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景点介绍 法门寺旅游介绍

导读:法门寺景点介绍 法门寺旅游介绍 1. 法门寺旅游介绍 2. 法门寺旅游景点介绍 3. 法门寺旅游介绍词 4. 法门寺周边景点 5. 法门寺游览图 6. 法门寺旅游攻略 7. 法门寺旅游景区 8. 法门寺景区内游览路线图 9. 法门寺旅游介绍作文

1. 法门寺旅游介绍

先来了解下法门寺吧!

法门寺(Famen Temple),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约有1700多年历史,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寺庙所在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再给大家介绍下游玩法门寺的相关信息:

门票

门票实行一票制,旺季120元(每年3月1日至11月30日)、淡季90元(每年12月1日至次年2月29日),可参观法门寺院、法门寺博物馆、合十舍利塔等景区内的全部景点,凡持学生证均可享受半价优惠。

交通

宝鸡—— 法门寺景区线路

高速

1、 乘坐宝鸡长途汽车站扶风汽车站的高速班车,始发早6:20,末班18:40,每15分钟一班次,90分钟路程,票价22元/票。

2、 在扶风汽车站转乘前往法门寺景区的车,班车或拼坐面包车,票价3元,10分钟路程。

低速

乘坐宝鸡长途汽车站到法门寺院班车,始发早7:30,末班16:30,每1小时一班次,走关中环线,150分钟路程,票价19元/票。

西安——法门寺景区线路:(以下线路均走高速,路程2小时)

1、 盛唐之旅

发车地点:大唐芙蓉园西门

发车时间: 8:00——11:00

经停地点:大雁塔北广场东侧停车场

返程时间:14:30——16:00

2、公交车线路

游2(西安火车站——法门寺)(每日3班次)

发车地点:西安火车站东广场

发车时间: 7:00——10:00

返程时间:13:00——16:00

3、城西客运站线路 (西安城西客运站——法门寺院)

发车时间:

第一班:早上 8:45—9:00

第二班:中午11:00—11:30

第三班:下午16:00—16:20

法门寺院——西安城西客运站

发车时间:

第一班:早上 5:25

< p>第二班:下午13:00[22]

游玩法门寺,有半天的时间也就够了,当然,如果你时间充足,不妨逛上一天,旅游不就是散心的嘛!


2. 法门寺旅游景点介绍

  法门寺(Famen Temple)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宝塔路(扶风县城北约10公里法门镇(209省道),距西安约120公里),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寺庙所在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法门寺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宝塔路(扶风县城北约10公里法门镇(209省道),距西安约120公里)  西安法门寺附近的公交站:高新路、中心花园、劳动南路、白庙村、公交五公司、电子科技大学、西高新(志诚丽柏酒店)、西斜七路、高新路(临时取消)、光华路、西斜六路、徐家庄、白沙路。  西安法门寺附近的公交车:210路、211路、217路、218路、219路、220路、226路、28路、400路、高新1号线、312路、707路、206路、604路、608路、游7路、216路、308路、二环2号线环线、二环1号线环线、106路、205路、506路、900路区间、916路、411路、268路、311路、35路、教育专线、机场大巴西高新线、322路、14路、207路、29路、402路、502路、503路、512路、700路、212路、201路、107路、14路区间、508路、34路等。  


3. 法门寺旅游介绍词

相声现场抓哏,和京剧演员(特别是丑角)现场抓词,既表现出演员的机敏和睿智,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笑(效)果,使剧场气氛骤然活跃起来。

“各个都是财神爷呀!”

刘嗣在《净角》一书中,介绍郝寿臣时,说了这样一件事。郝寿臣和名丑王长林(当时已73岁),演出“法门寺”。

过去“法门寺”有“刘瑾逛花园”一折。

在演出逛花园时,刘瑾(郝寿臣)问了贾桂(王长林)许多花名,王一一巧妙作答。

这时,郝寿臣(刘瑾)一指台下观众:“桂儿啊,这什么花呀?”

王长林(贾桂)机敏地答道:“神仙花。”

“怎么是神仙花啊?”

“您看!”一指台下,“各个都是财神爷呀!”

