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洛阳桥景点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

导读:福建省洛阳桥景点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 1.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 2.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呢 3. 福建洛阳桥是什么类别的桥 4. 福建的洛阳桥是谁主持修建的 5.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桥梁 6. 泉州的洛阳桥 7. 福建洛阳桥是大型什么石桥 8.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桥 9. 福建洛阳桥的建造特点 10. 福建的洛阳桥是谁主建

1.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

中国五座名桥是卢沟桥、五音桥、安平桥、赵州桥、十字桥,其中卢沟桥位于北京市,属于石造联拱桥,五音桥位于河北,两侧的栏板能敲击出不同的声调,安平桥位于福建,全长为五华里,赵州桥始建于隋朝。

1、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五座名桥之一,又叫芦沟桥,地处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始建于1189年,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91年进入封闭管理。

2、五音桥

五音桥是中国五座名桥之一,由于桥身两侧都有方解石栏板,可以敲击出宫、商、角、徵、羽五种音调,所以称为五音桥,全长110米,宽度为9.1米。

3、安平桥

安平桥是五座名桥之一,也是我国现存的古桥中,长度最长的桥,位于福建省晋江市,有着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而且因为安平桥的长度为五华里,又被称为五里桥。

4、赵州桥

赵州桥又叫大石桥、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隋朝年间由李春建造的桥梁,也是世界上现存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

5、十字桥

十字桥始建于北宋时期,地处山西太原市,由于桥梁形状呈现十字而得名。


2.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呢

开元寺双石塔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

开元寺双石塔

建筑特色

双塔全部用石材建造,仿木构楼阁式,皆八角5层,形式几乎完全相同。

东塔

东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内东西两侧,二塔相距约200米。东侧的叫镇国塔,俗称东塔,是唐咸亨年间(公元670—673年)文偁禅师主持建造的。开始是一座木塔,用来安放佛舍利的,后因遇灾重建,改为石塔。该塔是一座纯用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用横梁斗拱与外壁相连结,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全塔造型宏伟壮丽,石雕工艺精湛古朴。壁上所雕的八十尊保护神像,身份、服装、姿态、武器、表情各不相同,个性鲜明突出。须弥座束腰部嵌有三十九幅释迦成佛连续故事图像,每幅主题集中,人物故事刻画细致,引人入胜。

西塔

西侧叫仁寿塔,俗称西塔。五代梁贞明年间,闽王王审知在闽大建寺庙,相传王审知原本想在自己的大都督府建造一座塔,可是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一个僧人对他说:听说您要在大都督府中建一座塔,请您移到泉州去建。王审知大怒,命令手下将他推出去斩了,可是砍掉了他的头,身子却跳起来几尺高。梦醒之后,王审知感到震惊,便急忙在泉州选地方建塔。又把木材用海上浮木的方式运到泉州。从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四月动工兴建,到十二月建成。该塔一共七级,号称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改名为仁寿塔。后因遭灾重建,改为石塔。

渐渐东西双塔成了泉州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在闽南和台湾还流传着“站起来像东西塔,躺下去像洛阳桥”的俗语。


3. 福建洛阳桥是什么类别的桥

  有两座洛阳桥,一座在洛阳,一座在泉州。洛阳的洛阳桥是以洛阳名字命名,而泉州的洛阳桥是因其在泉州的洛阳江上得名。  1、洛阳市的洛阳桥,历史上指洛阳的天津桥,现在的洛阳桥连接洛河北的定鼎路和洛河南的龙门大道,是洛河上第一座现代桥。老桥于1955年12月底建成通车,1982年、2010年又先后两次增建新桥,现已成为洛阳市沟通洛河两岸的重要桥梁。  2、福建省泉州市东郊洛阳江上的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莆田人蔡襄主持建桥工程 。从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洛阳桥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蔡襄留给泉州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我国桥梁史上一座真正的丰碑!


