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内黄的历史事件越详细越好急用!

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众多,人文内涵丰富,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4500年前,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五帝”中的颛顼、帝喾曾在这里封国建都,营造社稷。死后均葬于“顿丘亳阴野中”,即今内黄县梁庄镇。帝喾十四代孙成汤天夏后,曾在这一地区开创商王朝,今内黄北部田氏乡有“天乙”(商汤王的名字)村。商朝第十代王太戊亳城建都,今刘次范村有商中宋大戊陵。“河亶居相”、“祖乙自相迁耿”,共历三百余年,均都于天此。春秋时代的卫国大夫蘧伯玉被宋代追封为内黄侯。秦始皇五年(前216年)。赵将兼颇“击魏地繁阳”,即今楚旺西北高城。秦二世三年(207年)项羽杀宋义,“破釜沉舟”,率兵渡漳河,攻秦救赵,也在今楚旺镇附近。楚霸王庙和宋义墓遗址均在楚旺。曹操“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即在今之卫河上游。民族英雄岳飞也有“生在汤阴,长在内黄”的历史故事,今有石瓮村、麒麟村和岳飞庙。
颛顼帝喾陵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址位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民间称“高王庙”、“二帝陵”,是上古“三皇五帝”中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的陵寝。据史料记载,汉代建陵,唐代立庙,宋代修缮,金代重修,后经元、明、清历代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清末,被黄沙湮埋,1986年清沙时重见天日。颛顼帝喾陵,双陵并峙。经考古确认均为汉代初建、元代修缮,发现有御桥、御道、神道、水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等基址。其中165通历朝历代祭祀碑,古朴苍劲,记录帝陵的历史。颛顼陵有元、清标志碑,帝喾陵有明代标志碑。元、明、清三代陵碑均立于两位上古帝王陵前,实属罕见。
颛顼帝喾陵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上古帝王陵的珍贵实物资料。陵区内发现有大量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以及夹砂红顶陶片,同时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在距陵区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用蚌壳雕塑的龙虎图腾,这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吻合。在陵区众遗迹中,元代以来御祭碑碣165通,充分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表明了祭祀活动数千年不衰,这在我国上古帝王陵中也十分罕见。这些御祭碑真实记录了历朝各代的兴衰历史、文化特征、大事记略,是研究历代官职、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也是难a686964616fe58685e5aeb得的书法、石刻艺术瑰宝。
颛顼、帝喾位列“五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开创和发展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改革和继承了传统祭祀文化,奠定和丰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国姓氏寻根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数百家姓氏的起源,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颛顼帝喾陵是颇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源地,华夏寻根祭祖圣地。现为 “河南文化遗产日”重点开放景区。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梁庄镇三杨庄村颛顼帝喾陵景区西侧,2003年夏发掘,目前已发现9处汉代庭院遗存,清理面积约9000平方米。现已清理出包括屋舍瓦顶、墙体、水井、厕所、池塘、农田、树林,以及田垄等大量重要遗迹,出土了一批反映西汉晚期生产、生活状况的珍贵文物。
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在我国首次揭示了反映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庭院与农田实物,不仅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而且为研究汉代农耕文明和耕 制度及土地分配制度;研究汉代一般民居建筑及其工艺技术;研究黄河河道变迁等黄河水文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重要的实物资料。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内众多知名考古专家、史学家一致认为,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是近两年来全国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其价值和意义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份!”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这一惊世考古发现,称三杨庄遗址“将改变中国的农学史”,“是中国的‘庞贝古城’”,其保护、开发、利用价值巨大,空间无限,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三杨庄汉代遗址以其巨大的价值、深远的意义,入选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列入“十一五”国家大遗址保护范围。
