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中,一定需要陪体的出现吗?

一幅画面的内容,主体不能凭自己的表现力,完成反映主题内容的任务,摄影画面上的参考系陪体,就起到了陪衬、烘托、说明、帮助主体去充分表现内容的作用。

如第一张,表现了布达拉宫的高大雄伟。为衬托出雄伟,布达拉宫下的汽车、行人就起到了衬托的作用;还有远处的山也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第二幅照片,是毛主席一九六五年六月畅游长江的照片,这张照片远处武汉长江大桥的背景,可以说明,毛主席是在长江游泳,而且是在武汉。毛主席的穿着和背后的陪体可以说明毛主席游泳后上了船,在向人民招手。

陪体毕竟是次要部分,必须服从主体的需要。当主体依靠自身的表现力,足以说明问题时,陪体就可以不出现在画面上。这样一可以简洁画面,更突出主体;二是有利形成“意在画内”

而“形在画外”的含蓄之感,有利于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去参与画面内涵的再创造,从中获得美感。但陪体还是存在,不在画面上,而在观者的想象中。“思”什么呢?不同的观者会依据自身经历去联想、补充,感受被“思”的对象。所谓“画有尽而意无穷”;陪体没有出现,但起到了创造意境和丰富主题内涵的作用。

第三幅照片虽然没有陪体出现,但从画面中会体会到各自喜欢的内涵。

构图安排和选择陪体,要注意在位置上、形象上、色彩上,陪体决不能哗众取宠、干扰和削弱主体,否则内容不能得到正确表达。

Hash:eb7e5c61dcc87a4af87b635b19226176700f3da6

声明:此文由 链世界-开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