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城遗址

五王城遗址

地址在五寨县杏岭子乡前五王城村、东秀庄乡后五王城村

五台历史 | 陈家庄乡王城村吴王城遗址

五台境内、多个地名、山名的来历与她有关,但至今尚未定论哪朝哪代的一个独立王国,她就是 坐落在陈家庄乡 的 吴王城......

吴王城遗址位于陈家庄乡王城村西沟交岔处一个杨家坟的地方。王城村由此而得名。据传,移城沟名的由来,也和吴王城移走有关。城址长宽各150米,四角有碉堡模样,四周有土墙痕迹,城垣均已倒塌,仅存西、北墙交界处残高约5米的夯土堆,夯土层0.3至0.5米。夯窝直径0.2至0.3米。夯土层内有排列规整的椽眼,每升高0.8米,便有一排,椽与椽的水平距离也为0.8米。土层内有少量的夹砂陶片,民间传说为吴王所筑。

王城村有一所寺院(现改学校),北面的大佛殿檐台上立有明朝时的两块碑,碑额写的是:“重修碑记。”碑文第一句就是“王城为吴王趾”。寺院中心有一个三尺高的石雕八棱石柱香炉,石柱上也刻着“王城为吴王趾”字样。据说,吴王是一个百里为王的王子。究竟在什么朝,尚末定论。据1992年苏巨田等编的《忻州文物》一书认为是春秋时代遗址,此说我们不敢苟同。因春秋时代,江苏浙江一带有个吴国,是否会在一个范围不大的五台小山沟再有一个独立的小吴王国?再说,和吴王城有关的一些建筑物和教场将台,似乎年代不象那么久远。我们认为东晋北方十六国时期至宋朝,这一历史阶段可能性大。因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战争频繁,群雄并立,各据一方。一个小小的独立吴王国,易于在群雄角逐的空隙中存在下去。当然这只是个推测,并无佐证依据。

这个吴王势力范围,至少涉及到老三区大部地区。据传说,离王城村10里的教场村,就是这个王子练兵场地。那里曾有一个王子点兵将台,约三丈高,底层直径四丈,顶端直径一丈,是一个四棱形石砌建筑(于1968年修公路拆除)。村北叫营坊地。南坡村的小寨子是站岗放哨的地方。此外,窑头、寨里、县河沟的东寨、东坪寨子,坪上村有大、二、三寨,都和这个王子驻兵防守有关。在南黑山、胡家庄各有一个将军墓地,据说都是他守边驻防的将军的墓地。

王城村西南面叫“围墙坟”的地方,传说吴王墓就在这里。在民国初年,王城一个叫阎二红的农民在这里刨地,曾刨塌一个墓子。他下去查看,见里面的死人已贴骨,脸色略带红色,身穿盔甲,他害怕,依旧把墓子埋回去,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吴王墓吧!

王城村北面有一条山沟,沟里流着一股香甜可口的清泉,于是吴王常把它作为自己和将士们以及战马的饮用水,并把这条沟取名为水峪沟。

水峪沟面积约七千亩,南以移城河为界,向西延伸至清水河,向东延伸至河北省,北靠教场山,山势险峻,山岭奇特,山石有的像马、有的像猪。沟里树木成林,松、柏、桦、山桃、山杏沙棘人参党参黄芪、黄岑等遍布山野,豹子、山猪、狍子山羊出没无常。当时吴王率领兵将八千余人,在教场练兵点将,以西有石卜寺。传说吴王每次出兵之前都会在水峪沟的山顶上祭祀上天,以求神灵保佑将士们平安得胜归来。直到现在,山顶仍然留存着祭祀用过的大石头,后来人们把它命名为香炉石。吴王常在水峪沟游山望景,这里紧邻教场大山,便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把这些奇石怪山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以图吉祥。从里往外分别命名有石人仙、财国囤、银子崖、磨镰石、龙王庙、山神庙坪、桃园地、沙坪、石门、香炉石,说来也巧,石门的两边正好生有两块黑色巨石,人们就常把水峪沟描绘成“黑漆大门金字牌,上有石人仙照看,前有虎山来把门”的人间仙境,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

抗日战争时期,王城人民同解放军战士一道,凭着水峪沟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同日寇展开激烈的游击战争,进则能胜、退则能守。在王城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拖住日军,保证了当时盂县中央机关的安全撤退。王城的日本驻军首领“毛猴子”到水峪沟查看多次,对这块军事要地非常重视。

经过王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如今的水峪沟,修水灌溉、大兴养殖、植树造林,已经初见成效,鸡羊成群、树木成林,核桃树、山桃山杏树果实累累,山泉瀑布层层相接,山间小溪流水不断,实在是人们度假旅游的乐园。

此地现在风景优美,实在是休闲的好去处。

图文来源网络,五台人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禹王城遗址游玩攻略 禹王城遗址公园

1. 禹王城遗址公园

142430开头的身份证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夏县,2000年改成140828使用至今。

夏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总面积1352.6平方千米。夏县,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夏县古称安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较多,主要有:司马光祖墓、禹王城遗址、堆云洞等。

2. 禹城公园居位置

这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禹城市有糖城的美称,现在在棉纺厂东刚健里一个人工湖,面积还可以,挺好的。禹城市人民公园,不收费,里面松树很多,有天然水渠,可供垂钓,游玩等,在行政街出中国人民银行东刚建立了,唐城广场,这里是晚上的天堂,呵呵建议多去玩玩,散散心。

