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化历史建筑群

顺化历史建筑群

顺化是越南末代王朝的京都,位于越南中部,现为承天——顺化省省会。它西依长山山脉,东临南海,城中东面距海8公里,香江横贯其中,面积150平方千米,人口约20万。1635年至1945年的300多年间,曾先后为旧阮、西山阮和新阮等王朝的都城,金碧辉煌的宫殿、巍峨的城郭和气派的皇陵都使越南人引以为豪,作为越南的古都,顺化于199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顺化的名胜古迹较多,著名的有皇城、皇陵、天姥寺塔、御屏山,还有静心湖、南郊坛、万年渡口、耀帝寺、慈航寺、灵光寺、祥云寺、保园寺等;这里有6座阮朝皇帝陵墓,其中有皇帝陵墓也有妃嫔陵墓,他们每个皇帝的陵墓,不会刻意去加柱改门更改风水,反而是因景而建,与自然景色作出最大配合,每个皇陵景色各异,有些造型别致、有些雄伟壮观、有些就如庭园。

唐山印记|历史上遵化城内较大的古建筑群——文庙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更是被中国的读书人奉为经典。在封建社会,为了传承和弘扬孔子的文化与精神,在京城和省城要建造孔子文庙,县城内要兴建文庙。文庙,又叫宣庙、孔庙、儒学或学宫,因为与武庙相对,所以俗称文庙。

民国十七年遵化文庙老照片

文庙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二是为本地读书人学习提供场所。遵化的文庙位于城区西南西大寺,是遵化县城内较大的古代建筑群。关于遵化文庙的始建年代,并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但是对遵化文庙的修缮,有详细的说明。

遵化文庙主要经历了以下几次较大规模的修建:

金正隆三年,重修遵化文庙;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卢珪到遵化任县尹,用时三个月,对文庙进行了重修。除了修复文庙的主体建筑,还对各建筑物进行了彩画,连台阶和院墙大门等都加以维修。

遵化的文庙原来与其他各县的规模相等,但是到了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年间,由于遵化在军事地位上日益重要,使得遵化从一个边鄙小县,一跃而上升为边防重镇,政府特意让相当于现在省长级别的顺天巡抚驻节在这里监管。相应的,遵化文庙也提高了地位,规模得到了扩大。经过多任巡抚的修复,遵化文庙建筑物的规模迅速扩大,其中巡抚孟春增建的尊经阁和文明楼,十分雄伟壮丽。孟春调任后,继任刘泽继续完成重修文庙的工程,前后经历了9个月的时间。

明朝嘉靖年间以后,遵化文庙的规模大致如下:

院中间是一座3间的 先师殿,先师殿左右坐落着共28间的左右配殿。配殿前面是一座3间的戟门。戟门的前面是一座泮池(古代的文庙前面都有水池,因为形状像半圆的月亮,故被称为泮池),有三座石桥横跨在泮池上面。泮池的南面是一座棂星门,就是孔庙的外门。文庙外东侧有一座儒林门。

先师殿的后面是一座5间的 明伦堂,明伦堂是文庙的正殿,正中南供奉孔子的牌位,两旁列四配和十一哲牌位。明伦堂前面是两个配殿崇德斋和广业斋,分别为5间,在这里用历代先贤和先儒来陪祀孔子。

明伦堂的东面是 敬一亭,内刻有明世宗朱厚熜所作的《敬一箴》,还有嘉靖所注宋儒程颐《四箴》。敬一亭后面是一座3间的启圣祠,是祭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场所。启圣祠东面是一座3间的魁星楼,是为了保佑当地的学子文运亨通,在科举考试时高中魁首。

明伦堂的后面是一座 尊经阁,后西北方是县教谕的住宅,前西南是训导的住宅。训导宅的南面是各3间的名宦祠和乡贤祠。在明清时期,乡贤祠是供奉遵化当地名人的地方,名宦祠是用来祭祀那些在本地做官、很有政绩并且被当地人民所怀念的人。 再往南面一些,是遵化县学校所用的28间校舍。

