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坝

蜈蚣坝

蜈蚣坝位于遵化市遵化镇。

蜈蚣坝为唐山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发现|大青山上,蜈蚣坝顶,北魏皇帝如何祭天?

呼和浩特武川县坝顶遗址

重大 发现

内蒙古呼和浩特武川县,

著名的“北魏六镇”之一。

北魏六镇,

指的是北魏前期,

在都城平城(今大同)北境设置的六个军镇,

自西而东为:

沃野怀朔 武川 抚冥 柔玄 怀荒

北方六镇,

是北魏国防的一道生命线,

在北魏军事、政治生活中享有重要地位。

其中的武川镇,

是 北魏六镇中实力最强的。

近日,

在武川县 大青山蜈蚣坝

坝顶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进展,

考古人员初步摸清遗址结构,

进一步为 北魏祭天礼仪制度提供了实物证据。

简单说,

就是在北魏六镇的武川镇,

发掘出1500多年前的北魏皇帝祭天遗址。

这是我国首次发掘北魏皇家祭天遗址。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大青山乡坝顶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大青山蜈蚣坝,远远望去, 坝顶上的遗址如一个圆形大土包。遗址实质上由矮土墙、环形壕等构筑而成,分布范围约1万平方米。

该遗址在20世纪80年代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被发现,但对其性质一直存在争议。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对坝顶遗址进行了详细调查,认为该遗址从形制来看,非常类似于古代祭天的 圜丘。

▲发掘现场

2019年开始,考古工作人员开始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初步明确了包括灵台、壝埒、内外辟雍、内外垓等在内的直径98.5米的遗址结构,遗址内部可以清晰看到烧毁的木质结构房屋。

考古人员在遗址中部发现一座皇帝祭天的圆形房屋遗址,房址内径约15.5米,外径约32.5米,东南部留有宽约1米的门道,房内出土少量祭祀用的陶罐。在圆形房屋外围有内外两道放羊、马等祭品的环壕,从中出土少量马和羊的肢骨等。

圆形房屋外边还发现内外两个垓,初步判断是皇帝祭天时文武官员陪祭站立的平台。

▲遗址结构

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说,虽然史书上与北魏皇家祭天相关的记载很多,但在此次发掘之前没有发现过北魏皇家祭天遗址。

据了解,此处皇家祭祀遗址在形制上结合了中原王朝祭祀礼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祭祀传统,年代上早于西安隋唐圜丘和北京明清天坛,为研究我国古代皇家祭天发展史、北魏祀天礼仪制度提供了珍贵实物证据。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494年迁都洛阳之前,“行幸阴山,观云川”,即来到阴山祭天。张文平说,初步判断,孝文帝“观云川”就在这个地方。根据对出土文物的年代鉴定,初步推断这一遗址使用时间大体在公元430年至490年之间。

【名词解释】

壝埒:[wéi liè]坛、墠之外的矮土围墙。《魏书.卷一○八.礼志一》:「为坛通四陛,为壝垺三重。」

辟雍:[ pì yōng ] 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遗址现场

那么,

北魏祭天是什么样呢?

北魏迁洛以前有所谓“西郊祭天”,

在与祭天仪式有关的非常有限的材料中

都提到祭天方坛上所插的木杆,

称之为“木主”“神主”。

2019年10月,

北京大学罗新教授

曾以《拓跋祭天方坛上的木杆》为题,

讨论了北魏西郊祭天仪式中,

特别“小”的一个物件——

祭天方坛上插着的木杆。

罗新教授把这些木杆

回归到内亚传统的历史源流,

分享了他对于中国历史中内亚传统的认识。

(内亚包括欧亚大陆中部的广阔地区,

罗新教授研究的内亚人群通常指使用阿尔泰语系的人群,

如鲜卑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

都属于内亚人群)

▲罗新教授

北魏 “西郊祭天 ”是什么样的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正式迁都洛阳,这标志着他领导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改革,达到了一个顶峰。然而在迁都之前,孝文帝就已经废除了一些原有鲜卑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中就包括 “西郊祭天”仪式。自此之后,这种传统拓跋鲜卑特色的祭天仪式,就消失在历史之中了。过去历史学界对于北魏的祭天仪式往往一笔带过,认为只是普通的祭天仪式。然而,搞清楚北魏“西郊祭天”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内亚人群的政治、文化构造。