3. 禹王城遗址公园开放时间

  黄州简介  黄州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自隋唐以来,历为“州”、“府”、“县”驻地,向有“古名胜地,人文薮泽”之称,具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留下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黄州建制几经变更,新中国建国后原名黄冈县,1990年改建黄州市,1995年撤销黄州市,分设黄州区和团风县。2005年,黄州区辖3镇、1乡、4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开发区、95个行政村、41个社区。全区国土面积353平方公里。年末总人口37.2万人(辖区)。其中,黄州区人口29.0万人,农业人口19.08万人。  黄州区东连浠水,北接团风,西南与鄂州隔江相望,距武汉80公里,为湖北省黄冈市委、市政府和黄州区委、区政府两级政府所在地。  农业工业  全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享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区农业基础坚实稳固,经济稳步提高。1996年,全区农业实现总产值2.7380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4768亿元,畜牧业5531万元,水产业产值6905万元,林业176万元,粮食产量65488吨,棉花产量3170吨,油料产量6173吨,生猪出栏6.02万头,比上年增长7.5%,水产品产量15541吨,比上年增长29.6%。区内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逐年完善,围绕蔬菜、畜牧、水产三大品业,基本形成了基地、企业、市场三位一体的格局。  全区已建成赤壁、路口、陈策楼、火车站等4个工业小区,现有工业企业1494户,其中国有企业40户,集体企业72户,个体和私营企业1362户,“三资”企业20户。199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现已建成纺织服装、建材、石材、造纸印刷和包装装潢、机械电器、食品饲料、医药化工等系列支柱产业,1996年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技改投入9632万元,新上项目14个,技改项目20个,7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产值8000万元,新增利税200万元;全区共开发新产品2个,创市级精品名牌2个,其中“春尔美”高效电子节能灯质量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1996年全区大力发展商贸、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产贸服务业重点围绕发展龙头经济,开发长江 、京九商业走廊,按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的要求,培植一批过亿元的大型商场、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组建一批紧密型商贸集团公司,使其逐步成为黄冈市的商品交换和资金汇聚中心。旅游业重点以城区为中心,加快东坡赤壁、宝塔公园、遗爱湖风景区景点开发,开辟京九铁路旅游专线。房地产业重点抓好“安居工程”等经济适用商品房建设,1996年城区建设住宅生活小区和组团9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长城西湖花园小区、东门小区和星火小区。  地理交通  黄州地势为东北部高,西部南部低,为江河冲积地带,以平原为 ,丘陵岗地兼有,境内多湖泊。黄州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1233毫米,光照充足,常年日照时数2082小时,年平均气温16.8℃。  黄州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独特。南靠长江黄金水道,上可入川,下通宁沪。国家二类港口——黄州港可停靠5000吨级货轮,各类外贸物资可在该港进出检验。西南临近武黄高速公路、武黄铁路两大交通干线。东北106、318国道和京九铁路贯通全境,西有“通天大道”——黄团公路直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正在兴建的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沿线港口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达1000万吨,客运量800万人。黄州港二类口岸已经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正在抓紧筹建之中。全区基本构成京九铁路为主轴,以106国道、黄团公路为干线,长江、举水、巴河为脉络的多路并进,干支相接,水陆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  市场与贸易  黄州城乡一体,经济繁荣,城区商贸经济繁荣活跃。以黄州商场、金桥商场、七一商场和黄州商城为龙头,青云街、胜利街、考棚街等小商品市场为纽带,城乡批发市场为组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商贸网络基本形成。建筑面积为10平方米的黄州商城集市贸易年成交额达到2亿元。1996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651.9万美元,其中出口额52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44%,创汇524.1万美元。主要出口品种有灯具、石材荒料、墓碑、时装鞋、人造发丝和化工产品、竹器制品,其中高效电子节能灯、花岗石制品、脱脂纱布、工艺美术品、柳编及喹乙醇等20种产品远销拉美、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文化教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区现有各级学校99所,其中大中专院校35所,1996年末,全区共有教师2872名,在校学生4.08万名,高考升学率超过60%,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自1984年以来,黄冈中学学生参加全国数、理、化三科竞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有3名学生四次荣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3枚,银牌2枚,铜牌1枚。  黄州文化事业日新月异,境内有文化事业机构18个,其中图书馆3个、文化馆(站)10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2个、剧团2个、广播台6个。黄州区艺术团被省文化厅授予“百团下乡”演出先进集体。黄州农民画享誉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是全国农民画乡。  全区有科研单位56个,科技人员1万 人,拥有高、中级职称的达3000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16人。全区科技进步在工、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分别达到35%和45%。  主要景点  由于漫长、悠久的历史文化,黄州境内古迹较多。主要景点有堵城古遗址螺师山、禹王城等;观光名胜地有东坡赤壁、鄂东名刹安国寺、黄州青塔、遗爱湖风景区;还有李四光纪念馆、龙王山风景区等。  特色小吃  东坡肉  东坡肉为黄州传统名菜。其具体制法为先将带皮五花猪肉切成4寸见方块状,投入锅内,煮至五成熟取出;再将肉面划成网眼状,放入有锅垫的砂锅中,加水和料酒、冰糖、酱油、姜末等佐料,旺火煮开后再用文火炖4-5小时;待肉烂透后,取出将肉皮朝上扣在滤盆内,倒入原汁,撒上葱花、味精、胡椒即可。此菜色泽红亮,形整不散,软烂如腐,鲜香不腻。相传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常烧此菜,有客待客,无客自食。后人为纪念他,名之曰东坡肉。  黄州萝卜  黄州萝卜以清香甜脆著称。乾隆《黄冈县志》特别记述了“黄州萝卜”,黄州萝卜长得粗壮,形似冬瓜,人称“冬瓜萝卜”。这种萝卜特别长,在地里生长时,上端总有部分冲出土外,又称为“系马桩”。  黄州人用萝卜煨排骨汤、炒萝卜丝、炒萝卜肉 片、凉拌萝卜丝、用萝卜煮虾米、制酱萝卜、晒萝卜干、做萝卜蜜饯等萝卜食品。  黄州的豆腐  黄州的豆腐,在鄂东北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过江名士笑开口,樊口鳊鱼武昌酒,黄州豆腐本味佳,盘中新雪巴东藕”。黄州豆腐与樊口鱼、武昌酒、巴东藕并称为鄂东北名产。  黄州豆腐在用水、选料、泡豆、磨浆、点浆、压板等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操作技艺。制作豆腐,水质十分重要,黄州的水井依山傍水,水质清澈、冷冽、无杂质。用这种水做的豆腐,肉嫩、质腻、色白,黄州豆腐不仅洁白细嫩,没有豆腥气,而且极有韧性,用手指顶而不破,放在菜篮中不破不裂,切丝打汤不碎不散。  黄州厨师心灵手巧,他们可以用这种豆腐做出各式各样的豆腐菜,如鱼头豆腐、炸豆腐泡、千张皮、豆腐丸子、黄干子等。黄州豆腐可烧、可炸、可卤、可汁、可氽汤、可凉拌,在豆腐系列菜中,以“东坡豆腐”和“豆腐丸子”最有名。  “东坡豆腐”的原料是豆腐块、白菜心、香菇、火腿、冬笋、小葱、生姜、料酒、猪油、肉汤、细盐等,先用少量面粉裹上豆腐块炸成金黄色,再加配料烹焖,色味俱佳。  “豆腐丸子”的做法简介,将否认掺上面粉、淀粉、姜末、葱花、盐等拌匀后,捏成丸子,然后用麻油炸成金黄色,即可入盘上席。  烧梅  古城黄州,不仅有东坡赤壁供人凭吊,而且还有众多的风味食品任君选择品尝,其中以烧梅、豆腐、萝卜风味最佳,人称三绝。  烧梅,黄州府城的传统甜食名点。相传在北宋初年就创制出来,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的制作特点首先是选料精细,选用上等精制白面、桔饼、新鲜花生米、豌豆粉、葡萄干、肥猪肉、糖渍桂花、冰糖、白砂糖、细盐等多种配料。其次是做工讲究,将面粉反复揉和,一直揉到面团不沾盆、案,再把揉好的面团压搓成条,切成小段,分别取一段用擀面杖飞快旋擀,边擀边洒淀粉,直到擀成荷叶似的包皮为止。馅均要细切成丁或捣碎,然后拌匀,捏成团状包在面皮内,其三是造型美观,包好的烧梅,形似石榴,做好以后,要用食用色素在上端“花瓣”上装扮一番,宛如一丛红梅,因此又称石榴烧梅,寓含“榴结百子,梅呈五福”的吉祥之兆。  黄州烧梅既可笼蒸,也可用麻油炸食,每逢迎亲嫁娶,欢度节日,黄州人总喜欢做烧梅,办“烧梅酒”,烧梅是黄州人待客的名点。

