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教堂

东正教教堂

1932年,东正教上海教区主教维克托尔(白俄)向东正教徒和白俄侨民集资,在亨利路(今新乐路55号)建造东正教堂,也称圣母大堂。顶部为半圆穹顶,中间是大穹顶,四角 4个小穹顶。这是上海最大的东正教堂。1948年时,区内东正教堂和传道所有4处:新乐路圣母大堂、常熟路113弄6号俄国餐厅传道所,衡山路宛平路俄国学校传道所,复兴中路1233号东正教传道所。

交通

94路 45路 955路 24路 41路 104路

门票

免费

开放时间

周五

景点位置

上海市新乐路55号(新乐路襄阳北路口)

俄罗斯东正教有关景点 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图片

1. 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图片

东正教。

东正教源自希腊文明的救世主信仰根源,因罗马帝国东部一脉相承的拜占庭帝国、俄罗斯帝国的国家宗教闻名。公元1世纪,希腊裔基督徒的耶路撒冷、安条克、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罗马之五城联邦原型诞生。4世纪,君士坦丁堡成为罗马帝国的国家教会首都。5世纪,因单性论被开除的近东边缘教会形成东方人派正教会。

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罗马正教会。15世纪,东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截至2014年,全球东正教徒近四亿;包括普世牧首共融的二亿五千万不同宗派信徒。

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正教会多由俄罗斯正教会的莫斯科牧首治理,有信徒一亿六千万人,也是梵蒂冈后的基督徒第二大单一政治及文化族群。在中国暂归入中国基督教,无独立宗教地位

2. 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图片高清

与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比,滴血大教堂的外貌更加美丽、更加生动。滴血教堂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葱头顶,反映了俄国十六和十七世纪的典型的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

滴血大教堂是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传统式东正教教堂,也称基督复活教堂。与莫斯科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区别在于教堂内部嵌满了以旧约圣经故事为体裁的镶嵌画。

3. 俄罗斯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位于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是东亚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是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1907年,圣索菲亚大教堂破土动工,当年落成。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竣工落成。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平面设计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大堂顶是绿色的拜占庭式球状尖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是俄罗斯特色的帐篷式尖顶。四个楼层之间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有四个门出入。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 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同时,它又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

4. 俄罗斯的教堂图片

瓦西里升天教堂为俄罗斯东正教堂,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整座教堂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下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中心塔从地基到顶尖高47.5米,鼓形圆顶金光灿灿;棱形柱体塔身上层刻有深龛,下层是一圈高高的长圆形的窗子。   其余八个塔的排列是:外圈东西南北方向各一个较大的塔楼,均为八角棱形柱体、鼓形圆顶:在此四个塔楼之间的斜对角线上是四个小塔楼,建筑装饰简洁紧凑,借助斗拱与大塔楼相连。   八个塔楼的正门均朝向中心教堂内的回廊,因此从任何一个门进去都可遍览教堂内全貌。教堂外面四周全部有走廊和楼梯环绕。教堂内部,几乎在所有过道和各小教堂门窗边的空墙上都绘有16~I7世纪的壁画。   殿堂分作上下两层,且早已作为展览厅使用。殿堂内设有展厅陈列图片和模型以介绍这一教堂的建筑历史和四个世纪以来的变化。有一间展室再现了大教堂的底层。底层几乎是一间暗室,只有尖拱型细小缝供通风用。这里至1595年以前存放过大量官款,现在陈列着16~17世纪的文物。与中心教堂相通的八个小教堂面积极 ,其中东南塔内面积只有12平方米。

5. 俄罗斯东正教大教堂

因为俄罗斯信仰的是东正教,东正教的教堂就比较颜色丰富,其实基督教的教堂也是都是挺丰富的。

6. 东北东正教教堂

和西方天主教教堂喜欢尖顶不同,东正教教堂的顶是洋葱头样式的,童话感很浓,很萌,这个就是建筑上和西方教堂最特别的地方

7. 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图片大全

主要是源于民族信仰,现在俄罗斯大部分教堂为东正教教堂,也有极少数天主堂和基督教堂。

8. 俄罗斯东正教堂建筑属什么风格

基督教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虽然有天主教堂、东正教堂,但同属基督教,其建筑物的表现形式很多,但总括有以下几类风格:

1、罗马式建筑风格;

2、哥特式建筑风格;

3、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4、拜占庭式建筑风格;

5、希腊建筑风格;

6、现代建筑风格。

9. 乌克兰东正教教堂

圆葱头形状的教堂顶,顶部有个十字架。

哈尔滨旅游必打卡,远东最大的东正教教堂,雪景太美了

哈尔滨是国内最受欢迎的冬季旅行目的地之一,哈尔滨有着北境完全不同于南方的冰雪胜景。像本月马上要建好冰雪大世界,还有即将到达的国际冰雪节都吸引着无数喜欢玩雪的游客徜徉于哈尔滨。

冬季来哈尔滨白天可以到太阳岛雪博会观看千变化变雪雕艺术,晚上可以到冰雪大世界感受的北国冰雕艺术。这种冰雪文化真的挺诱人的。

来哈尔滨旅游,还有一个当地必打卡的项目,就是圣·索菲亚教堂。它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我们到的时候,刚好下完雪,部分积雪留在了教堂的穹顶上,为教堂覆盖上一层白色的“披肩”,很有圣诞的节日的气氛。

圣·索菲亚教堂我觉得还是晚上看,夜景会更绚烂一些,灯光效果,显示这栋建筑更加的宏伟

顶上是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俗称“洋葱头”,青色的显得很特别。现在不是出不了国吗?所以来哈尔滨,一样可以体验俄罗斯风情,这种旅行体验也是挺不错的。

圣·索菲亚教堂的窗户也很特别,都是两篇竖排的,玻璃窗上面还有一些突起的花纹图案,看起来很精美的样子。

教堂是可以入里面参观的,每天上午9:00到下午5:00是开放时间。

我们主要外面参观,也看到有不少新人,选择教堂做他们拍摄婚纱照的取景地。的确是挺浪漫的。

关于教堂:

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最始只是一座沙俄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后来扩建后,慢慢修成了远东地区最大的教堂,教堂外面的砖廊、塔廊、凯旋门都极具欧陆风情。

旅游小贴士:

圣·索菲亚教堂

地址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索菲亚广场

门票:免费

景区等级:AAA级

索菲亚教堂旁边的凯旋门是钢铁构成的,也极具特色,我个人觉得有点像车站的候车大楼。

凯旋门边上还有一个高耸的塔楼,也是挺好看的。顶上还是金黄色的,太特别了。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最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留言告诉乐玩君,你想来这里感受一下哈尔滨的城市风情吗?

说说天津卫——天津已经消失的东正教教堂

东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流派,东正教是从基督教中分化而形成。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以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为中心的基督教被命名为东方正教,又因为它由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亦称希腊正教。随着拜占庭的衰落,东正教的宗教中心就转移到俄罗斯。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相继脱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辖,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目前则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礼仪的东正教会。

俄罗斯历史上几任大帝都曾梦想在俄罗斯建立第三罗马帝国,这个国家笃信东正教直到20世纪初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的东正教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与土地的联结十分紧密,在俄语中基督徒和农民是同根词,在东正教盛行的时代,每个村落都是以教堂或修道院为活动中心的,每周的礼拜是最佳的村民集结场所,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属的教会。

东正教在俄罗斯还是有它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建筑艺术、珠宝设计方面,留下了许多辉煌的成绩。罗马拜占庭的石造建筑技术以及洋葱头圆顶式的教堂技法随着东正教传入俄罗斯,俄罗斯人随后将之修改,包括原本在欧洲一座教堂只有一个“洋葱头”的特色,到了俄罗斯之后,受了俄罗斯传统多神教的影响,近而转变为一座教堂上可以有多个“洋葱头”。“洋葱头”的数目或许和神话或传奇事迹里的圣人数相当,或是和圣经故事里的相关记载或耶稣的事迹相关,没有一定。

十七世纪上半叶,俄罗斯帝国为了获得更多的皮毛贡赋,向东扩开拓疆土,并进入黑龙江流域。公元1682年,清朝与俄国爆发了雅克萨之战。战后清政府将愿意留在中国的俄军战俘带回北京安置,编为镶黄旗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史称“俄罗斯佐领”。因被俘地点在黑龙江对岸的阿尔巴津城,这个族群被称为“阿尔巴津人”。

