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墓景区咨询 魏晋墓博物馆

导读:魏晋墓景区咨询 魏晋墓博物馆 1. 魏晋墓博物馆 2. 魏碑博物馆 3. 东晋博物馆 4. 魏晋壁画墓 5. 汉魏博物馆 6. 晋国墓地博物馆 7. 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 8. 魏晋墓简介 9. 魏晋 文物 10. 魏晋墓在哪里 11. 西汉墓博物馆

1. 魏晋墓博物馆

日中文化交流协定缔结40周年纪念“三国志”特别大展于2019年7月9日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整场展览从中国近年考古发掘中,以曹操、刘备、孙权等三国人物相关文物为线索,从考古学角度还原更加真实的三国历史。

展览最令人期待的是,三国研究史上最大的发现——200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曹操墓的部分文物将首次在海外展出,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一块刻铭石牌“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展出文物共计约170件,以五大章节呈现。

但是博主觉得,这些文物应该统统白送给日本。为什么?

当年,曹操墓的发掘在日本NHK电视台第一报道后,《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各大媒体相继跟进,在日本民众中掀起了讨论热潮。甚至有人激动地说:“在电视上看到发现曹操墓的新闻,非常兴奋!先去喝杯酒庆祝一下吧!”

这些珍贵的文物,幸好不是在中国展出,希望以后也千万不要在中国展出!

因为,在中国呢?

在反智主义的裹挟下,在河北籍诈骗犯“普通学者闫沛东”和一众历史考古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的极具张力的口才和表现力的围攻下,真正的考古专家却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众媒体们也天天围着被通缉的河北籍诈骗逃犯“普通学者闫沛东”屁股后面听大忽悠胡七八诌,网民们自然也更乐见专家被“打脸”,乐见各种“阴谋论”曲折离奇故事会。

建议中国只留下“史上最大民科”高晓松所说的“老坛酸菜面”,除了这个,其它文物都应该送给更爱更珍视它们的日本人民。

魏武王常所用石牌,网上民科造谣说是徐州石料厂加急订做的,对于这个说法,我只能说,哪个工匠做的,出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让给你当!

大家看魏武王的“魏”字,它和我们现在写的魏字不一样,它在“委”和“鬼”下面有个山字的结构,这是汉代比较常见的写法。到北朝的时候“山”字就写到上面去了,就是现在巍然的“巍”了,再往后山字就逐渐消失掉了,就是现在“魏”的形状了。

为什么说石牌不能假造?如果这八块石牌是假的,我很难说他一定是曹操墓。但这个东西不是假的,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文字的结构、书体、用法以及文字内容都要经受时代风格、典章制度、组合关系检验。我做考古这么多年,敢说,中国考古界的人很难仿制到这样的水平。

 

第二,文字内容与出土文物的组合关系经得起检验:镜台1+铁镜;砚台+书案。如果光顾石牌上的造假,还得买一块铁镜,还得让铁镜生锈,生出1000多年的锈来,这很难吧?这就是组合关系的检验。

 

第三,石牌所刻文字内容要符合当时的典章制度:“木墨行清、白练单裙”。这样的汉代词汇,没有知识背景支撑,怎么能够造出来这样的概念来呢?“木墨行清”,全国考古学界、史学界有几个知道这个概念?

 

第四,每个字的结构要符合当时的文字特征,比如说“魏”、“书”、“练”与同时期的其他碑进行比较,可以比得很清楚,完全是同一时代的东西,所以每个字的结构还要符合时代。

第五,每个字的写法要符合当代的书写风格。那个时候不可能写出楷体,也不可能写出甲骨文。

第六,措词要符合当时的词汇,“常所用”、“格虎”都是当时的词汇。有人说这是现代词汇,其实不是。

第七,表达要符合当时的习惯:趙建武十一年,大歳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这是但是的表述语法。

