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森故居

纳森故居

纳森故居坐落在和平区泰安道7号。该楼为砖木结构,局部三层西式楼房,红砖清水墙,人宇屋架,大坡度筒瓦顶,高低错落,风格别致。内装修豪华典雅,高级大理石地面,硬木装饰,内设餐厅、舞厅、书房、客厅、卧室等。宽敞的院落种有塔松、藤萝等各种花草树木。后院原设有花窖和马厩。是一座具有典型英国乡村别墅风格的私人花园住宅。

钱学森故居是旅游点吗 钱学森故居联系电话

1. 钱学森故居联系电话

杭州著名免费旅游景点:杭州西湖、京杭大运河、太子湾公园、河坊街、九溪十八涧、龙井村、钱塘江大桥、孤山、湘湖旅游度假区、桐庐江南古村落风景区、良渚文化博物馆 清河坊历史文化景区、钱学森故居、中共杭州小组纪念馆等

2. 杭州钱学森故居电话

方谷园2号原本是钱学森外祖父的物业,后来,作为钱学森母亲章兰娟的陪嫁,带到钱家。

整整一百年前,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回到杭州,就生活在这里,一直到3岁以后,跟随父母去北京。所以,方谷园2号应该称为“钱学森故居”。1930年,钱学森得了伤寒病,曾在这里养病近一年;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曾回杭州扫墓,带着妻儿坐着小轿车到此来看望舅舅。“克勤克俭”为钱氏家训。

3. 钱学森故居地址

应该是杭州吧,至于祖籍之类,没有考证的证据。钱学森故居编辑钱学森故居,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马市街方谷园2号。方谷园在解放路以北,是一条很短的小巷,夹在马市街和直大方伯之间。

4. 钱学森旧居地址开放时间

江南红巷,钱学森故居,施家山之类的

5. 钱学森故居游记

1.背井离乡:旧社会有多少穷人背井离乡到外地谋生特别是年关临近还不起富人债务的穷人不得已成群结队,选择离开家乡躲债,他们谁愿背井离乡呢!

2.荣归故里:那些日思夜想伟大祖国的游子,像钱学森、周恩来等等他们心里装的是祖国,他们想的是祖国的复兴。他们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克服重重艰难危险终究荣归故里为祖国的事业奋斗一生。

6. 钱学森住所图片

507研究所全称为北京航天科技医学工程研究所,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的下属单位,主要从事航天医学方面的研究。

507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分为两个大院,一个大院位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内部,主要是科研部门和营房,其中包括一个巨大的圆顶建筑,另一个大院位于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西北门对面,主要是家属院、大礼堂和行政楼。我家从前就住在那附近,我中小学时代有不少同学和老师就住在507所的家属院,这两个大院当年都有解放军站岗。当年我们小学军训就是由驻扎在507所警卫部队负责,我现在还记得这支部队的番号,507所大礼堂当年还对外开放,可以去看电影和文艺演出。我小时候经常去507家属院玩耍,门卫从来不加阻拦。507所家属院的西北角里有一个很不起眼的白色三层别墅,据说是一个高级别医生的居所。

507所里从前确实有一些特异功能人士和气功大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号称“中国超人”的张宝胜,此人在507所内享受师级干部待遇。507所对张宝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突破空间障碍”的特异功能,507所的专家声称张宝胜可以从密封容器内取出物品,还可以隔空点火烧掉密封容器中的纸币,专家们对此的解释是张宝胜可以通过发功改变器壁的物理性质,降低受功区域的熵值,在发功过程中会产生特殊的电磁波和次声波,还可以改变人体皮肤的电阻。根据这些实验结果,507所的专家曾经认定特异功能和气功确实存在。

7. 钱学森故居在哪里

本届大会开幕式设在杭州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除开幕式外,大会主要活动有:

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专题研讨会。由学习时报社与杭州市委联合主办,市委人才办、市委党校承办。组织有关方面负责人、专家学者、重点城市及高层次人才代表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展开专题研讨。

2.2021中国留学生论坛。2020年,首届中国留学生论坛在杭州举办。今年论坛将继续由欧美同学会、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人才办、萧山区承办。论坛拟邀请欧美同学会总会领导、城市分会、国别分会及行业分会代表,顶尖人才、专家学者和留学生代表参与,紧扣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科技创新,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论坛、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探讨中国留学人才与产业、技术、资本的深度融合路径。

3.未来智造工程师大会。由工信部支持指导,临平区承办。策划未来智造卓越精英计划,包括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云计算平台与运维(算法算力)、增材制造(3D打印)、物联网技术应用等方向。