在遵化文庙的东南方向是一座3间的 文昌阁文昌是传说中主管功名的星君,在文庙中建造文昌阁的作用和魁星阁相同。 在清朝以前的各个朝代中,那些任职于遵化的地方官们,对位于西大寺的文庙十分重视,他们在赴任之初,都要亲临文庙躬行祭祀。如遇破败损坏之处,还要及时加以修缮。当时文庙还是遵化一州的最高学府,这里培养出大批的贤才,为遵化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图文来源:公众号“唐山档案”“葵花朵朵”)

THE END

天津历史建筑景点 天津历史文化建筑

1. 天津历史文化建筑

答:一·天津方言

天津话是中国北方方言中的一种,流行于天津及其周边地区。天津地区各处方言仍有些许区别。天津话以南开区的语音最为纯正,南开区相当于旧城里地区(也就是天津仅有的四条正南正北马路:东马路,南马路西马路和北马路所围起来的地区)以及附近的南市地区和娘娘宫。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后,认为天津话是一个孤立的方言岛,提出了“天津方言岛”学说。即天津话不是由周边的方言演变而成,而是被周边相似方言包围的,像一个孤岛一样的独立的方言区。他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宿州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 蚌埠、凤阳一带方言只与天津话的阴平(一声)都读低平调,其他的音调都与天津话有差距,特别天津话是没有入声字,而蚌埠、凤阳的方言都保存了许多入声字。而宿州地区的方言则与天津话非常接近,李世瑜用天津话与当地人对话中,当地人甚至没能认出李世瑜是外地人,可见其接近程度。

二·文物名胜

全市共有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津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蓟县(199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独乐寺

义和团吕祖堂坛口遗址

大沽口炮台

望海楼教堂

天津利顺德饭店旧址

南开学校旧址

天津广东会馆

天津劝业场大楼

天津市中国大剧院

西北角清真大寺

三·曲艺文化

1.相声

相声是北方曲艺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喜剧性艺术。在相声形成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其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艺术手段。语言明快幽默,模仿维妙维肖,讽刺犀利辛辣。相声一般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等部分组成,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由一位演员表演,讲述笑话。对口由两位演员出台,一问一答。群口又称“群活”,由三人以上演员表演。

天津是培养相声名家的摇篮。最早相声演出在清末。20年代,天津相声进入繁荣发展阶段,津京两地相声演员频繁往来,许多相声演员在天津演红后,又赴全国各地。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来津长期演出。清末民初,在北京扬名的相声演员有“八德”: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他们都曾来津演出。天津的著名相声演员有李德锡(艺名万人迷,有“滑稽大王”之称)、张寿臣(有“幽默大师”之称)、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艺名小蘑菇)、郭荣起、常宝霆、苏文茂、刘文享、高英培、马志明、李伯祥、魏文亮等。相声传统曲目有300余段。

2.评书

曲艺曲种。形成于清初,第一代艺人为王鸿兴,所传弟子为“三臣”、“五亮”。“三臣”指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五亮”不详。评书只说不唱,表演者一人,以醒木作道具,渲染气氛。评书艺术以结构严谨取胜,一部长篇包括几个“柁子”(段落),一个柁子可分为几个“梁子”(故事),一个梁子又分为若干“和子”(悬念)。

说书技巧主要有四种:一是“开脸儿”,表现生动具体的人物形象;二是“摆砌末”,描述人物活动环境;三是“赋赞”,赞美人物或景物;四是“垛句”,也称“串口”,夸张地描绘人物、景物及事件。这些技巧,是用以烘托气氛 ,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说书时,以说书人口气叙述的,叫“表”,摹拟书中人物音容笑貌的,叫“白”,评说书中人物作为的,叫“评”。天津评书艺人有王致久、张杰鑫、常杰淼、陈士和、姜存瑞等.

