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殿遗址

大安殿遗址

1990年西厢工程发现了中都宫城前朝重要建筑大安殿遗址,大安殿是金举行庆典,接受朝贺的地方。2003年北京纪念建都850周年,在大安殿遗址上修筑北京建都纪念阙昭示后人。

纪念阙主体结构为青铜材质,遍布斑驳的铜锈,透着历史的沧桑感。宣武区文委主任许立仁告诉记者,阙是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专用建筑物,具有装饰和象征的作用。这次兴建的纪念阙高12米,由四根方柱撑起整体结构,取“天圆地方,维系中央,四季平安”等寓意。在纪念阙东南西北四个朝向,分别有四个金代文物铜坐龙的仿制品。铜坐龙是金代皇室的御用器物,象征着吉祥。阙的顶部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斗拱造型。纪念阙占地约760平方米,基座上镌刻着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都记》。在基座周边的花岗岩地面上,还刻有金中都城址平面图及其与元明清北京城位置对照图。

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

长安大明宫是唐代帝王常住的主要宫殿,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今天的大明宫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市北部的龙首原上,地处唐长安城东北、南倚唐长安城北墙而建,占地350公顷,是紫禁城的4.5倍。其建筑形制影响了当时多个东亚国家的宫殿建设。

她是7 - 1 0世纪丝绸之路东方起点都城的宫城遗址,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方起点城市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帝国的文明水平和礼制文化特征,以及唐帝国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

大明宫在唐长安城中的位置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 年),未成而止;高宗龙朔二年(662 年)重建,次年建成。考古探明遗址总面积3.42 平方公里,平面略呈南北长方形,北半部平面呈梯形,南半部为横长方形。大明宫南开3门,西开2门,东开1门,北开3门。城东、北、西三侧宫城外建有夹城,东南侧建东内苑。宫内自南至北分为朝区、寝区、后苑三部分。大明宫中轴最南端正门为丹凤门,门以北经御道至宫城“前朝”正殿含元殿,殿北为“中朝”宣政殿及“内朝”紫宸殿。再北为寝区,中轴线上建寝殿蓬莱殿。最北为后苑区, 建太液池及蓬莱山。太液池以西建麟德殿,是宫内宴会和非正式接见外国使臣的便殿。宫内轴线两侧还有官署及其它别殿、亭、观等建筑。大明宫遗址的主要遗存包括:丹凤门等宫门及其它门址, 宫墙等墙体,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望仙台等建筑遗址,太液池、龙首支渠等水系、桥梁遗址,御道等道路(含廊道)遗址。

大明宫遗址考古现状图

它以中轴对称的宫殿整体格局、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遗存展现出明确礼制特征,见证了中国唐代农耕文明鼎盛时期的发展水平以及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

大明宫遗址部分出土物

作为丝绸之路鼎盛时期起点都城唐长安城的代表性遗存,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前朝、中朝、内朝、寝区、后苑区南北依次排布,主要宫殿建筑中轴对称的整体规模格局,以及含元殿、丹凤门等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遗存,展现出明确的礼制特征,见证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鼎盛时期唐代(公元7-10 世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荣。

大明宫遗址部分出土物

含元殿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属于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保存现状

含元殿复原想象图

宣政殿作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宫中轴线上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大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历史进程的诏令,都是从这里策划和发出的。此殿的主要功能有:

一、望朔受朝

皇帝御宣政殿受朝,是经常的活动,它是望、朔视朝。

二、常朝

平时的常朝听政,并非每天都有,一般是皇帝和宰相根据情况决定几天一次朝会。

三、皇帝亲躬

皇帝亲躬的典礼、仪式多在宣政殿举行,庆典结束后,一般都是登大明宫丹凤门楼宣布天下,并宣布大赦令。

四、传授国玺及新帝即位

在宣政殿也举行过太上皇向皇帝传授国玺及皇帝即位仪式的情况,诸如:至德二年十二月,作为太上皇的玄宗,在宣政殿将国玺传授给肃宗。翌年元旦,玄宗又在宣政殿册肃宗尊号“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

五、进行殿试举人

皇帝经常在宣政殿进行殿试举人,例如: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即位未久的肃宗,在宣政殿对“文经邦国”等四科举人进行御前殿试。

六、读时令

读时令之礼创始于魏晋时期,即每年的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五个节气,都要在御前读时令。节日这天,皇帝升御座,身穿与节气相应的服装。尚书令以下各就其位,尚书三公捧着时令宣读。唐时仍有沿袭,但是不那么严格了。

七、每年五月一日大会群臣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八、接见番邦使节

例如,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德宗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回纥的两位公主及宰相。

宣政殿遗址保护现状

宣政殿复原想象图

紫宸殿位于宣政殿以北95米处,称为“内朝”,群臣在这里朝见皇帝,称为“入阁”。

紫宸殿遗址保护现状

紫宸殿复原想象图

麟德殿作为唐帝国宴请国外使节的重要宫殿建筑, 见证了丝绸之路东端文明独有的文化吸引力,是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

