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寺旅游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龙华寺的布局

导读:龙华寺旅游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龙华寺的布局 1. 龙华寺的布局 2. 龙华寺地位 3. 龙华寺的布局特点 4. 上海龙华寺菩萨布局 5. 华龙寺简介 6. 龙华寺的布局图 7. 龙华寺占地 8. 龙华寺风景 9. 龙华寺建筑特点 10. 龙华寺全貌 11. 龙华寺的简介和历史

1. 龙华寺的布局

兜率天景区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脉,景区由原东晋高僧支遁创建的弥勒庵和宝林峰组成,位于柯桥区(原绍兴县)会稽山大香林风景区宝林山(旧称柯山)峰顶;南毗书法圣地兰亭,东与海天佛国普陀山遥相呼应,西临杭州市区。景区规划面积1300亩,中轴线长达2500米,建筑面积近10万余平方米,由兜率天宫(天上净土)和会稽山龙华寺(人间净土)两大建筑群组成。

景区建筑依《上生经》及《下生经》等经典进行规划,秉持南怀瑾先生“资源集约、道法自然”的规划设计理念:占用最小的土地面积,创造出最大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依山起势,匠心独具,充分的空间利用和合理如法的功能布局,将区区110亩建设用地打造成年可接待300万人次以上的大型佛教文化旅游景区。

2. 龙华寺地位

主要有灵隐寺、天童寺、雪窦寺、嘉祥寺及龙华寺。虽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寺院,不过论规模与地位及影响不及这几座寺院。

3. 龙华寺的布局特点

上海明代松江府还归属江苏管辖,一直到清代及民国时期,才渐渐发展起来。上海有佛教寺院一百余座,其中最出名的有三座,如龙华寺、玉佛寺、静安寺并称为上海三大古寺。除了这三座,还有一座相对小众,但古风十足的寺庙,深受游客们喜爱。这就是位于上海普陀区真如镇的真如寺。條萊垍頭

历史上的普陀区,也曾有很多寺庙,但大都荒废在岁月的长河里。像真如寺这样保持如此完好,极为少见。真如寺建筑布局规整,面积不是太大,花上半天时间就可以便游全寺庙。

4. 上海龙华寺菩萨布局

上海龙华寺十月一日开放的,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古刹,龙华寺的名称来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巳有1700多年,一直传承于各个朝代。

5. 华龙寺简介

1、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唐代·李绅《悯农》

释义:盘子中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来的。

2、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汉乐府民歌·行行重行行》

释义:这种感情不要再说了,还是要好好吃饭。

3、疾行逾百步,健饭每三餐。——宋代·陆游《老景》

释义:快步走超过一百步,三餐饭都要吃。

4、夜静双林怕,春深一食饥。——唐·白居易《华龙寺主家小尼》

释义:小和尚们只吃一顿饭,最怕夜深人静,饿得受不住。

5、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唐·白居易《卯饮》

释义:卯时喝一杯睡一觉,世上哪件事情不悠然自得呢!

6. 龙华寺的布局图

玉佛寺求姻缘,上海求姻缘最灵的寺庙玉佛禅寺坐落在上海市区北侧的安远、江宁路口。建于1918年,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筑,布局严谨,结构和谐,气势宏伟。寺内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方丈室),左右两侧有卧佛堂、观音殿、铜佛殿和斋堂,错落有致。每逢初一、十五或佛教传统节日,善男信女,三皈居士,接踵而至。院内香烟缭绕,福烛高照,都市风光中的丛林名刹,超凡脱俗、别具韵味。

7. 龙华寺占地

上海十大最出名的博物馆

1.上海科技馆

  上海科技馆是一处位于实际观察噶好难过洗车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的自然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国十大著名博物馆之一,是由11个主题展区、4个高科技影院、3个艺术长廊、2个主题特展和数个临时展厅共同组成的中国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也是 家5A级科普旅游景点。

2.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是一处与1996年正式建成开放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内部由11个专馆、3个展览厅共同组成,内部拥有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占12万件,是一处以同期、陶瓷器、书法和绘画为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有着文物界半壁江山的美誉。

3.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上海世博会纪念馆是位于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D09地块的总占地面积月4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博物馆,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盛况,也可以了解到从1851年以来各届世博会的相关情况。

4.上海鲁迅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于1951年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国首个名人纪念馆,在上海红色旅游景点排名中位列第七位,也是集鲁迅故居、鲁迅墓和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于一体的人物型纪念馆,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上海红色旅游的主要景点之一。

5.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

  龙华烈士纪念馆是毗邻龙华寺与龙华塔于1997年正式开放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集园林、、遗址、碑苑、陈列等功能于一体的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素来有着上海雨花台的称号。

6.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这是一处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具有较大规模且拥有较高登记的综合性航海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46434平方米,是一处由航海历史、航海与港口、海员、军事航海六大展馆和两个专题展区共同组成的国家一级博物馆。

