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的历史是什么?
北魏时期,孝文帝把他的都城从山西平城迁到了洛阳,在继承他父亲王位的同时,他也继承了对佛教的信仰。当他看见洛阳城南12公里处,那龙门山郁郁葱葱,犹如苍龙般东西横卧,造化神功将其拦腰劈开一个缺口,形成了两山对峙、伊水中流的天然景象,伊水两岸的崖壁立刻使孝文帝产生了刻石凿像的念头。虽然龙门属石灰岩,质地坚硬,不易雕像,但是龙门石灰岩的石质却十分细腻, 雕刻出来的造像更为秀美而传神。 公元493年,龙门山上响起了叮叮当当的声音,无数工匠开始雕凿龙门石窟。这些工匠隶属石窟丞,作为特殊工种,他们一般都是子承父业,因为皇家世代开凿石窟,他们也必须世代为皇家服务。后来历经东西魏、 北齐、北周,到隋唐、北宋等朝代,凿石的声音就这样延续了400余年之久,才有了今天龙门的模样——2000多个窟龛,10余万尊佛像,密布在东西两山的断崖峭壁上,只见逢山皆窟,有石皆佛。
龙门第一个开凿的石窟是古阳洞,这也是龙门石窟内容最丰富而规模宏大的一座石窟,古阳洞位于龙门西山南段中部,是北魏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古阳洞内大小佛龛多达数百,雕凿装饰十分华丽,特别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
除了佛龛造像,古阳洞还留有许多造像题记,这些文字也成为魏碑书法的最佳写照。龙门的魏碑题刻有2800多块,经过历朝的评选,共选出了20块书法精品,称为“龙门二十品”,这其中有19品就在古阳洞。由此,古阳洞也被誉为书法之窟。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此窟开凿于唐高宗年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型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 米, 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被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历史的重要见证。东汉末年佛教传入我国,但还没有得到发展就五胡乱华。长安以远丝路被迫中断。西域——平城(大同)——太原——洛阳成为佛教东传主要通道。洛阳成为中国佛教一大中心。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洛阳地位受到影响。高宗武则天时代(649——705),洛阳成为与长安并驾齐驱的文化之都。龙门石窟中的卢舍那大佛,建于咸亨四年(672),成为佛教石窟造像的万年经典之作。我倾向于认为,大佛按照武则天的模样雕造!
Hash:01ed85ce76fe0b697cf11f43cc96f398e86921c4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