4. 禹城大禹公园

禹城市大禹实验学校是禹城市委市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学校 占地114亩,建筑面积 约6万平方米。建有高起点、高标准的 教学综合楼、三层餐厅、学生公寓、400米8跑道塑胶运动场,并配备现代化的教学配套设施,是一所可容纳 60个教学班, 3000名学生的 民办公助式的寄宿制学校。

学校遵循“科研兴校、特色立校、民主治校”的办学思路,秉承小班化、优质化、特色化的办学模式,正以一流的校园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一所学生满意、家长信赖、社会认可的品牌学校。

一流的校园环境

大禹实验学校位于 禹城市北外环,杨河套南,交通便捷、坏境优雅,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氛围,校园里,宽敞明亮的教室,宁静优美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校园里绿化随处可见,为学校带来了勃勃的生机,让师生们有更佳的视觉体验。

领先的办学实力

三载耕耘结硕果,玉汝于成铸辉煌。在2020年中考中,大禹实验学校再创佳绩, 中考升学率连续四年雄冠全市榜首,小升初成绩也一直 于全市领先水平。成绩的提升充分彰显了大禹实验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优秀品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让普通的孩子变优秀,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的办学理念。

在2020年的中考中,禹城一中上线173人,400分以上60人,初三总升学率超90%,复习班总升学率超97%,九年级八班升学率达100%。

先进的教学模式

学校坚持并贯彻 “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坚持“四清管理”: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坚持低起点、小跨步、大密度、高强度、多辅导、勤反馈的辅导模式.

