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海关遗址

亚东海关遗址

亚东海关遗址位于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乡,它作为清朝在西藏建立的第一处海关,为中央政府加强西藏地方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文名:亚东海关遗址

位置:日喀则市亚东县下亚东乡

保护等级: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泰国班考遗址看华南与大陆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

摘要:公元前3千纪晚期,泰国他钦河流域至马来半岛出现了以空三足斝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班考遗址最为典型。该遗址的墓葬根据随葬陶器分为甲、乙两类,代表着不同性质的考古学遗存。从陶器组合关系和器物特征来看,甲类墓葬与岭南地区石峡文化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此时黄河长江流域的粟作和稻作农业伴随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生活方式和技术体系进入东南亚地区,在此背景下,班考遗址复杂的陶器风格、随葬幼猪、石锛的大量出现以及泰国和大陆东南亚动、植物考古研究等多重证据似乎表明,具有农业特征的新石器文化也进入这一地区。所以班考遗址为探讨泰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大陆东南亚与中国的交流与互动等问题提供了资料。

关键词:泰国;班考遗址;石峡文化;新石器时代

20世纪60年代,泰国—丹麦史前联合考古队在泰国西部北碧府(Kanchanaburi Province)调查发现班考(Ban Kao)遗址[1]。遗址位于北碧府北碧县(Muang Kanchanaburi District)乔拉赫普瓦克村(Chora-Khe-Phuak),在奎内河(River Kwai)两条支流交汇形成的冲击平原上,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99°19′45″、北纬13°57′15″。1961~1962年,联合考古队对班考遗址的邦(Bang)、吕Ⅰ(LueⅠ)和吕Ⅱ(LueⅡ)三处地点进行发掘,邦地点发掘墓葬44座,吕Ⅱ地点发掘墓葬2座,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这批墓葬有五组叠压打破关系:M2→M43,M7→M6,M10→M35,M21→M32,M39→M38。发掘的46座墓葬都是土坑竖穴墓,单人葬,葬式以仰身直肢为主,只有M26为侧身屈肢。墓葬多有随葬品,随葬陶器有釜、斝、豆、尊、壶、甗、盆、钵、罐等,石器有锛、斧、环等,骨角蚌器有鹿角、骨珠、骨镞、鱼镖、蚌刀、蚌饰品等,部分墓葬出土有动物骨骼[2] 。

班考遗址出土陶器数量较多,组合关系清晰,是泰国乃至大陆东南亚新石器时代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类遗存。过去一般是把班考遗址所代表的遗存笼统地称为班考文化 [3] 、三足器复合体 [4] 或三足器文化 [5] ,没有对遗址的文化性质和分期进一步讨论。本文拟从随葬陶器的形态和组合关系入手,对班考遗址墓葬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作年代学考察,进而就其文化谱系研究作一些尝试。

一、遗存分类

邦地点和吕Ⅱ地点的46座墓葬是班考遗址的主要内涵。从随葬陶器的基本组合来看,这批墓葬可以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墓葬有16座,占墓葬总数的34.78%,以釜、斝、豆、尊、壶、圈足盘为组合关系;乙类墓葬有23座,占墓葬总数的50%,以盆、钵、罐、甗为组合关系。另外M17、M30、M31没有随葬品,M14、M26各出一件器物残足,M19、M23未见甲、乙两类墓葬的典型器物,因此这7座墓葬暂置不议。现对甲、乙两类墓葬的典型器物进行介绍。

(一)甲类墓葬

斝 由器身和足两部分构成,空三足接于下腹外侧,锥足上各有两个镂孔,器身和足部多饰绳纹,依腹部形态分为两型。A型,釜形,凹折沿或斜折沿,标本M27∶4(图一,1);B型,壶形,深腹,标本M18∶1(图一,15)。