3.单弦

清乾隆年间起源于北京,因演唱时用八角鼓击节,又名八角鼓。流行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单弦为联曲体,早期常在岔曲头和岔曲尾之间夹以数唱和若干曲牌,现通常结构为岔曲头和若干曲牌。早期单弦演员来自北京。建国前,三大流派的创始人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常年活跃在天津的曲艺舞台上。40年代,天津单弦演员石慧儒集前人之大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特风格的演唱艺术。

4.天津快板

本世纪50年代形成,是天津业余演员改革、发展天津时调大数子的结果:去掉了大数子的前两句靠山调慢板,丰富了伴奏音乐。演出时,演员手持节子板数叙,唱调几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对仗,对尾字的要求押韵即可,全篇既可一辙到底,也可用花辙。自由活泼,颇富韵律。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和扬琴等。曲目多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

5.西河大鼓

前身为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后经河北省高阳县艺人马三峰创新使这一曲种日趋成熟。20年代初,在津被正式定名为西河大鼓。西河大鼓为一人站演,说唱并重,演员自击鼓板,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层板腔体,有三种板式。说唱语言保有冀中方言俗语,唱腔朴实,曲调明快。20-30年代西河大鼓的几个主要流派为朱(化麟)派、王(振元)派、李(德全)派、赵(玉峰)派、马(增芬)派。

天津还有两个西河大鼓艺术世家:郝家(郝英吉、郝庆轩、郝艳霞、郝秀洁等)、田家(田士杰、田起山、田荫亭等)。著名演员还有王艳芬、艳桂荣、陈凤云等。

2. 天津有历史文化的建筑

名字来历是市民征集

泰安道地区五大院位于天津城市主中心的核心地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市民得知泰安道地区五大院面向广大市民公开征集地名命名方案的消息后,纷纷表示此举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市民热爱天津建设天津发展天津的热情和干劲。

为了了解泰安道地区的历史渊源,一些市民打来电话进行咨询或者上网查阅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还有的市民专门到规划展览馆参观有关展览,了解规划设计方案。许多人通过信件、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表达参与地名征名活动的渴望以及抒发自己心中美好的祝愿。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手术后在信中写道:“幼年曾随祖父散步到该区周围,曾目睹旧境,因今日巨变有感,所以直抒胸臆参与起名。”有一位河北区年逾古稀的老人不顾身患白内障、青光眼等视力疾病,坚持坐车到市规划局地名处当面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名市民在来信中表示“为天津的变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所有天津市民都积极参加进来,为建设美丽的新天津尽一份力。”

3. 天津建筑文化介绍

1.“津沽”——天津地区号称“九河下梢,七十二沽”。所谓“七十二沽”,如塘沽、汉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实“七十二”系泛称,并非确数。天津曾名“直沽”,海河又称“沽水”,可见“津”与“沽”密不可分,“津沽”并称,顺理成章。

2.“沽上”——天津文人在诗文书画上常署名地望为“沽上”。津门十景之一:“沽水流霞”,是对海河风光的艺术概括;而“沽上”,就是“海河之滨”的意思。

3.“海门”——指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地势,后成天津别称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门月夜”,天后宫匾额 词亦为“海门津筏”。

4.“津门”——众水汇聚,逶迤至津,河海会流于此,故名“津门”——这是从自然地理角度的诠释;海防重镇,漕运枢纽,护卫京师,故名“津门”——这是从政治军事角度的注解。明人撰《直沽棹歌》:“云帆十里下津门,日落朝平不见痕;苇甸茫茫何处泊,一灯明处有渔村。”

5.“三津”——名有两解:(1)北运河、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为海河,是为“三津”;(2)天津卫与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卫合一,故名“三津”。天后宫有“佑卫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额,南门外大街有老地名:“三津磨房同业公会”和“三津胡同”,可见此称由来已久。

