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汉城遗址

清河汉城遗址

清河汉城遗址位于

海淀区东升乡朱房村,为北京市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战国至汉代时期遗址,周长约2000米。西、南城墙大部分保存,北、东城墙残迹可辩。曾发掘出土了大量兵器、农具,是现存距北京城区最近的汉代古城遗址。

信息来源:北京市文物局

吃惊!海淀清河“藏”着一座西汉古城,遗址就在这个地方...

‍‍‍‍‍‍‍‍‍‍‍‍‍‍‍无意之中听说咱海淀清河

有一座汉代古城遗址

这让小编着实吃惊不小!近在咫尺,去看看

清河镇古迹

她是京城古老的畿甸

她是历史文化的积淀

一座古城

一段传奇

站在北五环箭亭桥上向东北方向望去,清河北岸丛林掩映中有一大片平房村落,那就是朱房村。

由于这里是当年永定河取道古清河河谷向东冲积而成的台地,土地肥沃,在明代是专门为宫廷养猪的场所。《明会典》曾记载有“清河猪房现养花猪、黑猪,照旧听光禄寺取用”。嘉靖年间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称这里是“猪房”,估计是嫌名称不雅,慢慢以“朱房”代之。

从G7高速朱房出口右转,沿清河中街向东150米即来到朱房南北主街,南行到朱房前街向西,紧邻京新高速公路有一个铁栅栏封闭起来的地方,即是清河西汉古城所在地,2001年被列为北京文物保护单位。

至今尚存的清河古汉城遗址,明永乐年间的广济桥,肇始于清康熙年间的清真寺,以及光绪年间的清河火车站老站房、溥利呢革公司办公楼,都闪耀着清河历史文化的光辉。

曾经的辉煌

据资料记载,清河西汉古城为正方形,每面长500米、周长2000米,是一座依河而建的土城

清河街道文史顾问杜泽宁曾于2009年对遗址进行过实地测量,地面部分仅存L形的城垣夯土,东西走向69米、南北走向96米,残高约3米,城基残宽近11米,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土层中可看到筑城时用以加固木板的木杠留下的柱洞遗迹,灌木杂草掩盖城垣,形似土丘荒冈。

2014年该处遗址经过文物部门的彻底整修,夯土层从地面砌上1米多高的条石墙围,墙体上的杂草灌木被彻底清除,土墙直上直下整修一新,外面敷上保护层,墙体上部呈缓坡状,中间铺成一米宽的青条石步道方便参观游览。

(修葺后的清河西汉古城遗址 杜泽宁摄影

清河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一处西汉古城呢?

历史上清河古镇是由清河古渡口形成和发育起来的村落,历来是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民族相互交往融合的通道,也是北方民族南下中原和中原王朝北上戍边的要冲,经略北方的军事重镇古蓟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就由清河经过。

有关文物资料记载,为防御北方胡人侵扰,在幽州蓟城北“筑朔方城移民屯兵”,恃以守卫边境。清河古城循蹈形制,为南北向,正方形,每面长500米,周长2000米。

秦汉之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这是一般大县的定规,此城周长与之符合。

按《周官·考工记》匠人为沟洫一则所记的筑城方法:“墙厚三尺,崇三之”,即墙基与城高比例为一比三,可见清河古城当年如此规模。

作为军事城堡开建的这座古城,随着时代演变,逐渐出现居住生活区、手工作坊区、商业交易区、戍边兵营区的布局,成为距离古蓟城最近的一座城邑。据老村民说,这里的土质非常硬,老百姓盖房都喜欢用这儿的土,这里甚至一度成为北郊兴华砖厂的取土窑坑。

根据出土的文物推断,这座古城曾经非常繁荣,它又为什么消失了呢?

专家推断,古城毁于战火是主要原因。因为它处于拱卫幽州蓟城防范北侵的前沿,只要与幽州蓟城有关的战事都会殃及它。据《文物参考资料》记载,“1955年,在清河镇发现了汉代古城废墟,其西南角现在还保存有城垣的夯土。城的建筑约在纪元前二世纪……曾经过几次破坏和恢复,直到元太祖铁木真进攻中都(北京)的时候,才遭到最后的毁灭而荒废。”

如今的变迁

清河古城建造在清河北岸的台地上,濒临清河故道,台地北高南缓,依河而建的清河古城是一座土城,城墙用黄土夯筑而成,土层中至今仍可看到筑城时用以加固木板的木杠留下的柱洞遗迹。从城垣断面观察,夯层清晰,夯土层薄厚不一,厚处约20厘米,薄处约10厘米,灌木杂草掩盖城垣,形似土丘荒岗。2014年被整修,原始旧貌已改观。