豆 敛口,斜腹,尖圜底,细柄中空,喇叭形豆座,标本M27∶8(图一,2)。

圈足盘 敛口,盘腹较深,圜底,圈足外撇,标本M27∶5(图一,5)。

壶 高领,束颈,曲腹,圜底,圈足外撇。依领部差异分为两亚型,Aa型,弧领,标本M27∶12(图一,6);Ab型,斜直领,标本M4∶6(图一,16)。

尊 折沿或侈口,折腹,圜底,圈足外撇,标本M27∶1(图一,4)、M29∶3(图一,18)。

釜 折沿或侈口,依腹部形态分为两型。A型,折腹,标本M27∶3(图一,3)、M32∶1(图一,10);B型,圆腹,标本27∶7(图一,7)。

统计甲类墓葬的随葬陶器,得出表一。这16座墓葬中,有12座存在明确的组合关系,斝、釜是最基本的组合,其中M27具有最为完整的陶器类型。各墓葬的组合形式虽然存在少许差异,典型器物如斝、釜、壶在形态特征上也有区别,但是由于该类遗存不同类型的陶器基本上可以通过横联法进行排比,确定其共存关系,而且报告中缺乏有效的叠压打破关系,所以此处不对墓葬之间的组合形式作进一步分类,典型器物也只是依据形态特征进行型的划分,暂无法判断是否存在式的演变。

(二)乙类墓葬

盆 折腹,圜底,依口沿形态分为两型。A型,侈口,标本M9∶1(图二,9);B型,折沿,标本M9∶2(图二,10)。

钵 口沿内折,斜腹,圜底。根据口沿与腹部特征差异,暂划分为三个亚型,Aa型,沿较宽,折棱凸出,腹部较深,标本M41∶3(图二,20);Ab型,沿较窄,腹部较浅,标本M21∶3(图二,16);Ac型,沿窄小,浅腹,标本M10∶4(图二,14)。

釜 侈口,圆腹或腹壁近直,圜底,标本有M6∶2(图二,4)、M9∶4(图二,7)。

罐 分为两型。A型,侈口,圆腹,平底,标本M6∶1(图二,3)。B型,平折沿,圜底,根据腹部形态,分为两亚型,Ba型,直颈,圆腹,标本M6∶9(图二,1);Bb型,束颈,折腹,标本M6∶5(图二,2)。

甗形器 器身和足部联体,呈亚腰形,器身为大敞口,斜腹,圜底,腹部外侧有一周凸棱,器足略圆,内收成平底,标本M9∶11(图二,8)。

除此之外,乙类墓葬还出土平底盘、圈足杯、盂形器等器物,数量较少,不详述。将乙类墓葬的陶器统计出来,得出表二,随葬3件以上器物的墓葬有17座,盆、钵是其基本组合。其中,M9出土陶器有盆、罐、釜、甗等,组合形式与之接近的有M25和M41两座墓葬;M6出土陶器为钵、罐、釜、豆,与M21出土器物相近,这些随葬陶器应属于同一范畴,其差异可能反映了墓葬之间的年代早晚。

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甲、乙两类墓葬各有其文化特征,前者以斝、釜为基本组合,后者以盆、钵为基本组合,二者在遗址中基本不共生,应属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这批墓葬有五组叠压打破关系。第一组,M2出土盆、钵、釜、罐,M43出土斝、釜、壶、豆、圈足盘,两墓随葬陶器相异;第二组,M6出土钵、罐、釜、盘、豆,M7出土盆和釜,两墓随葬陶器相异;第三组,M10出土盆、钵、罐,M35出土斝、豆、釜、尊,两墓随葬陶器相异;第四组,M21出土钵、罐、豆,M32出土釜、圈足盘、壶,两墓随葬陶器相异;第五组M38出土钵,M39出土盆、钵、盘,两墓随葬陶器相异,但是都有Ac型钵,年代相距不远。这10座墓葬中,甲类墓葬M32、M35、M43,分别被乙类墓葬M12、M10和M2叠压或打破,说明甲类墓葬年代当早于乙类墓葬。所以,班考遗址的墓葬可以分为早、晚两期,对应早、乙两类墓葬,代表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遗存。值得注意的是,甲类墓葬M43∶2盆(图一,17)是乙类墓葬典型器物,乙类墓葬M41∶5尊(图二,17)为甲类墓葬典型器物,以及圆腹釜在班考遗址的普遍存在,说明这两类遗存具有文化联系。

二、斝的分布与年代

斝是班考遗址甲类墓葬中最常见、最有特色的一类器物,可以作为重要因素探讨甲类墓葬所代表文化的分布和来源。下文将根据这一线索分析东南亚地区斝类器物的出土情况。

1931年泰国素叻他尼府(Surat Thani Province)的布邦(Buang Bep)遗址出土一些锥足,未发现完整器,锥足为夹砂陶,呈褐色或赭黄色,饰绳纹,中空、厚壁、呈牛角状,器身上有圆孔,最长为13厘米[6] 。其后,在马来西亚霹雳州(Perak)的白克洞(Gua Baik)遗址[7] 、吉打州(Kedah)的玻尔哈拉洞(Gua Berhala)遗址[8] 、玻州(Perlis)的星洞(Gua Bintong)遗址[9] 等相继发现了此类锥形足。这些遗址都未经过正式发掘,而且无完整器物,因此一直没有引起对此类遗存的重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泰国—丹麦史前联合考古队在泰国中部北碧府调查发现班考遗址和赛育(Sai-Yok)遗址[10] ,学术界开始对空足三足器(斝)遗存的性质、年代、源头等问题进行讨论。