4. 福建的洛阳桥是谁主持修建的

是座跨式的架梁桥,具有筏型基础,浮桥架梁和牡蛎固基三个特点。

洛阳桥,建于1053年到1059年。曾用名“万安桥”,建造在泉州洛阳江水道之上,位于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交界,该桥北起蔡襄路,上跨洛阳江水道,西至桥南路,桥梁全长834米,宽7米。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桥,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

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建桥八百余年以来,先后修复十七次。

2021年7月25日,洛阳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5.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桥梁

洛阳桥之所以成为“海内第一桥”,它不但是我国古代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桥,在建造上有三个首创,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沿用千百年。

首先是世界上首创、现代称为“筏形基础”的技术。

当时的洛阳江潮狂水急,“水阔五里”、“深不可址”,石条抛下去后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堤,长长的桥基宽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然后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千百年来直至近现代,“筏形基础”已是现代桥梁较多运用的基础形式,当然在技术上要比那时完美得多了。

据蔡襄《万安桥记》“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筏形桥墩四十六座。

其次是用养殖牡蛎的办法稳固基础,即“种蛎固基法”。

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更加牢固而不被大水冲走,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他们利用牡蛎附着能力和繁殖能力强、无孔不入的特性在桥基上遍种牡蛎。果然,没出几年,牡蛎附生在桥基上,互相胶结,不仅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创造。

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么重的石块运到高高的桥墩上去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受到启发。采用了浮运法。

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块用木排运到桥墩跟前,借助潮涨船高的浮力,“激浪涨舟 浮运架梁”,把石块放置在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对泉州海外交通商贸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今天,洛阳桥碑亭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海内第一桥”拓片是从洛阳桥上的书题碑刻拓印下来的(原件藏蔡襄祠),该碑刻为清道光年间(1843年)泉州府郡守沈汝瀚所书


6. 泉州的洛阳桥

12米高。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洛阳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

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 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7. 福建洛阳桥是大型什么石桥

洛阳桥: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福建省泉州东郊的洛阳江上,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原名万安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位于洛阳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834米,宽7米。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石桥,其“筏型基础”、“种蛎固基法”,是中国乃至世界造桥技术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8. 福建的洛阳桥是由谁修建的桥

四十年前,我们村里的一个傻子去闽西北做民工。傻子长得牛高马大,在家备受慈母呵护,出外却一无所长,普通话听不懂,连出工吃饭都要人“特别关照”才行,且干不了什么活,民工队嫌烦,还怕他什么时候走丢了,遂很快就把它遣送回村。傻子是村里的活宝,这一趟出远门回来,人们都逗他旅途观感,他仅冒出一句颇为“经典”的话:“福州大桥头红旗飘飘,(每)三步一张!”

这是一个傻子对省城的唯一印象。更多不傻的莆田人中也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福州大桥头,欲倒还未倒,再造无呵好(没那么好)!”“福州大桥头,入,无声无息;出,哗啦哗啦!”后者不知说得是桥下的流水,还是桥畔的居民。反正不少福州人与莆田人,相互之间成见很深。

如此令莆田人和更多闽南人牵挂的福州“大桥头”竟然在1996年拆除重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现代化大桥,怎能不令祖祖辈辈在桥南桥北居住的老居民和有识之士们痛心疾首呢!

人啊,在充分享受今天生活的方便快捷的同时,还需要知道自己的昨天,还需要有个念想,这就是历史和文化的意义。历史与文化,这可是人在动物界唯一享有的特权啊!

谁敢站在福州城的大街上,高声宣布这座城市没有历史和文化呢?

回答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财大气粗的泉州人,也没有这个胆量和气魄。

旧桥拆了,建成新桥——古桥风貌荡然无存——文人们这样感叹道;有没有可能把新桥拆了,再恢复原貌重建呢?不可能!即使是如今“不差钱”,即使是文人当了市长也不可能(事实早就印证了这一点)。那么,我们只能从老照片中,去缅怀和领略古代石桥中保存的先人伟业和历史文化的微弱信息吧!