造假要挖空心思,造得这么天衣 缝,60块牌子加上8块石牌,全国有谁能做?组织全考古研究所的人研究一年,也不可能造出。这是文字上的证据。

还有一个若干块的文物的“皮壳”——上面有明显的土垢和水垢,这是造不出来的。到现场的所有考古学家回来以后没有一个质疑的,为什么?因为他看了文物以后,这个水垢、土垢是真实的。其实铁镜也是,我不相信有人能够把铁镜锈到这样的程度,我不相信石牌上这样的黄土会跟那个石牌本身结合到这个程度。我不相信这些“皮壳”后做,能做到这样的自然。

民科:不听不听,不管不管,反正曹操墓除了泡面都是假的。。。

还有民科说:考古狗官,居然造假,公布的石牌里有简体字。汉代的墓葬怎么可能有简体字呢?这不是造假吗?

这真的是半桶水瞎质疑,大家有一个知识盲点,就是想当然地认为,简体字都是共产党造出来的,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们现在用的简体字,共产党真正创造的就一个字:窗帘的“帘”字,其他所有的字古代就有的,文字的改革委员会只是把它整理出来重新公布,也就是说,这些简体字古代就有。

比如说:“万事和合”中的“万”和“合”,元朝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了,四个字当中就有两个简体字。正因为曹操墓有简体字,才证明没有造假,如果造假干嘛不造一个繁体字,而要造一个简体字?还有异体字:古代异体字的写法非常多,不能根据见过或没见过这个写法下断语。

很多民科还质疑曹操墓出土的东西不对,说因为文献上是这么讲的,所以这个墓地错了。那他的学理有问题,因为他使用文献记载做标尺,甚至是《三国演义》做标尺。说这个墓地不符合文献的标尺就是错的?考古学的学理不是这样的,对于任何考古发现,世界上通行的考古学原则都是实物优于文献,如果我是挖出来了,不管它和文献对不对,有没有错误和毛病,这个东西是摆在那儿的,首先得服从这个实物。第二才是文献,这是全世界通行考古学的道理。中国有一段时间个别的学者不明白这个道理写了一些文章,结果遭到西方学者的强烈抨击。一些民科幼稚到都能拿《三国演义》当证据。不能什么文献都拿来用,南宋以后的包括蒲松龄的“志异小说”也拿来用,说曹操墓设“七十二疑冢”等等,其实没有“七十二疑冢”这样的事。北宋以前的文献记载,对曹操墓的位置没有什么质疑,大家都知道曹操墓就在那个地方。

骗术高超的“三国知名学者”

还有一些低级民科傻呼呼的说,哎呀,做DNA鉴定啊,不敢就是假的!不专业就是不专业,甚至搞笑。经过多次盗墓以后,DNA污染的问题你能保证吗?曹操脑袋的价值甚至高于蒙娜丽莎,破坏了不可惜?当然民科杠精们是肯定不在乎的。但不要做并不是说不可以做,非要做也可以,但做了可能会落空,反而造成文物的巨大损害,我想问问这些民科,付得起这个责任吗?不要打嘴炮的说。

中国网民们都在为了地方旅游利益互相指责时,谁真正的在意过这些珍贵的出土文物?他们只关心的是,用这些编的段子是不是更有意思,是不是能骗到更多中国人,比如小时候的曹操墓?事实证明:民科谣言越低劣,信的中国人就越多。

谣言比老虎厉害多了

中国人既然觉得那是“假货”,不如做个顺水人情,送给真正喜爱他们的日本人。

@高晓松 哪个考古学家被买通了?证据呢?没有证据胡诌算不算是造谣?为了哗众取宠的踩着考古老专家们上位,良心上过得去吗?

在日本会被当做“国宝”般的真正的中国考古专家学者被肆意的谩骂侮辱攻击 ,在电视节目上没有一丝一毫证据的情况下被公知民科大V公开造谣受贿买通,跳梁小丑般的诈骗逃犯在媒体上,在网络上侃侃而谈,极尽讽刺的事情,却没人觉得不正常。

挖墓时,有照相人员、绘图人员,技工在记录,所有出土的文物要先划图,登记,照相等等。当然也有科研人员,挖了一年多,肯定会有很多人进进出出,如果要造假,怎么瞒所有人,怎么能做到不穿帮?我不相信,这么多人,没有一个没有良心,不把这些事揭发出来?

