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墓景点 魏晋时期古迹

导读:魏晋墓景点 魏晋时期古迹 1. 魏晋时期古迹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留存至今的古建筑有 3. 魏晋时期的建筑特色 4. 魏晋时期碑刻 5. 北魏时期的遗址 6. 魏晋时期的文物 7. 魏晋南北朝著名文物 8. 魏晋时期古迹特征 9. 魏晋时期古迹有哪些 10. 东晋古城历史

1. 魏晋时期古迹

薛国故城

明万历《滕县志·古迹志》载:“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盖古奚仲所封国,城则田文增筑”。田文病逝,诸子争位,齐、魏共灭之。薛国灭亡后,秦代设薛郡。汉以后至魏晋均设薛县。隋代废薛,为滕县领属之地。以后,薛地渐为村落、故城历经沧桑2000余年,至今城基犹存,清晰可见。津浦铁路沿东部穿城而过,东有官桥,西为张汪,北望龙峰两山,西濒微山湖。战国时期,这里已是拥有六万之家的名城。

故城平面呈不规则正方形。四面城墙迤逦起伏各有曲直。周长为1.06万米,现存城墙高出地面4-7米,底部宽约20—30米,全系黄土夯筑而成。故城总面积约有68平方公里。故城之内地势平坦,皇殿岗村居于城的中心,相传这里就是薛国的宫室遗迹。

在故城东北部,原有两个高大的封土堆,传为田婴、田文墓,现已荒废。《水经注·泗水》曰:“冢结石为椁,制作严固,坚不可动,莹丽可寻。今墓已开发,如宫室,以钢铁铸壁,扣之有声,行人往还,莫不迳观,以为异见矣”。1977年在薛国故城内出土了铜器4件,其铭文一为十五字,一为十七字:

“薛子中(仲)安乍(作)旅舍(簠)

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走马薛中(仲)赤自乍(作)其簠

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夏商时代的滕州地域,归属于原始社会晚期的东夷族部落,是海岱历史文化区中人类活动较多的场所之一。薛地因薛河而得名,薛河发源于沂蒙山系西端,蜿蜒向西南流经滕南平原而入古泗水(今微山湖)。据现今的考古发现得知:滕州南部境内沿薛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从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历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直到岳石文化,整个史前文化发展的历程几乎都能在这里寻找到轨迹。近年来前掌大遗址的考古发掘,弥补了史前文化和东周以前薛地历史发展脉络之间的空白和断档,对于研究整个华夏民族氏族国家形成发展的历史都有着重要意义和旁证作用。一位考古学家曾说:滕州境内以薛河为中心方圆仅20华里的区域,就分布了从北辛文化,到龙山、岳石文化,以至于阶级社会等各种文化类型的大量遗迹,并且遗存相当集中、连续和稳定,前后延续达六、七千年,这不仅在山东省,乃至在全国都非常罕见,几乎可以说:古薛国的历史,差不多就是华夏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缩影……

古薛国从最早的主人奚仲受封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孟尝君田氏父子又一次受封,完成了由任姓薛国向田氏薛国的更替和转换,其间“传六十四世,国祚千九百年”(《滕县志·薛世家》)。当然,其间任姓薛国也曾一度迁往“邳”地,但古薛城一带作为商周时期某一姓方国或侯国中心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近年来对薛国故城城址的钻探发掘证明:现存的故城城墙下还存留着其他不同年代筑过的小城遗迹,在前掌大周围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一些时代更早的城墙寨堡的痕迹。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滕州南部的薛河流域千万年来一直就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特别是进入人类文明社会以后,从夏、商、周,到秦、汉、三国,直到隋代废薛,这里一直就是历代方国、侯国、郡县统治的中心,东周时期曾一度成为古徐的中心,战国时为徐州的首府所在。

众多的文献资料说明是夏代“居于薛”的奚仲发明了车,而舟车的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当然,车的发明和完善未必是奚仲一人所能为,然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尊奚仲为“造车鼻祖 ,三、四千年前的“奚仲造车”,也成为中华文明曾领先世界的标志之一。

奚仲因在薛地造车而被夏禹封为“车正”(掌管车的官),薛也便成了他的封地。这是有文字记载的薛地的最早的主人。史书记载奚仲为黄帝之后,任姓,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四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中间就有任姓。而今,古薛城东部的大康留村一棵古槐树下就立有任姓宗族碑,附近村人多为任姓。如此说来,天下任姓就出自滕州市南部的古薛城附近了,其祖先便是“车”的大发明家——奚仲!