温馨的校园生活

在这里,有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科学营养的配餐、干净舒适的住宿环境,让孩子时刻感受到“家”的温馨。

5. 禹王庙遗址

固原城坐落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缘起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应是乌氏城,西汉设高平县。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置固原州,并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如钟鼓楼、禹王庙铁塔、文澜阁等。

6. 禹城古迹遗址

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和史籍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乳山境内就有人类居住。

夏,地属嵎夷,亦称东夷。

商时,属青州。

西周时,属莱国。

春秋时期,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

秦代,属齐郡腄县(治所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育犁县(治所在今育黎镇城阴村南),此为境内第一次置县,属青州东莱郡。

东汉建武五年(29年),育犁县并入东牟县。

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东牟县。

西晋时,属青州东莱郡牟平县。

北魏时,属光州东牟郡观阳县(治所一说为今牟平观水,一说在今海阳发城)。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由牟平县、观阳县析置文登县,境域改属光州长广郡文登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属青州东莱郡观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河南道登州东牟郡观阳县。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莱州文登县。麟德二年(665年),属登州牟平县。

五代因之。

宋时,属京东东路登州牟平县。

金时,属山东东路宁海州牟平县。

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牟平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牟平县省入宁海州,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海阳县,境内原属宁海州的乳山乡全部(辖于疃社、石山社、野子社、玉泉社、宽洪社、龙山社、登宁社、邵村社、桃花社)和城阴乡的鲁济、兴善两社划归海阳县,其余仍归宁海州。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宁海州改称牟平县,境内分属山东省胶东道(民国十七年改称东海道)牟平、海阳两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分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区牟平县、海阳县。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牟海县全境解放,改属胶东行政区东海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26日,牟海县更名乳山县(以境内南部的大乳山命名),隶属不变,并确定夏村为县城。

1950年5月,胶东行政区撤销,东海专区改为文登专区,乳山县属之。1956年3月,文登专区撤销,乳山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2月,撤销乳山县,原所辖育黎、崖子、午极、冯家、诸往、石头圈、下初、上册8个公社划归烟台市(1959年11月划归新复设的牟平县),夏村、乳山寨、白沙滩、唐家、海阳所5个公社划归海阳县,南黄、洋村公社划归文登县。

1961年10月5日,根据国务院〔1961〕议字34号文《关于恢复山东省禹城等22个县和设兖州、崂山两县的决定》,恢复乳山县,隶属烟台专区。翌年1月1日,县人 委员会正式挂牌办公。1983年8月,烟台专区改为省辖烟台市,乳山县隶属烟台市。1987年6月,威海市升为地级市,乳山县改属威海市。

1993年7月17日,国家民政部以民批〔1993〕153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乳山县,设立乳山市(县级),以原乳山县的行政区划为乳山市的行政区划。8月8日,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

7. 禹王城遗址公园介绍

西周灭亡之后,周平王迁都于成周,从此成周又称王城。前516年周敬王即位,因王城内王子朝势大,迁居到过去殷民居处之地。前510年,晋国率诸侯为敬王修新城,此后周天子即居于新都。新都沿用成周之名,旧都被称为王城。到周赧王时,周王才迁回王城旧都。

雍城是中国春秋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长达294年,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城市,其后迁都至栎阳。

雍城遗址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的雍水河以北,纸坊河以西的高地上,建有宫殿大郑宫、雍高寝、雍大寝、雍受寝。曾发掘出大型凌阴及大型朝寝宗庙建筑,宫殿区曾出土大量青铜建筑构件。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雍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以南为秦公陵园

8. 禹王城遗址公园在哪里

  现在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  黄州区,为黄冈市市辖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是黄冈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与鄂州市隔江相望。  全区现辖3镇1乡4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8万人,版图面积353平方公里。  黄州区地势为东北部高,西部南部低,为江河冲积地带,以平原为主,丘陵岗地兼有,境内多湖泊。  黄州区拥有蔡家潭、余家潭、白潭湖、遗爱湖、幸福水库等大小湖泊、水库20多个。区内有东坡赤壁、禹王城、安国寺、青云塔等名胜古迹。  黄州区先后被授予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双拥模范城、省级基础教育名城等称号。  黄州区名胜古迹众多,主要有:东坡赤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集文物保护、山水观光、人文体验、休闲等娱乐功能为一体)、遗爱湖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李四光纪念馆(国家3A级景区)、禹王城(邾城)遗址、黄州宝塔公园、堵城螺蛳山遗址、黄州古城遗址等。

9. 禹城的公园

我的家乡--山东禹城,鲁西北一个不大不小的城镇,虽然不是很富有,但我一直深爱我的家乡。

京杭大运河像一条长长的绿绸带从城中缓缓地穿过,两岸的柳树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随风甩动着绿色的辫子,翩翩起舞。我的家乡是个有名的地方,大家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吧,他的雕像就矗立在城中。大禹公园更是个好玩的去处,那里一年四季风光如画,美丽极了。那里有碧绿的小草、参天的大树、五颜六色的鲜花。那里有碧波荡漾的人工湖、绵延起伏的小土山、……每到节假日这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人们赏花、划船、散心、健身……别提多开心啦!我的家乡还有许多好吃的东西,尤其是天下闻名的“天下第一鸡”——禹城扒鸡,听爸爸说,德州扒鸡是中华第一鸡,而我们禹城扒鸡则是天下第一鸡,可见美味至极了,我们家乡的扒鸡十里飘香,入口即烂,让人吃了久久不能忘怀。看,我的家乡多么美丽,多么漂亮!我爱我的家乡!