是的,考古学家更多的是埋头钻研学术,论煽动网络,当然比不上这些诈骗逃犯啦,民科大V啦,但那些辛辛苦苦的考古人员,历尽千辛万苦求证出问题,甚至有些人一辈子的研究成果就被他这样的人坐在空调屋里摇着扇子给否定并传播出来!这公平吗?

关于曹操墓相关的学术论文,请问“倒曹派”的“偏执民科”专家们,有一篇能形成论文的东西吗?能拿出一丁点证据吗,你们倒曹派首领三国知名专家,诈骗逃犯“闫沛东”说手上有真的石牌,大家已经等了10多年了。。。

严谨的老专家的优秀学术论文不闻不看,居然都乐此不彼的选择相信信口雌黄的诈骗逃犯和民科大V……真是应了,真理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

中国人既然不珍惜又不懂更不尊重老祖宗的东西,觉得考古出土的珍贵文物是“假货”,除了一桶“老坛酸菜”面,那好,把“真的老坛酸菜”面留下,其他假的都送给日本吧~ 以后去日本旅游时,一样可以参观嘛~

参考资料:

唐际根:曹操墓真相 2010年9月3日

赵超:安阳曹操墓及汉代墓葬考古 2016年7月18日

许永杰:漫谈历史时期考古学的方法

展玩:曹操墓文物首度海外揭秘!中日全新「三国志大展」,170件文物还原真三国

相关链接:

曹操高陵西高穴大墓形制与文物研究

曹操墓画像石里居然还有这么多故事!

邺人张承基之乱与曹操高陵被毁事件

国河: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的“多面性”解析

日媒:曹操高陵出土珍贵文物将于东京上野展出

附:曹操墓相关认定结论

2. 魏碑博物馆

魏碑第一:《张猛龙碑》

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正月,碑石在山东曲阜孔庙,无书写者姓名。碑文记载了张猛龙兴办教育的事迹。

书法为正宗北碑书体,运笔刚健,保留了《始平公》的旧貌。但也并非笔笔都方,而是方圆变化多端,比《始平公》更精美细腻。

字体略长,结体端丽,已经是比较标准的楷书,有的笔画中甚至还有行书味道。

康有为评其:“结构精绝,变化无端”“为正体变态之宗”,意思是开创了初唐楷书法则的先河。

此碑也被誉为“魏碑第一”。

灵动秀美:《张黑女墓志》

原名《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墓主人张玄,字黑女(读音hè rǔ),因避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名讳,所以称《张黑女墓志》。

刻于北魏普泰元年(公元531年),楷书20行,每行20字,共367字。

有人说,纵观各种魏碑名贴,欹侧的多、平正的少;粗犷的多、细腻的少;锋芒毕露的多,含蓄蕴藉的少。正因为如此,此墓志格外引人注目。

虽属正书,行笔却不像唐楷死板缺少变化。笔法中锋与侧锋兼用,刚柔相济。结构扁方疏朗,多参隶意。总体风格有近似唐楷的成熟、魏碑的多变,也有隶书的高古气息,是魏墓志的代表作。

雄浑大气:《郑文公碑》

分上、下两碑,记述了郑道昭父亲郑羲的生平事迹。

上碑处于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 ,行书的纵逸风姿,楷书的端庄,可谓集众体之长。

下碑结体宽博宕逸,用笔方圆兼备,雄浑庄重、雍容大雅。

康有为尤其推重此碑,称它北魏“圆笔之宗”。

《爨龙颜碑》

同《爨宝子碑》合称“二爨”。

笔画沉毅雄拔,结体茂密、跌宕恣肆,变化极为丰富。风格含韵于朴,寓巧于拙,在众多碑刻中不失独特面貌。

也有人将它与《嵩高灵庙碑》相比,认为“魏晋以还,此两碑为书家之鼻祖”。

《苏孝慈墓志》

又称《苏慈墓志》《苏使君墓志》,刻于隋仁寿三年(603),原石现存蒲城县博物馆。

风格和欧体相近,结字谨严,章法整齐,结体平正,字体小,兼有南帖之绵丽和北碑之峻整,是唐代欧阳询一派楷法的先驱。

由于出土较晚,字迹清晰完好,是学习魏碑的最佳范本。

拙朴奇趣:《嵩高灵庙碑》

书体隶正相杂,是尚未成熟的楷书,与《张迁碑》一脉相承。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有拙朴意趣。