根据发表的材料,出土斝的遗址还有泰国攀武里府(Suphanburi Province)的农拉差瓦(Nong Ratchawat)遗址[11] ,素叻他尼府的宋孔(Sing Khon)遗址、帕克姆(Pak Om)遗址,喀比府(Krabi Province)的纳清(Na Ching)遗址[12] 、班塔普克里(Ban Tabprik)遗址、卡纳布南山(Khanab Nam Mountain)遗址、苏阿洞(Sua Cave)遗址;马来西亚雪兰莪州(Selangor)的加得姆希尔(Jenderam Hilir)遗址[13] 、吉兰丹州(Kelantan)的都森拉贾村(Kampong Dusun Raja)遗址[14] ,玻州的大山脚(Bukit Cangkul)遗址[15] 、巨洞(Gua Gergasi)遗址[16] ,吉打州的砂洞(Gua Pasir)遗址、飓风洞(Gua Taufan)遗址[17] 。其中加得姆希尔遗址出土145件空足,但未见完整器。农拉差瓦遗址为2003年调查发现,并于2003年、2008~2009、2014~2015年进行发掘,共发掘墓葬111座,出土大量与班考遗址文化面貌相似的陶器遗存。除此之外,泰国南部董里府(Trang)、宋卡府(Songkhla)等地也发现有斝[18] 。

总的来看,东南亚迄今发现的出土斝类器物的遗址有20余处,主要分布在泰国中、西部他钦河流域(Tha Chin River)、奎内河流域(KhwaeNoi River)和马来半岛西海岸,南不过马六甲海峡。这些遗址中班考遗址、加得姆希尔遗址和农拉差瓦遗址已发表测年结果。班考遗址有两个测年数据,分别为距今3720年,即公元前1170±140年(K838),和距今3310年,即公元前1360±140年(K842),测年样本均为木炭,来自探方Ea第10层和H3第8层[19] 。原测年结果未经校正,本文运用OxCal4.4程序和IntCal20校正曲线对两个测年结果进行校正,置信度选择95.4%,得到结果分别为K838:2195-2038 cal BC和K842:1613-1536 cal BC。加得姆希尔遗址有四个测年数据,分别为SUA-2401:3650±60BP、OXA-1932:3660±80BP、OXA-1933:3090±60BP、OXA-1934:3010±70BP[20] ,前两件样本为木炭、三足器空足,后两件为绳纹陶残片,校正后分别为2201~1831 cal BC、2288~1776 cal BC、1499~1206 cal BC、1421~1408 cal BC。农拉差瓦遗址现有十三个测年数据,样本主要为贝壳,发掘者根据此结果将该遗址分为四期,一、二期为新石器时代早期(4200-3600BP),三、四期为新石器时代晚期(3600-3000BP),其中斝等典型器物仅在一、二期出土,不见于晚期[21] 。这三个遗址的测年结果基本一致,依据现有资料,初步判断斝的年代范围为距今4200~3600年,可以认为班考遗址甲类墓葬的年代与之相当。

三、甲类墓葬的文化来源

研究表明,斝为遗址当地生产,而非经过贸易或使用这些陶器的人群迁徙带来[22] 。关于这类遗存的文化来源,有龙山形成期文化说[23] 、缅甸北部说[24] 、泰国中部和湄公河流域说[25] 等几种观点。泰国中部和东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年代多晚于距今4500年,陶器面貌单一,没有出土斝等三足陶器。空足三足器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表征,在揭示文明动态演进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中国境内空足三足器与大陆东南亚出土的斝可能存在渊源关系。