台下观众高兴地哈哈大笑


4. 法门寺周边景点

县城里边的便宜又好吃,法门寺附近的贵,顺着法门寺那边的告诉往南不远,有个关中风情园,环境意境很好,但是饭菜可口就因人而异了。

往北有个山,现在开发成旅游景点,叫野河山森林公园,上边有可以吃到当地的野味,环境很优美!


5. 法门寺游览图

就是一条直道,很长,两边都是佛,你可以边走边拜,还有买香,基本就是5元一把,如果他要的很贵就不要买,大香就是10元一把,可以买点。活佛舍利估计你也看不清楚了,肯定人很多,而且展示舍利的正殿都有警察维持秩序 就让你从舍利前面(离得还挺远)顺着人流走过去而已,我们初一才去过,就是这样,也没看见什么样子,还不让拍照,其他在没什么了,去得早点可能还可以看见举行的仪式之类的吧。最重要的是自备干粮,那得饭好贵,


6. 法门寺旅游攻略

一、法门素食

法门素食体验地点设在陕西宝鸡法门文化景区合十舍利塔一层千手观音殿内,35元/位,采用一饭、一菜、一汤为主体的简约餐饮形式,绿色环保无添加,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健康。重拾古人用餐礼仪,增加生活的仪式感,倡导大众“用心吃好每一餐”。

佛光阁酒店地点设在陕西宝鸡法门文化景区般若门回廊东边,双人早餐+双人门票+景区讲解仅需498元,西北地区首家文化体验宾舍。房间装饰典雅,别致,设备齐全,设计独特,住宿+景区门票优惠套餐是备受游客青睐的超值礼包。

一、到达方式

【西安——法门寺】

1.法门探秘之旅直通车(往返车票+门票:158元/位)

乘车信息:城西客运站(每天8:30发车)→法门文化景区→城西客运站


7. 法门寺旅游景区

法门寺,又名“真身宝塔”,位于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宝鸡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桓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名“法门寺”。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法门寺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寺庙所在的法门寺文化景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8. 法门寺景区内游览路线图

法门寺景区的面积非常大,游览时间需要4-5小时。

法门寺景区内主要包含法门寺寺院、法门寺博物馆和合十舍利塔。寺院内有静心池和佛光大道,静心池是一个喷水池,周边有好几尊大象;佛光大道很长,两边是十八罗汉像、观音像等。合十舍利塔在佛光大道的终点,外观看上去就像双手合十,舍利塔中心是一座佛祖像,墙面上更是壮观,是千佛的壁像。最值得参观的我觉得是法门寺博物馆,博物馆的面积不大,但是展出的展品数量都很精致,这些展品都是从法门寺地宫中挖掘出来的,游客还可以看到地宫的入口呢。