7.陈云纪念馆

  这是一处位于上海青浦区练塘镇的一处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于2000年正式对外开放,并在201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5500平方米,其中主馆由四个展厅、文物厅、缅怀厅、历史陈列厅共同组成。

8.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这处于1983年创建的文物陈列馆是全面反映上海地区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内部陈列了超过400件代表着上海历史进程的文物与文献,馆藏以徐光启农书手稿、七宝寺藏五代金字写经等为馆藏精品。

9.嘉定博物馆

  嘉定博物馆是一处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建成于1959年的综合性博物馆,内部展现了近代著名外交家顾维钧和胡阙文生平事迹,且馆内还陈列有明陈淳书画合卷、商兽面纹爵等馆藏精品。

10.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淞沪抗战纪念馆是于2000年开始对外开放的为铭记上海14年抗战历史的纪念馆,总建筑面积大3490平方米,内部以抗战时期的文物、史料、图片、战役总结、军服、军械等定位柱,是首批被列入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8. 龙华寺风景

孝泉古镇

这座凭借德孝从而闻名的古镇主要位于四川省德阳市近期,其距今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总占地面积为52.5平方千米,该古镇不仅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同时还拥有姜孝祠、姜公坟、白衣阉、临江桥等大量文人以及,历来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旅游,也曾被评为四川省先进文化乡镇的称号。

龙华古镇

龙华古镇位于四川宜宾的屏山县,占地面积约有179.6平方千米,是由境内比较著名的龙华寺而得到的此名。镇上的交通便利,教育,医疗,邮电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都很好。且于2019年和2021年分别获得了四川省第三批省级森林小镇跟四川最美古镇的称号。

西来古镇

西来古镇位于四川成都的浦江县,该古镇上有着许多的明清时期的川西的民居,和12棵千年的古榕。这里的交通很是便利,有许多国道都是穿镇而过的。镇内古色古香,有着 桥流水人家的景色,空气中是悠悠的历史气息跟浓浓的民俗文化。

尧坝古镇

尧坝古镇地处于四川泸州,占地面积约64平方千米。镇上的现存建筑大都保存的很完整,有川南民居四合院和清代,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该镇有着中国西部川黔的古镇文化,被誉为川南古民居的活化石。还有着东岳庙,油纸伞铺,大鸿米店等景点。

阆中古镇

阆中古镇一般指阆中古城,其主要位于南充市境内,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其自古就是巴国和蜀国的军事重要镇地。现已是一个占地面积为4.59平方米的国家5A级旅游名镇,该地不仅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极为丰富,现已在其中拥有张飞庙,滕王阁,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等国家重点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曾先后获得国家千年古镇,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以及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等荣誉称号。

夕佳山古民居

夕佳山古民居位于四川成都宜宾市的红安县,占地面积约有68400平方米。该民居是锡姓人家建造的,所以又叫做蜴家山。该建筑的发展史就代表着明末以来的四川的民间的社会史跟风俗史,是中国民间建筑的活化石。该处还有着绣楼,天然鹭鸟公园,戏台,桢楠林等著名的游玩景点。

仙市古镇

仙市古镇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是一处国家4A级的旅游景区。该古镇的历史文化悠久,镇上的古文化,古建筑都保存得很是完好,且在1992年成为了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镇上的各种的古建筑也是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铁佛古镇

铁佛古镇位于四川成都的内江市,占地面积约有57.7平方千米,总人口有32000多人。这里有一座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铁佛场,铁佛场内建有一座铁佛寺。在该镇上还拍摄过不少的电影电视剧。镇上还有着南华宫,禹王宫,王家祠等主要的景点。

罗泉古镇

罗泉古镇也叫资中罗泉镇,是一个始建于秦朝且位于四川内江市境内的古镇,现已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现已在其中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其中涵盖于盐神庙,罗泉会议会址以及溶洞等在内的著名景点,该镇也曾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中国100个千年古镇之一。

黄龙溪古镇

黄龙溪古镇位于四川成都双流区,是国家级的小镇建设试点镇,有着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的称誉。该镇的风景优美,环境清幽,是一处驰名的天然的影视基地。有着古街,古树,古庙,古水陆码头,古建筑等特色,还有着淳朴的民风民俗。

9. 龙华寺建筑特点

贵港有三座寺庙,分别是洗石庵,龙华寺,南山寺。洗石庵,也可以叫做下寺,是位于西山乡西山上,是清朝时期所建造的,该寺庙依山而建,有山门,大雄宝殿,三帝殿,供奉了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神像。

龙华寺,建造于宋朝时期之后,经过多次重修,但最终被毁,后又修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整个的殿宇特别雄伟巍峨,里面供奉了释迦摩尼佛祖像,还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像,另外这里还有文昌阁,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整个西山的景色。

南山寺,位于南山公园里面,该地悬崖峭壁,植被众多,景色特别雅致。这个寺庙是依山洞建造而成,外面有菩提树,整个寺庙特别庄严幽静,里面有很多钟乳石,形态各异,像是飞来佛,石狮,石象等。