4. 天津历史文物建筑

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石家是当年天津八大家之一,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  石家在杨柳青二百余年的历史,反映了石氏家族从落户、发家、鼎盛、衰微、直至败落的过程。 清雍正年间(1723—1735),石氏先人即从山东来到天津一带操船营运。乾隆五十年(1785),从石衷一开始落户杨柳青,其子石万程颇善经营,家资日丰。到石万程之子石献廷时期,石家已一改累代单传而人丁兴旺,家大业大。道光三年(1827),石献廷的儿子们遵照父亲遗嘱,分家另过,各立堂名。因老大石宝福早天,老二石宝善立长门福善堂;老三石宝庆立二门正廉堂;老四石宝苓立三门天锡堂;老五石宝珩立四门尊美堂。福善堂、正廉堂以及天锡堂的后世子弟中,虽也有勤勉上进、刻意经营者,但大多是纨绔子弟,吃喝玩乐,寄生度日。到清末民初,三门的家道先后中落。而尊美堂一支,石宝珩长子石元俊在咸丰十一年(1861)科考中举,官拜工部郎中,但以父老弟幼为名末曾到任,反而致力于家业经营,使得买卖兴隆,资产巨增。光绪十年(1884),石元仕继石元俊之后主持尊美堂。他不仅注重家产积累,更善于扩大政治势力。石元仕努力结交权贵,子女多与天津官绅、豪门结姻,他自己的夫人,即是两广总督张之洞的族侄女。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石元仕带头出资在家乡办“支应局”,使地方免除许多祸乱,因而得到清政府赏识,先后被李鸿章和慈禧接见,并赏给他一个四品卿衔,一时名重津门,当选为天津议会、董事会委员,从而确立了他集地主、官僚、资本家与一身的社会地位。  民国七年(1918),石元仕七十岁生日,石府接朋引客,大摆寿筵,极尽奢华。不料次年,石元仕即背生溃疽,体弱已极,很快故去。其出丧规模,在杨柳青地区可谓空前绝后,所耗财资,难以计数。加之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石家生意凋敝,地租难收,衰落之势初现。石元仕去世后,其家人即离开尊美堂老宅,全部迁往天津定居。民国二十九年(1940),石元仕夫人去世。因其娘家势力不凡,丧事必得大办,致使家业更加一蹶不振,只好负债度日。至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尊美堂的大部分住宅已变卖他人。  1987年6月,西青区人民政府将“尊美堂”宅第列为区级文物(俗称石家大院),加以保护,并拔资修复。在天津市有关单位的支持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六年,投资560万元人民币,终于完成修复工作。1992年,石家大院作为“杨柳青博物馆”对外开放,属天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天津历史文化建筑有哪些

历史:天津河西尖山八大里,是指红星里、红升里、红霞里、红山里、曙光里、红光里、金星里、光明里。1954年冬天,尖山地区要建一批试点职工宿舍楼,这里是 国初期天津盖起来的第一批高档住区。

2012年老八大里开始拆迁,14年开始土拍,2015年新八大里开始建设。新八大里分别是:

一里-益发里——天地源熙樾台

二里-双迎里——格调绮园

三里-三诚里——北大资源阅城

四里-四信里——中海复兴九里

五里-五福里——中海寰宇天下

六里-六合里——天房六合国际

七里-七贤里——中冶德贤公馆

八里-八达里——还没建

其中一二三六七里的住宅学区为:师大二附小德贤学校

四里五里住宅学校为:台湾路复兴小学,皆为集团化分校。新八大里的公寓全部为河西三片统筹:土城小学,新会道小学,水晶名都小学。

6. 天津历史文化建筑图片

天津八大城即是天津八大古镇。分别为:1、葛沽镇,2、咸水沽镇,3、大直沽镇,4、北仓镇,5、杨柳青镇,6、张贵庄镇,7、军粮城镇,8、北塘镇。

1.葛沽镇大直沽镇

大直沽镇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是天津城区商品经济的发祥地。

天津市津南区葛沽镇是历史上华北“八大古镇”之一,自明代就是天津地区著名的水旱码头及贸易货物集散地。

2.咸水沽镇

咸水沽镇是天津市津南区辖镇。全镇总面积60.39平方千米,176985人(2017),是津南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经济、金融、商贸、文化教育中心,天津市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1个卫星城之一。

3.大直沽镇是天津城市最早的聚落,是天津城区商品经济的发祥地。

4.北仓镇

北仓镇位于天津市区北部,是北辰区辖属九个乡镇之一,自元朝在北京定都以来,就成为皇粮漕运的集散地,因而得名“北仓”。

5.杨柳青镇

杨柳青镇隶属于天津市西青区,系西青区政府驻地,西青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6.张贵庄镇

张贵庄镇,是中国天津市东丽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位于区境西南部,海河北岸。张贵庄镇有糟熘鱼片、马记茶汤、软熘鱼扇、赛珍珠的小站稻等著名特色美食。