奚仲所发明的“车”是什么模样,我们至今没有见过。查诸史料,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管子·形势篇》一书中有段对车的描述:

“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

滕州历史悠久,古为“三国五邑”之地,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埋藏丰富,因而滕州地区出土了众多精美的商周青铜器,成为滕州博物馆三大馆藏特色之一。这些级别和价值很高的青铜器及古墓葬、车马坑的出土,客观地印证了滕州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久远。

有意思的是:两千多年前与古薛国处在现今滕州同一版图内的另一个“国家”——滕小国,两“国”邻接,“首都”相距不足40华里,但出土青铜器的纹饰、风格却迥异:薛国青铜器纹饰夸张、飘逸,有荆楚文化的浪漫之风,而滕国青铜器则瑾严、庄重,有宗周礼仪的正统遗范。大致同时、同地的两个古国的青铜铭器为何风格如此不同?还有待专家研究揭秘。

奚仲当年造车的地方,据说就在今天薛城区夏庄乡境内的奚公山下。奚公山(又名奚山)古属滕地,西北距前掌大遗址和薛国故城遗址不远,山顶今存两处封土坟丘,高约1米,周长5米许。冢前有两个碑座,碑已破碎,仅存“公为奚冉二墓修筑”字样,据说分别是奚仲墓和冉有墓。冉有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鲁国季孙氏宰。看来他也是仰慕奚仲的威望,抑或是同宗,才选择了这一处风水宝地。另外山石上还有条车辙印迹,传说是奚仲当年造车所留。山南麓有车服祠旧址,系历代官府建祠祭祀之所,如今已荡然无存,只剩下残碑断碣、破砖旧瓦,在夕阳下述说着昔日的繁华……

《滕县志》中收录了许多历代文人前来奚公山拜谒吊古的诗文,其中一首曰:

“车正遗封奕代承,杳茫人鬼两无征。河山依旧还存薛,名分于今终长滕……”

故国神游,遥想当年车马出行的壮观,而今都已湮没于桑田沧海之间。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留存至今的古建筑有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城镇空间艺术的重要阶段,是其逐步定型发展阶段,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魏邺城、北魏洛阳为代表的城镇,直接为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建设提供了蓝本,奠定了以后城镇空间艺术发展的基础。

3. 魏晋时期的建筑特色

中国传统的建筑形象强调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

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 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垍頭條萊

  日本建筑形象轻巧简洁。

日本的鸟居设于神社的入口用来标志神域的大门,很有空间感。它的形态和空间意向和中国古代的牌坊有相同之处,但它却不同于牌坊的建筑形式。

中国牌坊一般为砖或木结构,在左右的两柱上架梁、板。后来牌坊日趋复杂,出现了斗拱、屋檐、吻兽等庄严华贵的形式。鸟居则简化了牌坊的构件,留下两根立柱,柱上架横木,省去了一切装饰,简朴之至。

伊势神宫是日本神社建筑的代表,它是以木材和茅草等为主要建筑材料建造的木结构草葺屋顶,无天花板和屋檐的日本古代建筑物。

日本皇宫建筑,它不如中国皇家建筑的奢华高大庄严,更多的是简素、轻巧、自然。如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内的御幸门,不过是一道竹篱笆。但园内建筑矮小精巧,白木结构、草葺或树皮葺人字型屋顶,白墙白格子门,摈弃了人工装饰、涂色和多余之物,完全表现出皇家的尊贵清雅以及日本传统建筑简素的特质。