4.乡村人才振兴促进共同富裕大会。由国家乡村振兴局支持指导,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杭州市政府主办,市农业农村局、建德市承办。设置项目路演、30人论坛、共富行等活动,从人才和专业角度探索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5.中国(杭州)外国人才暨长三角人才云市场招聘大会。由科技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杭州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主办,拱墅区承办。组织线上线下的招聘大会。定向邀请知名企业、科研院所等用人主体参与云端招聘和对接。重点邀请省内各市和长三角节点城市参会。

6.“西湖对话”。由杭州市委市政府、全球化智库(CCG)主办,杭州市委人才办、上城区承办。邀请联合国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官员及机构代表,知名科学家、经济学家、跨国公司代表,全球化智库专家等,围绕“共同富裕与人才贡献”“国际人才与世界名城建设”开展对话。

7.“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杭州行。由杭州市委市政府、全球化智库(CCG)联合主办,杭州市委人才办、上城区承办。8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代表回信。此次邀请该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参访杭州,实地了解杭州国际创新创业环境,参加“西湖对话”活动和文化体验,加强中外青年人才交流互鉴,更好促进理解对话。

8.“纪念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院士专家杭州行”系列活动。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市科协、上城区、富阳区承办。主要内容包括钱学森故居改陈布展后正式开放、院士巷落成启用,院士沙龙和“院士进校园”等系列活动,传承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同时借助院士的智力优势为杭州建言献策。

9.“创客天下·杭向未来”2021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由杭州市委市政府主办,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承办。今年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6余个国家的1341个项目中遴选9个留学人员项目和3个外国人项目进行总决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竞赛形式,通过项目推介、评委提问交流,决出一二三等奖。

10.“揭榜挂帅·全球引才”科洽会。由杭州市委人才办、市科技局、钱塘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院所的科研实力,针对生物医药产业薄弱环节与企业“卡脖子”问题发布需求榜单,组织召开产业创新发展精准项目对接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邀请省内各市生物医药企业参会。

11.杭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才引智群英榜发布暨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创新创优路演。由杭州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主办。首次重磅发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才引智群英榜”。遴选优秀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项目,以路演形式进行角逐,展现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业数 化转型发展新趋势。

12.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发起主办,钱塘区承办,是国内医药行业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产业盛会之一。

杭州市直有关单位和各区、县(市)还将积极与各类社会主体合作,举办中科院科学节·杭州、千岛湖论坛、全球英才讲杭州故事、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运河国际人才节、西湖英才创享日、逍遥荟等共40余场系列活动。

8. 钱学森纪念馆电话

钱学森纪念馆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共同为纪念馆揭幕。北师大附中还专门召开纪念钱学森先生诞辰98周年、从北京师大附中高中毕业80周年大会。

9. 钱学森的故居中关村

钱学森的儿子、女儿刚跟着父母回国时,看着加热后冒热气的牛奶竟然不认识,因为他们在国外只喝凉牛奶;我国地磁学奠基人陆宗器吃饭时,会给儿女出鸡兔同笼等有趣的数学题;气象学家赵九章每天早上会给赖床的孩子讲一段《西游记》……在第26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关村纪事》作者分享会暨图书签售活动昨天在钟书阁北京融科店举行。该书作者柳怀祖、边东子等曾经居住在中关村特楼里的科学家后代,现场分享了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生活往事。

在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宿舍里,有三栋历史悠久的灰砖楼,分别是中关村街道科源社区13、14、15号楼,当年被称为“特级专家楼”,简称“中关村特楼”。钱学森、赵忠尧、钱三强、贝时璋、童第周、赵九章、郭永怀、顾准……1950年代中期,一大批新中国近现代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学界泰斗汇聚于此。

有感于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2011年,《中关村回忆》一书出版,集合了28位当年住在特楼里的科学家后代所写的回忆文章,该书产生了广泛影响。10年后,随着新的资料的出现,编者又对该书进行修订和补充,今年1月,《中关村纪事》出版。

《中关村纪事》以中关村特楼门牌号为顺序,记录了37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科学家工作、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故事,真实、全面展现了特楼科学家的生活和他们满腔热血、精忠报国的故事。书的最后还梳理出当年中关村特楼的居住示意图及所有在此居住过的老科学家的生平简历。