中国的空足三足器起源于泰沂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期实足鬶向空足鬶演变,随着大汶口文化的西进,空三足鬶在中原腹地流传下来,如谷水河三期遗存的鸟形鬶,在空足鬶的刺激下,伊洛地区的釜形鼎向釜形斝嬗变,釜形斝作为特征器物随着庙底沟二期文化向南扩张到达汉水中游,可见于青龙泉三期遗存[26] ,目前地点最南的斝出土于天门邓家湾遗址M49填土中[27] 。显然,形态特征相近的釜形斝与泰国—马来西亚出土的斝存在空间上的缺环[28] ,云南、两广和福建地区则是讨论中国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缺乏三足器传统,也基本未见班考遗址甲类墓葬的其它典型器物。福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昙石山文化为代表,主要是圜底器和圈足器,有少量三足器,典型器物有宽折沿釜、侈口圆腹矮圈足罐罐、带把壶、直口浅盘喇叭足豆、折腹鼎等[29] ,从陶器面貌来看,昙石山文化与班考遗址斝、釜类遗存关系较弱。

广东石峡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出土袋形器足,底呈钝锥形,中空或在足根部分穿一大圆孔,共出的有折沿圜底釜、直领深腹罐、敛口圈足盘等;石峡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即石峡文化陶器组合有鼎(盘形、釜形、盆形)、盘(圈足、三足)、釜、壶、豆等;石峡遗址第三期文化遗存也可见少量袋状足和锥状足[30] 。经过对比分析(图四),石峡文化陶器组合关系与班考遗址甲类墓葬接近,典型器物如釜形鼎、壶、豆、圈足盘、釜与班考遗址所出陶器特征相似。广东乌骚岭遗址[31] 、禄美村对面岗遗址、罗沙岗M1[32] ,广西六卓岭[33] 、石脚山遗址[34] 、感驮岩一期遗存[35] 、岜旺、弄山岩洞葬[36] 等都出土有三足鼎或三足盘,说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三足器传统。所以,有理由认为班考遗址甲类墓葬的出现与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关。

四、生业经济

班考遗址没有开展植物考古学研究,植物资源利用方式以及是否有栽培农业仍不清楚。动物方面,共有19座墓葬出土动物骨骼,种类有鲶科Siluridae、龟科Testudinidae、巨蜥属Varanus sp.、Lepus siamensis、鼯鼠属Petaurista sp.、巨松鼠Ratufa bicolor phaeopepla、狗Canis familiaris、猪Sus sp.、牛科Bovinea、麂属Muntiacus sp.、单色马蹄足Cervus unicolor equinus、鹿属Cervus sp.、犀科Rhinocerotidea,其中猪的数量最多,16座墓葬中出土有猪骨[37] 。猪在班考遗址中出现比例较高,而且年龄全部在两周岁以下,还有刚出生的幼崽,只是由于遗骸保存较差,无法判定是驯化的家猪还是野猪。不过,考古发掘证实,新石器时代以来野生动物作为随葬品出现的概率极低[38] ,或可推测班考遗址出土的猪骨属于家猪,至少反映猪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墓葬中还发现有41件石锛和5件鱼镖。

从现有证据来看,粟、稻在公元前3千纪晚期就已经传入大陆东南亚[39] ,泰国确认最早的驯化稻大植物遗存见于距今3700年左右科帕农底(Khok Phanom Di)遗址[40] ,粟出现的时间要早于稻,发现于泰国中部的农帕外(Non Pa Wai)遗址,距今约4200年[41] 。大陆东南亚最早出现家猪的可靠证据在越南北部的曼北(Man Bac)遗址,年代约距今4000年[42] 。

距今5000~4000年,长江和黄河流域的稻作、粟作农业分别向南传播扩散,主要分为两大路径,一是从东南沿海经台湾,到菲律宾、东马来西亚(婆罗洲)、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地,该线路与南岛语族的起源和扩散有关;二是自西南或华南往东南亚大陆(包括越南、泰国、柬埔寨等一直延伸到马来半岛),该线路与南亚语族的起源与扩散有关[43] ,后者又可细分为两到三条传播路线[44] 。云南、两广和福建地区是长江和黄河流域农业人群向东南亚殖民迁徙的必经之路。白羊村遗址于2013~2014年进行发掘,浮选出稻作和粟作遗存,测年结果为距今4650~4050年,是目前已知云南最早的农业证据[45] ,农帕外遗址发现的炭化粟似乎支持了农业由云南地区传入东南亚大陆的设想,不过两地早期农业作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仍需要更多考古材料的解释。石峡遗址中、下层发现了栽培稻遗迹,属于石峡文化时期,可以确定是岭南地区年代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46] 。昙石山遗址第九次发掘在G104⑤层获得了2粒炭化稻,属于昙石山文化时期[47] 。这都为稻作南传提供了很好的证据,不过其具体路径需要更多材料去揭示。