日本的茶室建筑,功能上为开展茶道活动的场所,实际是借茶道来内省自我,外观自然的精神家园。它以简朴为特色,采用树皮、竹子等天然的建筑材料建成。如以千利休唯一的遗留建筑而闻名的妙喜庵茶室“待庵”,是以薄木板做成的轻型屋顶、显出木头的自然性质的圆木和树皮、露出麻刀的土墙所构成。

  中日两国建筑布局、格局的差异。條萊垍頭

中国传统建筑在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下,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如唐长安城、北京紫禁城等。

颐和园,中国皇家园林中处理政务的宫殿依旧讲究轴线对称,园林与宫殿分离,建筑红墙绿瓦、色彩艳丽、厚重的宫门、显示出皇家的威严、庄重和豪华。條萊垍頭

日本的建筑及城市设计早期也有中轴线对称的格局。

在日本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都是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中门、塔、殿堂和讲堂,四周以回廊加以连接,并且左右对称布置。

日本藤原时代建造的平安京城,参照大唐定城内道路棋盘式格局,强调中轴线两边设置东西市。頭條萊垍

直到公元13世纪,大多数寺院才采取日本式木结构非对称性布局,放弃仿唐做法。如日本法隆寺采用的是建筑向一侧集中的不对称格局。

同样日本皇家建筑桂离宫也采用了不对称布局。院内古书院、中书院、御幸殿、月波楼、松琴亭、赏花亭、园林堂、笑意轩等多栋建筑多集中在西侧,整个建筑群布局简练。

该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使人工性与自然性巧妙融为一体,恰似中国的皇家园林。日本建筑由对称向不对称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日本丘陵的地形,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日本崇尚自然、摒弃人工的审美取向。

4. 魏晋时期碑刻

魏体,人们会自然地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北魏石刻为主的森严规整的正书联系在一起,提到行书,则会习惯地想到东晋二王或北宋苏、黄、米、蔡诸家峻逸洒脱之风格,而把二者合为一种书体魏体行书,熠熠闪光于书坛。这一书风,后人称之为“魏体行书”。

风格:

魏体行书,简而言之,即魏体行书化。毫无疑问,首先要不失用笔或方或圆、结字谨严方朴等魏碑之基本面目,同时又要写得放纵雄肆、精神飞动,使之兼有行书特征。乍看起来, 乎很是矛盾,不太可能,但我们的先人却用他们的卓越实践,给予了完美的解决。

分类:

一类是佛教的造像题记;一类是民间的墓志铭。仅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就有三千余品,而著名的是《龙门二十品》。墓志在南北朝时十分盛行,其中北魏的墓志铭比前代都多,书法中带有汉隶笔法,结体方严,笔画沉着,变化多端,美不胜收。

魏碑的碑帖主要有:

1. 《郑文公碑下碑》

2. 《张猛龙清颂碑》

3. 魏碑《张黑女墓志》

4. 魏碑《高湛墓志》

5. 北魏《元怀墓志》

6. (北魏)楷书_张猛龙碑

7. 北魏《元倪墓志》

8. 魏碑《刘根等造像》

9. 北魏《元桢墓志》

10. (北魏)楷书_元显儁墓志铭

11. (南朝_梁)楷书_瘗鹤铭

12. 北魏《元晖墓志》

13. 北魏《元略墓志》

14.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一

15. (北魏)刘广周楷书诚实论卷经第十四

16. (东晋)楷隶_爨宝子碑

17. (北魏)楷书_刁遵墓志

18.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二

19. 北魏《丘哲墓志》

20. (北魏)楷书_崔敬邕墓志铭

21. 显祖献文皇帝第一品嫔侯夫人墓志铭

22.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四

23.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五

24. 北魏《王元祥造像》

25. (东晋)高句丽好大王碑清杨守敬双钩本之三

26. (北魏)楷书_元倪墓志铭

27. 北周(六朝)《张僧妙碑》拓本

28. (东晋)楷隶_王建之墓志

29. (东晋)楷隶_王兴之夫妇墓志

30. (北魏)楷书_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

31. (北魏)楷书_处士王基墓志铭

32. (东晋)楷隶_高崧墓志

33. (东晋)楷隶_王建之妻刘媚子墓志(石志、砖志)

