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弥尼乐器博物馆

古弥尼乐器博物馆

古弥尼乐器博物馆坐落于塔吉克斯坦的首都杜尚别,由塔吉克斯坦演员和音乐家古弥尼(Gurminj Zavkibekov)成立于1990年。虽然博物馆不是很大,但却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古弥尼乐器博物馆收藏有80多件乐器,虽然不多,但是却为公共活动提供了便利。这些乐器大部分为帕米尔人和巴达克山地区的传统乐器,是古弥尼在四处旅游时收集而来的,包括鲁巴卜、帕米尔鲁巴卜、塔姆布拉琴、琵琶、哈克、鼓等。古弥尼乐器博物馆已经成为众多来自世界各地音乐家聚集的场所,他们在此练习音乐并互相学习,有时也会为人们带来美妙的音乐体验。

博物馆也会举行一系列的文化聚会和音乐会,很多都具有传统的音乐特色,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到来,同各地的音乐家一起享受音乐,探讨音乐。

Gurminj Museum of Musical Instruments

必去理由:塔吉克斯坦最大的乐器博物馆

景点所在大洲: 亚洲【Asia】

景点所在国家/地区: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

景点所在省、州:杜尚别 [Dushanbe]

景点所在城市:杜尚别 [Dushanbe]

宝应博物馆收藏!中国古代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

自周公确定礼乐制度以来,音乐便在封建制度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宫廷宴会、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中,处处需要音乐,“堂下之乐,以钟为重”,所以当时演奏的乐器多为编钟,编钟也被称为“钟鼓之乐”。《诗经· 关睢》“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说的就是编钟,这种乐器也会出现于大型宴舞之中。宝应博物馆藏清代铭文青铜编钟,承载了历代文人对礼乐之音的向往。

清 “阳平家”铭文青铜编钟

宝应博物馆

该编钟高20cm,宽15cm。外形呈现扁椭圆形状,合瓦形结构,外壁有乳钉装饰,中空,上方有柄挂环,鼓部刻有铭文篆书“今阳平家画一至三,阳朔元年赐,可享文癸未”18字,书体瘦劲、工细、秀美,具有一定的书法欣赏价值,也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该编钟虽历经沧桑,仍乐律分明,音色清亮,保存完整。整体古朴厚重,做工精良,纹饰精美。

编钟是中国汉民族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 ,是钟的一种。它兴起于周朝,兴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是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的音高各不相同。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仪礼· 乡射礼》记载:“钟鼓者,天下诸侯备用之”,可见,在古代中国,编钟不仅是乐器,也是礼器,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只有天下诸侯才有权使用编钟这种乐器。《周礼》将古代乐器按材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孟子·万章下》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钟位居金类的榜首之位。

曾经的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只有宫、商、角(jué)、徵(zhǐ)、羽五音,而西方有七音,C大调和十二平均律都是从西方流传到中国的。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出土后,证明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12平均律,比西方早2000多年,是古代演奏的乐器中、音律最全、音域最广,音质最高的乐器。

杏仁状截面底视图

中国传统编钟在世界音乐史上有一项了不起的成就,那就是“一钟双音”,这种在当时十分先进的技术是怎样做到的呢?

其中的奥秘便是“合瓦形”。北宋沈括在《补笔谈》卷一中记载:“古乐钟皆扁如合瓦,盖钟圆则声长,扁则声短”,编钟取杏仁“合瓦”状,实现了一钟双音 (敲击编钟正面和侧面可发出两个音)和短延音,扩大了音域。合瓦形的钟体由于两侧有棱,对钟壁的振动波起到阻碍作用 ,可以防止编钟扩音太久,加速钟声衰减,声音和声音之间不会混杂在一起,这样对钟的音质和音色 产生了一定的控制作用,达到改善音质 的效果,利于演奏。

青铜编钟的铸造,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展现出了古代工匠们精湛的工艺技艺,见证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史和在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的历史地位,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

来源:宝应文博

校对:王海艳

编辑:李亚晴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扬州,你早晚会来!