9. 法门寺旅游介绍作文

你好,我是【路放的生命中去】,很高兴为你解答。  王宗仁  1939生,散文家,陕西扶风人。1957年毕业于陕西省扶风中学。1958年应征入伍,历任汽车七十六团政治处见习干事、书记,青藏兵部宣传处新闻干事,总后勤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宣传组组长,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汽车教导连学员、汽车驾驶 副驾驶员、文化教员和营部文书、团政治处书记等。1964年调任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新闻干事,1965年调任总后勤部宣传部新闻干事。1988年后任宣传部创作组创作员、创作室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1955年在《陕西文艺》发表散文处女作《陈书记回家》,迄今共出版散文、散文诗和报告文学专集31部。  王宗仁是陕西乡党,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汽车兵,他度过极其艰苦危险的年轻时代,四十多年来一百二十多次翻越世界屋脊唐古拉山,用自己的命与青藏高原交心。他见惯了死亡,多次亲眼见到自己的战友兄弟离他而去,于是他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怀恋英雄,歌颂壮烈而美丽的死。藏羚羊之死只不过是他悲壮作品中的一篇。作家柯云路说,在时下国人骄奢淫逸、浮躁难耐的氛围下,一个知道苦难的作家,对人们的作用、对一个民族的作用非常大,他们是清凉之水、清世之音,能够让我们不忘过去,应对未来。永远难忘那个寒冷的早晨  王宗仁现在是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安家北京,但他总觉得生活在内地有哪点不对,他总想着高原,脑海中总浮现出那雪山冰湖蓝天的样子。有许多年轻时戎马高原的内地人像他一样,把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留在了高原。以后不管身在何方,总觉得青藏高原才是永远的故乡。于是许多到过青藏的人都怀疑,那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摄持了汉地游子的灵魂。  这种神秘的力量有一部分其实就是来自过去年代的英雄主义和壮丽牺牲。王宗仁感到这种精神在现在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被重视,于是他越来越依恋高原,越来越只要一有可能就扑向高原。  一百二十次翻越唐古拉山创造了一个文人、一个军官、一个作家的最高纪录。这当然也把当下时髦的自驾车、拉萨八廓街淘什物的红男绿女远远甩在后面。上天见怜那些认真的、贫苦的、有责任的人———最开始他是用命去认识高原的,他是中国最无望的人———农民讨生活而去高原的,他用穷人的腿走高原。他当然很有资格不屑那些带着氧气袋上高原的白领们和现在许多附庸风雅的作家艺术家。  1958年,王宗仁告别秦川的父老,带着一个求生存图发展的梦来到部队,没想到分到这样一个严酷的地方当汽车兵。他很懊丧,总想着能够逃离“鬼地方”。  五十年代的天非常冷,在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下,王宗仁穿着满是油污的破军袄,驾驶着德国二战时的大卡车。渴了吃一口雪,饿了拿出冻硬的馒头,歪在硬椅背上睡一觉,一个月也洗不上一次热水澡……  每天早上冒着极度严寒走出屋的第一件事是烤车。这种老爷车,没有马达,没有启动机,有的车一夜不能熄火,早上烤车一个多小时———否则车子开动管子就会憋断……王宗仁手冻得跟馒头一样,还要到高原上去挖红柳根,用来烤车。稍长,他明白这是破坏最脆弱的环境,心很痛,但是没办法。  作家王宗仁的散文集.主要有《传说噶尔木》,《雪山无雪》,《情断无人区》,《苦雪》,《拉萨跑娘》等代表作品.。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雄伟的昆仑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冈府斯山等共同构成了高原的内架。这里是我国藏族的主要分布区,颇有荒凉和神秘色彩,被称为"生命的禁区"。然而,就有这么一个人,从军进藏,1958-1964年,在那里当了7年的汽车兵,后被调到总后勤部当新闻干事,逐步成长为著名作家。他人虽离开此地,但心从未离开,直到光荣退休,还坚持每年自费进藏深入生活,累计达到上百次,用手中的笔不断讴歌青藏高原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以及典型的人和事,好多读者从他那一篇篇美文之中,感受到了青藏高原那种神奇的美、自然的美、悲壮的美……他就是曾任总后创作室主任、现任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王宗仁。  如何评价他的这种行动和作品?比较确切而实事求是的要首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向读者所做的介绍---  21世纪的中国文学到底能走出什么样的响动,没有人敢妄下预言,然而被誉为"昆仑之子"的作家王宗仁毕竟被雪域高原残酷的季风吹白了鬓角。40年,中国有几位作家把40年的笔触、情感甚至生命交付给巍峨的雪山和一批又一批在生命禁区顽强战斗、拼搏,甚至默默死去的高原官兵呢?对生命和美丽有所关照的人们,请认真读读这两卷(《日出昆仑》、《季节河没有名字》)作品吧!