这是谢其铨先生为四幅摄于1930年代照片所作的说明:

万寿桥,又名南台桥,是连接台江、仓山两区的纽带。解放福州时,解放军由此进城,解放了福州市区,故更名解放大桥。

解放大桥,旧为浮桥,元大德七年(1303年)王法 奉旨募造石桥。元至治二年(1322年)完成,前后历时二十余年。石桥全长560米,原来石墩石梁基础为乱石堆筑,桥下砌有水道二十九孔,后修缮时增至三十二孔。桥上有石栏,刻有“万寿桥”三字,桥栏石柱上雕刻有姿态各异的小狮子。桥两端建造石阶、亭子。万寿桥建成后,南端相继兴建了一座九孔木石混合结构桥梁,石梁五孔,木梁四孔,名为江南桥(民间称为仓前桥)。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江南桥被大水冲毁,何际述兄弟捐资募工重新修建石桥。

万寿桥自明天顺至清道光的370年间,历经五次大修建,其中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又重砌石栏。抗日战争时期,万寿桥数遭日机轰炸,有一孔被毁后复建,有一 桥基受震沉陷,经几次特大洪水冲击,桥墩倾倒,桥现下陷折裂,直至抗战胜利后才得以修复。

1970年,福州市政府投资四十五万元进行改建,采取桥上架桥的形式,保持元代石梁桥和民国钢筋水泥桥面,改建后的大桥跨越中洲,把两桥连成一体,全长558.1米,桥面宽11米,桥身抬高至13.69米(增高4米),保证洪水其水上交通畅通。

万寿桥与江南桥之如此引人瞩目,令人念念不忘,是因为其建在省城,七百年来一直是闽中南人们出入省城的必经之路,若以历史、长度以及单体桥梁的重量来说,是无法与福建四大古石桥相比拟的,甚至连莆田境内的宁海桥、熙宁桥、延寿桥、锦江桥都比不上。

泉州的洛阳桥、晋江的安平桥、福清的龙江桥以及漳州的东东桥一道,并称“福建四大古石桥”,其中,洛阳桥和龙江桥,至今占据着老二的位置;安平桥,则称为“中古时代中国和世界最工的梁式石桥”,而江东桥,则有“中古时代中国及世界最大的石梁桥”的美誉。

相比中国其他地区,福建沿海的四大古石桥之所以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古桥梁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它们都建造于江海交汇的人口稠密区——足够大的人流和物流的存在,使得造桥有了经济和人文基础,西海湾的地理和潮汐的存在,既是挑战也提供了机遇,使得建造较大和较长的石桥成为必须和可能——这些滨海的子民们,借助大海的力量和智慧,成就了古代世界造桥史上的辉煌一页。


9. 福建洛阳桥的建造特点

是跨海桥。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中国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洛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桥梁横跨两岸,桥下是滚滚东去的洛阳江入海口。

洛阳桥

洛阳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也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

洛阳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条石板。

洛阳桥附属文物较多,现存的有2座塔、2座亭子、3个祠庙、4 尊武士石像、20方历代碑刻。桥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是为纪念蔡襄而建造的。


10. 福建的洛阳桥是谁主建

洛阳桥,横跨在洛阳江入海口处,于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著名跨海梁式石构桥,中国的第一座海湾大石桥。

走上桥,才知道这座曾经在戏剧舞台上出现过无数遍的桥是你无法想象的雄伟和壮观。整座桥用惠安最有名的花岗岩砌筑而成,与桥周围同样是花岗岩建成的农舍和谐在一起。桥面大概五米宽吧,用脚量了一下桥面铺的石板每条都有近十米长。光滑的石条,是九百多年的时光一步一个脚印打磨的历史,每一条沧桑的石条都藏着一个神奇的故事。桥两边有扶栏杆六百四十五条,栏杆外每间隔一段就蹲着一只面朝外的石狮,虽然石狮没有卢沟桥那样的细致,但写意的、粗犷的线条让石狮更加的形象生动,更加的栩栩如生。这一百零四只石狮啊,它们已经蹲坐了九百多年了,九百多年忠心耿耿地守卫着洛阳桥的生命安危,九百多年兢兢业业地保护着这一方水土的平祥安康,九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已经把它们塑造成了狮的精灵了。


Hash:4d061868d75a1063785c32dc04986a707cab5846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