微信号:yzs_lyj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古玉界:天长博物馆馆藏玉器

天长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极为丰富,境内存有新石器时代的马家墩遗址和建于商周时期的石梁古城址,战国、汉代古墓葬更是密集,其中安乐北岗汉墓群湖滨耿家尖汉墓群、三角圩汉墓群、安乐苏桥战国墓葬群先后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两汉400多年,为天长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物,精美绝伦的玉器便是其中璀璨夺目的瑰宝,是自然灵蕴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天长博物馆馆藏玉器大多数从汉墓中出土,特别是1991年天长三角圩西汉墓群出土的90多件精美玉器,其中有璧、璜、环、带钩、七窍玉饰、玉印章等,品类繁多,构思巧妙,琢磨精细,珍品迭现,如龙形环、白玉哈蝉、白玉带钩、玉兽面蒲纹璧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下面给大家介绍部分出土玉器精品。

1.衔尾玉龙环(图1)

衔尾玉龙环(西汉),白玉透雕,首尾相连,卷曲如环,径5.3cm,厚0.4cm。小巧玲珑,洁白光润。素身,仅于体中部刻两道象征性云纹。重于整体造型和首部的处理,用线刻和透雕等技法把龙体琢成一个大圆和若干小圆的多圆图案组合,显得分外活泼挺劲。龙首张口露齿,上唇前翘,下颌翻卷,脊鬃后扬,威武有神。

2.龙形白玉佩(图2)

龙形白玉佩(西汉),龙首有黑色土沁,微透光,扁平体。透雕游龙呈耀腾之势,昂首屈身,首身曲折近“s”形。尖眉骨,椎圆眼带梢,钺形上下颌,一侧内卷为齿,短角微上翘,与曲折龙身连成一体。圆孔点睛,龙身两面单阴线刻卷云纹。游龙构图奇特生动,挺胸缩尾,静中见动,气势雄健,虽然只是一块长6.9cm、宽3.84cm、厚0.24cm的小玉佩,却给人以小中见大、百看不厌的感觉,展示了高超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玉佩构思奇妙,龙首昂居顶端,龙眼仅钻一孔,阳线刻出眼角,画龙点睛,炯炯有神。这样就从布局、色彩、雕刻等方面突出了龙的头部,十分抢眼。龙身边沿露出两个飞翼和一只角,腹部上收,尾部内藏,底部又形成一个小钝角三角形空白,使整体更富有变化,更富有立体感。

3.龙形佩(图3)

青玉(战国),局部有土黄色沁。两件,长14.1cm、宽4.18cm、厚o.77cm。玉质、造型、尺寸、制作均一致。龙首屈体回望,厚唇,短角,蜷足,中腰下部饰卷毛,卷尾分岔,背部出脊,中穿孔。边廓凸起,两面满饰浅浮雕分解式的龙纹。一面粘黏有朱砂。此对玉龙佩虽出自汉墓,但从龙身满饰分解式龙纹及造型来研判,此对龙形佩应属战国早期之遗物。

4.龙纹青玉璜(图4)

龙纹青玉璜(春秋),玉青色,温润光滑,微透光。单面片状。两端镂雕龙首穿孔成张1:7露齿,龙身浮雕三角卷云纹,阴刻卷云纹、束丝纹所组合而成的分解龙纹。中间凹槽将器面分为对称两部分,璜体上下出脊形成扉棱,背面未抛光。此器虽出自汉墓,但从浮雕具小圆眼的分解龙纹及形制分析,此璜应属春秋晚期之遗物。

5.双身兽面纹双层玉璧(图5)

双身兽面纹双层玉璧(西汉),外径23cm、孔径4.6cm、厚0.55cm,青玉,青绿色斑纹,微透光,两面纹饰相同。内外边缘各饰圈纹一周,中间以绞丝纹一圈为界,将璧面纹饰分为内外区。内区饰涡纹,隐见蒲纹为地;外区饰细阴线刻双身兽面纹。此璧尺寸较大,质地精良,制作精细,为汉璧精品。

6.谷纹白玉牙璧(图6)

谷纹白玉牙璧(西汉),直径9cm、孔径4.25cm、厚o.5cm,白玉,边缘有褐色沁,微透光。玉质温润,器形别致,内外有廓。两面通饰谷纹,外缘有两处出脊,形成四只齿牙。璧缘最厚处刻“上十二”记数铭文。