我们同时呼唤更多的像王宗仁这样热爱生活、执著进取的作家用灵魂和热血去书写高原……  到目前为止,王宗仁已累计发表作品400多万字,出版30多部作品集,获得各种文学奖20多项,并且连续五届荣获总后勤部军事文学奖,尤其是他倾注全部心力,真情书写的精品散文集《情断无人区》,2000年首次出版发行后,由于读者爱读,传播面广,连续3年3次印刷,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B 我第一次听和看到王宗仁的名字,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由教育部编选的初中语文第3册中的散文《夜明星》,就是他的代表作,它使作者的名字进入到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在生养作者的家乡扶风县,那可是一浪高过一浪,语文教师常在教习这篇课文时,特别自豪和亲切,我和同学们在反复背诵这篇散文时,就把王宗仁看成我们心中崇拜的偶像。每年扶风县召开文学创作大会时,众多的作家和业余作者,不由得要把王宗仁的作品谈论一番……  就在我开始做起文学梦的时候,王宗仁就是我的榜样。凭借多年的书信往来和电话联系,我从古城西安赶往首都北京,专门拜见和采访了他。  我们是乡党,相见分外亲。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融洽,与他接触也没有过多的客套话。他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着一身便装,但有着军人魁梧的身材,粗糙的皮肤,四方脸庞上挂着自然的微笑,一双温和的眼睛,不时流露出对人的诚恳和信任。作为记者的我,三句话不离本行,直接了当地展开了我的采访。  人生第一步,谁能忘故乡。  一名作家的出类拔萃,大都离不开自己故乡深厚的文化积淀,王宗仁也不例外。  他的家乡是位于八百里秦川西部的扶风县太白乡长命寺村。站在家门口的碌碡上,踮着脚尖便能望见十里外的千古名刹法门寺的宝塔,这宝塔就是扶风的象征。就在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上,自幼喜 爱文学的王宗仁脱颖而出。  1953年,他刚14岁,还是小学6年级学生,就成了家里相当壮实的一个劳动力。就在与乡亲们边锄地边聊天的过程中,他走进了一个既陌生又神奇的生活领域,并萌发出写点东西的念头来。他把生活中一件真实的事情,实实在在地写出来,成为一篇散文习作《陈书记回家》,冒昧地投寄给了当时的《陕西文艺》杂志,谁知竟在1955年第8期上发表了。王宗仁把这篇散文称为"锄头刨出来"的处女作。从那以后,他又陆续在县报、省报上发表了一些新闻稿件,都是在田里劳动时用锄头"刨"出来的,用现代的时髦语言说就是采访。在此期间,他在扶风县中学读书时,又在《陕西日报》"秦岭"副刊上发表了《两麻袋玉米棒》、《离娘的骡驹谁养大?》、《赵大爷》等散文,成为县上颇有名气的小作家。1957年初中毕业,因为他爱读书能写稿,村上让他担任长命寺小学民办教师。同年年底他应征入伍,奔赴青藏高原。  走进青藏高原的人都知道,这儿是冰雪的世界,是没有绿色和鲜花的生命禁区。但对王宗仁来说,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赋予了他生命意志和生命存在的深度和强度。"走进西藏,也许你会发现理想;走进西藏,也许你能看见天堂。走进雪山,走进高原,就走向了太阳"(《走进西藏》歌词),他真切地感受到这里是他生活、创作和人生的摇篮。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为了走向大海,才来寻找昆仑山。"入伍后,他在汽车团当驾驶员,开着从德国进口的载重量6.5吨的大汽车,每年都要至少6-7次地翻越海拔5300米的唐古拉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返于甘肃---青海---西藏;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从1958年到1964年,在那儿整整奔波了7个春秋,吃的苦不少,尝到的甘甜也很多,特别是他的文学创作热情也升华到了极高的境界。  开上一天的车,浑身像散了骨架似的,保养完车辆,就到了夜晚,正是战士们休息的黄金时间。但王宗仁却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他要把一天的见闻写下来,否则吃饭不香,睡觉不宁。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休息,驾驶室就成了他的写作间。打开工作灯照明,写到夜里12点或1点钟,此时的雪域高原万籁俱静,好像只有他一个人存在,陪伴他的只有想象中的文学女神。有时写完天已微亮,索性就趴在方向盘上迷糊一会儿,醒来打起马达又出发。天天这样折腾,身体十分乏困,但开上车竟然没有出过事故。这时期他创作的一系列散文、诗歌,先后在《人民军队报》、《高原战士报》、《解放军报》、《青海湖》、《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变成了铅字。其中,他的散文代表作《考试》,1964年2月8日在《解放军报》发表后,获得总政治部第一期征文优秀作品奖。当时他仅25岁,是团里的干事。团政委王品一拿着奖状自豪地说:"总政治部给一个普通干部发奖状,这在我们团的历史上是头一回。"他由于文学创作成绩突出,被青海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脚印是路的基石。纵观王宗仁最初的文学之路,他的步伐迈得是那么的坚实,不仅写出了富有特色的雪域高原上的军事美文,而且更好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从驾驶员到团队文化教员、营部文书、团政治处书记、青藏办事处新闻干事,他的工作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真是青藏高原上的苍天啊,也不负苦心之人……  C 王宗仁曾说:"一个作家的文学长廊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1965年,解放军报社要举办全军第9期新闻干部学习班,上级点名通知要让王宗仁参加。半年的学习之后,他被调到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任新闻干事。