34. 魏碑《元延明墓志》

35. (东晋)南京吕家山广平李氏家族墓志

36. 东魏《比丘洪宝造像》

37. 北魏《城阳王元寿妃菊氏墓志》

38. (北魏)楷书_显祖嫔侯骨氏墓志

39. (北魏)楷书_马振拜等三十四人为皇帝造像记

40. (北魏)楷书_比丘惠感造像

5. 北魏时期的遗址

新修复的洛阳城,规模形制和魏、晋故都基本相合。东面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建春门、东阳门、青阳门。南面四门,由东向西为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西面四门,由南向北为西明门、西阳门、阊阖门、承明门。其中西阳门,即汉代雍门,北魏时将该门北移,以东对东阳门。北面二门,由西向东为大夏门、广莫门。“洛阳城门楼皆两重,去地百尺,唯大夏门,甍栋干云”,“门有三道,所谓九轨”。

《魏书》说: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发畿内夫五万人,筑京师三百二十三坊,四旬而罢”,从而明确形成了外廓城。而依魏、晋城圈修复之城,则成了内城。“里坊”各有名称,均为正方形,四周筑围墙,每边长三百步,即当时一里。以里坊制度规划管理,是北魏洛阳城一大特点,后为隋唐长安城、洛阳城所仿效。

考古工作者已经找到了外廓城的城垣遗址。其中东垣位于今偃师市首阳山镇白村南北一线,西垣位于今洛龙区白马寺镇分金沟村西南北一线,北垣位于今孟津县平乐镇金村北约850余米的邙山南坡,未见南垣。俞伟超先生指出:北魏洛阳“外廓城的长、宽竟均达10公里,是近代以前全球所见范围最大的城市”,“毕竟是一个奇迹”。

6. 魏晋时期的文物

这个存不存在争议比较大,目前对于汉服的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复原汉服/传统韩服/改良汉服/汉元素汉服,以上构成了现代汉服的体系。好多人会认为魏晋风 服不是汉服,是属于影楼的改进版本,传统的魏晋服饰虽然比较区域飘逸洒脱,符合了当时学术世子的风格。

但是魏晋风的现代汉服,在制作过程中,采用的都是非常薄纱面料,很低的交领,显得仙骨武侠风十分浓郁。

7. 魏晋南北朝著名文物

唐长孺(1911--1994)教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文科毕业。毕业后在兰田国立师范、武汉大学等单位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并任武汉大学历史系主任,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早年从事中国辽、金、元史的研究。1944年后,专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并从事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的整理和研究。

自1955年以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先后出版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至九世纪江南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等学术专著。多次发表研究魏晋至隋唐时期历史和敦煌吐鲁番文书的论文。唐长孺广泛参加史学社会实践。1961年,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分册)》。从1963年起 ,主持并参加二十四史中北朝四史(《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的点校工作。

8. 魏晋时期古迹特征

答: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卧龙岗的句子,受三顾茅庐故事的吸引,南阳之旅必去之地就是卧龙岗了。南阳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在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

这里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 躬耕隐居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也是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是一座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的文化古迹,为豫西南历史名胜之首。

9. 魏晋时期古迹有哪些

河南武侯祠,中国著名历史名胜古迹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的卧龙岗上。初建于魏晋,盛于唐宋,有1800多年历史,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结庐居住、荷锄躬耕隐居11之地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也是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历史上著名的“三分天下”和“草庐对策”发源地。南阳卧龙岗武侯祠1963年被列为首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4年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荣获“河南省十佳旅游景区”。

10. 东晋古城历史

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2000年,龙泉便被列为第二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9月,龙泉市委、市政府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文物保护、街区整治、规划修编等名城保护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一批特色历史建筑原地修旧如旧,一批被遗落的历史文化碎片再现天日,千年古城再添古色古香、再现古风古韵,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Hash:374fdb688a795fa72f9afc0581e8d7dd43443d1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