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因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1108年)所作《五礼新议》,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该碑刻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

原为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碑,由柳公权撰并书丹。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为了维护何巩固其统治地位,把吉礼、宾礼、嘉礼、军礼、凶礼等五礼作为一代之制,写有“五礼新议,并传诏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颁于天下奉行,其不奉行者论罪。政和七年(1117年),大名府尹梁子美在北京(今大名)立碑,因无碑石,毁唐何进滔德政碑,将其唐代碑文磨掉,改刻为“五礼记碑”,侧面仍残存柳公权字迹。五礼记碑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碑通体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重140.3吨,是目前中国第一大古碑。1956年11月、1966年4月李先年、-总理先后视察此碑。古碑经历两代帝王的兴建,保存着两代手法名家的真迹,是研究唐、宋时期历史、政治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大名有一座五礼记碑,这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碑吗?为什么要立碑呢?

一、河北大名有一座五礼记碑,这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石碑吗?为什么要立碑呢?

在现阶段的河北省大名县城东区三公里处的石刻博物馆内,储存有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奇妙的碑石,它经历上千年的风、霜、雨、雪等极端天气的腐蚀,迄今仍保存完整,笔迹清楚可见,它的名字叫五礼记碑。该碑石为白云石质构造,碑的型体巨大,通高近十二米,宽大约有三米高,厚一米多,约重一百四十吨。碑石由下而上,由根基、龟趺、碑身、碑额四个一部分累叠而成,

据相关资质的权威专家科学研究考资格证书,现是我国储存的最大、较大的碑石。明建文三年四月,黄河决口,引起名字地域洪水灾害。水灾将名字府城淹没,并将五礼记碑冲倒,进而沉埋地底。明嘉靖二十七年,名字县令顾玉柱获知碑的降落,将其挖掘,使古碑终见天日。但这时候的碑石已破裂为九截,碑座阴茎龟头也去向不明。直至一九八六年,河北珍贵文物管理处派专家教授到名字实地勘察,明确将五礼记碑拆迁新地址,用了三年时长,在省文物局多位权威专家和大名县相关人员紧密配合下,进行此碑的拆迁、

粘合及竖起工程项目,碑座粘合了重凿的阴茎龟头,五礼记碑又再现风彩。五礼记碑本是唐碑,立身唐开成五年,是那时候书法名家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魏博观察使何进滔编写的德政碑。后在宋朝荟翠二年(公年一一零八年),宋微宗规划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名字知州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志记,梁子美为取悦宋微宗,毁把何进滔德政碑墓碑损坏,

因其石将墓碑改刻为“御制五礼记墓碑”。碑首雕刻八条飞龙,碑额朝阳面正中间为宋微宗篆额的御制荟翠五礼之记多行八字,通称五礼记碑。碑阴刻唐,经历唐、宋2个时期才得到成型,因而又被称为唐代碑。梁子美磨碑时,可能是因碑楼遮盖,两边柳公权写的字才保存出来,这种剩余不多的是笔迹,仍可辨出雄浑秀美的柳体设计风格。五礼记碑的书法艺术、石刻艺术,存在较高的珍贵文物与书法艺术研究价值,乃为碑志类造型艺术的精典之作。

根据目前的记载来看,确实是的,这个背离现场大概3公里处,目前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所以立碑那时候是为了纪念这个德政的,所以才会如此。

确实是我国现在存在的最古老最大的石碑,这个石碑是唐文宗命令魏博节度使进行创造的。

二、大名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1、大名古城

大名历史上是一座文化名城,明代“大名府”城建于公元1401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目前已修葺城墙,立见城楼,开挖护城河,已展现古城以往风格。虽说现四城门各有所名,但仍不能磨灭大名府的称号。

2、天主教堂

大名天主教堂位于大名县城内东街,建于1918年,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正门上方供龛内雕刻有圣母抱耶稣玉石像。

3、 卧龙槐

卧龙槐位于邯郸大名县城内西街中段路北侧,是明代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门前所栽,距今约五百年古槐历经风雨沧桑,做为古城发展之见证,现仍枝叶茂盛,尤为独特之处,是东端平伸一枝,酷似龙型,头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显,栩栩如生。

1983年大名县人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坐落在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碑首精雕八条巨龙,碑额阳面正中为宋徽宗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八字,简称“五礼记碑”。