用笔高古:《华岳庙碑》

书体属于隶书,蚕头雁尾随处可见,结字大致遵循汉隶结字对称均衡的原则。

还有就是在用笔方面,装饰意味十分浓厚,波挑夸张而笔画斩钉截铁;另外篆、隶、楷各体夹杂,代表了此时期北朝碑版书法的新面貌。

厚重朴茂:《太觉造像》

具有典型的北魏碑刻风格,粗细有致,雄豪意气,铿锵有声,姿态矫健,厚重当数第一。

据说多练习可以强身健体呢。

端庄隽美:《元怀墓志》

用笔秀劲圆润,结构宽博端庄,布局疏朗,文字端庄而灵动,为楷书之典则。

饱满雄强:《始平公》

龙门二十品中尤为珍贵的一品。

方笔斩截,结体扁方紧密,点划厚重饱满,锋芒毕露,一反南朝靡弱的书风,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3. 东晋博物馆

广东省。现代科学家认为太岁是一种大型粘菌复合体,但其细胞结构为何形成和为何聚成如此规则形态,以及它的医药价值仍然是个谜。《本草纲目》中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东晋道家葛洪在《葆扑子》中记载,“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

在几十亿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中,许多物种都湮灭了,绝种了,而太岁却能繁衍至今,可见其生命力的强大。它生长于地底20-100米的厌氧环境中,生活于土壤中,靠水存活,所以放在水中不会腐烂、变质。同时,这种粘菌主要靠孢子、菌丝繁殖,活性很强,随意切割都能够再生。

4. 魏晋壁画墓

“一、竹信是用竹篾制成雁的形状,中间夹着书信。

二、飞鸽传书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法,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

三、驿站传信是最早有组织的通信方式。四、烽火是古代边防军事通讯的重要手段,烽火的燃起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汉时期,形成了一整套驿传制度。特别是汉代,将所传递文书分出等级,不同等级的 书要由专人、专马按规定次序、时间传递。收发这些文书都要登记,注明时间,以明责任。

隋唐时期,驿传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唐代的官邮交通线以京城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直达边境地区,大致30里设一驿站。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唐代对邮驿的行程也有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达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见,唐朝邮驿通信的组织和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

5. 汉魏博物馆

目前许昌市还没有登录世界文化遗产。

但是许昌市有两个项目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第一个是曹魏古城汉魏古都。

曹魏古城汉魏古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东汉末期中国进入大动乱大割据时期,曹操立志恢宏国家一统大业,挟天子以令诸侯,维护国统,虽然是三国鼎立,最终通过曹操父子努力,实现了北方大部中国的一统天下。后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努力,平定南国吴蜀。结束了几十年的战争。维护了中国的大一统。使五千年中华文明再次延续。

二,现在许昌汉魏都城遗址存在,尚待挖掘。许昌的三国文化遗产有几百出。春秋楼,华佗墓,霸陵桥,献帝陵,王允墓,运粮河,还有后来的文峰塔,都是国保单位,许昌市的多种文化,如古塔文化博物馆,古宗教庙宇文化,戏曲文化,都是在中原在中国比较著名。

所以说许昌市期盼曹魏古城汉魏故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6. 晋国墓地博物馆

西周晋侯鸟尊,西周中期偏早的青铜酒器,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是山西博物院的院徽原型和“镇馆之宝”,被誉为“晋国之瑞”。

西周晋侯鸟尊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说明该器为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

西周晋侯鸟尊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通过它确定了西周时期晋国的国都和世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7. 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