麟德殿遗址保护现状

麟德殿复原想象图

大明宫是唐王朝最主要的权力中心。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记载,唐王朝一系列经营西域的重大举措,如在西域广大地区设置州县、都护府、都督府、“安西四镇”等军镇、羁縻府州等军政建置,均以大明宫为决策指挥机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见证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唐王朝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做出的不懈努力,见证了强大的帝国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实力对丝绸之路鼎盛的重要推动。

王维在《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详细描述了在大明宫早朝的盛况: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次第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展现出大唐盛世与大明宫的壮阔雄伟。

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贞观九年(635年)五月,李渊病死于大安宫,夏宫的营建工程也就此停工。李渊去世后,改称为大明宫,又称“东内”。

大明宫再次大规模营建是在高宗龙朔时期。“龙朔二年(662年),高宗染风痹,恶太极宫卑下,故就修大明宫”。当时为修此宫曾征收关内道延、雍、同、岐、幽、华、宁、鄜、坊、泾、虢、绛、晋、蒲、庆等十五州121钱,且在龙朔三年二月减京官一月俸,以助修建。经过这次大规模营建,大明宫才算基本建成,更名为蓬莱宫,并入住其中。咸亨元年(670年)宫殿再次改名为含元宫,神龙元年复名大明宫。

此后大明宫尚有多次营建和葺修,如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曾修大明宫,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又曾二次增修大明宫宫殿,“新造蓬莱池周廊四百间”,浚龙首池,起承晖殿。不过这些工程只是增修补葺罢了。

自唐高宗开始,大明宫成为国家的统治中心,历时达234年。中唐和晚唐时朱泚和黄巢先后据此称帝。唐僖宗时,大明宫屡遭兵火,最终于乾宁三年(896年)被烧毁。数年后,因为战备的原因,宫殿的遗迹也都被拆除,此后便成为一片废墟。

2014年6月22日,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明宫御道及含元殿全景

今日的世界文化遗产---大明宫

来源:丝路遗产

中式营造丨寻踪唐长安大明宫遗址含元殿区域

大明宫遗址公园一般指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西安市太华南路,大明宫地处长安城北部的龙首原上,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平面略呈梯形。

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面积3.2平方公里。

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明宫平面图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

丹凤门博物馆区

丹凤门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东路道北,2005年发掘时实测门阙墩台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各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符。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

丹凤门博物馆内遗址区域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博物馆

历史上的丹凤门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是大明宫的正门,由五个门洞组成,门上建有巍峨高大的丹凤楼。北与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遥相呼应,构成了大明宫的中轴线,是唐朝皇帝出入宫城的主要通道。其规格在大明宫诸门中最高,同时也是唐代皇帝二百多年间举行登基、改元、宣布大赦等大典的重要场所,是大唐王朝的国家象征,有“盛唐第一门”之称。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北侧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属于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含元殿遗址位于自强东路革新街北口,保存较为完整。200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三方合作实施的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实现全面竣工;2004年,日本政府无偿文化援助的文物陈列馆和砖窑址保护厅相继建成,陈列馆展出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文物标本

含元殿区域

含元殿区域

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遗址上面区域

含元殿遗址区域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上唐代柱基

含元殿遗址区域

含元殿是当时唐长安城内最宏伟的建筑,是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殿前东西两侧有翔鸾、栖凤二阁和通往平地的龙尾道。实测殿夯土台基高3米多,东西长75.9米,南北宽42.3米,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门宽5.3米,此殿是大明宫的正殿。在台基东西两旁各有一条廊道遗迹,分别伸向东边的翔鸾和西边的栖凤二阁。

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地图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大明宫含元殿复原模型想象

以上复原图有作者:吾汉万年提供

关于三出阙

阙是古代中国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之一。阙制中最高等级的三出阙一般耸立在帝王居住的宫廷大门前面,是天下独尊的标志性建筑。

大明宫含元殿区域模型

大明宫含元殿栖凤阁模型

三出阙雏形阶段先秦的阙

由商代甲骨有阙的象形字推测,最迟在商代便有了相关的建筑,但目前我国尚未有考古发现商周的阙的实物。不过在西周时代阙的礼制性已经有所体现,似乎仅有王室和鲁国方可使用。而随着春秋礼乐崩坏,阙的使用在诸侯各国相继出现,成为诸侯国王宫的象征,身份依然尊崇。最迟至战国晚期,诸侯国陵园便开始使用阙。诸侯国对阙的建设非常重视,秦孝公迁都咸阳时,“冀阙”被当作最重要的建筑物首先被营建。或许就是春秋战国这一阶段,由于阙的传播发展,阙由单阙的形象而逐渐组合演变为二出阙或者三出阙。

目前最早的三出阙实物秦始皇陵园三出阙

在我国考古发现中,目前以秦始皇陵园的三出阙遗址为最早的实物证明。据考古发现,这两组三出阙分别立于东西内外城门之间,他们独立耸立于门前,三出阙和城门一起构成陵园最富标志的建筑性群体。由此也可以证明,至少在秦代,已经有了三出阙这种最高级别的阙。同时表明,以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为体系的古代阙制已经形成。