狩猎、渔猎是班考遗址人群获取肉食资源的重要方式,多座墓葬随葬幼猪的现象表明该遗址也许已经开始家畜饲养。泰国和大陆东南亚的植物考古研究表明,稻作和粟作农业在班考遗址所代表的文化时期已经进入该地区,只是现有资料还无法对班考及相关遗存的植物资源利用情况作出更充分的解释。

五、结语

班考遗址的墓葬依据随葬陶器组合可以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墓葬以斝、釜为组合关系,典型器物包括折腹釜、空三足斝、细柄豆、曲腹壶、尊等;乙类墓葬以盆、钵为基本组合,典型器物有折腹盆、敛口钵、平底罐、折腹罐、甗形器等。这两类墓葬所代表的遗存陶器面貌差异较大,在遗址中缺乏共生关系,应为性质不同的两种文化遗存。根据典型器物的分类排比和墓葬叠压打破关系,甲类墓葬年代早于乙类墓葬。斝是甲类墓葬最具特色的典型器物,见于泰国中、西部他钦河流域、奎内河流域和马来半岛西海岸,由于缺乏完整资料,尚不能判明这些遗址文化属性与甲类墓葬是否相同,只是可以作为甲类墓葬所代表遗存分布的某种指示,测年结果显示年代为距今4200~3600年,大体上反映了甲类墓葬的年代。乙类墓葬陶器与目前所知泰国新石器时代遗存陶器面貌差异较大,有待于更多资料的佐证。距今5000年以降,史前文化大迁徙初现[48]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晚期向南辐射石峡文化和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的圜底、圈足加三足的陶器传统与班考遗址甲类墓葬陶器特征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二者可能存在渊源关系,石家河文化广泛分布于长江中游,势头强劲,从中也可以看到若干与班考遗址相似的文化因素,不过尚缺乏直接证据的支持。

距今4500~4000年,东南亚地区发生了明显的文化转变[49] ,体质人类学的“二层模式”认为与蒙古人种具有亲缘关系的农业人群逐渐取代了原来与澳巴人种有密切亲缘关系的狩猎采集群体,这在考古学上反映了拥有先进陶器和农业经济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地理扩张过程[50] 。复杂的陶器风格、随葬幼猪、石锛的大量出现以及泰国和大陆东南亚动、植物考古研究等多重证据表明,班考遗址可能是具有农业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进入这一地区的表现,当然,不能把班考遗址所代表遗存的出现简单地理解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扩张的产物,其文化发展应该有深刻的原因。考古学文化背后的人群交流更替、生业模式变迁十分复杂,所以大陆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至少要从考古学文化、生业模式、人群交流更替、南亚语族四个维度综合考量,以此来探讨中国与东南亚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问题。

附记: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海南东南沿海史前文化与南岛语族考古”(项目批准号:20CKG002)资助。

(作者:赵春光,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另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查《江汉考古》2021年第1期)

责编:段姝杉

审核:方 勤

陈丽新

——版权声明——

东水关遗址公园(东水关遗址公园免费吗)

南京的旅游景点(江苏省南京市景区景点185个)

下辖:

11区:玄武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浦口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江宁区、六合区、溧水区、高淳区

——————

高淳区:

1. 固城湖水慢城

2. 高淳国际慢城,4A

3. 高淳老街历史文化景区,4A

4. 漆桥古村落

5. 南京游子山休闲旅游区,4A

(1) 银林生态园,2A

——————

鼓楼区:

1. 南京大学(鼓楼校区)

2. 南京长江大桥

3. 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

4. 中山码头

5. 颐和路民国时期公馆风貌区

6.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

7. 河海大学

8. 阅江楼,4A:阅江楼—南京静海寺纪念馆、阅江楼—天妃宫、阅江楼—狮子山风景区,4A

9. 南京艺术学院

10. 清凉山公园:清凉山公园—崇正书院遗址、清凉山公园—清凉古寺

11. 古林公园·南京艺术学院古林园区

12. 石头城公园,3A

13. 南京五台山体育场

14. 绣球公园

15. 清凉山公园

16. 金陵大学旧址

17. 绿地中心-紫峰大厦—观光层

18. 鼓楼公园

19. 河海大学—图书馆

20. 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1. 渡江胜利纪念馆

22. 小桃园

23. 下关火车主题园

24. 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3A

25. 南京西站

26. 拉贝旧居(拉贝纪念馆)