楚王城遗址景区门票 楚王城古城遗址

1. 楚王城古城遗址

信阳又明申城、义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地处淮河流域,西周时期分别是黄、弦、番、息、申等诸候国封地、国都,战国时期为楚国别都(今有楚王城遗址、城阳城遗址)。

三国时期和晋末期分别为戈阳郡、义阳郡郡属。唐为光州、申州治所。北宋初年,义阳郡为避宋太宗赵光义名讳,改为信阳,沿用至今。

信阳古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著名要塞“义阳三关”,明清时期,信阳经济繁荣、粮食充裕、名士众多、人才辈出,时为豫南重镇。

信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中华百家姓氏多出于此。信阳大地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贤相孙叔敖、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名将魏延、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北宋名臣司马光、大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开国上将许世友、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等诸多名人。

还有子路问津、亡羊补牢、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发生在信阳。

2. 楚皇城遗址

襄阳是一座融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为一体的魅力城市,地理特质和历史考证均符合楚文化发源地本质。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经历了楚国500年历史,这里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这里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留下了樊城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3. 楚王城古城遗址在哪里

  呵呵~缘分哪,有机会去看看,感觉应该是不错的.  云梦离孝感20公里,坐车的话半个小时就到了.  云梦号称"三千年云梦泽"  云梦县历史悠久,人文发达,是全省三个文物大县之一。在云梦城关有我国历史上周、秦、汉三代沿袭使用的重要城邑故址——“楚王城”遗址,有因出土秦代竹简而闻名于世的睡虎地遗址,有珍珠坡、木匠坟、大坟头等一批城郊古墓群和具明清风格的古代建筑——儒学大成殿。在城外义堂、吴铺等地有好石桥、凤凰台、王家山、龚家寨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赵许、聂家墩、九子墩等古墓群和梁代建筑——泗洲寺。上述古迹中,楚王城、儒学大成殿、泗洲寺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梦出土国家一级文物1000余件,秦代竹简被誉为我国八大考古发现之一,汉“关内侯”金印、秦代漆器、东汉陶楼等均为稀世珍宝。  云梦著名历史人物有楚相令尹子文、中华民族“二十四孝”之首黄香、南宋理学大师赵复、明代著名学者邹观光、清代《四库全书》编纂者之一许兆椿,被孙中心授为大将军的辛亥革命先驱吴禄祯等。  ①矿产资源.云梦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盐、硝、膏素称“云梦三宝”。探明储量的矿产7种,矿产地5处,其中大型矿床3处。主要矿种有芒硝、石膏、高岭土、玄武岩、河砂、砖瓦用粘土等。其中岩盐总储量19亿吨以上,芒硝总储量5300万吨,石膏总储量1000万吨。目前,主要开采的矿种有岩盐、芒硝、河砂、粘土。  ②水利资源云梦县境东西南三面环水,以府河为主干,有河港14条,全长223.2公里,一般向东南流,呈平行状水系。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防洪、排涝、灌溉为主体的三大水利工程体系。防洪工程:共修筑境内汉北河、府河、漳河堤防105.32公里,兴建堤防涵闸31座。排灌工程:以国有电力排灌泵站为骨干,小型机泵站为补充,深沟大渠联网形成排涝体系。全县共有排灌泵站204处,节制闸3处。灌溉工程:主要由水库、塘堰、渠道、机井等组成灌溉 体系。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5座,总库容526.8万立方米,渠道173条、528.9公里。  ③土地资源全县国土面积604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面积最小的县,人均土地0.1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1%;园地面积2156亩,占国土总面积0.2%;林地面积3540亩,占国土总面积的0.4%;城镇村庄工矿用地9.0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0%;交通道路用地面积1.5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1.6%;水域面积39.7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43.8%;未利用土地2.78万亩,占国土总面积的3%。  ④生物资源云梦生物资源主要为农林作物、家禽家畜及水生鱼类等动植物。农作物大多为水稻、棉花、麦类、油料及豆类瓜菜之属,有200余种。林业资源为人工种育林及四旁植树,主要树种除本地杨柳楝桑榆槐桃梨外,引进了法桐、水杉、池杉、落羽松和樟树等。云梦是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17.2%。县境中药材资源有52类,165个种类,主要有桑椹、艾叶、元花、麦冬、枸杞、女贞子、益母草等10多个品种畜禽养殖以鸡、鸭、猪、牛最为普遍,马、羊、兔、鹅也有少量养殖。80年代鹌鹑、虎皮鹦鹉批量养殖,成为地方经济特色之一。水生资源大多为鱼类,主要有鲫鱼、鳙鱼、鲤鱼、鲢鱼、草鱼等。境内野生动物有4纲9目10科46种,主要有草兔、刺猬、鹭鸟、野鸭、麻雀、喜鹊和蛙龟蛇等。  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57.88万人。居民总户数为15万户,其中:农业人口49.66万,非农业人口7.83万;男性29.6万人,女性28.3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0‰,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48人,是湖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县。  云梦县境位于湖北省中部偏东、江汉平原东北部,县境北接安陆市、西界应城市、南望汉川市、东邻孝南区。地理座标东经113。37'—113。52',北纬30。45'—31。12',县境南北间距52.8公里,东西间距19.8公里,面积604平方公里。云梦县地貌形态简单,可统称为平原。全境地势北高南低,高差不大,最高处为境东北的枫梓岗,海拔76.2米,最低处为县东南的北湖垸,海拔19.0米。  云梦县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过渡性气候带,四季分明:春暖、夏炎、冬寒。年均气温16℃,年均日照量1993.6小时,年均降雨量为1074.5毫米,无霜期年均为247天。全县土壤成土母质以第四纪松散沉积物、河湖相冲沉积物为主,占全县总面积的98%以上。土壤质地以中壤和轻壤为主,呈微酸性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云梦古时属荆州之城,周为云梦荆州泽,春秋时属郧国,战国时属楚国。自秦至魏、晋、南北朝,一直属安陆县。南北朝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分划安陆县南境设置云梦县,县治在云梦城(含城关东部“楚王城”)。北宋熙宗二年(1069年),省云梦为镇并入安陆县,元佑元年(1086年),复立云梦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在湖北建立政权,改云梦县为固州。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占领后复立云梦县。  云梦建县后一直属安州(安陆郡)。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安州为德安府,云梦县隶属德安府直至清朝终结。中华民国建立废府设道,云梦县属湖北省江汉道。  1926年废道,直隶于省。  1932年,湖北省设11个行政督察区,云梦县属第五区(区署驻随县,1936年起改称第三区),直到解放。  1948年4月建立的云孝人民民主县政府,隶属中原解放区江汉区鄂中专署。  1949年6月,云孝县复名云梦县,划属湖北省孝感行政区(专区)。  1959年11月,孝感专区并入武汉市,实行市管县。1960年8月,云梦县并入安陆县。1961年5月恢复孝感专区。  1961年12月, 梦县恢复建制1970年孝感专区改称孝感地区,1993年孝感撤地设市,云梦县一直由其辖属。