此碑形体庞大,为石灰石质结构, 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1.95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据考证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

5、丽君小镇

丽君小镇地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的邓台村。这是著名歌手邓丽君的祖籍所在。作为著名歌手,邓丽君虽生在台湾,但邓丽君多次在演唱会上称:“我是河北大名人”。邓丽君父亲的故居,就坐落在丽君小镇。

6、金滩镇清真古寺

金滩镇清真古寺,位于金滩镇金北村内大街路东。始建于元代,该寺具有典型的穆斯林风格,是大名境内建造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穆斯林建筑群。

大名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下:

1、卧龙槐

卧龙槐位于县城内西街中段路北侧,是明代兵、工两部尚书刘遵宪后花园门前所栽,距今约五百年。刘遵宪、原籍西未庄乡刘军庄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后任朝迁要职,告老还乡后,在县城西街购置宅院居住,当时路南为住宅区,有大型建筑藏书楼等,路北为宗祠、花园赏玩之所,占地面积约为15000平方米,现已建为民宅。刘姓后人现传至二十世上下,古槐区周围和刘军庄仍居有其后人。古槐历经风雨沧桑,做为古城发展之见证,现仍枝叶茂盛,尤为独特之处,是东端平伸一枝,酷似龙型,头部有枝角上促,嘴眼明显,栩栩如生,游客多慕名而来,叹而观止,真乃冀南第一古槐也。1983年大名县人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大铁钟

钱于明万历年间,原在县城内道前街关帝庙拜殿内悬挂,钟为铁质,系一次铸造成型,全高2.49米,口径1.47米,厚度0.08米,总重量为3.06吨,钟钮为二龙相交之龙钮,钮高0.60米,钟身项部有八个孔,下沿为波浪状阔口,钟体铸有多种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卷去纹,缠枝莲,忍冬花以及八卦纹饰。钟身中部分别相对“皇帝万岁”“臣宰千秋”八个大字。1987年移至县招待所院内,1995年在天池公园内悬挂。2002年移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建亭悬挂保管,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3、大陨石

原位于县城北关大名师范南端董家花园内,体积约为13立方米,重量5.73吨,呈不规则状,一面有孔,形似太湖石,《资治通鉴》有陨石落于大名的记载,但是否此石,尚无考究。1987年至县招待所院内,1995年在天池公署摆放参观,2002年迁至大名县石刻博物馆院内建亭保管。1983年大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4、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占地15亩,AA级景点。现有石刻200多件,有中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大名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创造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艺术形态。邯郸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汉代“群臣上~”和“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以后造像艺术影响深远。

5、何弘敬墓

何弘敬墓志铭为中国已出土中最大唐代墓志铭。墓志有盖均为青石质。志盖呈顶式,顶面边长0.96-1.00米,底边长1.88-1.96米,厚0.88米。顶面正中篆刻25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大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四周有四杀浮雕兽面及四神,四杀交角处浮雕牛,马等动物。雕工精美、神态生动。四侧边雕刻波浪,图案简炼,线条流畅。墓志为正方形,边长1.95米,厚0.53米。表石四侧边的中部雕刻花卉,供养人,上下雕刻波浪,花瓣,墓志镌楷书60行,满行58字,共3800字。

6、大名府古城遗迹< /p>

大名府古城遗迹位于现城东北5-12华里一带,以大街、双台村为中心,现在的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北门口四村是故城的东、南、西、北四大城门旧址,分外城和内皇城(也称宫城),外城周长48里,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内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大名府帮城始建于前燕建熙元年(公元360年),明洪武三十四年(公元1401)年,毁于漳卫洪泛。1992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大名天主教堂

大名天主教堂位于大名县城内东街,始建于1918年,1921年12月竣工,是河北省现存最雄伟壮丽的圣堂之一。建筑面积约1440平方米,为钟楼和礼拜堂一体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材料为砖、石、木。钟楼位于整个建筑的北端,楼高46米,楼上三面各嵌有一直径1.42米大钟,正门上方3米处的供龛内雕刻有圣母抱耶稣玉石像,像两侧刻有对联:“欲识其宠请看怀中所抱,要知厥能试观掌上所持”,横批“宠爱之母保障大名”。

