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位于海河的起点,即子牙河、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岸上。

这座碑的18米高的大理石三角形碑座上,耸立着用汉白玉雕刻的妇女形象。妇女面带慈容,怀抱婴儿,左手伸掌托天,面向海河,注视水面,似乎在凝思着海河的今昔。

碑座面向子牙河和南运河的两侧花岗岩石上,分别刻着邓小平1986年8月20日亲笔题写的“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9个大字。

在碑的背后,离碑座十多步远的半园形水泥围墙上,嵌有碑文,记载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天津人民的关怀和引滦入津建设者的丰功伟绩。

几百年来,由于海潮倒灌,污染海河,使天津人民饮用着苦咸水。由于工业用水量日益增加,又造成了水源短缺的困难。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引滦入津。

滦河发源于内蒙和河北北部。上游水源水质好,水量大而稳定可靠,在河北迁西县境内又有滦河潘家口水库和大黑汀水库,即使在旱年也可以保证天津城市目前的用水量。

在中央作出引滦决定后,得到了引水渠道沿线地方政府、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在当时天津市长--为首的引滦工程指挥部的组织实施下,几十万工、农、兵和技术人员组成的建设大军于1982年5月11日正式动工,兴建引滦入津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全长234公里。筑有隧洞,泵站、水库、水厂、暗涵、明渠、管道、倒虹、桥闸、电站等工程215项。这样浩大的工程只用了一年零四个月就胜利竣工,于1983年9月11日正式向天津供水。

为了纪念引滦入津工程的建设者,在三岔河口河岸上竖立了这尊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百年瞬间254丨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

△天津市引滦入津工程纪念碑

1983年9月11日,新中国第一个跨流域大型引供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正式通水,天津人民喜笑颜开地欢庆滦河水进入天津。

△引滦入津工程重要水源地——河北迁西潘家口水库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天津遭遇严重水荒,人民生活用水由原来每人每天70公升降到65公升,并且还是氯化物严重超标的苦涩咸水。天津第一发电厂被迫停止发电,纺织、印染、造纸等用水大户面临停产威胁。

时任天津市委书记、副市长 吴振:不只是天津的事儿,而且是国家的事儿,天津当时的工业对全国都很有影响,许多各个地方工业的配件也在天津。如果这个都没有了,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就是很大的问题了。

△引滦入津工程开工典礼大会

天津市的主要领导寝食难安,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供水工作。专家们展开了反复实地勘察,认为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是解决天津缺水问题最近、最可靠水源。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兴建引滦入津工程,从河北迁西县大黑汀水库引滦河水到天津。1982年5月11日,这项新中国史无前例的引供水工程正式动工。

△引滦入津工程线路图

引滦入津工程线路全长234公里,工程条件非常繁杂。担任施工任务的铁道兵第八师师长刘敏估算,修建一条这样的工程至少要三四年的时间,而天津市委、市政府给铁道兵们的时间,只有两年。

时任铁道兵第八师师长 刘敏:我们一开始考虑三年,三年没有问题,后来我们就想天津市这么多人,将近300万人喝这个水,一天老喝这个水怎么能行呢?就感觉到天津市确实需要水,非常迫切。

△1982年5月11日,随着正洞横河洞口部位爆破,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开工

施工线路中最艰难的是要穿越中国地质年龄最古老的燕山山脉,铁八师官兵们日夜奋战,战胜了塌方、滑坡、涌水、流沙等各种困难,将12000多米长的引水隧道隧洞打通。热切期盼滦河水的天津人民,也纷纷行动起来,报名参加义务劳动。

△引滦入津工程总指挥刘居英(中)在引滦入津工地上

1983年9月5日上午8点,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和引滦枢纽闸依次提闸放水,引滦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送水。9月11日,甘甜清澈的滦河水流入天津的千家万户。

天津市民 孙富东:这是最让我们兴奋的一天,最高兴的一天,老百姓急急地快打开水龙头,抢喝第一口甜水。居委会就带着好多茶叶敲门,各家各户发茶叶,这个甜水倒在壶里搁上茶叶那个香啊!那个心情就别提了,大家都拿出杯子来,像饮酒一样饮茶,像过年一样干杯,庆祝我们引滦进津成功

△引滦入津工程的地下尖兵

滚滚滦河水从此成为了保障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全的生命线,一座特大城市的面貌和命运就此改变。在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天津的著名歌唱家于淑珍演唱歌曲《滦水香茶斟满杯》,满怀深情歌颂引滦入津工程以及为此付出生命代价的中国铁道兵。

△1983年9月11日,甘甜的滦河水流入津城千家万户,天津人民开始喝上滦河水

于淑珍:现在我为大家献唱一首《滦水香茶斟满杯》,献给引滦的英雄们。在这喜迎新春的时刻,我来唱支欢乐的歌,滦水香茶斟满杯,伴随着我的心一颗。来来来……

用声音记录中国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主笔丨章成霞

播讲丨长悦

统筹丨朱星晓 王泽华

制作丨单丹丹

湖北公布首批水利红色资源名录,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等工程入选

湖北公布首批水利红色资源名录,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等工程入选

为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弘扬红色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省水利厅公布第一批湖北省水利红色资源名录,涉及革命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的水利工程遗迹、防汛抗旱或水利工程建设纪念碑(纪念馆)等。

目前公布的水利红色资源名录共计30处,包含11处纪念碑(馆)、19处工程遗迹,涵盖汉口江滩、荆江分洪工程、漳河水库等众多知名水利工程,凝聚了九八抗洪、水利建设等精神力量,展现了湖北水利人治水兴水的光荣历史,是红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以第一批水利红色资源名录为基础,继续发掘利用湖北丰富的水利红色资源,促进水利风景区红色文化水文化融合发展。