《魏书·礼志》的记载,北魏皇帝会在每年四月初四祭天,而且在祭天的方坛之上,会立一些名为“天神主”的木杆。

“女巫执鼓,立于陛之东,西面。选帝之十族子弟七人执酒,在巫南,西面北上。女巫升坛,摇鼓。帝拜,后肃拜,百官内外尽拜。祀讫,复拜。拜讫,乃杀牲。执酒七人西向,以酒洒天神主,复拜,如此者七。礼毕而返。自是之后,岁一祭。”

“天神主”在《魏书·礼志》中又被称作“木主”: “天赐二年夏四月,复祀天于西郊,为方坛一,置木主七于上。”

“木主”“天神主”这些名词指向的到底是什么呢?根据《周礼·春官·司巫》注, “主,谓木主也……神所馆止也。”北魏人所立的“木主”,应当就是 用于祭祀的木杆。

这些木杆的在北魏祭祀中,具体的作用是什么呢?《魏书·礼志》记载过另一件事,北魏曾意外发现其先祖生活祭祀过的山洞(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于是朝廷派遣官员前往祭祀, “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体而还。”在这场祭祀中,北魏官员们砍伐了一些桦木插在地上, 用于放置祭祀用的牲肉,所以祭天的“木主”很可能也是同样的作用。

祭祀时把肉挂在木杆上,这在世界上不同时代很多文化中都出现过。罗新认为不需要寻找很遥远的例子,他尝试着在北魏所处的内亚的传统中,寻求这种现象的解释。研究中国历史时,多增加一种内亚的视角,不能确保是对的,但可以多一种认识历史的方式。

罗新首先介绍了蒙古人的祭祀。《蒙古秘史·卷一》记载一种名为 “主格黎”(ügeli)的仪式,明朝人的旁译就是 “以竿悬肉祭天”。此外还有 “主格黎迭扯”,意为 “以竿悬肉祭天处”。

但是,匈牙利东方学家李盖提认为,“主格黎”这种仪式是祭祀祖先,而非祭天。他的理由是,《蒙古秘史·卷一》记载,父亲死后,沼兀列歹被认为不是孛端察儿的亲生儿子,就被剥夺了参加“主格黎”仪式的资格。因此,很显然“主格黎”是只有家族成员才能参与的祭祖仪式。李盖提还认为 “主格黎”这个词已经不见于现代蒙语,但满语中依然保存了这个词。

“主格黎”到底是“祭天”还是“祭祖”呢?

罗新认为, 祭天和祭祖,在内亚传统中也许是没有差别的。王恽《中堂事记》记载过,忽必烈举办祭天仪式时,就只有蒙元皇族能够参加。 “上祀天于旧桓州西北郊,皇族之外,皆不得预礼也。”

另一位匈牙利学者Lajos Bese则利用语言学研究和民族志成果指出,“主格黎”这个词和仪式仍然存在于当今的西布里亚特蒙古语人群,他们至今仍然过着传统文化生活。

1973年版的《布里亚特蒙古语-俄语词典》解释züxeli为:献祭动物之皮(带头和四蹄)放置在木杆上。Lajos Bese引用了鲍培的研究,指出“主格黎”仪式延续到当代。因此布里亚特人的züxeli仪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蒙古秘史》里的“主格黎”。

与蒙元同时代的西方旅行者,也记录了类似悬挂牲体祭祀的习俗,如《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

▲堂子图,出自《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

但是,罗新提醒大家,虽然相关记载很多,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现代调查,去完全复原“主格黎”的历史原貌。因为同为阿尔泰人群,即使同为某一语族甚至更小亚文化圈的人群,每个时代、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境。同源的宗教实践也会有众多细节变异。仪式更是如此。

总的来说,在所有这些仪式中,牲体的全部或部分置于木杆上是普遍现象。类似“主格黎”的仪式在古代中国官方史书也屡见不鲜。《金史35·礼志八·拜天》: “金因辽旧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行拜天之礼。……为架高五六尺,置盘其上,荐食物其中,聚宗族拜之。”《辽史49·礼志·吉仪·祭山仪》: “设天神、地祗于木叶山,东乡:中立君树,前植群树,以像朝班;又偶植二树,以为神门。……杀牲,体割,悬之君树。太巫以酒酌牲。”