8、朱熹写经碑

朱熹写经碑,又名“朱子太极石刻”,位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原碑书于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年,朱熹撰文书丹蔡元定刻,行书窠字体。立于常州府,即现湖南长沙市,元仁宗延v己未(1319年)废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名府督学畿南按照南宋传下的“原碑”拓片重新翻刻“朱熹写经碑”,最初镶嵌于大名府学“明伦堂”大殿山墙上,1986年迁至今址。碑砂石质,高1.8米,宽2.9米,厚0.3米,重4.2吨,座为丰槽角基。明代畿南重新翻刻并立,碑文摘录《易经》里一段文字,概括了宇宙间变化原理,共111资,每字16厘米×13厘米见方。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马文操神道碑

马文操神道碑立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位于大名县寺庄村西,后移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青石质地,碑首、身为一体,原座已失。现通高3.40米,宽1米,厚0.36米,为龙首碑。碑首高1.17米,宽1米,厚0.36米。碑首阳面题额篆刻“大晋故赠秘书兼马公神道碑”,3行4字排列。碑身阳面行书碑文,共计3390余字,为晋高祖石敬塘令贾纬为马文操撰文,高廷矩书丹立碑,主要刻记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晋对其家庭后人的册封,碑文字体如行云流水,有很高的书法价值。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名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和宋代大名府遗址、直隶七师校址等名胜古迹

三、博物馆里面有什么(用英文表示,带中文

英语为  museum

你的采纳我的动力

很高兴能够帮助你

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博物馆中有什么文物

丹凤门遗址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主要为丹凤门遗址出土遗物,包括建筑材料如长方砖、方砖、板瓦、筒瓦、瓦当、鸱尾、铁钉、石夯锤等,及碗、罐、器盖、盅、枕、瓮、钳锅等日用器物。

五、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里有什么?

目前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开放两层,二楼和三楼,二楼有青藏高原和青海湖形成展厅、矿石石油天然气展厅、冰川冻土展厅、三江源展厅等,三楼有动物标本展厅、植物标本展厅、昆虫标本展厅等。现行成人票价60元,西宁市内坐34路在生物园区下车即到。

五方元音访碑录之“北小郭”西皋《在重修玄帝庙碑记》(手机拍照——五方元音

五方元音访碑录之“北小郭”西皋《在重修玄帝庙碑记》(手机拍照

——五方元音【白全忠访碑录】

某日邢台视频网红邢台咚咚锵——老段哥给我打电话称:“我在北小郭呢?西皋有块碑刻,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不清楚,有时间你过来一下给他们制作一下拓片吧!·······”

说起“北小郭”来,我并不陌生的,我也曾经去过几次,对该村落的建筑也有一部分记录,当然对这个西皋也是有过曾经的记录的,当然这块碑刻也是铭记在心,只不过因为年代近,不善于制作而已,故此没有记载心中·····

随后我们趁星期一闲暇之余,约请邢台市桥西区政协委员王彦培一同前往,先做访碑录,再说制作碑刻的问题,也是我们一大早就赶往位于邢台市西部的“北小郭村”·······

在进入村中时就对该村落的建筑布局进行了部分的记录,当然这些记录对于我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一走一过建筑格局一清二楚,不在话下,便骑行便拍照,不用特意去“高举相机、站好姿势”的装腔作态做拍照的架势,看上去恨不得了一般······

其实那些所谓的“大摄影家”对古建筑、了解吗?知道 需要拍摄什么吗?拍个古建筑不在乎使用是什么“莱卡”、还是“蔡司”,要知道古建筑的区分,特色!很多人拿着“长枪”、“短炮”的很有一番架势,似乎有“卖相机”之嫌,原来不是有“带一只钢笔是秀才、两只钢笔的是教书先生、三只钢笔的是修理工!”之说吗?携带那么多的相机真的有用吗?其实就是一种炫耀吧了,不会有上过封面的照片的,我的手机拍照也是不错的·······

我们继续我们的话题:来到村西,远远的望到有古建筑“皋”的现身,在“皋”的南侧有古碑刻一幢,我们即刻对碑刻进行了详实的记录,以便将来对该碑刻制作拓片时更好的实施!关于“皋”的问题,还是需要借鉴碑刻来解读的,这是科学的依据,不能信口胡言······