唐宋时期陵阙中三出阙的广泛应用及宫阙整合

经过魏晋南北朝思想文化整合,隋唐社会又形成大一统局面。阙制出现新的变化,汉魏时期流行的城阙、宅阙、墓阙、庙阙日渐减少;树立于宫城的宫阙数量也明显变少,一般只设立于宫城南门外。相反陵阙非常发达,在陵制完备的唐代帝陵共有六组三出阙建筑,除四门外设置三出阙以外,朱雀门外的乳台、鹊台也各设置一组三出阙建筑。而宫室内的三出阙逐渐减少,仅皇家宫城南面设置一组凹字形的三出阙建筑与城门为一体。大明宫含元殿则仿造凹形阙的形制,两边设置三出阙的两阁。宋代延续了唐代的这种形制,多设置陵阙,而四门外的阙与门相连,四交阙也设置为三出阙相连的直角形制。由党项族赫连勃勃创建的大夏国,其王陵建筑亦有三出阙的阙台建筑,使用的却是圆形三出阙,形制却与中原不同。

中国古代阙发展到元明清三代,传统意义上的阙已经消失,仅皇宫正门还继续使用,但形制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完全从其他建筑群的标志地位退出。明清故宫午门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而元代尚有的三出阙建筑,也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消失。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的栖凤阁是一座二层钢木建筑,建筑面积763平方米。建筑主体高度(中国传统建筑按檐口高度计)达16.86米,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担纲设计。西安大明宫馆设计创意根据唐·李华《含元殿赋》“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建筑历史学家已有复原研究,参照唐大明宫主殿——含元殿西翼的栖凤阁为蓝本,以唐代阙楼建筑艺术的代表“三出阙”形式为设计思路,以唐栖凤阁1∶1比例复原实体,外形古朴雄浑,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出代表。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内

夜色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以上照片为2014年拍摄

【往期中式营造技艺篇】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其他平台转载需后台留言授权。

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探寻唐朝帝王的宫殿遗迹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中国唐朝时期的宫殿遗址,也是唐朝政治、文化中心的象征。该公园占地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是中国的古代皇宫遗址之一。游客可以在公园内探寻唐朝帝的宫殿遗迹,了解唐朝的历史文化。

1. 历史背景

西安大明宫建立于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是唐朝皇帝处理政务、居住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它是唐朝政治、文化中心的象征,也是世界上的古代宫殿之一。唐朝时期,大明宫曾多次被火灾摧毁,在唐朝末年被废弃。如今,大明宫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

2. 公园景点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包括了大明宫遗址和文物陈列馆两个部分。在大明宫遗址中,游客可以看到唐朝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宫殿遗址,如“御花园”、“御书楼”、“明堂”等。除此之外,游客还可以欣赏唐朝时期的文化遗产,如唐代瓷器、唐三彩、唐代壁画等。文物陈列馆则展示了大量的唐朝文物,如唐代金银器、唐代书法、唐代织锦等。

3. 游览建议

为了更好的游览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议游客在游览前先了解一些唐朝的历史文化知识。游客可以带上一些水和食物,因为公园内没有餐厅。此外,建议游客穿舒适的鞋子,因为公园内需要步行较长的路程。

4. 结论

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是了解唐朝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可以在这里探访唐朝帝的宫殿遗迹,感受唐朝的历史文化魅力。

一、大明宫的历史背景

二、大明宫的规模和结构

三、大明宫的文化底蕴

四、大明宫的遗址保护和修复

五、大明宫的旅游价值和意义

大明宫是唐朝时期的皇宫,是唐玄宗和后妃们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它建于公元635年,是当时世界上的宫殿之一。经过近千年的风雨洗礼,大明宫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大明宫的重要遗迹,领略唐朝文化的瑰丽和辉煌。

一、大明宫的历史背景

大明宫的建造始于唐太宗时期,当时的唐太宗为了庆祝统下,奉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宫。唐太宗死后,他的儿子唐高宗继位,继续修建大明宫,并将其扩建到了现在的规模。唐玄宗时期,大明宫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唐朝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二、大明宫的规模和结构

大明宫的规模非常宏大,占地面积达到了近400万平方米,其中主要建筑群占地面积达到了100万平方米。大明宫的建筑群分为内宫和外宫两个部分,内宫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外宫是官员们办公的地方。内宫包括了太和殿、保和殿、乾元殿、德政殿、麟德殿等大殿和后宫、储秀宫、昭容殿、妃嫔宫等宫殿。外宫包括了文德殿、武德殿、承明殿、承天门等大殿和鸾台、凤阁、龙首阁等官署。

三、大明宫的文化底蕴

大明宫是唐朝文化的代表,是唐朝文化的瑰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大明宫是唐朝文化的中心,是唐朝文化繁荣的象征。大明宫的建筑、雕塑、壁画、文物等都是唐朝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四、大明宫的遗址保护和修复

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和修复已经进行了多年,现在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已经成为了一个集旅游、文化、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在保护和修复大明宫遗址的过程中,专家们采用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了地基加固、建筑修复、文物保护等。

五、大明宫的旅游价值和意义

大明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遗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 、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每年有数百万的游客来到,领略唐朝文化的瑰丽和辉煌。大明宫的保护和修复,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保护,也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