10. 龙华寺全貌

  永修古代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晋时就有诗歌创作,就其数量来看,极为丰富,至今保留下来的就有数百余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近300首。永修历代诗词如下:  晋唐诗词有:《入彭蠡湖》(晋·谢灵运)、《示周续之祖 谢景夷三郎》(晋·陶渊明)、《郊居赋》(南朝·沈约)、《宿东园》(南朝·沈约)、《效古诗》(南朝·沈约)、《悼亡诗》(南朝·沈约)、《和中书德克咏白云》(南朝·沈约)、《襄阳蹋铜鞮歌》(南朝·沈约)、《别范安城》(南朝·沈约)、《春思》(南朝·沈约)、《玩庭柳》(南朝·沈约)、《咏月》(南朝·沈约)、《晚夏》(南朝·徐擒)、《咏笔》(南朝·徐擒)、《乌栖曲》(二首)(南朝·徐陵)、《山斋》(南朝·徐陵)、《咏日华》(二首)(南朝·徐陵)、《过建昌故台》(梁·庾肩吾)、《彭蠡湖》(唐·张九龄)、《故人建昌宰》(唐·李白)、《入彭蠡经松门》(唐·李白)、《赠毛仙翁》(唐·杨於陵)、《紫薇》(唐·杨於陵)、《和权载之离合诗》(唐·杨於陵)、《祠祭毕因题临淮公旧碑》(唐·杨嗣复)、《仪凤》(唐·杨嗣复)、《赡毛仙翁》(唐·杨嗣复)、《题李处士山居诗》(唐·杨嗣复)、《经建昌江》(唐·白居易)、《游云居山寺赠穆三十六地主》(唐·白居易)、《云居寺孤桐》(唐·白居易)、《温泉》(唐·白居易)、《同刘主簿承介建昌江泛舟作》(唐·吴筠)、《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一首》(唐·皎然)、《彭蠡湖春望》(唐·项斯)、《过云居寺玄福上人旧居》(唐·皮日休)、《建昌晚渡》(唐·韦庄)、《寄云居诸长老》(唐·王贞白)、《云阳书院》(五代·吴白)。  宋朝诗词有:《送王太博知建昌军》(宋·魏野)、《泛彭蠡湖》(宋·余靖)、《送王言秀才归建昌》(宋·梅尧臣)、《送李泰伯归建昌》(宋·梅尧臣)、《经鄱阳湖》(宋·赵抃)、《送太君之建昌》(宋·陈襄)、《彭蠡湖》(宋·王安石,又传为宋代朱熹作)、《温泉》(宋·王安石)、《解雨送神曲》(宋·李常)、《浣溪纱》(宋·李安康)、《极相思》(宋·李崇德)、《汲水诗》(宋·李崇德)、《诗三首》(宋·李崇德)、《书红帕》(宋·李崇德)、《书怀》(宋·李崇德)、《挽公择兄》(宋·李崇德)、《西湖》(宋·李崇德)、《时道逢王郎于建昌》(宋·苏轼)、《诗五首》(宋·苏轼)、《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宋·苏轼)、《题公择白石山房》(宋·苏轼)、《约公择饮是日大风》(宋·苏轼)、《答公择》(宋·苏轼)、《寒食次韵答公择(三首)》(宋·苏轼)、《开公择饮传国传家大醉(二首)》(宋·苏轼)、《次舒教授韵告公择(二首)》(宋·苏轼)、《至济南公择以诗相迎次其韵(二首)》(宋·苏轼)、《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马当世者》(宋·苏轼)、《闻公择过云龙,张真人辄往从之,公择有诗戏用其韵》(宋·苏轼)、《公择过高邮见施大夫与孙莘老赏松诗、忆与仆去岁会于彭门折花馈笋故事作诗二十四韵、见戏依韵奉答亦以一戏公择云尔》(宋·苏轼)、《送李公择》(宋·苏轼)、《再别公择》(宋·苏轼)、《和黄山谷游云居作》(宋·苏轼)、《端午游真如寺》(宋·苏轼)、《除夜泊彭蠡湖遇大风雪》(宋·苏辙)、《和子瞻内翰题公择舅中丞山房》(宋·黄庭坚)、《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宋·黄庭坚)、《再和公择舅氏杂言》(宋·黄庭坚)、《姨母李夫人墨竹三首(其一)》(宋·黄庭坚)、《登云居作》(宋·黄庭坚)、《山中闻杜鹃》(宋·洪炎)、《次韵公实雷雨》(宋·洪炎)、《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宋·洪炎)、《次韵许子大李丞相宅牡丹芍药诗》(宋·洪炎)、《大德顿悟诗三首》(宋·了元禅 )、《令李石麟为已绘制肖像》(宋·了元禅师)、《江亭怨》(宋·吴城小龙女)、《次韵(二首)》(宋·秦观)、《寄李公择郎中》(宋·秦观)、《温泉》(宋·秦观)、《鄱阳湖观打鱼——小龙庙在湖上》(宋·杨时)、《彭蠡》(宋·李纲)、《送江致远归建昌》(宋·王之道)、《建昌门外小禅居》(宋·陈舜俞)、《甘棠》(宋·戴如愚)、《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宋·张元干)、《春日怀秦髯》(宋·李彭)、《渔歌十首·颂尊宿付杲山人》(宋·李彭)、《游同安寺》(宋·李彭)、《游同安寺》(宋·李彭)、《同安即事》(宋·李彭)、《宿同安寺》(宋·李彭)、《宿同安用旧韵呈云叟》(宋·李彭)、《诸人绝江游同安》(宋·李彭)、《南至日离同安,舟中寄阿弓》(宋·李彭)、《赠无著》(宋·李彭)、《咏李公择山房》(宋·王十朋)、《满江红》(宋·吕渭老)、《殿前欢·居田园》(宋·董有林)、《鄱阳湖》(宋·范成大)、《夜闻松声有感》(宋·陆游)、《将至建昌》(宋·杨万里)、《吕居仁惠建昌纸被》(宋·刘子翚)、《楞伽院李氏山房》(宋·朱熹)、《感怀》(宋·李燔)、《题竹斋指南诗》(宋·李燔)、《吴城山》(宋·文天祥)、《由剑邑过吴城》(宋·文天祥)、《被俘北归路过吴城》(宋·文天祥)、《建昌吾之邻》(宋·曾丰)、《送曹西士宰建昌》(宋·翁卷)、《建昌道上》(宋·戴复古)、《挽建昌詹使君二首》(宋·刘克庄)、《建昌憩李尚书山房》(宋·区仕衡)、《过李氏山房清坐对雨》(宋·丘葵)、《南乡子·越树吴城势拍浮》(宋·仇远)、《送信甫之江东》(宋·陈深)、《晓望吴城有感》(宋·陈深)、《望彭蠡》(宋·严粲)、《晓发吴城山》(宋·欧阳彻)、《宴建昌耋老》(宋·钟季玉)、《和钟守宴建昌耋老》(宋·苏某)、《忍对建昌门》(宋·曹彦约)、《望湖亭》(宋·胡大成)、《望湖亭》(宋·李鼎)、《望湖亭》(宋·回阳子)。  元明清诗词有:《摸鱼儿·答程雪楼见寄补序》(元·燕公楠)、《望湖亭》(元·虞集)、《海昏道中》(元·范淳)、《送熊叔昭还山房》(元·范淳)、《望湖亭》(元·掲傒斯)、《送客洞庭西》(元·杨维桢)、《望湖亭》(元·胡奎,又记为谢一夔作)、《浪淘沙·离豫章舟泊吴城山下作》(元·王旭)。《登望湖亭》(明·刘基)、《望湖亭》(明·解缙)、《朱王袁李四子获得口占赠之》(明·魏源)、《过吴城》(明·罗钦顺)、《鄱阳战捷》(明·王守仁)、《御制庐山周颠碑歌》(明·李梦阳)、《鄱阳湖》(明·李梦阳)、《鄱阳歌》(明·李梦阳)、《彭蠡》(明·徐祯卿)、《望湖亭》(明·罗洪先)、《望湖亭》(明·乐镗)、《望湖亭》(明·陈宗虞)、《游云居怀古》(明·真可)、《无心杏》(明·真可)、《讲经台》(明·真可)、《石鼓》(明·真可)、《云居复古二首》(明·洪断)、《谨示二首》(明·洪断)、《闻罗廓◇太史结庵云居兼讯缘公》(明·曾凤仪)、《夜宿云居山有作》(明·曾凤仪)、《云居山咏二首》(明·常慧)、《海昏八景》(明·蒲秉权)、《海昏八景》(明·张焕)、《海昏八景》(明·汪应娄)、《海昏八景》(明·朱谋珲)、《海昏八景》(明·徐中素)、《经建昌江怀图南无染二社丈》(明·林嘉)、《徐无染司马招譕日中桥云树阁有怀,张子文明府同诸君各赋桥为明府重建,时予署篆事东毕》(明·黎衷)(明·朱谋珲、明·周国庠、明·徐中素、明·陈尧典)、《九日徐司马邀 登尊胜寺塔》(明·但调元、明·萧时中、明·来鲲、明·徐中素)、《徐司马邀登云树阁有怀来王孙》(明·邓文明、明·徐中素)、《无染酌泰素于云树阁上,即席怀予山中赋答》(明·来鲲)、《过隆道观访汪鲁望孝廉》(明·蒲秉权、明·朱谋珲、明·徐中素)、《奉和三公见枉之作》(明·汪应娄)、《望云居寄徐司马》(明·朱谋玮)、《夜宿云居有怀社中诸子》(明·徐中素)、《夜宿云居有怀》(明·朱谋珲)、《登建昌城望云居山》(明·朱谋毂)、《登桃花尖》(明·蒲秉权)、《登桃花峰绝巘,峰半有雷洞,其上则丁仙祠存焉》(明·周国庠)、《登桃花峰最高处》(明·周国廉)、《登宿云居元日值雪有作》(明·周国庠)、《登云居步前韵》(明·周国廉)、《望湖亭》(明·樊王家)、《戊辰四月五夜二更风雹雷电交作》(明·熊德阳)、《石鼓峰》(明·熊德阳)、《温泉》(明·熊德阳)、《题云居寺壁》(明·圆悟)、《过云居真如寺二首》(明·圆信)、《初游云居作》(明·观衡)、《望湖亭》(明·邹元标)、《为淦氏(君鼎)作传并赋诗一首》(明·宋惕惕)、《东郭农耕》(明·许延邵)、《饮望湖亭》(明·熊汝达)、《渡鄱阳湖》(明·袁懋谦)、《鄱阳湖》(明·杨惟休)、《雾过鄱阳湖》(明·王原)、《登望湖亭》(明·丁比召)、《步苏东坡韵成回文一首》(明·朱又孚)、《初至云居有感》(明·罗治)、《明月湖》(明·姜斌)、《登云居山寺》(明·姜辅周)。