苏华、柳亚子、叶恭绰等人的题词。这里2000年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公布为莆田市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年被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授为第二批省级党史教育基地。2017年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农民协会成立旧址。旧址位于下垞村王西自然村。1926年11月,陈国柱也回到家乡下垞村发动农民,并在白漈灵宫成立农民协会。从此,下垞村农民协会以白漈灵宫为秘密活动据点,组织农民开展“二五减租”和抗捐、抗税斗争。1964年夏,陈国柱子回乡时曾特地来到白漈宫灵宫,向乡亲讲述历史,强调白漈灵宫具有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的双层重要价值,嘱咐乡人要保护好。

4、闽中游击队驻地旧址——苦竹寺。苦竹寺位于下垞村头垅自然村,建于唐会昌年间,为千年古刹。陈国柱在家乡下垞村发动农民,曾在苦竹寺开展农民协会活动。1946年至1948年春,中共闽中地委书记黄国璋和莆田工委委员张坤、林汝梁等先后率领游击队在这里秘密活动,发展游击队员。

所有上述多处地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虽然偏居一隅,但都蕴藏着红色文化的密码,有着内在的涵养与说不完的红色故事。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陈国柱投身革命时,先辈们凭着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的是人民的翻身得解放。而如今,下垞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贫穷落后的山圪垯小村落,如今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天燃气,家家户户小洋楼,教育卫生样样棒。该村还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下垞村,百年来所沉淀积累的人文历史造就宝贵的地域文化精神,正焕发出新的魅力,向着更高水平的发展迈出铿锵步伐。这里每天都有一批批参观者前来瞻仰,聆听革命往事,传承红色基因。还有一批又一批党员们在陈国柱的铜像前,面对鲜红党旗庄严宣誓,集体重温入党誓词,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高举红色火炬,传承红色精神,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莆田市志》,莆田市地方志委员编、方志出版社出版,2001年。

【2】《百年莆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8月

【3】《莆田市地名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

【4】《闽中人民革命史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5】《莆田市行政区划地图集》,莆田市民政局主编、福建省制图院编制,2015年

【6】《莆田市地名录》,莆田市区划地名办公室编,2020年11月

来源:莆田妈祖文化研究院翁卫平

闽中党史故事|闽中海上游击队的隐蔽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在莆田沿海岛屿活跃着一支由中共闽中地方组织领导的隐蔽在伪军内部的抗日武装队伍——闽中海上游击队。在长达4年多的隐蔽斗争中,这支队伍在特殊的战场上同日、伪、顽展开错综复杂的斗争,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日战歌。

打入伪军内部

1939年底,国民党政府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40年7月,国民党莆田当局遵照旨意,调动保安团摧毁中共莆田县委设在忠门王厝村的“抗日办事处”,游击队被迫转移到平海湾地带,创建新的抗日基地。鉴于在国统区斗争环境的险恶,为了保存和发展抗日武装力量,闽中党组织根据中央关于国统区党组织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以及撤退方向“包括沦陷区和‘绿林兄弟中’”的指示,决定组织游击队打入海上伪军“福建和平救国军”内部进行隐蔽斗争。

“福建和平救国军”的前身是盘踞在福建沿海各岛屿的海匪势力。1938年5月,日军占领厦门后,因兵力不足,难以扩大战线,便采取“以华制华”政策,千方百计扶植海匪势力,将各股海匪收编组成所谓“和平救国军”。盘踞在莆田沿海各岛屿的是仙游人张逸舟为司令的“福建和平救国军”第二集团军。由于伪军内部派系林立,为了争夺地盘,各自都想扩充自己的实力,这为游击队打入伪军内部提供了可乘之机。

1940年冬,中共莆田县委派戴天宝、陈文通以同乡和“绿林朋友”的身份打入驻在乌丘岛的伪第二大队张天真部,分别担任张的副官和中队文书。在了解伪军情况后,戴天宝介绍张伯庭与张天真认宗亲,结拜兄弟,进一步密切与伪军的关系。此后,闽中党组织利用张天真扩充队伍的时机,先后多次组织游击队员潜入伪军内部。被派往伪军内部的游击队员在下海前都做了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忍辱负重,肩负重任,下海的目的是“吃伪军的饭,穿伪军的衣,扛伪军的枪,干抗日保家的事”。从1942年6月至1943年3月,陆续下海隐蔽的游击队员达157人,于是张伯庭向张天真建议成立第二中队。为了与张天真认同宗,特委先后派张凤、张国强(原名康金兆)任中队长,内部由杨杞松、刘祖丕先后担任指导员,林得利任党支部书记。1943年5月,特委又派北上回莆的翁鸿镗下海,加强对隐蔽人员的领导。翁化名张国栋,由张伯庭以同宗兄弟的名义推荐给张天真,被委任为大队参谋长兼政训员。党组织也规定了严格的海上纪律,即“一切行动听指挥,严守党的秘密,不准抽鸦片、打吗啡、逛窑子”等,在潜入隐蔽期间坚持党的组织领导。由于有坚强的党的领导和严格的纪律约束,使海上游击队员在长达4年多的隐蔽斗争中没有沾染上伪军的恶习,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这支队伍成为党培养的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特殊部队。至1944年,张天真的伪独立第二大队下辖4个中队,游击队员占多数的有3个中队,并且控制了第二、三中队的领导权,特别是第二中队都是地下人员,而且人数最多、武器装备最好,是战斗力最强的一个中队,深受张天真的器重。闽中海上游击队成为伪独立第二大队的重要武装力量,基本可左右张天真部的行动,为开展抗日反伪斗争提供便利条件。

