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田林:百年壮剧“满血复活”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戏曲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光彩。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壮剧,曾在广西、云南一带盛行,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传统戏曲式微的当下,百年老剧种如何留住观众、培养人才、扩大市场,再次焕发青春?有“中国壮剧之乡”美誉的广西田林县,交出了一份喜人答卷。
5月5日,田林县“吼敢”壮剧节的重头戏——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壮剧《瑶娘》在该县文化广场展演,演出对公众免费开放。下午5时不到,广场上已经陆续有观众来抢占“好位置”。
王彩凤一行早早来到广场(朱晓玲 摄)
“我们几个是百色市右江区汪甸瑶族乡的,下午忙完农活就赶紧搭车过来了,担心来晚了没有位置。天气预报说今晚会下雨,我们带着雨伞雨衣来,就算下雨也不走!”今年60岁的养殖户王彩凤笑着说。
晚上8时,演出正式开始,观众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观众观看壮剧的热情丝毫不逊色于歌迷观看演唱会。
壮剧《瑶娘》(严立政 摄)
小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朱晓玲 摄)
壮剧《瑶娘》的灵感来自田林县“壮族祭瑶娘”这一传统民俗。该剧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近代的潞城瑶族乡弄光村。传说有一位美丽的蓝靛瑶姑娘,爱上了一位壮族小伙子。两人冲破壮瑶不通婚的世俗阻力结成连理。蓝靛瑶姑娘给壮族人民治病疗伤,传授瑶医草药,后来为搭救落水女子而遇难,深受壮族人民爱戴。为了纪念她,人们修建了瑶娘亭,年年祭拜,一直沿袭至今。
在本次展演之前,壮剧《瑶娘》已经在南宁、百色等多地的剧场、高校巡演,收获好评如潮。
戏曲要振兴,必须走向民间、回到民间,回到发展的源头。
壮剧节期间,村头街尾的戏台好戏不断,农村剧团“送戏进城”更是当地百姓最期待的活动。今年,活动组委会首次对剧目提出要求,要求不可以“炒旧饭”,多关注中国梦、精准扶贫等社会热点。
田林县非遗展演中心副主任黄友江接受采访(朱晓玲 摄)
每年的壮剧节,田林县非遗展演中心副主任黄友江都十分忙碌,既要挑大梁参加演出,又要担任壮剧汇演的评委。“壮剧节已经连续举办了12年,这些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多了。以前在台上演出,一眼望过去台下全是老人家。”黄友江感叹道。
壮剧缘何能吸引年轻观众?在黄友江看来,这与剧目内容有着紧密关系,“以前的剧目来来去去都是家道中落、上京赶考、中状元、拜堂成亲这些老套路,看久了谁都会厌烦。现在的壮剧题材新,内容活,讲的都是身边人身边事。今年汇演中有一出讲述贫困户通过养鸭子致富的戏,非常受欢迎。”
老剧种,年轻态。田林县是北路壮剧的发源地。北路壮剧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有生、旦、武、丑共四大行当,包括正调、卜牙调、开腔调、山歌调、采花调、姐妹乐等26个主要唱腔。
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扶持壮剧发展,为每个业余剧团落实1万元的发展基金。目前,全县农村业余壮剧团已从2007年的8个发展到现在的110多个。
田林壮剧不光年轻观众多了,年轻演员也更多了,戏台上甚至已有中小学生的身影。作为百色“戏曲进校园”试点县,田林县把壮剧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对全县中小学音乐老师进行集中培训,要求每个月至少有两节壮剧课。走进田林县校园,不时可以听到字正腔圆的戏曲声。
初中生周保杰参加壮剧演出(田林县初中供图)
“学生们普遍对于壮剧的扮相、曲调比较感兴趣。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不少好苗子。”田林县初中音乐老师杨秀芬说。
初二学生周保杰便是其中一个演小生的好苗子,已经多次在学校排演的壮剧中扮演主要角色。一聊起壮剧,周保杰就打开了话匣子,“有专门的课程来学习了解壮剧,我是非常兴奋的。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看过很多壮剧,觉得可有意思了,一直想学可是没有机会。”
经过12年的精心培植,田林县“吼敢”壮剧节不仅是戏迷们的文化大餐,还是该县的旅游盛会。千人百家宴、美食展销会、原生态民歌会……壮剧节的衍生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千人同享百家宴(朱晓玲 摄)
壮剧节期间,田林县乐里河畔摆起三百多桌宴席,近4000人围坐在一起同享百家宴。一时间,敬酒歌四起,你来我往,觥筹交错,好不热闹。热闹的百家宴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游客张玲身着传统壮族服饰,切身体验了一回壮族盛宴。“我是从田阳县过来的,第一次参加田林百家宴,真的好热闹,明年还想来。”张玲笑着说。
得益于壮剧的发展,田林县街边的缝纫店也热闹了起来,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已经成为抢手货,全手工缝制的一套价格过千元,需要提前两个月预订。
以壮剧迎宾、以壮剧传情、以壮剧聚力、以壮剧招商……田林县的壮剧复兴之路,正越走越开阔。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Hash:266930a138c9f1b872178f149ec821bba31dbeaf
声明:此文由 人民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