清朝统治者对俄罗斯旗人的宗教教信仰采取了宽容态度。康熙皇帝把北京胡家圈胡同内一所关帝庙,赐给“俄罗斯百人队”作为临时教堂,在北京的这批俄罗斯人就开始有宗教活动场所了,这是中国有东正教的开端。公元1727年,中俄订立了《恰克图界约》,该条约还允许俄罗斯东正教会在北京建立新教堂。此后,俄罗斯东正教会在中国的传教逐渐合法化。但是在清朝二百年间,东正教虽然“打开了中国之窗”,可在中国的信徒和教堂极少。

东正教于20世纪初传入天津,1909年在天津俄租界俄国花园(原河东区南站)内建东正教堂,名为“救世主堂”。1922年扩建后更名为“圣母帡幪(píng méng)堂”。天津开埠以后,在今天的河北区一带,有相当多的俄国商人行商,他们大多经营皮毛和茶叶生意。有位俄国商人在三岔河口海河北岸设立了萨宝石洋行,至今此地还有一条小巷叫萨宝石胡同。他们还在中山路上开办了工厂、仓库。

这些俄国人都信奉东正教。最早的时候,每到东正教会的大瞻礼,北京东正教会都会派司祭到天津为俄国商人及其眷属举行宗教活动。当时的修士大司祭伊诺肯提乙,每年都要来天津,借用北站的客车厢做临时祈祷所。1904年,北京东正教会在天津河北小关大街租房作为祈祷所,平日的宗教活动由一位中国人主持,此时领洗入教的中国人约有200余人。

1901年6月30日,俄国在天津海河东岸天津俄租界的露国公园(俄国公园,今河东区南站)内动工修建圆形的北清事变纪念塔,设计者为格里戈连科中校,下面埋葬在八国联军战争中阵亡的108名俄军士兵。1909年,纪念塔改建为救世主堂。救世主堂用汉白玉建造,雕刻装饰精美,但是其容量颇小,只能容纳20人祈祷,供当时附近的俄国信徒使用。此前天津并无正式的东正教堂,仅有1904年在河北小关大街租房设立的祈祷所,华人信徒多聚居于此。

1909年,北京东正教会关闭了天津小关祈祷所,在俄租界的俄国花园(位于今天河东区南站)修建了一座正式的东正教堂,命名为“救世主堂”。救世主堂用汉白玉建造,玲珑剔透,仅能容纳20人左右。远在小关的中国教徒进堂者不多,只有附近少数的俄国教徒进堂祈祷。

1922年,修士司祭维克托尔来到天津继任本堂司祭。维克托尔出生于俄国的一个宗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东正教司祭。维克托尔在神学院读书时应征入伍,后升任沙俄军官,苏联十月革命后逃到新疆,随一批白俄来到北京,为当时的东正教北京教会主教收留,升为修士,教名为维克托尔。按照东正教会的教级,不久即由修士升为司祭。司祭就有资格总揽一个教堂的事务。此时,流亡到天津的俄国贵族还在不断增加,救世主堂已经不敷使用,因此他在小教堂的基础上主持扩建了一座可以容纳数百人的大教堂,命名为“圣母帡幪堂”。

1939年,天津沦陷,“圣母帡幪堂”被侵华日军拆毁改建为军用仓库。日军强行将原德租界小刘庄南大道(今河西区琼州道河西医院旁)的一华人地产作为抵偿,并拨款17万日元按原样重建。1942年,新的“圣母帡幪堂”建成。1945年,天津教区总堂迁至林森路(新华路)与达文波路(建设路)的俄国侨民俱乐部健身房改建成圣尼古拉堂。

自1945年到1950年,大批俄侨陆续离境,1955年和1956年,圣谢拉菲姆堂(今和平区南京路东莱里,俄侨养老院内)和圣英诺肯提乙堂(今和平郑州道)先后关闭。1965年,圣尼古拉教堂也宣告结束。1976年,琼州道的圣母帡幪堂建筑在唐山地震中损坏,1980年代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