7.“桓平之印”玉印章(图7)

“桓平之印”玉印章(西汉),通高1.43cm、边宽1.92cm,白玉,温润光亮。印体呈覆斗状,长瓦钮微弧,上有一穿孔。印面为正方形,白文篆书“桓平之印”。左右顺式排列,起落笔有毛边走刀现象。

8.玉带钩(图8)

玉带钩(西汉),长7.03cm、高1.12cm、宽0.9cm,白玉,温润无瑕,微透光。钩头作鸭首状,阴刻短平行斜线纹、云气纹、网格纹,椎圆形钮,钮柱较高,钮底阴刻三涡纹。通体琢磨光滑圆润,制作精细规整。

9.七巧玉饰(图9)

七巧玉饰(西汉),耳塞:高2.1cm、口径0.4cm、底径0.7cm;鼻塞:高2.1cm、口径0.85cm、底径0.95cm;玉蝉:长5cm、宽2.4cm;玛瑙珠:珠径1.7cm;眼罩:高0.5cm、底径3.51~3.7cm。玉饰包括眼罩二、鼻塞二、耳塞二、口含二,共八件。眼罩圆形表面微鼓,抛光,底部为一平面,磨光;鼻塞、耳塞形制相同,呈底大上小的柱状体,通体抛光;口啥为蝉和珠,蝉为白玉,造型简单;珠为玛瑙,黑、朱双色,中有一穿孔,通体抛光。出土时共置于墓主人头部。

10.兽面纹玉饰(图10)

兽面纹玉饰(西汉),长4.2cm、宽3.64cm、厚0.74cm,青玉,局部有黄褐色沁,单面雕。大眼眶突目,单阴线圆圈示眼珠,如意鼻,卷云纹兽耳,背面砣出人字形凹槽。

汉代开始了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旧的传统逐渐让位于新的意识,人们崇尚、喜爱美玉之风更盛,实用性、装饰性玉器大量出现,道家幻化观念广泛浸入艺术创作之中,玉器的材质、品种、纹饰以及雕琢技艺等方面均超越了以往时期,这和汉帝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昌盛、交通顺畅密切相关。

汉代玉器的辉煌成就为其后历代琢玉工艺的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直至今天,对于我们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无疑,天长汉墓出土玉器同样具有这方面的宝贵价值。

(文章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博物馆之城 | 67件藏品亮相顺德博物馆,“今古弥珍展”持续5个月

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顺德,又有特色展览上演。7月26日上午,由顺德区收藏家协会主办的《今古弥珍——2020顺德收藏家协会会员藏品展》在顺德博物馆开幕。《今古弥珍》是顺德收藏家协会精心打造的、以展示会员藏品为主的专题系列活动,系继2017年《今古弥珍》活动的延续。

7月26日,《今古弥珍——2020顺德收藏家协会会员藏品展》在顺德博物馆开幕。顺德博物馆供图

据悉,此次展览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在67件(套)藏品中,包含陶瓷紫砂、翡翠玉器、竹雕木雕、文房四宝、西洋古董等品种。其中,有当代名家作品,有由资深藏家提供的老藏品,有已经被市场认可的贵重收藏,也有比较偏门的收藏新宠。由于展品来自公开征集,真实反映出收藏爱好者的多样性。

展示的藏品包含陶瓷、紫砂、翡翠玉器、竹雕木雕、文房四宝、西洋古董等品种。顺德博物馆供图

其次,主办方用心制作了“手机观展”的网站,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观展,在鼓励市民到现场观展的前提下,为方便疫情期间出门不便的群众、让未能到现场的观众也能有亲临其境的观展体验。

此次展览的展期由7月底26日到12月13日,在为期前近5个月的展期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顺德区收藏家协会与顺德博物馆会还会推出更多与市民的互动的环节。

顺德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上半年的主题是“抗疫”,全国的艺术品展览活动都不活跃。下半年的主题是“重启”,经济重启方面,文博产业是其中一重要领域。这个盛意拳拳的展览,会是市民及收藏爱好者的一场视觉盛宴。

来源:南方+

编辑:钟俊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