景区工程纪念碑 工程纪念碑碑文

1. 工程纪念碑碑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2. 各大纪念碑碑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解读:

“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1840年”则是中国受侵略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从此弥漫着滚滚硝烟,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

扩展资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

正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3. 纪念碑 诗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译文

世间的人和事更替变化,暑往寒来,时间流逝,形成了从古到今的 历史。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水落石出,鱼梁洲清浅;天寒木落,云梦泽广袤无边。

晋人羊祜纪念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4. 石碑纪念碑

碑志,指镌刻于石碑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也称“墓表”、“墓碣”;列于墓道前者称“神道碑”,入墓穴者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语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汳水》:“城东百步有石室,刊云‘汉鸿胪桥仁祠’。城北五里有石虎、石柱,而无碑志,不知何时建也。”

5. 工程纪念碑碑文怎么写

碑文自古以来,在形式上可以说不拘一格,下面仅就格式相对稳定的几种常用碑文的写作作一简单介绍。(一)墓碑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1.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2.正文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3.落款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二)墓志铭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1.标题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2.正文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3.落款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 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三)功德碑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1.标题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2.正文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3.落款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6. 文字纪念碑

北海市烈士纪念碑   本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自鸦片战争以来的革命烈士而修建,其总体形状似铁锚,平面上呈对称多边形,在高度上呈上稍小,下稍大,在碑的中间有一宽0.3米的间隔,顶部有圆洞,洞里挂有一个铁钟。   碑的西面上部镶有江泽民同志于一九九零年十一月二十日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古铜色字,下部有一手脚都带着铁锁,表情沉思的男人,男人左肩坐一小孩,并用左手托着,小孩脸带笑容,举着左手,男人高5米。碑的东面为一碑碣,碑碣长8.1米,高22米,碑文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碑文长7.34米,宽1.39米。碑座高0.5米,呈椭圆形长轴17.4米,短轴8.6米。   记念碑均用大理石雕刻而成。 特征数据 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高22米,宽2.5米,厚2.5米。 环境背景 绿化带中央种有0.3~0.5米高的苏铁树,绿带外头种一排高约1.5米的柏树。

7. 工程纪念碑文怎么写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公元1840年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兴建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这座纪念碑的决定。当天傍晚,毛泽东偕同全体政协委员参加了奠基典礼。毛泽东执锨铲土为纪念碑奠定了基石。1952年8月正式开始动工兴建。全国著名的建筑家、雕刻家、美术家和全国优秀的雕刻工人都参加了建碑工作。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石建成的,碑基占地三千多平方公尺,碑身高达三十七点九四公尺,是我国最大的纪念碑。  4月22日, 从建碑开始就在这里艰苦劳动的雕刻工人们,在十块大浮雕上面作完了最后一遍修饰。负责领导纪念碑美术设计的雕刻家刘开渠和纪念碑工地负责人贾国卿,仔细地检查了每块浮雕、栏杆等工程的质量。纪念碑第一项工程的质量都完全符合要求。每一块浮雕都很细洁光滑,没有什么细微的损伤。用花岗石铺成的月台地面和台阶,像玻璃板一样平整。  在建碑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件工伤事故和刻坏过一块汉白玉。在纪念碑南面,园艺工人们正在新铺的草坪上浇水。前几天,他们刚把两排松树栽在碑的东、西两面、长达二百公尺。  入夜,纪念碑周围的灯光齐明,点缀在松树上的五色电灯,像盛开的彩花。装在纪念碑四个角上的十六盏聚光灯,照射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上,闪着耀眼的金光。

8. 修路竣工纪念碑碑文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镌刻着毛主席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

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主席起草、周总理书写的碑文,共150字,原文如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 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希望通过庄严的国家典仪,缅怀1840年以来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道路上牺牲的人民英雄,向历史致敬,并从中获取前进的力量。现实中激励向英雄学习他们那种大无畏的精神。

9. 人们纪念碑碑文是什么

主要表示记住英雄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前辈们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换来的要珍惜

10. 纪念碑文章

唐山乃冀东一工业重镇,不幸于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发生地震。震中东经118度11分,北纬39度38分,震级7.8级,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11公里。是时,人正酣睡,万籁俱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24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16万多人顿成伤残。7000多家庭断门绝烟。此难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然唐山不失为华夏之灵土,民众无愧于幽燕之英杰,遭此灭顶之灾,终未渝回天之志。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地震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急电全国火速救援。10余万解放军星夜驰奔,首抵市区,舍生忘死,排险救人,清墟建房,功高盖世。5万名医护人员及干部民工运送物资,解民倒悬,救死扶伤,恩重如山。四面八方捐物捐款,数十万吨物资运达灾区,唐山人民安然度过缺粮缺水之绝境。与此同时,中央慰问团亲临视察,省市党政领导现场指挥,诸如外转伤员、消尸防疫、通水供电、发放救济等迅速展开,步步奏效。震后十天,铁路通车;未及一月,学校相继开学,工厂先后复产,商店次第开业;冬前,百余万简易住房起于废墟,所有灾民无一冻馁;灾后,疾病减少,瘟疫未萌,堪称救灾史上之奇迹。

自1979年,唐山建设全面展开。国家拨款50多亿元,集设计施工队伍达10余万人,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亲临指导。经7年奋战,市区建成120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600万平方米厂房及公用设施。震后新城,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翠荫夹道,春光融融。广大农村也瓦舍清新,五谷丰登,山海辟利,百业俱兴。今日唐山,如劫后再生之凤凰,奋翅于冀东之沃野。

抚今追昔,倏忽10年。此间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宣示着如斯真理: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爰立此碑,以告慰震亡之亲人,旌表献身之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世子孙。特制此文,镌以永志。

唐山市人民政府一九八六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