“我觉得,老一代科学家的初心就是振兴中华。他们当年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甘于过清贫的生活,支撑他们的理想信念就是振兴中华。”化学家柳大纲之子柳怀祖说。老一代科学家在治学上非常严谨,当年没听说过一起学术造假事件,在生活上朴实无华,和普通人一样去菜市场排队买菜、去门口拿空奶瓶换牛奶。何泽慧先生平日戴着一副套袖,会客时把套袖摘了就算是换新衣服了,对名利他们从不计较,其中有几位学术大家并不是院士,他们也不争不抢。这些,都值得今天的科研工作者和全社会学习、传承。

10. 钱学森老家地址

钱学森是中国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中大首任校长邹鲁故居“椿森第”修缮中

点 ""进入,免费发信

崔栋森 | 独向乾坤寄此身----崔鉴生平及其故居祠墓

民国十六年(1927)春,原审计院院长、安徽省长李兆珍在为宁德《崔氏族谱》作序时写道:“宁阳为闽北岩邑,数望族者必曰彭陈林左诸姓,尤以崔氏为冠……余闻崔氏之先,宋元明清以来代有闻人。如克明司马之清操廉隅;霍霞刺史之文章亮节;冰庵指挥之忠诚;泽侯二尹之孝行,史册辉映,千古弥新……”

诚如李兆珍所言,宁德崔氏自北宋明道元年(1032)始祖提举公迁居感德盐场以来的近一千年时间里,以诗礼传家,人物辈出。而能让崔氏后人建专祠崇祀者,则唯有“崔大夫”崔鉴一人。

崔鉴生平

崔鉴,字克明,行六,一都东井堂(今蕉城城区下井堂)人。为迁宁始祖提举公十三世孙。后人尊称为“崔大夫”或“克明公”。生于明洪武己卯年(1399),卒于成化十二年丙申(1476),寿七十八岁。

宣德九年甲申(1434),崔鉴以庠生贡入太学。正统九年甲子(1444),授河南都司经历,历任九年。景泰乙亥(1455),升授南直隶镇江府同知。

崔鉴自幼务学勤勉,“方童丱时,已知励业修行”。在任河南都司经历九载期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凡城池营堡、舆马介胄、刍粮之属,罔不夙夜经心”,“自都护以下皆敬信,称为贤幕”,深得僚属赞赏。

擢任镇江期间,恰好遇上干旱饥荒,他不但体察灾情,多方抚字,而且秉持操守,严辞拒绝了贪腐营私者的诱惑。翰林院编修陈音在《崔克明公七秩寿序》中高度评价:“盖锐志教养,凡宿弊为民瘼者,一廉而去之,民欢呼载道。”

明代嘉靖、清代乾隆两种《宁德县志》在为崔鉴立传时,都称之:“学问精深,操履端谨,识达治体,宅心仁厚,时称良吏。”地方志中还记载了这么一个廉洁故事:任职镇江期间,有个营私舞弊者为了谋取不正当的私利,半夜怀揣白金六十两前来行贿。廉洁奉公的崔鉴不但没有收受贿赂,还当即将他绳之以法。从此廉声大振,深得当地士绅及百姓的爱戴。

天顺元年丁丑(1457),崔鉴由公事赴京。以年老,向英宗皇帝上疏乞休,获准后乃以奉政大夫致仕。随即奉诏进阶朝议大夫,赐金带黄伞。虽说恩荣加身,清廉自守的崔鉴在致仕时除了平时积攒的百余两俸银外,身无长物。据民国重修《崔氏族谱》记载,崔鉴曾孙崔廷复(详见邑志)在为其祖父崔昱(崔鉴次子)所撰写的《昱公针线田说》一文中提到:“及同府公(指崔鉴)居宦一十二载回家,仅得俸金百余两,尚不能充男女婚嫁之用”。虽优游林下,却是过着清贫的生活。其生平事迹,由此可见一斑。

成化四年戊子(1468),崔鉴七秩寿庆。由于其仁声著于仕林,宦界名流多有来贺。以序文相赠的有刑部尚书林聪、翰林院编修陈音。以诗相赠的有当时的文坛领袖太师李东阳、礼部尚书谢铎、状元彭教、榜眼吴钺、探花罗璟、进士吴希贤、康玠、翰林院编修黄仲昭等人。

崔大夫故居

崔氏族人多聚居在城关东井堂(今下井堂)一带。而崔鉴的故居则位于现在的下井堂弄23号,今黄氏族人居于此处。房屋坐西向东,土木结构,外墙体为青砖砌造。大门分门坊和正门两进。门坊主体为石构,与正座朝向相同,上覆檐瓦,门楼并无匾额文字装饰,而是由九个砖质祥云状花饰进行分隔,共为八段。进门坊右转为正门,门楼花饰与门坊相同。这种风格在蕉城古民居中是不多见的,别具特色。正门内外各一天井,进门左转过天井即是大厅。从门坊到大厅一路由长条花岗岩石板条横形铺就。大厅主体为蕉城常见的木结构,两侧窗户雕饰吉祥图案,古朴精致。左侧廊庑部分已改成砖混结构。