当时王宗仁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青藏线的,他感叹道:我虽然身子离此地远了,但心更近了,因为我是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王宗仁酷爱文学,也偏爱新闻,一开始写作,文学和新闻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一样,与他结伴而行。他曾经形象地对同行们说:"在我的肩上拉着两套'马车'。八小时之内写新闻,八小时之外搞创作。"正因为这样,他在从事新闻工作长达8年的时间里,尽职尽责,为总后勤部增添了许多新闻亮点。例如他先后采写报道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年四旺"、"川藏线上十英雄"、"当代优秀大学生的楷模---张华"、"优秀的科学家---黄翠芬"、"中年知识分子的榜样---王湘生"、"青藏高原模范干部---张鼎全"等先进典型人物,在全军、全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他们均被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至今让众多的新闻同行和人民群众记忆犹新的关于张华典型的报道。八十年代初,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奋不顾身跳进粪池救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此事传开后,很多人议论说:大学生救老农不值得……因而一时也没有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王宗仁得知此事后,急忙赶赴西安和张华的家乡黑龙江等地,深入群众,认真采访,冷静分析,认为张华的举动闪烁着时代的光芒: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张华事迹报道"一炮打响",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此后才有了被我国新闻界称为"张华现象"的一系列报道。笔者曾参加了许多新闻作品研讨会,人们都要把此篇报道作为经验性的总结,传教于青年新闻工作者,希望他们在采写新闻中注意运用和借鉴。  1982年,经过30多年的追求与攀登,王宗仁终于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他又开始主攻报告文学、散文与诗的创作,但仍不放弃新闻写作。他忘不了尊敬的文学前辈。作家严文井,曾当面给他讲过的这句话:"新闻和文学是亲家,分不开啊!你搞新闻工作可以经常下去,接触群众,熟悉生活。搞创作长期坐机关是不行的。"对这句话,他坚信不疑。这些年来,他坚持采写了30多篇报告文学。其代表作《写在她远行的路上》(与马继红合写)发表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张光年称赞它写得像诗一样的美丽。这篇作品荣获了中国作协"第一届优秀报告文学奖"。对此,王宗仁深有体会地说:我在被采访者面前,是以通讯员、记者(是3家报刊的特约记者)的身份出现的,但是当我搜集素材时,我却用创作报告文学所需要的材料来要求自己,到生活中去挖掘,去索取。其结果不仅使我顺利地写出了通讯、消息,也为我进行报告文学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样才会有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以及总后勤部第一届军事文学奖的长篇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此书长达29万字,由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出版,也是被列入国家"七五"计划的重点书目,已经印刷了两版10次达15万册。《中华老年报》、《大连时报》、《深圳特区报》等多家报纸纷纷连载,以满足读者需要。荣获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的《睡狮怒醒》,长达27万字,分别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团结出版社和台湾日臻出版社于1995年同时出版,可见此书的读者群是何等的广泛。曾荣获"505"中国报告文学奖的《周冠五与首钢》一书,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后,该社和总后政治部文化部在京联合举办了作品讨论会,文艺界和经济界40多人参加了研讨,热情赞扬了此书是一部描写改革和改革带头人的精品之书。作为评委的文学前辈、著名评论家陈荒煤大加赞赏说:"这是一部真正写工业改革的书。"  1996年后,王宗仁突然有一种感觉,后半生要做一件大事,书写青藏线上的兵营生活、壮美的风景,要表现出一种不朽的高度---中国军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文学创作上追求一种新的文体---"大特写"、"大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写报告文学,表现出青藏高原上的人情美、境界美、苍凉悲壮的自然美……  对军旅作家王宗仁来说:他从昆仑风雪中走来,还要回到昆仑山上去,因为那里掩埋着700多名军人的遗骨,有些还是他生前朝夕相处的战友,在他眼里永远是最壮美的风景线。他去此地就像女儿回"娘家"一样,都是轻装简行,坐汽车进藏,重走青藏路,获得新的发现,新的感悟……  他的散文《藏羚羊跪拜》被选入六年级第一学期课本。更多专业的科普知识,欢迎关注我。如果喜欢我的回答,也请给我赞或转发,你们的鼓励,是支持我写下去的动力,谢谢大家。


Hash:f4a8609c5dbddd007db1599e2104d0531d055234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