4. 楚王城遗址在哪里

襄州站:去鹿门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鹿门寺,孟浩然墓,襄阳引丹水利风景区,朝阳城遗址,襄阳楚王城遗址等旅游景点比较方便

襄阳站:去古隆中,唐城影视基地,习家池,襄阳古城,尧治河旅游区,香水河,五道峡,春秋寨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比较方便

5. 楚王城古城遗址简介

古镇固城位于南京市高淳县固城湖东岸。

聚落呈不规则长方形。固城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朝墩头遗址便是明证。春秋时期,周景王四年(前541年)吴王余祭在濑水之滨建濑渚邑,筑固城,土垣坚实,有“固若金汤”之称,比金陵邑早208年,堪称南京地区第一古城。周景王十年(前535年),楚灵王伐吴,攻占固城。尔后楚平王以固城为行都,建造行宫,固城又称“楚王城”,俗称“子罗城”,是吴楚鏖兵的战略要地。秦代固城属溧阳县,汉代为溧阳县治。明弘治四年(1491年)高淳县从溧水县划出,固城镇隶属于高淳县。固城文化遗产丰厚。朝墩头遗址、固城遗址、玉泉寺、刘家陇万寿台戏楼、双女坟等名胜古迹声名远扬;伍子胥与浣纱女的故事、民歌《华山畿》的传说、崔致远与双女坟的传说、花山白牡丹的传说家喻户晓;固城武五猖、石山脱尾龙、桥头大马灯等传统舞蹈流传很久,民俗活动独具吴风楚韵的地域特色。固城山水秀美。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河―胥河,横穿境东,注入太湖;固城湖碧波荡漾;花山、秀山、游子山、禅林山,群峰列锦。“固城烟雨”、“花山樵唱”等濑渚古景,由来已久。固城物产丰饶。秀山炻器产品世界闻名。固城湖及周边地区尤以“固城湖牌”大闸蟹和“田家茶”名闻遐迩。东部丘陵起伏,果木飘香;沃野千顷,田园锦绣,现代农业,生机勃勃。固城犹如一颗水乡明珠,以其明媚的姿容,雄浑的气度,辉映着江南大地。1000字没有…

6. 楚王城古城遗址介绍

  丹阳:楚始都

  《史记?楚世家》载:“熊绎当周成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据《汉书?地理志》载:“周成王时,封文武先师鬻熊之曾孙熊绎于荆蛮,为楚子,居丹阳。”古今的大部分楚辞学者、历史学者以此为主要依据考证认为,熊绎为楚始封君,丹阳为楚之始都。那么,丹阳在什么地方呢?古今学者对此分歧很大,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五说。

  1、当涂说。此说源于汉代的班固。他在《汉书?地理志》中解释“丹阳属丹阳郡”时说:“楚之先熊绎所封,十八世文王徙郢。”在该著后的总论又说:“吴地斗分壄也,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尽吴分也。”这里的丹阳就是指长江下游的今安徽当涂县东,与今江宁县接界处的小丹阳。谭介甫《楚的开国史》认为:“楚到山东后,由于周族的发展,楚又被迫迁徙到今江苏丹阳,丹阳这个名称也是楚迁移时带来的。”这里的“江苏丹阳”也是指安徽当涂之丹阳。早在北魏时期,此说即已被郦道元《水经注》所驳斥。《水经注》卷三十四说:“《地理志》以为吴子之丹阳。……寻吴、楚悠隔,蓝缕荆山无容远在吴境,是为非也。”此后,宋王茂《野客丛书》、明方以智《通雅》、清顾炎武《日知录》、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清宋翔凤《过庭录》等等,纷纷驳斥当涂说。近几十年来,从考古情况看,此说没有证据, 且作为楚始都亦不可能远在吴境,因此,当涂之说几乎无人再提了。

  2、秭归说。《山海经?海内南经》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东晋郭璞注此说:“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篇》引东晋袁山松《宜都记》曰:“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又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也。……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盖为征也。”郦道元不仅较详细描述了秭归丹阳城的地理位置,而且说“楚子先王陵墓在其间”。