7.军粮城镇

军粮城镇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据出土文物考证,春秋时期就已形成小的村落,唐代正式命名建城。

8.北塘镇

北塘古镇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总占地面积50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600年前开埠,富庶一方。

7. 天津历史悠久的建筑

辽代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封建政权,雄踞北方200多年(公元907年——1125年),先后与中原的五代、北宋和西北地区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相对峙。

由于受唐宋的影响,辽代皇族崇信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建筑。这些建筑借鉴唐、五代的工艺手法,并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建筑风格。经过近千年历史岁月的冲洗,保存至今的辽代寺院已如凤毛麟角。

现在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即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天津蓟县的独乐寺、辽宁义县的奉国寺。

8. 天津历史风貌建筑有哪些

当然不能买了,它是国家级保护的建筑,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一方面说明那个时代的屈辱和落后,经过中国人民不懈的努力和斗争,我们不断的强盛起来了,过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另外,从他的艺术角度来看,也有保护和收藏价值,不能属于各人,

最成都 | 成都建筑文化系列之 历史文化建筑(一)

成都建筑文化系列

世界著名建筑师艾里尔·沙里宁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城市是有生命的存在,而每个建筑都是活着的历史。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不乏风格迥异的建筑:有古色古香的历史遗迹,有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有恢弘惊艳的摩天大楼……它们用不同的形态展示着这座锦绣之城的个性,讲述着成都人的故事与梦想。

历史文化建筑(一)

历史建筑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标本,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载体。在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先祖们世代留下的遗迹,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楼宇功能,亦或是建造地点,都被烙下了时代独特的印记。如今,它们虽久经沧桑,却仍然生机勃勃。

华西坝

一百多年前,英国建筑家荣杜易在此设计了事务所、生物楼、图书馆、广益大学舍、协合中学大礼堂以及钟楼等几幢主要建筑。这些建筑从风格到布局都独成一体,从风格到布局都独成一体,融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宫廷花园于一体,目前是成都唯一保存完好的建筑博物群。

青羊宫

有着“川西第一道观”之美誉的青羊宫始建于周朝,现存建筑大多于清代康熙年间陆续重建。其中八卦亭是迄今保存最完整、造型最华贵的标志性建筑。亭身有两重飞檐、八个檐角,四周有龟纹隔门和云花镂窗雕刻。整座亭宇采用斗榫衔接,无一楔一栓,古人精巧的建筑技术可见一斑。如今青羊宫已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殊院

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康熙三十六年集资重建,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现存建筑乃典型的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各殿堂之间有长廊密柱相连结,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房舍均为木石结构,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合江亭

位于成都市府河与南河交汇成府南河之处的合江亭,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北宋重建,并达到鼎盛,成为官民宴饮、市井游玩的热闹场所。合江亭垒基高数尺,10根亭柱支撑着连体双亭,构思巧妙,意味隽永。拾级而上,二江风物,尽收眼底。

望江楼

江楼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望江公园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在此汲取井水,手制诗笺,并留下许多诗句。为了纪念薛涛,明清两代人先后在这里建起了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建筑,构成了极富四川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鹤鸣茶社

作为2012年成都首批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对象之一的鹤鸣茶社,迄今已近百岁。据记载,鹤鸣茶社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大邑龚姓人家所建,初为两层中式古典建筑,是民国时期少城公园内六大茶馆之首。如今,这里仍沿用老虎灶、铜壶烧水,露天竹椅、盖碗茶待客,每一处都让人能感受到老成都的味道,是外地人必来打卡的景点

东郊记忆

座落于成都市成华区的东郊记忆,是在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现代文化产业新型园区。“修旧如旧,旧房新用”是东郊记忆建筑的主要特色,它结合了计划经济时代工业美学与现代商业建筑功能,兼容并蓄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办公楼、21世纪初的办公楼、工业厂房设施等风格元素,营造了怀旧和时尚兼具的艺术氛围。

岁月沧桑,这些活着的历史文化建筑见证了成都的变迁,陪伴着成都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愿我们能静下心来,寻找到这些建筑中属于那个时代的触点,细细地体味它们的内涵。

来源于成都市地方志、成都发布、百度百科等,如涉侵权,请与本公众号客服联系。

责编: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