经过测量得知:该碑刻高——162厘米;宽——70厘米;厚——20厘米;青石质。尚且保存完好!或许这都是村民的善心才使得该碑刻几乎完整,未遭受其他外力的伤害·······’

大致看图片获知《再重修玄帝庙碑记》,制作年代是“嘉庆二十二年九月”即 清嘉庆 二十二年 即 公元 1817年至今已经有近205年的历史,当然观照片文字如下:

《再重修玄帝庙碑记》元天上x神功招昭也金科王x云吾号冶(或治)也神镇北天建于西门上创x前明万历六年本朝康熙四十年重修······

或许根据这些记录可以初步断定:该西皋建于万历年间,在康熙年间重修过,在嘉庆年间再次重修,大家也可以按照我所拍照的原图照片详细辨识一下,老眼昏花,有恐误导之嫌,万望谢罪!当然在没有制作好拓片时,是不能断定的,故此只能是一种初步的断定,不做科学依据·······

碑刻的抄录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并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当然这里面有着较为宽广的文化内涵与诸多的文化知识,是极具较为多的涉略面,当然所涉及的历史、文化、分水、风俗、地域等是个涉及诸多的文化知识的,不是一般书法家所能及的······

希望 大家对碑刻进行保护,当然对碑刻的保护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沿袭与传承,这是循序渐进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许多大家要当回事去做,不能敷衍·······

2022年3月2日12时29分草拟·········

五台山山泉寺之重修山泉寺碑记

五台山山泉寺坐落于菩萨顶西北一公里处的山腰上。从山脚下放眼望去,山泉寺四周青峦翠嶂、重叠绵延、白云缭绕、碧霞汇萃。崇山秀岭之前,清水档口细波粼粼,蜿蜒流淌,灵泉小溪,奔流回环。一时间从寺内飘送出阵阵悦耳的佛乐,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更兼此地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正是佛门清修的佳处。

山泉寺始建于元,明正统年间(一四三六年至一四四九年),僧人性琏法师重修中殿一座,并铸阿弥陀佛铜像一尊,安置於殿内千叶莲花台上。清雍正三年至十二年(一七二五年至一七三四年)黄教喇嘛罗藏札什又予重修。

山门前有古碑三通。一通为明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重修山泉寺碑,碑载:明英宗正统年间有圆照寺僧人觉空、觉亮在此居住,重修殿舍僧舍;此前,明孝宗弘治年间两度修葺,建殿塑像。还有一通,明代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所立碑石,记载的是举办僧斋的事情。另外一通是西藏喇嘛罗藏扎什重修山泉寺的功德碑,系清朝雍正年间所立。

其中,重修山泉寺碑上记载:夫说法利生,人天垂范,兴绝举废,贤圣所崇。如三泉一寺,莫溯其由,及考卖书云:“寿宁寺在三泉寺之南,其为古刹明矣。”再证遗碑载:“明时天顺年,有法空祖师,于此诵莲经而悟道;至正德改元,有僧觉空、觉性及徒众重修,为办道之所。”迨我国朝定鼎以来,其寺已残废无存矣。幸于康熙二十三年,门有牙尔贡囊、宿大尔罕、绰尔智嵩住藏务喇嘛,曾经西藏恭请班阐上师,授说此处,有解脱禅 师领命来山羡慕携徒众罗藏朋错、罗藏扎什、罗藏钻燧等,乃其化缘将至,一见此地,三泉并涌,清澈幽香,即歇心栖止。于是刈草伐木,结茅盖顶,师徒共宣佛化,至康熙四十年间,绰尔智与其家徒,罗藏朋错皆年高,相继圆寂。而罗藏扎什,终苦行维持,而罗藏钻燧,随机应化,法道益隆,感 塞外诸王善信及时供给之余。始于雍正一年,兴工重建。数年之内,焕然一新,造佛建塔,壮严毕备,且助道旁栖者,不一而足,今罗藏扎什僧腊渐高,虽有徒舍乐朋错、罗藏诺 尔等,尤恐将来堕换。特请命敕封五台山清修禅师,提督丹巴胡图度,钦命督理五台山扎萨克大喇嘛罗卜藏。嘱余书石,述其已往,并建修功迹,以垂永久。庶使后来之来者,亦将有以观感矣焉!是为之记。(申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