  郭璞、袁山松、郦道元均主张楚都丹阳在湖北秭归县境内。历代许多方家均从此说。如:南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说:“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此说唐代最盛,唐魏王泰《括地志》说:“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并说:“归州秭归县丹阳城,熊绎之始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丹阳)在秭归东七里,楚之旧都也。周成王封熊绎于荆丹阳之地,即此也”;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南蛮列传》说:“周成王封楚熊绎,始居丹阳。今归州秭归县东南故城是也。”到了宋代,“秭归说”仍久盛不衰。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丹阳城在秭归东三里,今屈沱楚王城是也,北枕大江,周十二里”;宋祝穆《方舆胜览》说:“丹阳城即楚王城,今长宁千户所是也”。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秭归为长宁县。另外,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罗泌《路史?国名纪》等也沿袭此说。

  但“秭归说”中又有长江南北两说之分。郦道元《水经?江水注》说:“丹阳城,城据山跨阜,周八里二百八十步。东北两面,悉临绝涧。西带亭下溪,南枕大江,险峭壁立,信天固也。”此处意指丹阳在秭归长江北岸;而王象之《舆地纪胜》、祝穆《方舆胜览》所指“楚王城”位于秭归长江南岸,今人杨宽《西周时代的楚国》赞同此说。赞同长江北岸之说的当代学者亦不乏其人。刘彬徽则主张江北说,他根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试掘秭归长江北岸鲢鱼山遗址情况,在《试论楚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中说:“此地西距秭归7.5里,位于长江北岸,与《水经注》所记的丹阳城位置大体相符(距县城七里)。”刘彬徽认为长江北岸的鲢鱼山遗址是楚始都丹阳。文必贵《秭归鲢鱼山与楚都丹阳》一文亦认同此说。

  3、枝江说。此说最早始于汉代。唐张守节在《史记?楚世家?正义》中引东汉颖容《春秋三传例》之说:“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汉末三国时人宋衷注《世本?名篇》亦说:“丹阳在南郡枝江县。”南朝刘宋裴珚《史记?楚世家?集解》引东晋徐广之说:“(楚丹阳)在南郡枝江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说:“枝江,侯国,本罗国,有丹阳聚。”当代学者中,赞同此说者较多。如:黄盛璋与钮仲勋《楚的起源和疆域发展》(5)一文说:“从荆山与郢的位置来考察,枝江说法较为合乎事实。……楚都丹阳应即在此,它介于荆山与郢(纪南城)之间,楚沿沮、漳水上游往下游发展,经过这里,最后才到江陵的郢,而江陵亦为沮水会江之处。”俞伟超通过实地考察后,在《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考》(6)一文中说:“感到还是枝江之说可能性最大。……楚文王时,就把都城迁到了郢(今江陵纪南城)。楚人把都城东徙江陵,显然是为了控制江汉平原,便于北进到河南南部。” 应勤与程耀庭的《谈丹阳》和高应勤的《再谈丹阳》,亦力主丹阳为枝江之说。

  4、丹淅说。此说又称“丹淅之会说”、“淅川说”,以楚丹阳在汉江最长支流、流经陕豫鄂三省交界地带的丹江北岸与淅水交会处。以其在丹、淅二水合流之处,故称“丹淅之会”。其具体位置在今河南淅川,故又称“淅川说”。今存最早的说法始于唐代。唐初的司马贞《史记?索隐》注释《史记?韩世家》“(韩宣惠王)十一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首八万于丹阳”时,释“丹阳”说:“故楚都,在今均州。”丹淅之会在唐代初年属于均州,此“故楚郢”,即指丹阳而言。清代宋翔凤在批驳“秭归说”、“当涂说”的基础上,断定楚丹阳在丹淅之会。他在《楚鬻熊居丹阳武王徙郢考》中说:“战国丹阳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淅水入汉之处,故亦名丹淅。”今人吕思勉《先秦史》说:“宋翔凤谓丹、淅二水入汉处,与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以楚、邓并举者相合,其说是也。”童书业在《吕氏春秋研究》一书中说:“《史记》谓熊绎后丹阳,据宋翔凤考证,在今河南西南部丹、淅二水间。”顾铁符在《周原甲骨文“楚子来告”引证》一文中也认为:“关于丹阳究竟在哪里的问题,争论了一千好几百年,至今还没有得出结论。在这许多不同的主张中,……丹淅说虽然提出比较晚,可是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在几种说法中似乎是最有可能的一处。”此外,冯永轩《说楚都》、张西显《浅说楚都丹阳在淅川》、石泉与徐德宽合著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罗尔纲《楚建国考》等,均力主此说。

  孙重恩、黄运甫《楚始都丹阳考辨》、裴明相《楚都丹阳地望试探》、《再论楚都丹阳》等,均认为楚丹阳在今淅川下龙寺城。

  5、迁徙说。首创楚都丹阳迁徙说的是唐代杜佑。他在《通典》中释“归州秭归县”时说:“楚熊绎初都丹阳,今县东南故城是也。后移枝江,亦曰丹阳。”同时释“荆州枝江”时又说:“江陵枝江,古之罗国,汉旧县。楚文王自丹阳徙都,亦曰丹阳。其旧丹阳在今巴东郡。”按照杜佑的说法,楚旧都丹阳在秭归,后迁都枝江时仍沿袭旧称丹阳,楚文王再迁江陵,称楚都为郢的同时亦曰丹阳。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说:“盖诸侯迁都,常仍旧名,故有两丹阳。”此处的“两丹阳”,就是分别指秭归、枝江。清宋翔凤《过庭录》主张楚之丹阳先在淅川,后迁南漳。