不需要预约,洛阳古墓博物馆不用预约就可以去,凭身份证进入参观游览,不要票,忘带身份证,报下身份证号就可以。洛阳古墓博物馆都是从别的地方集中迁到这里的真墓,从汉魏到宋朝都有,值得一看,洛阳所有的博物馆统一周一闭关,这点要注意。

8. 魏晋墓简介

淮阳伏羲陵是真墓,伏羲陵在今微山县两城乡陈庄管区刘庄村西侧。它北依峥嵘挺秀的凤凰山,南抱碧波万顷的独山湖。陵台高筑,台上有 ,现存大殿一座。陵台长40.5米,宽34.6米,面积为14013平方米,台高46米。陵台四周条石砌垒,庙内仅存元碑一幢,多认为是一座元代庙宇,当地人称之为“庙台子”。

伏羲亦称庖牺,皇羲等。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还说画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一说伏羲即太昊。

为了祭祀伏羲,缅怀先人,后人为之建庙立碑处不少,但伏羲葬在何处,在全国有地可查的就有两处:一曰山阳高平,一曰河南陈州(今河南淮阳县)。历史记载最早的当推山阳高平(治所在今微山县两城乡驻地)了。魏晋间医学家皇甫谧著《帝王世纪》中记载:“冢在山阳高平之东也”。唐李吉甫《十道图》中记有:“兖州之境伏羲陵”。据考古学家说,最早皇帝墓叫冢。自从汉朝开始才把皇帝坟墓称为“陵”。古高平县在唐时已废,属方与县(今鱼台县),归兖州辖。

9. 魏晋 文物

1.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青铜器铸品,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是商王祭祀母亲的青铜重器。 后母戊鼎呈长方形,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身雷纹为地,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雄伟庄严,工艺精巧,反映了商朝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后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承载了数千年的悠悠岁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2.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是件雄伟瑰丽的文物,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也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曾侯乙编钟,名气之大,大家都很熟悉了。曾侯乙是曾国的国君,名字也是因此命名,曾国大家可能就不太了解了。曾国是周代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是周天子分封给南宫氏南宫括后代的封国,南宫括《封神演义》中的南宫适。曾国在史书又称为随国,还有个著名的宝物,就是随侯珠。曾国在历史上就是个小国,没有战国七雄出名,最后被秦朝统一。曾国最出名就是曾侯乙出土的文物,出土文物中最出名的曾侯乙编钟了。

3.铜奔马

铜奔马就是“马踏飞燕”,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马腿内夹有铁芯以增强支撑力和强度,铸造工艺在当时非常先进,是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马踏飞燕定格了天马凌空、腾越飞鸟的神骏形象。骏马做昂首嘶鸣、飞速奔跑状,三足腾空,一只蹄子在奔跑中掠到了一只飞鸟的背上,飞鸟惊讶地扭转头,注目惊视,一个梦幻般的瞬间被凝聚成永恒。

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优秀代表,曾多次出国展出,所到之处,各国博物馆门前都排起了长龙,人们只为一睹铜奔马的风采,一度出现了“四海盛赞铜奔马”的热潮。02年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4.秦铜车马

秦铜车马秦朝青铜器,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秦铜车马一组两乘,是秦始皇出巡乘舆,结构复 ,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是青铜器发展和青铜文化积累的结果,是青铜文化的集大成者。铜车马穿金戴银,雍容华贵,通体彩绘,以白色为底,以红、紫、蓝、绿、黑等色为辅助,花纹色彩斑斓,是秦代的创举,经过专家的精心修复后,焕发出令世人瞩目的光彩,是秦朝时期最具典型性的艺术品。

5.刘胜金缕玉衣

刘胜金缕玉衣是西汉时期的古物,由金丝和玉片组成,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收藏于河北博物院。

金缕玉衣,在很多小说中都有提到,比较受人欢迎的《盗墓笔记》第一部中就有提及。和书中差不多的是玉衣是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是能使人尸身不朽的王侯葬服,汉代对永生的狂热追求,导致了玉衣等丧葬用玉的高度发达。