中国建立以后,对清河古城遗址前后发掘过五次:

第一次是在1951年6月。

第二次是在1953年11月,这两次考古发掘以清理已发现的汉墓和发掘附近古迹为主,较为重要的是之后三次发掘。

第三次是在1954年11月,此次从城中清理一处汉代铜、铁冶坊遗址,发现不完整炼炉、残碎铜铁炉渣,以及铸造后未加工打磨的铜镞,还有一堵汉绳纹砖砌的残墙,在附近掘出一堆铁质兵器和铁质农具,有刀、剑、戟、锄、镢、铲等。

1955年10月第四次发掘,主要是清理一处城墙断崖,拟了解城垣结构和筑城方法,以此推断古城建筑年代。经专家推断,清河古城筑造年代,上限应在战国时期,下限为秦汉之际。

1958年的第五次发掘中,在城东北角发现十余口古井,井壁是用陶井圈垒叠而成,井圈外壁有绳纹,井下发现高领陶罐、五铢钱等遗物,地面遗有大量汉代筒瓦、板瓦和瓦当,瓦当上的花纹有卷云纹、万字花纹和“千秋万岁”的篆体文字。地下埋有整行的墙基、房基,根据砖的尺寸和花纹断代为汉代建筑遗存。

除了清河古城遗址修缮,其周围也在今年进行了改造。

5月23日,朱房村南北大街综合整治正式拉开序幕。

此次违法建设拆除工作共涉及38个点位2000余平米,涉及开墙打洞130余处,按照“拆除违法建设、清运建筑垃圾、封堵开墙打洞、粉刷楼体墙面、拓宽城道路、修筑人行步道”六步走的方式完成环境整治。

未来的展望

下一步,

清河街道将继续总结经验,

持续发力,

对朱房村东西大街及背街小巷开展综合整治

另外,

清河还计划把汉城墙建成古城遗址公园

(白杨 制作)

河南郸城:汉“光武寺”遗址

郸城县城东两公里处,有一座寺庙,它就是郸城县方圆数十里人人皆知的一处古文化遗址——汉“光武寺”遗址

相传,“光武寺”原名叫“文殊寺”,当时只有三间破烂不堪的殿堂,名不见经传。后来,西汉幼主被王莽篡朝后追杀至此才留下典故,“文殊寺”改为“光武寺”,寺院因沾“光武”二字,从此声名远播,香火隆胜,至今不衰。

在郸城县钱店镇境内,现有“拉狗河”、“皮子庙”和“熬油沽堆”,这些都与宁平公主墓有相关故事牵联。传说刘秀被王莽追赶到离钱店一华里处,眼看追兵赶上,危急之中,刘秀见一犁地农民遂求他相救。农夫急中生智,用力把地犁深,让刘秀躺到沟里并覆土盖上。这时,王莽的“闻仙犬”来到,眼看要发现刘秀埋藏处,农夫猛挥一鞭,将“闻仙犬”打死,用土盖住。王莽追兵过去后,农夫扒出刘秀,刘秀再三感谢农夫的救命之恩。只是眼下他已三天三夜没吃到饭,又求农夫给弄点食物充饥,农夫说:“这里有一只死狗,你拉到前面小庙前,扒下皮,借个锅,咱俩煮煮吃算啦!”说也奇怪,刘秀拉着死狗一路往小庙走去,回头一看,拉出的痕迹转眼化为一条小河,“拉狗河”由此而来。刘秀太饿了,煮的狗肉被他吃了个干净,等农夫赶到时,锅里只剩肉汤上面漂着的一层油。农夫很生气,掂起锅泼在地上,眼看小庙越长越高,后来就长成一个大土堆,“熬油沽堆”由此得名。2000余年过去,至今,该处仍高出地面二三米。农夫没吃上狗肉,就揭下订在小庙山墙上的狗皮,也可能这条狗是仙狗,狗皮揭去后,墙上永远留下一个狗皮影子,挥之不去,后来这个庙被称做“皮子庙”。

刘秀吃饱后,一路往西北而去,当走到“文殊寺”,又被王莽追兵发现,刘无处藏身,只好躲进“文殊寺”一间小庙里。也可能刘秀命不该死,有上神搭救,追兵来到该寺院,前后搜了一遍,当来到小庙前士兵正要进去时,一位将军模样的人果断地说:“里边肯定没有,你看蛛网织得严严实实,不像有人进来过。”等追兵走后,刘秀走出庙门吟了四句诗歌《颂蜘蛛》:“南阳我称王,悬坐中军帐,排成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刘秀又对着佛祖神像磕头许愿:众位神灵,救我大难不死,日后如若得了江山,定要在此修寺,重修华盖,重塑金身。