《望湖亭晚眺》(清·周体观)、《舟回至吴城》(清·丁炜)、《望湖亭》(清·邹度竑)、《吴城登望湖亭寄周南康星宫》(清·王士祯)、《吴城登望湖亭》(清·朱国汉)、《五龙潭》(清·戒显)、《佛印桥》(清·戒显)、《赠燕将军叔谦》(清·李凤翥)、《望湖亭晓望》(清·李绂)、《望湖亭》(清·曹秀先)、《鄱湖怀古》(清·曹茂先)、《望湖亭》(清·裘日修)、《望湖亭怀古》(清·汪轫)、《杨津渡》(清·张回澜)、《桃源洞》(清·张回澜)、《梅花诗》(清·彭玉麟)、《馆苏坊》(清·江炯)、《尚书山房》(清·江炯)、《二吕故里》(清·江炯)、《登望湖亭》(清·陶万达)、《望湖亭》(清·宋荆宝)、《望湖亭》(清·吴观)、《登亭诗》(清·冯询)、《罗汉墙》(清·元鹏)、《明月湖》(清·元鹏)、《莲花城》(清·元鹏)、《罗汉塔》(清·赵之俊)、《云顶田》(清·赵之俊)、《明月湖》(清·音住)、《钵孟峰》(清·音住)、《云居石船》(音明)、《庚戌修江看竞渡》(清·李道泰)、《壬戌水灾》(清·袁懋芹)、《重赴鹿鸣宴》(清·郭祚炽)、《夜舟泊吴城》(陈三立)、《望湖亭和壁间韵》(游龙)、《过九江》(蔡会亭)、《过鄱阳湖》(蔡会亭)。  三、古代散文  大量的古代诗词,为永修创造了文明和文化,同时,还有大量的古代散文也丰富了永修人文景观,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故事。  永修历代散文有:《刘贺传(节选)》(汉·班固)、《李氏山房记》(宋·苏轼)、《顺济庙石砮记》(宋·苏轼)、《王长者墓志铭》(宋·黄庭坚)、《谕建昌县榜文》(宋·朱熹)、《祭熊仁瞻孝子墓文》(宋·朱熹)、《云居山重修真如禅寺院碑记》(宋·晏殊)、《李公择嘉裕帖赞》(宋·岳珂)、《故龙图阁直学士、中大夫兵部尚书、陇西郡阁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食实封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李公行状》(宋·秦观)、《重修李氏山房书院记》(明·吴澄)、《燕公楠墓志铭》(元·程钜夫)、《 文定公新祠记》(明·田顼)、《重修李敬祠疏》(明·蒲秉权)、《建昌县令嘉禾孙侯去思碑记》(明·徐中素)、《建昌县顺德张侯去思碑记》(明·徐中素)、《重修安定胡公祠疏》(明·徐中素)、《明刑部尚书魏文忠公御苑道碑记》(明·王直)、《重修云居寺记》(明·张位)、《云居山真如禅寺募缘疏》(明·王肯堂)、《募造释迦佛铜像疏》(明·于玉立)、《题云居寺疏》(明·董其昌)、《重修学宫筑堤改水引》(明·熊德阳)、《募捐云居大殿疏》(清·戒显)、《重修望湖亭记》(清·叶一栋)。  另外,永修还有两篇短篇小说:《建昌奇事》(十则)(宋·洪迈)、《奇人崔猛》(清·蒲松龄)。    四、现代诗文  古代的永修,是诗歌的秀域,是散文的殿堂。为了全面展示永修全貌,“历代诗文”还精选了部分现代诗文。在现代永修诗文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诗文和作者,既有革命家(含革命烈士)的激情满怀,又有得道高僧参禅悟道,既有文人雅士的雍容典雅,又有布衣俗士的朴实真情。  现代诗词有:《回江西》(肖克)、《云山记游》(肖克)、《浪淘沙·云山》(邵式平)、《追洪断和尚之二》(虚云)、《人学始知道》(虚云)、《辞世诗》(虚云)、《西藏大雪山》(虚云)、《夜泊洱海》(虚云)、《题仰光龙华寺》(虚云)、《暹罗龙莲寺养病》(虚云)、《题雪兰峨绝顶涌泉》(虚云)、《佛印桥谈心石并序》(虚云)。  现代诗歌选取了革命烈士诗歌八首:《爱国民歌》(王环心)、《雪晨》(王环心)、《雪花(儿歌)》(王环心)、《狱中诗》(王环心)、《感怀》(张朝燮)、《念奴娇·送别》(张朝燮)、《长相思》(张朝燮)、《狱中诗》(淦克群)。  现代散文只选取《涂家埠遇难记》(郭沫若)1篇。