然而,关于“木杆祭天”最丰富的内亚信息,被保存在满清的史料里。满清有“堂子祭天”的仪式,在文献中又被称作“设杆祭天”“立杆大祭”。从清代的文人笔记中我们可以一窥“堂子祭天”。

福格在《听雨丛谈·卷五》描述了满人的祭祀 ,“荐熟时,先刲牲之耳、唇、心、肺、肝、趾、尾各尖,共置一器荐之;或割耳、唇、蹄、尾尖,献于神杆斗盘之内。”昭梿《啸亭杂录·卷八》“堂子”一条,对“堂子祭天”仪式的详细描述: “国家起自辽、沈,有设竿祭天之礼。又总祀社稷诸神祗于静室,名曰堂子,实与古明堂会祀群神之制相符,犹沿古礼也。既定鼎中原,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建祭神殿于正中,即汇祀诸神祗者。”

乾隆年间写成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对“堂子祭天”有最为详细的描写。这本书把满清的祭祀分为三类: 祭神(跳神)、 祭天(还愿)、 背灯祭。其中祭天的场所,就是堂子(tangse)。

不同于北魏的“岁一祭”,满清的“立杆大祭”一年两次,分别在春、秋举行。书中详细记载了如何准备祭祀用的松木杆。在祭天前一个月,“派副管领一员,带领领催三人,披甲二十人”,前往直隶延庆州,在“洁净山”中砍一棵松树带回。仪式所用的松树需要“长二丈,围径五寸”,树上多余的树枝都要砍掉,只留下九节,这样“神杆”就做成了。一群人护送回来的“神杆”会用黄布包好,暂时安置在堂子南面的木架上。祭天前一天,“神杆”才会被取出,插在堂子殿前中间的石头上。

从北魏的“木主”,到蒙元“主格黎”仪式的木杆,再到满清的“神杆”,尽管仪式细节发生了变化,但木杆一直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把祭祀的牲肉悬挂或者放置在木杆上,是内亚文化一个延续的传统。

罗新进一步追问,是否存在更古老的共享文化,这种祭祀的内亚传统和中华传统有没有渊源?“以竿悬肉祭天”在古代中国也能找到对应物,那就是 “碑”。根据郑玄对《礼仪》的注释, 中国的石碑,最早的作用就是用来安放祭祀的肉。

罗新对此的观点是,中华文化和内亚内化是可能有共享的地方,但这些共通之处未必是同源的。内亚文化有其自身的延续性与多样性;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丰富性。

内亚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把内亚文化,放到中国传统中去理解,会有不一样的认识。如果仅仅遵循周、秦、汉、唐的传统,就会对内亚的传统视而不见。除了内亚传统,中国的长江流域、四川等地也有各自的传统,只有具备多元文化的视角,才能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有所了解。

文博山西罗新教授专题文章

BY| 澎湃新闻 内蒙古新闻广播 新华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

审核|方天戟

点击往期原创

飞天蜈蚣景点 蜈蚣山有蜈蚣吗

1. 蜈蚣山有蜈蚣吗

安义县地形中的“五山”不止是五座山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有很多山峰:东岭坳、穷光坳、黄景坳、牧牛山、蜈蚣山、帽子顶、杉木岭、龙头山、塔前山、高壁、前山尖、汪家尖、虎岭、石马山、狮公尖、发子脑、大明脑、尖古脑、雷公殿、缑岭、磨盘山、石马山、牛岭山、高脑山、猪婆岭、枫口、西岭、木马岭、老君坛、马胫坳、西山岭、乌江山、乌龟山、牛头山、尖古脑、尖石脚、白石冈、狮子山、麒麟岗、大脑山等等。"一水"是指北潦河,潦河,江西省境内河流名称。潦河为修河最大的支流,又称上缭水,奉新境内又名奉新江,亦作冯水,安义县、永修县境内潦河又有海昏江之称,由南北潦河汇合而成,以南潦河为干流。潦河流经宜春市宜丰、奉新、靖安、南昌市安义四县,进入九江市永修县,在山下渡与修河汇流,最后注入鄱阳湖,全长148公里。“三分田”指农耕地约占全县总面积30%。"一条道路"是指105国道纵贯县域。"庄园"是指魁星阁,位于安义县解放大街南侧,在梦娘娘庙的不远处,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古朴端庄。为县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2. 蜈蚣山在哪里