刘胜金缕玉衣就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丧葬用服,刘胜本身不出名,但是他有个后代就是刘备。《三国演义》中刘备自报名号就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件宝物土于河北省满城县,现在在河北博物馆,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文化广场,之前和朋友曾经去参观过,也曾见过这件金缕玉衣。

6.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是中国汉代青铜器,是在中山靖王刘胜妻子窦绾墓中出土,现在也收藏在我们河北博物馆,是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长信宫灯造型轻巧装饰精美,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号称“中华第一灯”。宫灯,就是宫廷所用灯具,长信宫灯因曾置放于窦太后的长信宫内而得名。长信宫灯以设计精巧、制作精细成为汉代铜灯的珍品。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造型是一位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神态恬静优雅。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

7.《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绘写的是南唐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一次完整的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个宴会沉浸在在纸醉金迷的夜宴行乐中。

《韩熙载夜宴图》现存的是宋代摹本,是中国的国宝级名画藏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8.《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于国宝级文物,现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清明上河图》,是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清明上河图有着很多谜团,《清明上河图》上到底有多少个人物?《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到底是不是清明节?《清明上河图》描写的是繁荣市景,还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与“上河”是什么含义呢?真伪之谜?这幅千年古图暗藏的玄机还远远不止这些,众多的谜团也让这幅名画更加吸引人。

9.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是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是青铜武器中的珍品,体现了当时 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这把剑现在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可谓家喻户晓。南方的越国、吴国,铸剑水平闻名于世,铸造了不少锋利的宝剑,传说中越王寻求名师欧冶子所铸造的八把宝剑,是为越王八剑。而春秋越王勾践剑更是体现了当时短兵器制造的最高水平。越王勾践剑,属于青铜剑,剑身上布满了规则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纹,正面近格处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的鸟篆铭文,所以这把剑越王勾践的自用剑,越王勾践剑为青铜武器中的珍品,对研究越国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有重要价值。

10.商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四羊方尊是青铜器顶级国宝,方尊的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方尊的肩部四角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巧夺天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四羊方尊作为中国古文物的精华和古代青铜工艺的杰作也经常被编入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和各类教材。

10. 魏晋墓在哪里

青砖墓起源于西汉宣帝时期,被广泛应用从从东汉末年开始。

在2013年,石家庄晋州市发现了一处青砖墓,是明朝的。当时的描述说濠坑东侧立面“镶嵌”着两座已经坍塌的穹窿顶结构青砖古墓,隐约可见墓道等结构。与这两座古墓平行的位置,不远处的坑壁上也露出大量青砖,疑似一座尚未坍塌的古墓。

墓室是坟墓的地下部分。大概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的人们普遍实行深掘土坑,把尸体埋在地下的土葬。土葬必有墓穴,为了安放棺木和随葬品,后来逐渐把墓穴砌成墓室。早期的墓室除少数帝王显贵使用木石外,一般都是土室。大约从战国晚期起,出现了用大块空心砖砌筑的墓室,这种空心砖墓在西汉颇为流行。而东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小型砖砌筑的券顶砖室墓最为常见,石室墓也有一定程度的流行,历代帝王陵墓基本上是石室结构。

不同时代的墓室虽然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无不有意模仿现实生活中宫室房屋的前堂后室的总格局。许多墓室明显分为前后两半,前半相当于“堂”,用来陈放供桌和一些随葬品,后半相当于“室”,用来置放棺木

11. 西汉墓博物馆

应该属于土圹木椁墓,

墓葬形式及种类众多,常见的墓葬类型,有土圹木椁。墓、崖墓、空心砖墓、小砖拱券墓、石墓数种。大型土圹木椁墓除帝王外,诸侯王及达官显贵亦多采用。小型的用一穴一棺,民间也甚为流行。依山崖开凿的大型多室崖墓,西汉诸侯王偶有用者,

例如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便是凿山为陵,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处6.8米,由墓道、南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组成。此类墓在山东、江苏北部地区都有发现。小型的东汉崖墓则盛行于四川一带。

Hash:4716fdf20d2516821f69b57d9858c1478114ce0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