  在当代学者中,主张迁徙说的不乏其人。如:张正明《楚文化史》认为,楚丹阳原在淅川,后迁至南漳。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丹阳郢都考》说:“楚丹阳当先于鬻熊时在淅川,后于熊绎时迁至今南漳县东北。”

  石泉与徐德宽合写的《楚都丹阳地望新探》根据陕南商洛地区古代记载的楚山、楚水和丹江流域遗存的古文化遗址,推论西周时代的丹阳先在陕西商县,尔后迁至河南淅川。

  刘彬徽《试论楚都丹阳和郢都的地望与年代》一文认为,楚国初封之丹阳在秭归,熊渠时迁至枝江,仍称丹阳。

  顾铁符《楚三邑考》一文认为,楚都丹阳的地点应先在丹淅,后迁荆山。

  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一文认为,楚都丹阳先在淅川后迁秭归、枝江。

  河南淅川位于豫、鄂、陕三省边陲,丹江口水库贯穿该县大部分县境。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有“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的记载,所谓的丹淅就是指当今淅川的丹淅流域,其具体方位是指淅川境内旁及西峡、商南的汉江支流丹 和淅水流域。丹淅流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沿丹江西行可至三秦,溯淅水北上可达三晋,顺丹江、淅水而下,可抵楚汉。故而,这里有陆通秦晋、水达吴楚之称。

  我们知道,楚国是在江汉地区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但它的主源却不在江汉流域,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来,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在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在西周初年迁移到豫、鄂、陕边陲的丹淅流域,并建都丹阳,最终得以发展强大。

  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可几千年来它们一直都沉睡在地下并不为人所知,40多年前国家在这里修建了丹江口水库,使丹淅流域方圆几十公里的区域被大水淹没,成了一望无际的丹江口水库库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丹江口库区水位的不断变化,使这些沉睡几千年的遗址遗物得以重见天日。

  1977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淅川县仓房公社(现为仓房镇),丹江岸边下寺龙山附近发掘24座春秋时期的楚国墓葬,共出土了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产工具和玉器等各类文物达8000余件,在这群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是下寺2号墓,该墓为楚令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子庚墓。子庚名午,亦称公子午、王子午,楚共王晚期任司马,楚康王元年(公元前559年)冬前令尹子囊死,由他接任令尹,至康王八年(前552年)夏病死。死后的漫长时间里,他的整个家族也都葬在这座龙山上,至今已有2500多年。整个下寺楚墓群出土的器物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工艺之先进、铭文之丰富,为国内同类楚墓所罕见,其中很多器物后来都成为“全国之最”。下寺岭楚墓的发掘,一时间轰动了全国,使人们重新审视楚文化,开始把寻找楚文明的目光投向了这里。

  1990年—1992年间,考古工作者再次在下寺春秋楚墓群附近的和尚岭、徐家岭等地发掘了10余座楚国贵族墓葬群,出土文物达2000多件。这是继下寺春秋楚墓群发掘之后,丹淅流域楚文化考古中的又一重大收获,再一次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92年,该墓地的发掘还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先后几次的考古大发现使丹淅流域成为世人关注的一个新的焦点,后来,考古工作者为了对丹淅流域的楚墓群做一个全面了解,先后对该地区的楚墓葬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共在这里发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群28处,其中包括下寺、和尚岭、徐家岭、毛坪等诸多墓区,总数已达2000多座,而实际上却远远超过此数,因为还有许多墓葬及遗址已葬身水底而无法统计。

  一座座贵族墓地的发掘,一件件惊世文物的出土,丹江口水库区域已成为研究楚文化绕不开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丹江口水库很可能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楚国最初的封地丹阳,而当地老百姓世代传称的龙城,极可能就是楚国始都。龙城到底是不是楚国始都,楚人是否从此起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创造出浪漫瑰丽的楚文化,成为楚国早期历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但也有其他种种说法,现在我们根据《史记》、《汉书》等古文献记载,再结合考古学上的巨大发现,以及该地区所处重要的地理位置来看,这个地区作为楚国早期都城丹阳的所在地的可能性要大于其他任何一种说法。

7. 楚国都城遗址

楚平王下一位王是芈负刍

芈负刍,姓芈名负刍,谥号楚王负刍。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四十五任君王

他的祖父是楚国第四十一任王芈横,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四十二任王芈完,他的 哥是楚国第四十三任王芈悍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遗址--武汉楚城、四十四任王芈犹。

楚幽王十年(丁酉,公元前228年)三月,楚幽王死后,其同母弟弟熊犹代立,是为楚哀王。

但他继位仅两个月,就被他异母弟弟芈负刍的门客杀死,其母亲王太后李嫣也被杀,其母的哥哥李园也被满门抄斩。芈负刍自立为楚王,是为楚王负刍。他可算是战国末年楚国最后一个国君。

8. 楚王陵遗址

随州的古迹主要有。

一是龟山汉墓为西汉第六代楚襄王刘注的夫妻合葬墓,此墓工程浩大,气势雄伟,实为罕见。

二是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是中国遗址性博物馆。

三是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

四是徐州汉画像石馆。

五是狮子山楚王陵是汉文化景区内最精华的景点。

六是沛县汉城景区。

七是汉高祖原庙。

八是窑湾古镇。

九是户部山步行街。

十是古城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