福建土楼·华安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粗略统计总共有三千多幢,华安县的土楼现存才68幢,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华安土楼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与特殊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科学价值,在福建土楼中占据特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华安仙都乡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华安土楼的典型代表,是福建土楼的杰作,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1、环境最宜居

“二宜楼”背依蜈蚣山。山体逶迤成峦、树木葱茏。楼前曲水回环、视野开阔,近有龟山作案,远有九峰作屏。左边狮子山劲拔前伸;右边虎行山低矮退缩,故添建玄天阁以补风水,使左右均衡。这里秀山环抱,丰水汇集,山明水秀,藏风聚气。背山能挡寒潮,面水迎接凉风,植被可保水土。土楼与环境有机融合,构成理想的生态格局。既独具优美景观,又方便生产生活,确是宜山宜水宜居宜人。

2、布局最独特

福建圆楼的平面布局有内通廊式与单元式之分。单元式土楼集中在漳州市所属的平和、诏安、云霄、漳浦、华安等县。绝大部分单元式土楼,是单个开间为一个独立单元。而华安大地村的“二宜楼”、“南阳楼”则以多开间作为单元。“二宜楼”环周有十个是四开间的单元,一个五开间、一个三开间的单元。每个单元各自有单独的出入口、小天井和独用的楼梯,构成户内私密性的空间。环楼围合出中心内院,作为楼内多户合用的公共空间。按现代的观念分析,毫无疑问,它具有最好的空间私密性层次,适宜居住。

3. 有蜈蚣的地方

蜈蚣为节肢动物。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

主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襄樊、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 80% 以上,产品销全国并出口;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购,多为自产自销。

4. 山上有蜈蚣吗

水蜈蚣又叫石夹虫。最好抓水蜈蚣的季节是夏季雨季开始的时候,这个时期的水蜈蚣会从水里爬出来躲在岸上石头下面,只要掀开石头,就能轻松的捉到水蜈蚣了。4-8月。每年捉蜈蚣的最佳季节是从4月份到8月份,蜈蚣一般生活在垃圾里、山上石 缝隙下面,越脏的地方越适合蜈蚣生长。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又作吴公,又称百足虫、百脚虫、蝍蛆、天龙。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

5. 蜈蚣洞哪里蜈蚣多

未知暗殿走法 路线攻略

未知暗殿怎么走?其实想要去未知暗殿,我们需要经过很多的地方,路线分别是盟重省,然后渠道死亡山谷,之后到达地牢一层东边来到蜈蚣洞,

然后通过连接通道一,二,三,就可以来到未知暗殿了。

具体的走法是来到盟重省,这里的坐标是(141:88),然后就可以到达死亡山谷,接着去到地牢一层东北,进去以后我们往左边下面洞口进去,之后我们可以见到两个弓箭手,选择中间的洞口进入。

6. 蜈蚣山有蜈蚣吗图片

答:像似蜈蚣形状的昆虫腿上发光是雄的萤火虫。

萤火虫幼虫分为水生和陆生。幼虫需要6次蜕变后才进入蛹阶段。幼虫喜吃螺类和甲壳类动物,捕捉猎物后会先麻醉再将含消化类的物质注入其身体,把肉分解。在草丛常发现尾部两点发光的是陆生的山窗萤幼虫,和全身发光黑白双间的双色垂须萤幼虫,此两品种的成长雌虫翅膀退化,与幼虫形状没有太大分别。

7. 蜈蚣长在什么样地方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主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襄阳、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蜈蚣为陆生节肢动物,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每一节上均长有步足,故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吴公、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

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二分之一。

8. 蜈蚣生长在哪里

蜈蚣南北方都有,蜈蚣适宜生活在日均气温20℃,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中,所以说南方多见,北方少见

首先从品种上来看,南方蜈蚣在体型上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棘蜈蚣,成年体长约15.5厘米,极限可达20厘米,主要分布在两广、云南、海南、台湾;模棘蜈蚣体型与前者相仿,分布区域也高度重合,但在体态上有细微的差别。