商中宗太戊陵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址位于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是商代第十代王太戊的陵寝,为目前国内所存唯一的一处商代王陵。据记载汉代建陵,唐代继修,宋代重修,明、清又多次修葺增建。《史记·商本记》载:“帝太戊,契二十一代孙,商雍已之弟。”据中丁由亳迁嚣(又称隞,在今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即今内黄亳城)。太戊继而勤商,商中兴,死后葬于毫城东南,在位七十五年。《内黄县志》载:“商王中宗陵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次范。陵高一丈五尺有余,环绕数十丈许庙在陵后。正殿五间,旁有碑亭,庙门二重,前有丰碑,祭以春秋二仲。”昔日陵外筑城,占地4.5亩,内筑太戊陵,嫔妃墓,古柏森森,祭碑众多,另有接官厅等附属设施。陵区现存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大宋新修商中宗庙碑铭并序》石碑,螭首龟蚨,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是河南省现存不可多得的大型古碑之一。雕刻精湛,书法刚劲,碑文记述丰富,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大兴寺塔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7.5公里处,东南倚大沙岗,相傍老塔坡,四周万亩槐林环抱。该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经过多次地震和洪水冲击,仍巍然屹立。大兴寺塔为七层密檐式砖实八角塔,高18.7米,底层周长15.6米。塔身通体除砖雕外,全用条砖砌筑,棱角分明,表面平滑,塔内为实心砌体,塔身各层以条砖叠涩出檐,紧密相接,檐下饰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和莲瓣承托。大兴寺塔相传为镇黄河为建,古为内黄八景之一,谓为“古塔秋荫”,称“寺毁塔存,岿然屹立于平沙旷野,秋高气寒,清阴远荫,亦古迹之堪采者。”
无梁殿
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殿位于内黄县城西南25公里高堤乡嘴头村西,原为玄武帝庙大殿,因建筑无梁而得名。玄武帝庙始建于元代,明万历年间补修,崇祯九年(公元1336年)复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64年)又有修葺。原有大殿、配殿、山门等,占地面积10余亩。昔日殿宇辉煌,古木参天,但因年久失修,加之后来人为毁坏,仅大殿尚存,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无梁殿座西面东,面阔3间6.9米,进深5米,高7米,砖石结构,密檐歇山顶。角梁处有石雕龟首,口衔系风铃。上面一门两窗部门的石雕丰富多彩,人物、动物、植物、花卉细腻逼真惟妙惟肖。门楣雕刻“玄武行宫”四字,门框上书楹联:“插梅寄榔显灵通于武当山上,磨杵成针悟真道于润水河边”,字体工整,书法尚佳。殿内四壁为长涩入墙壁,每层向外出2厘米,向上逐层内收,形成穹隆顶。顶部为椭圆形青石封压,石上高浮雕刻云龙。该殿自修建以来,历经数次地震和洪水冲击,至今安然无恙。它不仅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而且对研究建筑的抗震、抗洪有着极为重要的参与价值。
古顿丘遗址
位于内黄 梁庄镇大城村,遗址为颛顼、帝喾之都城。现尚存残缺土城墙。遗址城墙曾发现大量汉代以前的砖、瓦、陶片。大城村曾有一座城皇庙,庙内竖有十几通石碑,其中有一通系清康熙年间的碑刻,载有“大城村,乃古顿丘卫邑也”字样。
岳飞庙
岳飞生在汤阴,长在内黄。《说岳》中有“岳母刺字”、“周侗授徒”、“沥泉洞得枪”、“试箭中魁”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均发生在内黄。境内有因“玉麒麟”岳飞而得名的麒麟村岳飞庙、“五子殿”,村东有曾拯救岳飞的琉璃井,村东南有周侗墓、系马槐碑记。明代中期为岳飞修祠建庙,树碑立传,以示奉祭。岳庙大殿5间,雕梁画栋。庙内塑有岳飞座像,四壁彩绘。庙门外台阶前有秦桧夫妇跪像。现有“重修岳飞庙碑”,系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群众捐资,市、县财政初助,先后修葺大殿并建“五子殿”。千百年来,内黄人民一直以此作为追忆民族英雄岳飞的重要场所。
“破釜沉舟”地
公元前207年,秦国大将章邯以重兵围攻赵国的钜鹿(今河北平乡县),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楚兵行至漳河南岸,滞留46天不进,宋义每日饮酒作乐,不顾战事。项羽几次规劝无效,即在帐中杀死宋义,烧掉营房,砸碎锅灶,夺军渡过漳河,又命令把所有船只沉入河底,每个士兵只发三天的干粮,去上战场,借以向士兵表示“只能进不能退,只能胜不能败,宁愿战死也不回来”的决心。结果,楚军个个勇猛无比,以一当十,一鼓作气,大破秦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釜沉舟”的故事。现在内黄县楚旺镇就是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的地方。“楚旺”亦因“西楚霸王”而得名。

Hash:2c71ed19d2fdba2c43871678793d651f78000572

声明:此文由 佚名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