11. 龙华寺的简介和历史

大约在三国时期(238~280年)佛教就已经在上海这片土地上传播了,龙华寺和静安寺就是在这一时期建立的。现在的上海佛教寺庙众多,有些寺庙香火旺盛。本文列出上海168座寺庙名录,简介上海20座寺庙。

1、上海静安寺

静安寺,又称静安古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其历史相传最早可追溯至三国孙吴赤乌十年,初名沪渎重玄寺。宋大中祥符元年,更名静安寺。南宋嘉定九年,寺从吴淞江畔迁入境内芦浦沸井浜边,早于上海建城。静安寺总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整个庙宇形成前寺后塔的格局,由大雄宝殿、天王殿、三圣殿三座主要建筑构成,是上海最古老的佛寺。寺内藏有八大山人名画、文征明真迹《琵琶行》行草长卷。静安区亦由静安寺而闻名于世。静安寺的建筑风格是仿明代以前的建筑风格,典型的代表就是斗拱的形制。

2、上海东林寺

东林寺坐落于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东林街150号,原名观音堂,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由僧侣妙因创建,距今已近700年的历史,皇庆二年1313年改为东林寺,为浦南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元、明、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700年的风雨中,屡遭战乱、火灾,又屡次重建。1987年,东林寺尚存的一座大殿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重修并扩建,于九月正式对游人开放。现又经过改造重建,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佛像,高约34米。

3、上海龙华古寺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龙华街道,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龙华寺的名称来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据传龙华寺是三国时期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然而有文献记载可考的历 是龙华寺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龙华寺更名为“空相寺”,如今尚有赐“空相寺”额、今寺碑残石留存。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恢复了原名“龙华寺”。明万历二年(1574)赐名“大兴国万寿慈华禅寺”,寺名仍沿用龙华寺。

4、上海玉佛禅寺

玉佛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170号,因寺内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属于禅宗临济法系,修习禅法,故又名玉佛禅寺。玉佛寺作为上海旅游的十大景点之一,它虽地处繁华的市区,却又闹中取静,被喻为闹市中的一片净土。玉佛寺创建人和首任住持是慧根法师。玉佛寺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1994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玉佛寺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筑,布局严谨,占地面积约11.6亩,建筑面积8856平方米。

5、上海真如寺

真如寺位于上海普陀区真如镇街道,占地近20亩,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上海著名的佛寺,原名“万寿寺”,俗称“大庙”,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上海普陀区境内,历史上曾有不少寺庙,但绝大多数都已废毁,留存下来的寺庙,以真如寺为建寺最早、影响最深。南宋嘉定年间,和尚永安建真如院于官场。元延祐七年,妙心和尚将其移至桃浦、梨园浜交汇处东北侧今址,改名为真如寺。寺名乃取自佛经《成唯识论》里的解释:“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

6、上海法善庵

法善庵位于上海杨浦区政本路338号法善庵,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1994年开始全面修复工作,1996年年底全部修复竣工。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伽蓝殿、念佛堂、藏经阁、功德堂、素斋部、尼众察房。沿马路有山门齐堂等。飞角重檐,结构雄伟壮观,佛像庄严,庵貌庄严肃静。如今的法善庵庵门面北,紧临政本路,法善庵的寺额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原会长真禅法师题字。入庵门其右侧为一座面东而建的大雄宝殿,大殿建于三级台基之上,三进红漆木门,前门植松柏,后院植翠竹,寺庵虽小,但颇具别致典雅风格。

7、上海万佛阁

万佛阁在六百多年前原是乡间小庵。据民间传说,元朝末年有一富家女子抗婚外避,削发为尼。父母闻讯,后悔莫及。后出资在此建立了个小小的尼众庵堂,取名万佛阁。民众为该女子的刚烈秉性所感动,纷纷到此礼拜烧香。洪武年间为防海上倭寇的入侵,信国公汤和大将军,督筑奉城城墙,又将万佛阁就地重扩建在北门的月城湾内。

由于战乱等原因先后几次重建,现留有《修建万佛阁碑记》则有详细记载。上海万佛阁位于奉城镇北街,是上海颇具规模的比丘尼道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现存殿宇多为清代所建。