崔大夫祠

崔大夫祠坐落于崔鉴故居大门外右边,今属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后半部分。系崔鉴之孙崔传、崔俌、崔任、崔侹为了纪念祖父的功绩,而别于崔氏宗祠之外另建的祭祀崔鉴的祠堂,族人称为“崔大夫祠”,又称作“同府公祠”。

该祠坐东向西,始建于嘉靖七年(1528),由崔鉴之孙崔任倡建。因规模较小,于万历二十六年(1576)又由崔鉴之孙崔修、曾孙崔允纲进行扩建,形成了前后两进的格局。并购祭田四号,共为一石六斗三升,由派下四房逐年轮值。民国十七年(1928),又有二十七世普森加一龛位于鉴公牌位之上,祀提举公以下历代远祖。据老辈人轶闻,修建祠堂时由于石料比较大型,搬运过程中都是用一种叫作“磙子”的工具从城外搬运进来的。

重建后的崔大夫祠,据《崔氏族谱》记载:“前至官街,街外照墙;后左连墙至鹤峰境宫,右连墙至蔡家。”鹤峰境宫又称昌国君庙,祀燕将乐毅及太后元君(即临水夫人)。据民国《宁德县志》记载:“为崔氏族人作宦燕北,奉毅香火而归,合境建祠祀焉”。今已不存,原址亦在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内。

该祠主祀明朝列大夫崔鉴。明清交季以后,崔氏后人又择族中贤良者祔祀两厢。其中包括崔鉴六世孙、广东连州知州崔世召;九世孙、拔贡生崔文锡;十世孙、岁贡生崔景泌、庠生崔景瀛;十二世孙、国学生崔正鳌等人。民国版《宁德县志·卷之二十二·祠祀志·崔大夫祠》词条所载“在城内东井堂,祀明连州刺史崔君世召”描述不够恰当,应为主祀崔鉴,从祀崔世召诸贤。

清同光年间,崔氏族人将祠堂改作书塾。本邑书法家黄以褒、刘开灿等人均曾设帨于此。民国时期,省长萨镇冰应崔氏后人崔伯乾之请,为祠堂题匾曰:“祀炳岭南”,以纪念明末诗人崔世召在连州的政绩。这应该是民国县志误认为崔大夫祠是主祀崔世召的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自建县以来,宁德县城内由民间建造的“专祠”(指为特定的人所修建)仅有三座。除了崔大夫祠,另外两座是竹兜街的吴公祠(祀明太常寺卿吴国华)和埠头陈的陈公祠(祀明会同知县陈琯)。

建国后几经迁变,该祠堂为政府征用,现成为蕉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的部分区域,能看到原貌的仅剩下门楼檐角和部分墙体,以及数枚青石柱础而已。

崔大夫墓

崔大夫墓位于城北夹墩山,现因修路建房,湮没无存。明、清、民国三版县志均有明载。嘉靖元年(1522)修。墓占地约15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墓丘为石结构,平面呈“风”字形。墓前依次立有石砌香坛、四柱三门神道坊,石翁仲、石马、石羊、石柱各一对,故崔氏后人称其为“石牛石马墓”。墓碑为单檐歇山顶式样,形制古朴,高大肃穆。两侧墓手各雕一石螭首,精美逼真。墓前官道立有神道碑,上镌“明故奉政大夫镇江同知诏进朝列大夫崔公神道”。

据考证,崔鉴墓是蕉城区境内古代最大的一座墓葬。其石螭首之堂皇,墓碑之高大,以及墓前之神道坊,为蕉城境内绝无仅有。因其墓制规模较大,民间误称为“皇帝先生墓”,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刑部尚书林聪的老师”,并有诸多传说流传。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文化部门为保护文物,将崔大夫墓前部分文物收入县博物馆保存。而笔者的祖父当时也领回了一个略有残损的墓亭顶盖。顶盖为青石构架,单檐歇山顶式。虽历经数百年,其雕刻图案之精美,仍然清晰可见。屋脊两端脊翼装饰以螭吻,七排弧形瓦脊顺溜而下,直达檐前瓦当,瓦当上各镌“忠孝仁义礼智信”七字阳文。至今保存完好,殊为珍贵。

注:

* 作者系崔鉴十八世裔孙。

* 洪武己卯年即建文元年己卯,后世以成祖讳,仍称洪武己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