9. 山洞里的蜈蚣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蜈蚣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  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饲养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也就是说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10. 蜈蚣山有蜈蚣吗视频

准确说是山蛩虫,千足虫马陆的一个品种,是自然界重要的生态清理者,已腐烂的花和树叶为食,触碰会缩成一团,并且会释放臭气,很像蜈蚣,但是没有蜈蚣长,身体也比蜈蚣略高,行走较慢而且不是和蜈蚣行走时的S型,一般不会咬人但是身体内有毒,要注意清理房屋腐败的树叶和花草。

【蜈蚣怎么养】最正确的蜈蚣饲养方法

一、【蜈蚣怎么养】最正确的蜈蚣饲养方法

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白天它们隐藏在暗处,晚上出去活动,以蚯蚓、昆虫等动物为食。它们在生活中常常被赋予恶毒、神秘、恐怖的象征。人们对待蜈蚣的态度也是远离和害怕。

二、蜈蚣养殖的禁忌?

1、选种

蜈蚣是一种毒性比较强的生物,但是如果要想药效好,那么蜈蚣品种的毒性就越强,尽管如此蜈蚣也有温顺的时候,只要你不要去冒犯它,一切就都相安无事,那么我们要如何选种呢?首先我们需要观察蜈蚣的皮肤是否被损害过,或者是有伤痕,其次就是观察蜈蚣的脚是否完整,还有就是观察蜈蚣的日常活动,最后就是拿工具取试探蜈蚣的凶猛程度。我们要悬着毒性强、活动强、身体健全并且比较温顺的蜈蚣进行养殖,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伤害出现。

2、温度

蜈蚣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都非常的不错,但是如果蜈蚣想要高产,那么就需要有适合它生长的温度,一般情况下是在二十九到三十二度左右,蜈蚣觅食的温度要在二十五到三十度左右,这样蜈蚣才能正常的生长和产卵,饲养的环境温度最低不能低于十度,低于十度会死亡,但是温度也不能高于四十度,在四十度的条件下,无用功会停止生长,所以温度调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3、密度

蜈蚣饲养的密度要合理,如果养殖的密度太密,会发生蜈蚣之间相互攻击,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瘦小的蜈蚣来说这就是灾难,其次就是过于拥挤,那么疾病发生的几率就更大,而且病虫也更多,越不好进行管理。所以我们一般的养殖密度是每平方米养殖六百到把白芷成年的蜈蚣,如果是幼年的蜈蚣那就可以再增加饲养的数量,但是等到长大之后就必须分离出来,保证每平方米的最佳密度。

4、管理

在饲养的时候我们要将周围都贴上一层塑料薄膜,其次就是不知是周围还有底部甚至说上面都要做好防范措施,避免蜈蚣逃跑,如果你的防范每做到位,那么蜈蚣就逃跑了。其次就是在饲养的时候生活的环境要保持干净,不然也容易造成病菌感染,所以我们每个一周左右就需要清理一次,然后就是饲料方面也要非常的注意,尽量选择有助于消化的饲料,虽然蜈蚣本身的毒害就比较大,但是也不能投喂含有农药的食物,还有就是发现有发病的蜈蚣要及时的隔离出来,避免其他的蜈蚣被传染。最后就是在饲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需要在养殖场被好解毒的相关药剂,这样一旦发生意外也可以进行及时的治疗,可以减少一定程度的风险。

三、蜈蚣怎么养殖?

1、繁殖特点。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30~60粒。

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然后长大至成虫。

2、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也可作为蜈蚣的食物。

3、养殖池建造。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池等方式,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径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 边的土拍实。缸内中间用砖或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与缸壁间留有一定空隙。

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蜈蚣必须要立体养殖,蜈蚣池必须要建的适合蜈蚣生存。建立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

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1平方米养殖蜈蚣在50条左右。最多不能超过100条。

4、管理要点。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注意饲养密度,必须按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环境安静。所投饲料保持清洁卫生,沾有农药的食饵不能投喂。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防止食物、泥土的霉变。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蜈蚣的生活习性

蜈蚣主要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每年惊蛰后,气温转暖,蜈蚣冬眠苏醒,开始出土活动,善居于阴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它又渐渐移到阴凉的壕沟、坟地、田埂或土坎的缝隙之中,避过炎热的白天。

到了晚秋季节,则又多栖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之下或树洞、树根较暖的地方。总之,蜈蚣畏光羞明,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潮湿、温暖、通风的洞穴中生活。所以人工养殖蜈蚣时,就要据其生活习性,尽力创造它要求的生活条件。如在饲养场内栽树种草,放置砖块瓦片等都是为满足蜈蚣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而采取的措施之一。

四、蜈蚣养殖方法 蜈蚣怎么养

你好!