8、上海碧云净院

“碧云净院原名三王庙”位于浦东张江镇环东村三灶镇的万安桥东首,是浦东地区迄今所存的最古老佛教道场。此地域在唐天宝十年起属“松江府”华亭县,元代至元年设上海县,归上海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南汇县,该地域行政区划为“南汇县长人乡十七保十二图”。重修后的碧云净院共有三殿,“金碧辉煌、玄关肇启、梵音朗朗、达于丙夜。”可见当庙宇的壮观、佛事勤从、信众至诚、香火旺盛,碧云净院得以延续。

9、上海蟠龙庵

蟠龙庵,地处青浦区徐泾蟠龙村。蟠龙庵始建年代不详,当地俗称“古庙”或“圣堂”。中国上海市青浦区徐泾镇蟠龙村蟠龙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寺院,蟠龙庵是由“蟠龙大 寺”即“普门教寺”与圣堂两个寺院合并而成。大寺位于村北,圣堂位于村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蟠龙庵恢复宗教活动,以后逐渐重建大殿、配殿及附属建筑。2001年获准正式登记。辖区内还保存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香花桥和香客云集的蟠龙庵堂。

10、上海洪福禅寺

洪福寺,又称洪庙,是上海市颇具有影响的佛教寺庙。原位于奉贤县洪庙镇钦公塘北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百姓称颂“洪福齐天”而得名建造,香火一直很旺。一九九五年经奉贤县人民政府批准移址重建,按原建筑风格得以恢复,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洪福寺正门是牌楼,牌楼朝南四柱三楼,正中大匾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洪福寺”三个大字熠熠生辉。牌楼后面为三门,三门是歇三式的建筑,构思巧妙。以佛教为本义,三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11、上海宝华寺

宝华寺又称惠济宝华寺,原坐落于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少年村路南侧。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明、清两度曾重建。民国初旧宇倾圮,仅存西偏禅房数掾及寺基20余亩。1921年,上海惠生慈善社施资重建宝华寺,置田近百亩,添设病院、校舍、残废院、放生池等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寺院的殿后新造一个“诉然亭”,并为寺院配造了放生池和放生场;同时设立了惠济医院、养老院、惠生助产学校分校、昌明小学等社会慈善教育机构。

12、上海宝山寺

上海宝山寺位于宝山区罗店镇美丽的练祁河畔,东临罗溪路,西近塘西街,是上海几大佛教寺院之一,闻名遐尔。寺院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由士绅唐月轩舍宅为寺而成,清乾隆二十七年曾经重修。现占地面积已扩至17.3亩,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殿前六根青石龙柱,造型逼真,既庄重又精巧,令人赞叹不已。殿前300平方米的大理石,提供了人们徜徉遐思的广阔天地。再前,十座5米的汉白玉佛塔,直指苍穹,象征着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阔无垠。

供奉的佛像精致传神。廊桥上飘逸的祈福红绸带给宝山寺带来生气,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药师殿、观音殿、藏经楼等建筑宏伟壮观。大殿之间通达,开阔,全部用实木,榫卯构造,没有铁钉,水泥。

13、上海沉香阁

沉香阁,又名慈云禅院,坐落在上海市沉香阁路29号。沉香阁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名为慈云寺,但民间仍称它为沉香阁。整个寺院颇具规模,前有弥勒殿,山门石坊;中有大雄宝殿、沉香佛殿,还有造鹤轩、前殿禅堂及左右厢楼。阁的建筑形式庄重典雅,在整座寺中显得非常突出。沉香阁以供奉沉香观音而闻名。

14、上海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上海市南郊龙华街道,是上海地区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古刹。龙华寺的名称来源于佛经中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1953年由上海市佛教协会复制各殿佛像,重修各殿宇,新建藏经楼等。1959年,龙华寺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龙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龙华寺的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为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在封闭庭院内的方丈室、藏经楼,共六进殿堂。比较特别的是其他寺庙的第一殿一般为天王殿,龙华寺的第一殿却是弥勒殿,突显了寺庙推崇弥勒的特点。大雄宝殿庄严肃穆,正面是如来佛、文殊、普贤三尊金身,背面是精美的海岛观音像,大殿两侧沿壁刻着二十诸天和十六罗汉。

东西两侧有钟鼓楼。钟楼三重飞檐,内 青龙铜钟,钟声悠扬;鼓楼置一直径为1.7米的大鼓。东西偏殿有观音殿,内塑千手观音一尊,高大精致,另有罗汉堂。在三圣殿东有染香楼和牡丹园。与破山禅师齐名的画僧竹禅僧在此住过。

15、上海玉佛寺

玉佛寺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170号,因寺内主要供奉玉佛而得名,因其属于禅宗临济法系,修习禅法,故又名玉佛禅寺。玉佛寺作为上海旅游的景点之一,它虽地处繁华的市区,却又闹中取静,被喻为闹市中的一片净土。