据说,刘秀在这里住过一段时间,当时正值夏季,庙里蚊虫叮咬、青蛙鸣叫,难以入眠,刘秀说这里如果没有蚊咬、蛙鸣就好了!皇帝真的是金口玉言,从此这里再没有蚊子飞、青蛙叫了。有人曾把从外边捉来的青蛙放到寺院水池里,果然不会鸣叫。

后来,刘秀打败王莽,登基做了光武皇帝。为兑现诺言,他就派其妹夫,宁平公主(伯姬)的丈夫、开国大臣李通亲自来这里监工,大兴土木,建造了占地几十亩的宏伟寺院。鼎盛时期,该寺院光和尚就有上百名。为纪念刘秀功德,当地人把原来的“文殊寺”改为“光武寺”, 逢每年正月十五香火会,方园几十里的善男信女前来朝会进香。后来,刘秀又把他的妹妹伯姬,封地到宁平城(现在的郸城宁平镇)后人称其为宁平公主。 宁平公主死后葬于此地,至今陵墓仍在(遗址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到清代,光武寺寺院尚存。据老人讲,清代陈州府有一个州官来这里进香,曾撰一副对联刻在两边明柱上。上联是:吞莽甲八千,非光武孰能擎起;下联为:延汉祚四百,舍斯地何谈中兴。后历经战乱匪祸,原寺院荡然无存,仅留高出平地三米、约17000平方米的土台遗址。上世纪50年代“-”时期,农村深翻土地时发现,从“光武寺”至“皇姑坟”(另一公主,不详)再到“赫王爷堆”(汉代一位大将军死后葬在这里,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地下有一个大洞穴互通,全部由汉代大空心砖砌成,洞有一米多高,人可弯腰通过。那时正赶上破除封建迷信,只好令人用土堵死。谁再提此事,就是“-”。一位唱大鼓书的因说了一句“这是刘秀的‘隐兵洞’”,而被民兵捆起来,以造谣惑众罪判了刑。

近十几年来,附近群众挖沟、取土,经常发现大量的陶器、石器等。经专家鉴定,这些均为汉代和汉以前的遗物。如今,群众手里有了钱,生活水平提高了,就又想起了老祖先,纷纷捐钱,在原址恢复了一代又一代人相传和记忆中的“光武寺”(政府宗教主管部门已批准注册),并请来一位法名叫释医业的僧人担纲寺院主持,吸引不少云游僧尼来这里-讲经、传宗布道。汉“光武寺”也恢复了历史上每年正月十五的香火会,善男信女来朝拜者络绎不绝。

河北中医药文化景点台西村商代遗址、满城汉墓遗址

作者:周计春 赵润生

台西商代遗址位于藁城西10千米处,在台西村东北,居台西、庄合、故城、内族四村之间。以3个高大的“台疙瘩”(南台、西台、北台)为中心。“南台”在台西村东约200米处,现已铲平无存。

1965~1972年间,台西村村民在西台南侧取土时,发现过成组的青铜礼器和一件长达39厘米的玉戈,以及铜鼎、琉、晕、觎、匕、矛、蹲、石磨等。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鉴定为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的文化遗存。

1973年,河北省文管处组成考古队,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发掘。先后共揭露面积1889.75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隶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3000多件。发现植物种子30余枚,均属于蔷薇科梅属种子,以桃仁为主,还有郁李仁、杏仁等,药食两用。

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中,有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的酿酒作坊,以及最早的酒曲;世界上最早的铁器;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等,创下了七个世界之最。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城汉墓遗址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处满城县山东坡,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1982年7月23日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夏季,曾出土“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街环杯”等国宝级文物,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在刘胜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有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组成了迄今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盆为铜质,口径27.6cm,盆沿和盆身均刻有“医工”字样,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刻铭医用器皿;针体细长,长度为6.5~6.9cm不等,上端为方柱形长柄,宽0.2cm,柄上有一小孔。针尖或尖锐,或稍钝,或呈圆卵块、三棱形不一。据专家考证,认为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九针相仿,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金属医针。

版权申明:燕赵中医网原创内容,禁止公众号转载,欢迎个人转发。

想要获取燕赵中医圈最新消息,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yiyuan-fuwu”。

“医缘”为中医朋友服务,一个有用的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