蜈蚣养殖方式:

1、箱养养殖箱用木板制成,其大小以长55厘米,宽45厘米,高30厘米较为适宜,箱内壁贴上一层无毒塑料薄膜,箱口配制有一个铁纱的箱盖。

箱制成后,放在室内适当的位置,多个箱则排放好,箱底放多层瓦片,瓦片间的距离为1.5 厘米左右,用水泥在四周垫脚,通常5~6片为一叠,这样瓦片间留的空隙可供蜈蚣栖息。

瓦片入箱前,要用水洗干净,并吸足水,以便为蜈蚣创造一个潮湿环境。而且一定时间后更换一批新的瓦片,以保持湿润和清洁卫生。

2、缸养通常采用陶瓷缸,选择口径宽50~60厘米, 高80~100厘米的陶瓷缸。在室内摆放在适当位置,缸底放一层碎石子或碎瓦片。

在上面盖一层30厘米厚的肥沃菜园土,稍整平,在土表上按箱养方式堆叠瓦片,最上层瓦片离缸口20厘米左右,在缸口上用铁纱盖罩住防止蜈蚣逃跑。

3、池养是在室内或室外建池养殖,池为砖水泥结构。池内环境要温暖、凉爽、潮湿、安静。室内池一般每个池面积2平方米左右为适宜,长方形,池高为50~60厘米,内壁用水泥抹平,不留任何空隙,并衬上农用薄膜,或用20厘米宽的玻璃在池上方镶嵌一圈。

池底不铺放水泥,先铺一层厚约10厘米的小土块,再在上面堆放5~6层瓦片,瓦片间留有1.5厘米的空隙,供蜈蚣栖息和产卵孵化。

在天气寒冷的地区,可在池壁围墙内侧距离墙的一定距离外挖一条深50~60厘米的坑,坑内堆放石头、碎砖碎瓦片,并造成空隙,供蜈蚣越冬,池口用铁纱盖或塑料纱盖罩严。

1、挑选饲养盒。

对于饲养盒,我们要根据蜈蚣的大小来进行选择。推荐通风透明的饲养盒,如果没有 条件购买专业的饲养盒,也可以用打了通气孔的整理箱来代替。但一定要注意通风性。

2、挑选垫材土。

现在市面上适合蜈蚣的垫材土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椰土、泥炭土(413或422),还有爬虫木块。这三种垫材土都是可以选用的,功能差别不大,主要在于欣赏性。这三种垫材土可以混合使用。选择好垫材土后,要记得定时清理和更换,以避免螨虫的大量繁殖。

3、选择合适的水盆。

水是生命之源,在蜈蚣的饲养环境内一定要准备一个不易被打翻的水盆以保证蜈蚣的水供应。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能马虎。

4、提供躲避物。

提供一个躲避物,有利于蜈蚣找到安全感,有利于到新环境的开食。而且对于饲养盒的美观性和艺术性也有极大的帮助。最简单的躲避物就是树皮了,小伙伴们可以考虑。

5、控制湿度。

对于蜈蚣来说,湿度尤为重要。蜈蚣本身就是喜潮湿阴冷环境的,所以我们饲养的环境也要一样。垫材土的湿度最好能保持到百分之四十以上,且水盆中也一直都要有水。

6、控制温度。

蜈蚣是节肢动物,所以对于温度的要求也非常高。通常来说23-28摄氏度是最好的温度。那么在冬天我们就必须要准备加热垫。加热方法就是常见的爬宠加热方法,就不用多赘述了。

7、喂食方法。

饲养蜈蚣的主要事物就是面包虫和大麦虫。幼体一般是两到三天喂一次,而成体则每周喂养一次便可。根据蜈蚣的体型给予相应的面包虫或者大麦虫的条数。这一点也是蜈蚣饲养中最令人省心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