玉佛寺是一座仿宋殿宇建筑,布局严谨,占地面积约11.6亩,建筑面积8856平方米。玉佛寺建筑师承宋代寺院风格,中轴线上排列着天王殿、大雄宝殿、玉佛楼三重殿堂,东西两侧配建有观音堂、铜佛殿、卧佛堂、怀恩堂、禅堂、斋堂等,并开设了文物室、法物流参通处和素斋餐厅。

玉佛寺最出名的是清末普陀山慧根法师从缅甸请回的两尊玉佛,其实慧根法师一共请回5尊大小不一的玉佛,在返回普陀山的路上把其中的两尊留在了上海。一尊在玉佛楼内,是高1.92米的释迦牟尼坐佛像,佛身上装贴的金箔和镶嵌的宝石光彩夺目,为“镇寺之宝”。在玉佛楼的天花板顶,还塑有镏金佛像500尊。另一尊在寺庙西侧的卧佛堂内,是长96厘米的释迦牟尼卧佛像,按照释迦牟尼80岁圆寂时的摸样打造,侧身而卧,右手支头,神态安详。卧佛的对面,近代由新加坡信徒捐赠,新增了一座长约4米的玉制卧佛。

16、上海东海观音寺

东海观音寺,规模不大,但触摸生奇,含情多致,历史非常久远。相传,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有一个高僧叫慧锷,身负重任,历经艰难,爬山涉水,风尘仆仆走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来到中国山西五台山,准备请其中的一尊檀香木雕观音像回日本供奉。五台山的方丈见慧锷十分虔诚,便赠于他。慧锷高兴极了,手捧观音像,立即返回,来到大海边,他三次起航,欲东渡日本,却被风暴、云雾、铁莲花三次所阻,不得不将这尊观音像就近供奉在普陀山的双峰山下。

这尊观音心十分善良,决定去一凡地,为一方百姓普渡众生,观音深思熟虑,选择了有奉敬贤人之称的奉贤柘林。于是施展佛法,风起云涌,径直来到现在的海湾地区。当时,正在捕鱼、拾海鲜的渔民见观音从“海天佛国”普陀山方向徐徐渡来,十分虔诚地跪拜这后,便合力将观音请进海塘内,供奉在一邬姓渔民家中。消息传开,方圆百里的渔民前往烧香叩拜,从此这尊从普陀山来的观音保佑风调雨顺,出海平安。当地百姓有了钱,便齐心协力造了这座普陀寺。观音也特别显灵,逐渐使杭州湾北岸一带成了鱼米之乡、膏腴之地。

17、上海金皇讲寺

金皇讲寺原名金皇庙,相传已有800多年的历史。金皇讲寺为文殊菩萨道场,主奉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金身,弘扬文殊般若法门,并以“智慧成就”的理念开展弘法利生工作。

18、上海报国寺(关王庙)

报国寺原址关王庙,也是淀山湖畔一座著名的古庙,建于明代,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重修,至今庙内仍保存着崇祯年间的一块石碑。因祀三国名将关羽,故名“关王庙”。百多年以前,关王庙香火极盛,佛事空前。以后几遭战乱,建筑大部分被毁,至四十年代末期,仅存东、西两殿。殿内有石碑两块,大铜钟一口,钟上有大姆指大小的一尊金弥陀,金弥陀金光闪烁,价值连城,后被人窃去,铜钟也在1958年被毁,至此,关王庙大部分遭损,香火日趋衰落。但是,关王庙盛况人们并没有忘却,庙后的一株古银杏就是历史的见证。

80年代初,关王庙得以重新 修葺,香火日盛,89年,关王庙定为上海玉佛寺下院,取名报国寺。是年,从新加坡请来汉白玉释迦牟尼、观世音佛像各一尊,供奉寺内,91年新建观音殿一座,高两层,建筑面积950平方米,上层为玉佛殿,下层供一丈二尺余高的香樟木观音佛像。现在的报国寺,总占地面积达38.5亩,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气势恢宏,香客盈门,堪与苏杭古刹媲美。

19、上海城隍庙

上海城隍庙坐落于上海市最为繁华的城隍庙旅游区,是上海地区重要的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由于上海城隍庙内供奉的上海城隍神在上海地区的特殊地位,在近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上海城隍庙道观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上海地区百姓的热心支持。从明代永乐(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庙的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最为繁盛时期,总面积达到49.9亩土地,约三万三千多平方米。

作为道教官观,上海城隍庙可谓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然成为上海小旅游圈,呈现出上海城隍庙文化底蕴。

20、上海菩提禅寺

菩提禅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为孙权之母吴国太所敕建,原址位于今安亭中学内,为上海市最早的佛寺之一。千年古刹菩提寺,作为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虽几度兴废,仰赖佛力加被、众信护持,寺庙原址仍然吸引着不少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前来祈福许愿。

Hash:cbaa616f1f04bfa7a5623746f0618f61b0c7e5f8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