抗日反伪斗争

闽中海上游击队以“灰色”面目出现,在做好隐蔽工作的同时,利用日、伪、顽之间和伪军内部的各种矛盾,一面在海上秘密开展打击日伪活动,一面筹措资金支援陆上的敌后抗日斗争,取得了较好成效。

以“伪”打伪。1942年,编入第一中队的海上游击队员在参与张逸舟火并南竿塘(即马祖岛)林义和第一集团军的战斗中,英勇善战,冲锋在前,为张逸舟吞并林义和第一集团军立下汗马功劳,得到张逸舟的赏识,后被张逸舟留下当警卫队。1943年10月,为筹措抗日经费,隐蔽在伪军陈其华部当副官的中共党员蔡先镳根据掌握的情报,向特委报告该部有一艘货轮在厦门装货后即将返航乌丘岛。海上游击队据此立即组织人员在鸬鹚岛附近截击。结果缴获到枪支、布匹等大批禁运物资,价值300多万元。后来这些货物由地下交通线秘密运出变卖,所得款项供省委、特委机关作抗日活动经费。事发不久,陈其华被军统特务张天昊诱杀夺权,使伪军头目以为夺劫货轮是军统干的,加深了伪特之间的矛盾。

以“伪”抗日。1944年4月,驻守乌丘岛航灯塔的日军强抢第二中队购买的鱼,并殴打前去劝解的中队长,游击队秘密党组织利用这一事件,在伪军中进行宣传鼓动,激发伪军的抗日情绪,引起较大反响,连张天真也对日军的野蛮行为感到愤慨。1945年3月,一艘运载汽油的日军运输船途经乌丘海面,被担任伪独立第二大队检查处处长的海上游击队员陈天连率队拦截检查,在检查时,陈天连故意碰开自动卸货开关,使300多桶汽油滚入海面,其中大部分汽油被地下群众打捞运往内地变卖充作革命活动经费,解决了党组织抗日经费困难的问题。事后党组织立即把陈天连等同志调离海上,使日军无根可究,不了了之。此外,海上游击队还利用各种机会抗击日军,如利用舢舨为日舰运人载货之机,组织会游泳的队员去摇舢舨,待满载时,故意用力把船摇翻,以此溺死日兵;为保护海岛上的女人免遭日军蹂躏,游击队驻岛期间秘密帮助她们女扮男装以躲过劫难。

闽中海上游击队通过一系列的隐蔽斗争,不仅保存了有生力量,而且发展了武装队伍,支援敌后斗争,较好地完成“消灭日军,瓦解汉奸,争取伪军,对付国民党顽军袭击等四项任务”,得到华中局的肯定。

反顽自卫斗争

为打破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攻,确保福建省委、闽中特委机关的安全,闽中海上游击队在秘密开展打击日伪活动的同时,以“伪”打顽,配合陆上游击队开展反顽自卫斗争。如1942年1月,陈天连率海上游击队出巡,遇到顽军的3艘运粮船,便立即组织截击,结果缴获大米700多担,除一部分留在海上外,其余的都秘密运到陆地,支援陆上游击队开展斗争;1942年底和1943年初,分别由朱金发、张霖率海上游击队先后两次袭击莆田前下盐场国民党顽军,共缴获步枪60多支、轻机枪1挺、手榴弹数百枚,充实了党的武器装备;1944年11月,闽中特委抽调海上游击队基干班到莆田濑溪桥头,配合伏击福建省保安司令严泽元所部,缴获机枪1挺、步枪10多支;1945年4月,省委派黄国璋、林汝楠、叶良运、祝增华等率队前往南日岛建据点。队伍在岩下村住下后不久,与莆田县保安队发生遭遇战,张国强闻讯后立即派20多名海上游击队员前往救援,打得保安队退逃大陆。

海上游击队公开与陆上游击队配合进行抗日反顽斗争,暴露了张国强的身份,也暴露了隐蔽基地,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使海上游击队在日寇撤退后遭到国民党当局和“易帜反正”后伪军的包围。1945年6月7日发生了“东吴事件”,伪军诱捕了张国强,包围东吴村五帝庙隐蔽人员驻地,并进行搜查,海上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张国强、张伯庭、邱子国等相继被捕牺牲,使海上游击队失去了掌握全局情况、较有斗争经验的指挥员,导致这支在错综复杂的斗争环境中培养并壮大起来的武装队伍解体。隐蔽人员在被国民党当局整编后调往浙江途中陆续逃离,除小部分被捕牺牲外,大部分回乡后找到地方党组织,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闽中海上游击队奉命打入伪军内部,长期潜伏在沦陷区,成功地开展隐蔽斗争,为抗日战争作出特殊的贡献,他们的业绩永载史册。

来源:莆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莆田新闻

编辑:朱建婷

审稿:黄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