27. 乌龙潭公园,3A

28. 挹江门

29. 大钟亭公园

30. 国防园,3A

31. 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

1) 南京市外秦淮河水利风景区

——————

建邺区:

1. 侵华日军南京大 *** 遇难同胞纪念馆,4A:侵华日军南京大 *** 遇难同胞纪念馆—史料陈列厅、侵华日军南京大 *** 遇难同胞纪念馆—江东门丛葬地

2. 江苏大剧院

3. 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4. 鱼嘴湿地公园

5. 南京眼步行桥

6. 南京江心洲民俗村

7. 南京中国绿化博览园

8. 滨江公园(扬子江大道)

9. 南京保利大剧院

10. 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

11. 莫愁湖公园,4A

12. 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

13. 南湖公园

——————

江宁区:

1. 翠屏山

2. 上庄园:上庄园—乡伴·苏家理想村、上庄园—银杏湖游乐园、上庄园—银杏湖

3. 佘村明清代建筑群

4. 黄龙岘金陵茶文化旅游村

5.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4A: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佛顶宫、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牛首山森林公园、牛首山文化旅游区—佛顶寺、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宏觉寺

6. 汤山紫清湖旅游区,4A

7. 石塘竹海景区—石塘人家

8. 汤山温泉

9. 香草谷园区:香草谷园区—薰衣草花海、香草谷园区—大塘金香草谷,3A、香草谷园区—谷里薰衣草庄园

10. 汤山矿坑公园

11. 南京汤山颐尚温泉度假村

12. 方山国家地质公园:方山国家地质公园—定林寺

13. 汤山一号温泉度假区

14. 阳山碑材风景区:阳山碑材风景区—南京阳山碑材(明文化村),4A

15. 江宁爱情隧道

16. 石塘竹海景区

17. 中国药科大学(江宁校区)

18. 狮子山公园

19. 南京古猿人洞景区

20. 汤山欢乐水世界

21. 将军山

22. 九龙湖公园

(1) 南山湖风景区-南山湖旅游度假区,3A

(2) 银杏湖游乐场,3A

(3) 方山风景区,3A

(4) 江宁台湾创意农业旅游区,3A

(5) 锁石生态园,2A

1) 千盛农庄

2) 舟渔寨

3) 南京金和园盆景文化旅游景区

4) 南京市蟠龙湖森林公园

5) 南 杨柳湖风景区

6) 汤山风景区

7) 乐活田园

——————

溧水区:

1. 石臼湖

2. 郭兴庄园

3. 南京市无想山景区

4. 天生桥景区,4A

5. 江苏广电石湫影视基地

6. 溧水周园,4A

7. 无想寺景区

8. 傅家边农业科技园,3A

(1) 大金山风景区,3A

(2) 南京万驰国际汽车公园,3A

——————

六合区:

1. 南京六合恋山坝上草原

2. 南京平山森林公园,3A

3. 平顶山公园

4. 止马岭森林公园

5. 巴布洛生态谷

6. 金牛湖,4A

(1) 冶山国家矿山公园,3A

(2) 瓜埠山景区国家地质公园,2A

(3) 南京石柱林风景区,2A

——————

浦口区:

1. 南京北站(旧址)(浦口火车站-近代建筑风貌区)

2. 南京四方艺术湖区

3. 老山不老村景区

4. 珍珠泉旅游度假区,4A:珍珠泉旅游度假区—南京长城

5.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3A

6. 南京青奥体育公园

7. 佛手湖郊野公园

8. 南京审计大学(浦口校区)

9. 四方当代美术馆

10. 古惠济寺

11. 浦口公园

12. 南京滨江风光带

13. 弘阳未来世界室外游乐场(弘阳广场店)

(1) 南京雨发生态旅游区,4A

(2) 求雨山文化公园—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3A

(3) 水墨大埝旅游区,3A

1) 艺莲苑

2) 浦镇站

——————

栖霞区:

1. 桦墅村

2. 栖霞山,4A:栖霞区—红叶谷、栖霞山—栖霞禅寺、栖霞山—舍利塔、栖霞区—千佛岩

3. 南京幕燕滨江风貌区,3A

4. 长江观音景区:长江观音景区—达摩古洞、长江观音景区—幕府山风景区

5. 陌上花渡

6. 燕子矶公园,2A

7. 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

8. 五马渡—五马渡广场

9. 羊山公园

——————

秦淮区:

1.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5A: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夫子庙、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老门东、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芥子园文化展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南京古秦淮夫子庙步行街、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金陵之一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金陵美术馆、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夫子庙秦淮画舫(桨声灯影秦淮河)、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愚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南京城墙(中华门瓮城/明城墙)、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江南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5A、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泮池游船码头、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白鹭洲公园,5A、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老门东—德云社南京分社、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乌衣巷、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夫子庙—大成殿、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雕刻时光咖啡馆(夫子庙店)、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武定门公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桃叶渡、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文德桥、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夫子庙—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媚香楼、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集庆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学宫、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南京书画院

2. 秦淮河

3. 大报恩寺遗址景区(大报恩寺博物馆),4A

4. 瞻园:瞻园—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5. 甘熙故居:甘熙故居—南京钟

6. 朝天宫景区,4A

7. 午朝门公园

8. 新街口地区

9. 晨光1865科技创意产业园

10. 东水关遗址公园,5A:东水关遗址公园—古九龙桥

11. 熙南里

12. 汉中门广场

13. 秦淮水上游览

1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明故宫校区)

15. 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

16. 月牙湖公园:月牙湖公园—南京城墙景区

17. 基督教圣保罗堂

18. 秦淮 场

1) 雅居乐公园

——————

玄武区:

1. 钟山风景名胜区,5A: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5A、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明孝陵陵宫、钟山风景名胜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钟山体育运动公园、钟山风景名胜区—紫金山探险公园、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梅花山、钟山风景名胜区—陵门、钟山风景名胜区—美龄宫、钟山风景名胜区—博爱坊、钟山风景名胜区—南京中山植物园、钟山风景名胜区—灵谷寺,5A、钟山风景名胜区—梅花谷、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前湖公园、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风景区—明楼、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钟山风景名胜区—灵谷塔、钟山风景名胜区—文武方门、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石象路神道、钟山风景名胜区—音乐台、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博物馆、钟山风景名胜区—祭堂、钟山风景名胜区—奉安纪念铜鼎、钟山风景名胜区—无梁殿、钟山风景名胜区—碑亭、钟山风景名胜区—紫霞湖、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翁仲路神道、钟山风景名胜区—白马公园、钟山风景名胜区—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博览园、钟山风景名胜区—孙中山纪念馆、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貔貅馆、钟山风景名胜区—海底世界、钟山风景名胜区—四方城、钟山风景名胜区—头陀陵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琵琶湖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神功圣德碑楼、钟山风景名胜区—大金门、钟山风景名胜区—东吴大帝孙权纪念馆

2.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4A: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总统府门楼、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国民 *** 总统府办公楼、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总统府)—天王府遗址、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行政院、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总统府会客厅-麒麟门、南京中国近代历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大堂、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总统府)—总统府礼堂

3. 南京博物院,4A:南京博物院—民国生活馆、南京博物院—非遗馆无形文化财馆、南京博物院—历史馆

4. 玄武湖公园,4A:玄武湖公园—明城墙公园、玄武湖公园—玄武湖游船码头、玄武湖公园—玄武门、玄武湖公园—樱洲、玄武湖公园—梁洲、玄武湖公园—环洲、玄武湖公园—南京城墙台城景区(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玄武湖公园—菱洲、、玄武湖公园—解放门、玄武湖公园—翠洲

5. 北极阁公园:北极阁公园—古鸡鸣寺、北极阁公园—古鸡鸣寺—樱花大道、北极阁公园—古鸡鸣寺—药师塔、北极阁公园—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6. 六朝博物馆

7.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8. 国立美术馆旧址

9. 南京理工大学

10. 九华山公园:九华山公园—古城墙(南京城墙),5A

11. 红山森林动物园,4A

12. 南京1912街区

13. 南京林业大学

14. 江苏省美术馆(长江路新馆)

15. 和平公园

16. 钟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17. 江宁织造博物馆

18. 南京体育学院(灵谷寺校区)—中央体育场

19. 南京图书馆

20. 下马坊

21. 毗卢寺

22. 南京体育学院(灵谷寺校区)

23. 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

24. 聚宝山公园

25. *** 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4A

26. 神策门公园

27. 南京地质博物 馆

28. 明故宫

29. 人民大会堂(国民大会堂旧址)

30. 鼓楼广场

(1) 森林摩尔·艺术时尚街区,2A

——————

雨花台区:

1. 雨花台风景名胜区,4A:雨花台风景名胜区—雨花台烈士陵园、雨花台风景名胜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台风景名胜区—雨花阁、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南京雨花石博物馆、雨花台风景名胜区—二泉后山景区、雨花台风景名胜区—名胜古迹区

2. 菊花台公园:菊花台公园—天隆寺

3. 南京科技馆,4A

4. 南京市示范文化广场—花神碧波

东水关公园的历史

东水关遗址公园坐落在南京内秦淮河风光带。东水关有1000多年的历史,曾经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枢纽,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古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因此,东水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

东水头旧称上水门,始建于杨吴筑城,杨吴太和4年(公元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

如今的东水关遗址主要是明代所拓建的,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经过精心设置,将东水关辟为通济水关偃月洞,水关共三层,每层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层十一券通水,上中两层共二十二券为藏兵屯粮之用,现尚存中、下两层共二十二券。

在六朝时期,东水关是通向浙江、苏州方向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集东水关,在此经商交易。如今东水关虽已不见往日的繁华、往日的人声鼎沸,但是却以其雄的气势屹立于十里内秦淮河的东端。

东水关遗址公园集古寓于一体,具有古桥、古河、古墙、古闸四古之称。古桥指的就是东水关遗址公园内的古九龙桥,九龙桥建于明朝初期,桥长84米,宽13米,古时是从通济门进行南京城的咽喉要道。

秦淮区景点

东水关、朝天宫、夫子庙、秦淮河、江南贡院等。1、东水关:旧称上水门,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六朝时东水关是通向江浙方向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聚东水关,在此经商交易。东水关遗址公园建于2001年,这里主要由水闸、桥道、藏兵洞、城墙四部分组成。

东水关、朝天宫、夫子庙、秦淮河、江南贡院等。

1、东水关:旧称上水门,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始建于后唐长兴三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水关共3层,每层11券,共33券,下层11券通水,上、中两层共22券为藏兵囤粮之用。现尚存中、下两层共22券。六朝时东水关是通向江浙方向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聚东水关,在此经商交易。东水关遗址公园建于2001年,这里主要由水闸、桥道、藏兵洞、城墙四部分组成。

2、朝天宫: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朝天宫街道水西门内冶山,是江南规模更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现为南京市博物馆。今天的朝天宫古建筑群为战乱以后的清同治五年至九年(1866年-1870年)间在清前期原址上改建而成,从宋元明代的道教建筑变成了儒家的文庙和江宁府学。

3、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之一所国家更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

4、秦淮 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被称为“中国之一历史文化名河”。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

5、江南贡院:位于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又称南京贡院、建康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更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也是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中国各省贡院之冠,创中国古代科举考场之最。被誉为“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

2018年11月22日 09:02西藏完成清朝亚东关遗址考察 发掘大量瓷器铁器铜器

本网讯

(乔炳武 记者 韩海兰)记者从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了解到,近日,我区完成了清朝亚东关遗址的考察工作,作为我区历史上第一个海关,清朝亚东关遗址是中央政府加强西藏地方有效管理、宣誓国家主权的重要见证,是丝绸路南亚廊道亚东段上的重要一环。

据悉,为贯彻落实自治区有关领导“关于抢救性修复亚东清代海关遗址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意义十分重大,请文物局高度重视,提出抢救保护的意见”的批示精神,自治区文物局及时成立联合专家组进行了实地考察。

实地考察中,专家组发现,清朝亚东关遗址由6座建筑废址与穿越遗址的驿道组成。整个建筑废址残存大量倒塌堆积,大量残留的瓷器、铁器、铜器等物件被发掘。依据布局、规模、室内结构等分析,专家初步推测建筑功能属性分别为海关官署、关帝庙、海关工作人员及驻军宿舍、海关办理通关手续场所、海关日常用品交易场所。

专家组通过对遗址及周边环境实地考察发现,因饱受自然灾害侵蚀,遗址只剩残垣断壁,抢救性保护修复迫在眉睫。为切实加强对清朝亚东关遗址的抢救性保护利用,确保遗址不再遭受破坏,进一步向世人展现真实历史和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不断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专家组联合亚东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抢救性保护修复方案;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明确部门联动、考古先行,继续做好遗址的勘察及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专家组表示,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亚东关遗址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记忆,保护利用对挖掘亚东边关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发展亚东旅游和地域经济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